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4章 所请
作品:《农家子的科举逆袭之路(女穿男))》 大夏六十二年冬。
五艘满载而归的海船停在了北海港口。
何文静将其中四艘船上的占城稻都交给了漕司衙门, 另外那艘装有宝石原矿的船则暂时停靠港口,等装箱后再运往京城。
除了这两样东西,在所有随行的海商都下船之后, 何文静还命人从船舱中搬出了几箱黄金,共计五千两。
也就是说,他走这一趟, 不仅把之前出借的银子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 另外还带回了四船的粮食和一整船的宝石原矿。
等到回京那日, 浩浩荡荡的队伍自钟鼓楼前过,除了意气风发归来的海军士兵,后面更是跟着一长串的马车。
车声粼粼碾过石板路, 围观的百姓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好奇的看着归来的队伍。
等他们看到那些源源不断由马车押送的大箱子后, 不少人都在猜测,说这看不到尽头的车队上, 箱子里装的全都是银子。
而且这种猜测在他们看见这些箱子全都源源不断的送进宝泉局后就更加笃定了,毕竟宝泉局只收银子不进货物。
借贷的银子何文静一份不少的还了回来,至于带回来的宝石原石,虽然目前算是货物, 但也是价值千金,且按理来说, 这些东西是属于宝泉局的资产, 因此他也就命人一并搬进了库房之中。
此次回京虽然声势浩大, 但是由于桓帝并没有出城来迎接他,所以何文静在命人将东西全部封存之后,还得进宫向赵珩汇报情况。
何文静入宫时时辰已经不早,因此在偏殿请见的大人也不少,但是等他踏进大门, 还是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何大人”
工部侍郎周文正是来找赵珩请旨修缮宫殿的,冷不丁见门外进来一人,正暗想对方来的这么晚估计是白走一趟,谁知却看见了何文静。
“周大人好。”何文静微笑施了一礼。
“何大人这是刚回来”
“正是。”
周文正想起他出京之前在朝堂上许的承诺,正想问他情况如何,便有内侍来报,称陛下召何文静觐见。
何文静听到传唤,对周文正歉意一笑,跟着内侍往南书房而去。
“唉,你说人家命怎么就这么好咱们都在这等了两个时辰了陛下也没说见不见,何大人这才刚来,内侍连茶都没来得及奉上人就被召走了,可真是不服不行啊。”
一个已经在偏殿坐等了许久,连茶都喝了好几盏的官员,忍不住叹息道。
周文正看了眼大门,倒是无所谓的道“谁叫人家能干啊,咱们还是先等着吧,说不定何大人出来后陛下就有空召见我们了。”
何文静跟着内侍走进南书房,本以为将折子递交后就能很快出来,谁知直到宫门都快下钥了赵珩才放他离开,而且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明日在朝上详细汇报他此次出海的情况。
何文静最开始还以为是赵珩因为故事没听完,所以想让他明天接着讲,可回去仔细想了下又发现不是。
难道
他眼睛倏地一亮,桓帝这是准备答应了吗
“夫君夫君”
陈秀娘正帮他换朝服,就见他先是眉头紧皱,然后又满脸疑惑似魂飞天外,再之后就突然两眼放光,忍不住轻晃了晃他。
何文静回神“刚才想事情太过出神,夫人说了什么”
陈秀娘轻瞪他一眼,道“音儿已经快满7岁了,咱们是不是该给她找个女先生或者嬷嬷教教规矩我看她现在是也越来野了,朝儿在这个年纪都没她能折腾。”
何文静听到嬷嬷两字就皱眉,古代封建制度下对女子的约束还是太多了,以前他出身农家,陈秀娘也非世家女子,自然可以随性而为。
但是如今他们身在京城,以后难免跟京城同僚交往,所以找嬷嬷学规矩这种事迟早都要办。
“再等等吧,反正咱们不急着嫁女儿,等囡囡出嫁前两年再派人来教就行了。”何文静不太情愿的道。
陈秀娘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那些世家大族对规矩要求可严得很,要是只提前两年,我怕到时音儿会被人挑错。”
何文静不在意的摆摆手“我只挑人品不挑家世,要是实在不行,大不了我给囡囡招个赘婿。”
陈秀娘听他赘婿都说出来了,忍不住轻拍了他一下“少胡说,我看音儿这样就是你惯的”
何文静虽然不觉得自己太惯孩子,但却真的觉得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便想着等海贸建立起来之后自己一定要多抽些时间出来,否则在过几年,女儿都要长大出嫁了。
第二日一早,何文静仍旧早早的等在了午门外,此时因为已近年关,所以天气尤其寒冷,不少人都被冻得直哆嗦,搓手跺脚的更是不在少数。
即便如此,仍旧有不少人时不时的朝何文静看来,一次,两次,看过来的目光太多,他都已经懒得回身去看是谁了。
昨日他把源源不断的封箱抬进宝泉局一事,不过半日就已经传得沸沸洋洋,更有那些同行的海商、皇商们替他宣传,所以如今京城人人皆知他此行所获不菲,但是具体数目有多少却没人知道,所以个个都好奇不已。
何文静没有理会那些好奇的目光,只尽力抵抗着这严寒,确保自己一会上朝时不至于被冻僵了说不出话来。
总算赵珩也没有让他们等太久,卯时一到他就准时来上朝了,就这点看来,他还算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何文静抽抽鼻子,忍不住想。
等众人入得奉天殿,照例行过礼后,不等其他人上奏,赵珩就直接点了何文静出列,让他把此行成果当朝汇报。
何文静出列,朝上又行了一礼后开始读起奏章来。
这上面许多关键数据他昨天下午就已经向赵珩汇报过,如今他让自己再次复述,其用意不言自明,因此何文静便又回去将其扩写了部分。
此次出海,商队共向宝泉局借贷款项五万两,朝廷所派海船五艘,海军士兵及随行人员共计两千二百人,其中随行海商一百五十二人,除了五人因为水土不服生病之外,其余人员无一人伤亡。
这是介绍前期准备和人员装备情况。
何文静顿了顿,又朗声道“回程时商队共获利五十万两,其中二十万两为抽成,三十万两为所获利润,另还带回占城稻四船共计三万两千石,红、蓝宝石矿石八千石”
奉天殿内只余他一人报数的声音,他先首先报出的是此行所获盈利,再就是一些别国王室所赠之物,除此之外就是他搜罗的认为有用的东西,比如望眼镜等小物件。
“以上为臣出海所获,请陛下预览。”何文静合上奏折,双手呈上。
之前被他报出的数额震惊道的众朝臣此时才回过神来,然后立刻就炸了锅似的窃窃私语起来。
按照他奏折上所写,此次出海,何文静光是获利便有本钱的十倍之数,而且还不算粮食和矿石,这是何等的暴利
赵珩看朝臣们皆满面震惊,想起自己昨日初听这消息时的心情,十分淡定的扫了折子一眼,语气平静道“何爱卿此行辛苦,朕心甚慰,因此朕打算重重嘉赏何爱卿,不知众位卿家有何意见”
众人还没从这消息中回过神来,听到赵珩问话,相互看了看齐声道“全凭陛下做主。”
赵珩点点头,又朝下方的何文静问道“何爱卿可有想向朕请赐的东西若有,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谢陛下隆恩。”何文静跪下叩头。
复又道“臣之微能不敢居功,只是有一事,想向陛下请旨。”
“你说。”
何文静便把组建国商之事说了。
其实他在出海贸易时就发现了,越是大型的商行,越是有实力的商人,他们不仅做生意更容易,而且还有十分强的议价权和掌控行业运作的能力。
那么像粮食、药材、铁器等物,只要有了以朝廷为主导的国商,则不仅在与邻国交易时更有优势,甚至整个国家的运作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不说别的,就说粮食,若是朝廷没有自己的国商,那么一旦发生战事,基本就只能依赖国内现有作物产量支撑,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且一旦别国涨价或是国内欠收,而国内又没有哪家商行专门为朝廷补充库存,能撑多久就全凭运气了。
所以只要是事关整个国家命脉的产业,至少都要组建一个国商,让朝廷能对全国的资源调度有一个比较强的掌控能力。
何文静说完就退到一旁等着众人驳斥,谁知出乎意料的,这次反对的声音竟非常小。
几乎是除了几位年老的保守派大臣,许多人缄默不语,甚至还有不少人在暗暗点头。
财帛能动人心,何文静从来知道这回事,以前他们反对自己提商事,估计也是没想过能赚这么多钱吧。
而现在当这个数目达到一定程度后,这就不单单是单纯的银钱的问题了。
毕竟他走这一趟不过两月,但是却带回了能够养活十万大军半年的银子。
赵珩见几位主要大臣都没有反对,便装模作样的考虑了一下,同意了他的奏请。
由此,自大夏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政令被下发了出去。
后来据史书工笔,大夏六十二年冬,桓帝准何公所请,建立王朝第一批国商,由此大夏国力和人口都开始呈爆发式增长,史称“ 明安之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