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8章 分化

作品:《农家子的科举逆袭之路(女穿男))

    初战告败,  让本来对这次出征满怀希望的桓帝十分生气,虽然还不至于大骂邢洪钊无能,但是脸色却十分不好看,  并且还发了圣旨下去,让他再选时机出战,务必要将瓦剌剿灭。

    何文静对于这次的战败倒是早有心理准备,  不说草原广阔更适合骑兵作战,  就说一开始赵珩制定的作战方针就有很大问题。

    那就是他只想着将瓦剌人剿灭,  让北方边境少一劲敌,然后再腾出手来对付鞑靼,最后保北疆彻底安宁。

    但是赵珩却没想过战胜之后的安排。

    中原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久已,  从西汉时的匈奴到唐朝时的突厥,  再到后蒙古人入侵,还有如今的鞑靼、瓦剌等,  似乎不管怎么做,历史总在重演。

    而唯一曾将这些游牧民族划入版图的唐朝,又因为后期王朝开始衰退,控制力减弱,  导致已被占领的突厥再次生乱,一切又重新回到。

    所以,  在此之后的历代君主也逐渐放弃了对这些地方的占领,  只想着要么来一次打一次,  要么惹急了就深入对方王庭来次狠的,但却再没有谁想过可以换种方式瓦解对方。

    边境的邢洪钊接到圣旨,再次主动领兵出击,却没想到大军在长途跋涉之后再次遭遇瓦剌骑兵埋伏,伤亡五千余人。

    赵珩虽然不甘失败,  但还是不得不下旨命其撤出草原,暂时留在边境镇守不得莽撞出兵。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赵珩脸色难看,众大臣也都无人说话。

    没过多久,殿外一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入殿跪下,随后向赵珩汇报了邢洪钊已经从草原返回的消息,赵珩脸色这才稍微好看了些。

    “朕本想趁着瓦剌上次大败,再派大军出征必能一举将其拿下,没成想邢洪钊竟是这般没用不仅我方伤亡惨重,甚至到现在他连对方王庭在哪里都不知道”赵珩一掌拍在桌案上,语气不悦。

    “请陛下息怒。”众臣照例跪下齐声道劝道。

    “你们说,朕派了足足二十万大军,对方不过小小一个瓦剌,怎么就会如此艰难难不成还真要等着对方来打不成”

    “请陛下息怒。”何文静再次其他人跟着出列。

    “息怒息怒,你们除了会说息怒还会说什么我夏朝八千大好男们命丧草原,可你们却没有一点办法,你说我养你们有什么用”

    赵珩想起战报上写的伤亡人数,只觉得无比刺眼,尤其是他们才在半年前大胜对方,没成想现在又被别人杀回来,这口气他是怎么也咽不下。

    “陛下,臣以为此次征讨瓦剌,虽则大军人数不少,但是其中骑兵却不多,而且我朝的战马在耐力和脚程上与瓦剌的战马相比有不足之处,所以才会有此大败,邢将军虽是败了,但也算情有可原。”沈约见桓赵珩震怒,率先出来打圆场道。

    “如今到是都来说情有可原,当初你们又是怎么说的说我朝所必能大胜,说瓦不足为惧,如今看来你们也都只会纸上谈兵而已”

    赵珩没有顺着沈约给的台阶下来,反而有种越来越生气的趋势。

    “朕准备换人领军再次征讨瓦剌,你们以为谁最合适”

    何文静正想着赵珩什么时候能冷静下来,没成想他竟是准备再次派军入草原作战,大惊,马上出列道“陛下万万不可”

    何文静反应过来后人已站在了殿中,不过除了他之外,另外还有好几个大臣也都一并出列劝阻,尤其其中还有大学士孙凭,他这才将高高提起的心放下了些。

    若是真让赵珩一意孤行,那么替换邢洪钊出征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聂成忠。

    “为何不可难不成我大夏男儿的血就白流了,我大夏的国威便任由瓦剌践踏吗”赵珩看着堂下的几人,冷声道。

    何文静抿了抿唇,心情有些沉重。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他之前没想到邢洪钊能这么无能,虽然有步兵对骑兵的劣势,但也没想到他能在大夏伤亡近八千人的情况下却只伤了对方一千人马,而且还连瓦剌王庭的位置都完全不清楚。

    不过现在也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现在大夏既然已经处于劣势,再要出击必定要比之前准备得更加充分才行,像赵珩这样因为颜面扫地就要出兵,何文静是一定会阻止的。

    “陛下,不说阵前换帅本来就是大忌,就说大军才刚撤回,连月来我军士兵长途奔袭必定疲惫不堪,要想再次征讨瓦剌,还需从长计议才是。”孙凭率先劝道。

    “如何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就能保证将瓦剌彻底剿灭吗”赵珩不满。

    孙凭也知要想将瓦剌完全剿灭是不可能的,毕竟草原不比中原,那里地广人稀,而且牧民都是居无定所的,别说是他,换了任何人都不敢保证能把瓦剌彻底消灭。

    可桓帝如今在气头上,他也不能直说,便只好沉默。

    “既然你也没有良方,那就不要阻拦朕,况且朕也非争一时之意气,乃是为了我大夏长治久安,为了边境能再不受侵扰,若要这样,那就只能将其彻底铲除。”

    何文静见孙凭没能说服赵珩,只好出列道“陛下,要想让北方的瓦剌和鞑靼不再犯我边境,只靠一时出兵征讨绝非长远之计,且就算能暂时保得边境几十年的安宁,等他们又恢复元气,势必又将卷土重来。”

    自从何文静上次从宫里出来之后,他已经甚少在朝上提出意见,每日就是醉心于教学和翻译书籍,只要赵珩不行荒唐事,他一般都不会发声。

    赵珩也发现了,因此见何文静主动提出建议,倒是多了几分耐心,问道“那听何爱卿的意思,你有可使对方无法卷土重来的办法”

    “臣却有一法,但是也需徐徐图之,因此还望陛下不要急着出兵。”何文静缓声道。

    古人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北方的牧民因为生活习惯还有风土人情与中原不同,因此历来被视作是不堪教化的蛮夷,历朝历代的皇帝既没想过要占领他们的土地,也没想过要与他们通婚杂居,所以每次都是一杀了之。

    何文静知道这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因此也不强求赵珩接受,而是道“陛下,不管是以前的匈奴、吐蕃、鞑靼还是瓦剌,他们除了擅长骑兵作战之外,还因为其中有几个大的部族存在,其他小部落一旦被其吞并,则立刻声势被壮大,要犯我边境也十分容易。”

    “可若是咱们能将其分而划之,那么就算对方要再来犯我国土,也不过是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倒时再将其领土细化分封,世世代代使之更加分散,那么不管是鞑靼还是瓦剌都将不足为惧。”

    简单来说就是,比如在草原部族兼并的时候,他们可以拉拢小部落而对抗大部落,然后在将其打败之后把首领杀了,然后再把其领土划分成无数个小块再分给他不同的兄弟,让人人都成为一个小首领。

    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不用一下占领整个草原,而是一步一步的侵蚀,并且这样一来,瓦剌的稍微大些的部族军队力量就不再这么集中,实力也就跟着大打折扣。

    而且为了这种细化能持续下去,最好是将其设为定制,即是每个部族不再是一人继承制度,而是每个首领的儿子都可以从中分得一些。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夏朝的军事实力就必须足够强大,而何文静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个目标就能实现。

    显然赵珩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在认真思考了片刻后,他也点了点头,道“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可如今我朝新败,就这样撤军朕实在有些不甘心”赵珩有些恼恨的拍了拍桌子,叹气道。

    “陛下,咱们此番入草原虽是功败垂成,但也算清楚了瓦剌行军的规律,等下次再出兵之时,说不定对方因此掉以轻心,还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何文静继续劝。

    “唉,暂时也只能如此了。”

    这次朝会在桓帝满含遗憾的叹息声中结束了,何文静与聂成忠对视一眼,知道他没有因为自己破坏他出征的机会而生气,也会心一笑,出了殿门。

    又过了一个月,出征的大军被邢洪钊留了五万镇守边关,其余的人则跟着他一起班师回京。

    这次桓帝没有出京去迎接远征回来的大将军,而只是命户部尽快将抚恤的银子发下去,然后就火速撤了邢洪钊的大将军之职。

    不过他毕竟算时两朝老臣,赵珩除了撤了他大将军之职外,兵部尚书的位置倒还给他留着,但是对于他手下的亲信,赵珩就没有手软了。

    比如最得邢洪钊看中的武都司,这次就是作为参将跟他一起出征的,这次回来之后赵珩不仅撤了他参将一职,就连以前的都司之位也丢了,被降为校尉。

    何文静知道这事时也只一笑置之,倒是后来听说武校尉的女婿在他降职不久后就将他的女儿休了,然后那位暴脾气的大小姐后来追到一处民宅去打狐媚子,还把她前夫婿的脸都抓花了,在京城闹出了好大的动静。

    因为事情实在太过狗血以及有失体统,所一时沦为京中谈资许久,何文静只听王青说过曹致远似乎自从丢官之后就愈发喜怒无常,他还曾在酒馆中见过醉醺醺的曹致远几次,但却没想到全靠夫人娘家养着的他还有余力金屋藏娇。

    “不要整天去探听别家的小道消息,我上次让你帮我留意的事怎么样了”何文静打断滔滔不绝的王青,问道。

    “已经找到了一位工匠,他说愿意按照大人说的试试,但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行。”

    “好,那你明日就将他带来见我。”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