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办法
作品:《农家子的科举逆袭之路(女穿男))》 文宣帝的圣寿是在两月后, 何文静虽然只是地方小官,但是皇帝过寿,再如何他们也是要上折子恭贺的。
至于随行送出的礼物, 他虽然不能像历史上某人那样送麦穗稻谷等物,但是这莲藕粉一算得上新奇,二也谈不上多珍贵, 因此在旁人看来倒也符合他偏远之地小县令的身份。
其实何文静最开始给皇帝准备的是一副随大流的手书贺表。
以前在翰林院时他就是跟着众人一起在殿外磕个头, 然后再送上他们自己写的贺表或是祝寿的字画就算完了。
反正能进宴会厅的就那么几位大人, 所以他从不在礼物上费心,都是早早就将东西备下了,每年等到了时间在随众人一起送上去。
不过自从他准备在绩县种莲藕开始, 何文静便准备再借用一下文宣帝的名声, 反正不管什么东西想变得高大上,只要送到宫中去镀下金就行。
之前西山的那次他是占着天时地利, 可这次却不同,想要得到文宣帝的认可就全凭东西好坏,因此这送往京城的一斤藕粉几乎全是何文静自己磨出来的。
又怕宫人不知道怎么冲泡,他还随行写了一张小笺, 将如何冲调出晶莹剔透的藕粉的方法也写了上去。
现在县中已经传出他将藕粉送往了宫中,虽然村里的农户们还未有行动, 可是县中已经有商户蠢蠢欲动, 还有不少人到章谏之处打听, 问可否由他们佃租土地。
何文静给出的答案是不行。
不过他也没卡得那么死,他虽然拒绝由县中商户直接佃租土地,但却允许他们收购农户所产鲜藕。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只能是作为后续的制作和销售环节, 至于原材料还是要有百姓。
他这样做的原因除了想众人分工明确各展所长之外,再就是怕这些地由商户直接佃租,而后他们雇佣百姓耕种之后,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利润都被他们赚取,而其余百姓因为前期无资本,所以最后出了大力却只能得些力钱。
现在他这样规定便至少可以保证百姓们享有议价权,毕竟若是对方不收,他们自己加工也不算麻烦,所以赚得肯定比只去当帮工好得多。
绩县的商户们嗅到了发财的机会可却苦于无法直接佃租土地,加上官府对佃租之人又有户籍限制,因此这几日个个都着急上火,抱怨这些村民目光短浅,不过每年区区几两银子竟然这样胆小,竟然一个去县衙认领沼地的都无。
不过后来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那就是跟村民签订契书,先由他们出钱帮农户们把地租下来,藕种也由他们,只等到产藕时农户需按指定价格卖与他们且不得反悔。
这样的好事绩县的村民们可说闻所未闻,因此也由不少脑子灵活些的并不与商人签这契书,而是几户人家凑钱合租了一块地,协商好之后按投入分成。
由此,何文静便将这绩县境内所有的沼地都佃租了出去,总共收入纹银八百两。
有了这笔财政收入,之前他准备办的蒙学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县衙兴办的蒙学选址就在官学附近,因为所有来学堂里的学生每天会管一顿午饭,虽然只是一个粗麦馒头,可已经比许多农户家中的的伙食还要好,因此蒙学开馆当天可说是人山人海。
他之所为这些孩子一顿午餐,怕的就是有些家中舍不得让家里的孩子去上学。毕竟在村里,六七岁的孩子不仅能帮着干些简单的家务,而且还可以照顾更小的孩子,就像他之前在大柳树村看到的那样。
何文静亲自参加了蒙学的开馆仪式,又因为第一届报名的学童实在太多,还开了特例,总共选了70人。
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将满七岁的孩童,至于其他年纪小一些的则只能等到明年再来。
直到这时绩县的百姓才发现,原来县尊大人收取沼地的佃租,并不是为了另立名目收税,而是为了让县中贫穷百姓家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
想明白了的众人一时之间既羞且愧,蒙学开馆现场顿时响起了起彼伏的呜咽声。
何文静刚致辞完毕就见高台下老老少少的百姓跪了一地,也有些触动。
这乌压压的一群人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几岁童子,几岁的小儿尚不清楚缘由,只是被家中大人拉着跪下,看向他的眼中还带着些迷茫。
稍微年长些的已经能分辨出好坏,也跟着其他人一起哽咽呼喊“青天大老爷啊救苦救难啊”,这场景太过震撼,让何文静也听得红了眼眶。
“大家快快请起”他不想看这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冲自己下跪,便一连声叫起。
只是现场的百姓们实在太过激动,何文静无法,只好先离开现场,蒙学的入学事宜便先交由教谕一并处理。
他一路脚步轻快的回了后堂,就见陈秀娘正在丫鬟的搀扶下散步,立刻走上前去替了丫鬟自己扶着她慢慢在花园里走。
“夫君今天很高兴”陈秀娘一只手轻轻扶着后腰,一边抬头看他。
何文静抿唇笑笑,道“今日县衙蒙学开课,我见百姓都愿意将家中孩子送来认字,因此觉得十分欣慰。”
“真是因为这个”陈秀娘偏头看他。
“嗯。”何文静含笑点头。
陈秀娘见此也不再问了,她知道自家夫君心中想的什么,她也觉得与有荣焉,只要是夫君想干的事,她一定会全力支持他。
时间很快到了七月上旬。
地里的稻子已经开始抽穗,第二茬莲藕也种下了,就等十月收获。
何文静估算时间差不多,便派人往漳州守候王大柱三人。
春小麦七月下旬便要收割,他已查看过整个县中的小麦长势,都不怎么好,其主要还是肥力。
因为淤泥是缓释肥,虽然做底肥效果不错,可却不像现代那种速效肥,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释放肥力。
所以,虽然县中百姓在地里也倒了些改良后后淤泥,但是小麦在扬花的时候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也有限,小麦增产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至于水稻,因为加了改良后的淤泥,土质倒是比之前肥沃了不少,只是因为受限于粮种的问题,产量每亩只提高了半石。
百姓们对今年收成的增加十分满意,可何文静却并不满足。
春小麦收割之后,一般农户会在地里种些瓜果蔬菜,要么是留着自己吃,要么就是挑到县里卖些银钱补贴家用。
只不过古代菜价便宜,不说他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卖完,就是卖完了,一担最多也就十来文,相比粮价来说还是太少。
所以何文静还是希望王大柱三人能够顺利返回,这样便能赶上红薯的秋季种植时间。
此时大夏南方的海域上,一艘大船正高高扬起风帆在海面上乘风破浪。
大船角落的一个房间内,有三个人正在窃窃私语。
“王大你快来看,你带回来的这藤是不是发芽了”李三看着窗边的绿藤,惊喜叫道。
王大柱不慌不忙的走进来,手里还端着一碗清水,等走到窗边便用手沾了些水洒到装满泥土的陶罐里,等土壤微微浸湿便停下浇水的动作。
“我早就知道了。”王大柱浇完水又将陶罐拿起来仔仔细细的看,“我每天都在观察它的情况,前天藤结处就已经开始起鼓包,我就猜快发芽了。”
王大柱浇完水又将插中了几根光秃秃藤蔓的陶罐移到有太阳的地方晒上一会,等中午阳光猛烈起来,又将其移到阴凉处。
“啧啧,我看富贵人家养花也没你这么精细,当初你带它出来时可是好一通折腾它都没死,估计这也就是个贱物,万一你这么精心养反而养死了怎么办”钱五看王大柱小心翼翼的模样,玩笑道。
王大柱斜他一眼,也懒得理会他的胡言乱语,只跟伺候祖宗一样养着这光秃秃的几根藤。
当时他们从漳州坐船出发,整整在海上走了十天才到吕宋。同船的其他商人都是往城中去,只王大柱三人却借口贩卖土产专往吕宋的乡间地头去。
彼时他们还不知道县令大人要自己带回来的东西有多危险,只是在下船时有同船人意有所指的提醒他们不要带不该带的东西离境,否则抓到是要杀头的。
三人当时并不明白那人话中的意思,直到入境检查时,看到士兵拖走夹带之人后才知晓。
等他们到了吕宋乡间,三人向农户们打听这在当地被称作“甘薯”的东西,此时才算真正知晓,这东西要买要吃都可以,不过只在吕宋境内,若是要带出国境,不论身份,抓到一律杀头。
至于县令大人吩咐的长着黄色颗粒的短棒子,还有其他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倒没什么限制,因此李三和钱五便按照图上内容挑了几种好携带易储存的,准备到时候就带这些回去就行了。
不过王大柱却一直没有放弃。李三和钱五本想劝王大柱放弃带这叫“甘薯”的东西回去,可是等他们尝过了之后又犹豫了。
吕宋境内几乎遍植此物,据说上面藤蔓的嫩尖还可以当菜蔬食用,而老些的长藤则被农户割来喂猪。至于地底下的“甘薯”,他们当时见到块茎还比较小,可也有卵石那么大了,他们吃过水煮的“甘薯”,十分的清甜可口。
而且听当地农户说,这才是4月份刚种下的,等最后采挖时,最大的能比成人两个拳头还要大,一根藤上就能结好几个
当时三人就震惊了,他们吃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东西是实心的,若真能长这么大,等家里也种上这“甘薯”,那以后冬天岂不是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这样一种栽种起来简单、结实又多,且尝起来还十分美味的东西,要放弃确实很可惜。
所以,虽然李三和钱五仍旧是不敢带这会引起杀身之祸的东西回去,但也跟着王大柱一起积极的想办法。
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办法还真被他们想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10721 16:50:2920210722 17:33:0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ottie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玖、qik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