正文 97、谥号
作品:《听说我是神童(科举)》 堂内,淡淡的莲香萦绕着屋中,一对官窑素白玉瓶装着青莲一左一右的摆着,雪墙上挂着工笔画花竹锦鸡图,而紫檀木浮雕松月景塌上空空如也。云箫之坐在红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身后几位谋士正细声讨论着对策。
半晌,豫王着一身石青色暗纹日月星辰道袍进来,后面谢琰只简单穿着玄黑色常服。豫王神色安然,坐在上位。谢琰挨着云箫之坐了下来,云箫之默默看了一眼谢琰,不语。
豫王看了看下面的谋士们,开口问道“本王看最近的态势,恐怕父皇应当是定了要开海禁之策了,只是不知父皇会派谁来主管此事”
云箫之暗压了心中的疑惑,不是说废太子之事吗怎么又说到海禁了
云箫之恭谨回道“如今王首辅忙着改革新政,阁内几位阁老,也就白阁老和余阁老能够胜任,这二人都曾在沿海的行省主过事,政绩良好,造福万民。只不过白阁老是太子党,余阁老独善其身,咱们应当想法让余阁老经略禁海之事。”
谢琰淡淡建议道“没错,白阁老身为世家子弟,一向奉太子为正统,咱们应该捧余阁老去主事。不过,咱们应该上书让白阁老去主事。”说起来他和白家人还真有点缘分,不过明显是孽缘,这位白阁老还是白令致的隔房伯父呢。
云箫之和豫王都不是傻子,心里略想想便明白了。豫王含笑,道“不错,这个方法好。”帝王向来多疑,支持白阁老的人的局势若是一边倒,再加上如今对太子的敏感心情,穆帝很有可能不会让白阁老去,那余阁老去就好了。
这时,云箫之递上条陈,看着豫王道“王爷,这是小人这几日找的这些年太子所犯的罪责。”
豫王翻开条陈,略翻了翻,便盖上了,沉声道“不急,这个不急。皇长孙已薨,咱们还是想想定个什么谥号”
云箫之暗自疑惑,有位谋士出声建议道“王爷,谥号这种事情自有礼部和翰林院管理,现在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废太子之事吗现在忠王那边可是来势汹汹啊。”今日早朝,忠王那帮子人不仅仅是列举太子各种
罪证名目请废太子,还不少给豫王上眼药呢。其中的用心,昭然若揭了。
豫王看了一眼谢琰,摆摆手道“本王主意已定,不必置喙。若是本王发现你们有人自作主张,后果你们知晓的”
豫王旋即起身俯视的看着下面这些人,目光沉沉,眼含威势警告道“皇太孙年少而薨,慧颖明智,你们去商量个合适的谥号就可以了。”
谋士们面面相觑,不作声了。豫王接着道“这次开海禁之事,市舶司估计也要建立起来。丁桓在明州任按察使,前朝一般是按察使兼管,这个位置本王要一个。”
商议完,豫王只留了谢琰和云箫之,让其他人下去了。本来豫王也是打算今日上书废太子之事的,但是却被谢琰几句话点醒了。
他们在宫里留着眼线,故而知道了皇太孙薨逝的真正原因。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知道皇帝会因此对太子心生怨尤不满,才会趁此时机打击太子。可是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太子失去了皇太孙,固然失去了优势,正是穆帝心疼太子的时候,怎么可能会请废太子呢
他们上书不仅会惹得群臣厌恶,有包藏祸心、趁火打劫之嫌;而且这种举动反而会让穆帝怀疑他们知道了其中的内幕。现在最好的方法是静观其变,上书给太孙的谥号讨的大臣的好感。
忠王今天的行动恐怕反而会适得其反了,豫王本来今日也是如此打算的。现在想想,幸好并没有如此行动。本来穆帝已经动了废太子之心,若是一群群大臣请废太子,穆帝反而会缓废太子了。
承安殿中,殿内遍布缟素,哀声响天。皇太孙的棺椁就停在此殿中,泣声切切,太子妃穿着素服,脸上满是泪痕,哭的哽咽不已。她出身名门,嫁入帝王家,遇到不着调的太子全靠着儿子撑着,现在却没了指望,她怎能不哭。
满殿殷切哭泣的人也就只有太子妃是为了皇太孙真心实意的哭了,赵如娘跪在太孙几个妃嫔中,穿着孝服,麻木的哭泣着。
为什么这世和前世不一样呢赵如娘志得意满进了东宫,对于皇太孙她也没太在意。毕竟前世她就和他只不过做了短短几年的夫妻,皇太孙平时也不怎么
招幸她。只不过赵如娘很幸运,她生下了他唯一的皇嗣,她也因此母凭子贵当上太后,借着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可是皇太孙竟然提前而薨,今年本该薨逝的穆帝现在却活的好好的。谢琰也与前世不一样,竟然要和仪珑公主成亲了赵如娘跪在灵前百思不得其解,她脸色苍白,无神的双眼定定的看着脚下的玉砖。如果没了孩子,她又如何登上那个至尊之位呢她又如何能抓住那个人呢
赵如娘不甘心啊她前世也算过的顺风顺水,为什么这一世她奋力的想弥补前世的遗憾,为什么反而越做越错呢赵如娘空洞的突若燃起了火焰,她不服她为什么要屈服地位、荣华和谢琰都是她命中该得到的
突然一个穿着素白色勾丝银线暗纹仙鹤的妇人快步走进殿中,先去安慰了几句太子妃,问道“太子呢太孙妃呢”此人正是安阳长公主,如今她华发渐生,面容凄苦,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了。
太子妃拿了绣帕一面拭泪,一面嘶哑道“太子昨晚去了乾明宫,现在还未回来。太孙妃,在后殿哭呢。”
安阳匆匆来到后殿,看到自己的女儿,宁玉正僵直着身子站着嚎啕大哭。安阳上前搂了女儿在怀,二人不免相对而哭。安阳心里是万分难受,当年她费尽心力把宁玉嫁给太孙做正妻,一是太孙的确是人中龙凤,二是为了让宁玉做上那个尊贵的位置。
可是她没想到,太孙竟然如此短命,她竟然害了自己的女儿。虽然大燕开放,但是嫁入皇家就不一样了。如果宁玉嫁给的是别人,她还可以让女儿另嫁。但是女儿嫁的是皇太孙,她这一辈子都只能耗在这凄冷的宫中了。
安阳越想越是后悔愧疚,女儿不幸,儿子现在领了闲职,成天无所事事,连连闯祸,她后半生的依靠难道是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吗
过了几日,穆帝听取了豫王的建议,给了皇太孙慧明二字作为谥号。太子党为了挽回劣势,又请立太子的次子慕容亦瑜为皇太孙,穆帝并未答应,以皇太孙是太子侧妃所出,不是嫡出,名不正言不顺给拒绝了。
忠王见了,心中大定,打压太子的攻势愈加猛烈
了。太子党自然不会轻易吃亏,自然又是对忠王泼脏水。穆帝见此,也并未阻拦,冷眼旁观起来。朝廷上两党争的火热,连老百姓都知晓几分,京城里各处都在谈论着此事。
过了半旬,穆帝以太子私德有亏,纵容门下卖官鬻爵为名,罚去陪都洛阳自省;而忠王因修建正和塔不力,罚了三年俸禄,把户部的刑部的差事交给豫王。豫王为人严谨谦和,就在两党斗的火热的时候,豫王却时常关注着皇太孙的后事待遇,待太子谦恭,待忠王和气,大臣们都觉得豫王仁孝,在朝中愈发有声望了。
废太子之事渐渐不了了之,朝中局势平和起来。就在这时,谢琰上书穆帝请开海禁之事,当然朝中古板大臣是坚持反对的。海禁乃是开国之策,怎么能轻易开海禁
最为反对的就是朝中的勋贵,英国公抢先跳出来,执着笏板指责谢琰道“谢大人所提出的海禁请恕臣不敢苟同,禁闽、广、淮、浙海舶商贩出海乃是太祖所定的国策。我天朝上国,物博民丰,何须出海易物且,沿海海寇肆掠,百姓苦不堪言。依微臣看,海禁不能开”
谢琰这次上书,自然是做好万全准备来的,他说服了一些翰林院和御史台的官员,论打嘴仗这些人怕过谁就连穆帝他们都敢上奏,何况勋贵耳
谢琰当先走出列,奏道“回陛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虽然是俗语,但却很是实在。前朝虽国小军弱,但是广开海禁,使得沿海诸民民熙物阜。如今我大燕疆域广大,但沿海却因海禁之事造成百姓日益贫穷。故而,微臣请陛下开海禁。”
英国公冷笑着质问谢琰“谢大人的意思是太祖有错定下的国策也是错的”
谢琰不改其色,沉着道“太祖自然是没错的,开国之处海上动乱不堪,大燕立国不稳,这时海禁之策自然是适宜的。可是时殊事异,开国之初是因为海上贼寇横行才海禁,可是现在海寇变本加厉,并没有因海禁变好。海禁也并未真正禁海,禁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据臣所知,不少勋贵世家常常和沿海巨商勾结,贸易海外。”
谢琰说完,将证据让小黄门递给谢琰。英国公虎眼微凝,心里忐忑不已。穆帝接过奏折,细细翻看了一番,黑眸沉沉的瞥了一眼英国公。
最后,穆帝下旨开放沿海区域,并在明州、秀州、密州设立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让内阁的余阁老住持。,,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