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025 养蛋鸡

作品:《七十年代翻身记

    陈卫国娶的媳妇儿叫做李芬。

    十九岁的女孩,模样娇俏, 性子也不扭捏, 当天嫁过来的喜宴上,脆生生的一声妈,让徐桂芝满意的合不拢嘴。

    儿子孝顺, 女儿出息, 现在媳妇更是没得挑, 怎么能让人不高兴

    水牛村的女人们, 现如今谈起徐桂芝, 哪个不得酸溜溜说一句命好。

    老陈家啊,眼瞅着这两年就要翻身啦。

    新嫂子进门第二天, 陈茉刚起床, 李芬眼疾手快的给小姑子盛饭。新媳妇儿上门第一天, 无论以后怎样, 该表现得还是得表现。

    伸手不打笑脸人,陈茉笑道“谢谢嫂子。”

    李芬摆摆手, 也笑“客气啥,都是自家人。”

    吃饭的时候,徐桂芝格外高兴,只是想到自己还在外面漂泊的二丫头, 叹气道“你说这咱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也不知道梅子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头呢。”

    其乐融融的气氛顿时冷寂下来。

    李芬刚进门, 对这情况自然是摸不着头脑, 看了一眼自家男人。

    陈卫国勉强对媳妇笑了笑, 使眼色让她不要说话。

    好好的气氛突然间就如此沉闷,陈茉把碗筷放下,埋怨道“你说我嫂子才刚进来,正是高兴的时候,您就不能挑着点好的说。再说了,我姐在外面好着呢,没吃苦,信一封一封的往家邮寄,您又不是没看见。”

    徐桂芝被闺女说的有些尴尬,讪笑道“我就是一时嘴快,不说了不说了,咱吃饭。”

    母女之间的互动,一家人显然是习惯的,没人有什么异样。

    倒是让李芬看得直嘀咕。

    她这个小姑子的事迹,没嫁过来的时候,她就有所耳闻。

    如今看来,家里是真宠着啊,跟徐桂芝说话,半点没带客气的。难怪旁人都说,陈家三丫头,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

    等吃完饭,陈茉想了想,对陈国栋说道“爸,我哥最近才结婚,你们就别去砖厂了吧,干活儿的事儿先缓一缓,我姐信里说了,她的嫁妆,自己就能挣,你们不用操这个心,犯不着这么累死累活。”

    陈茉这话说出来,立刻让李芬一阵感激。

    砖厂是个累死人的活儿,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去上工,她刚嫁过来,自然是不希望男人早出晚归的。

    可这种事儿,她一个新媳妇,自然是没办法厚着脸皮开口的。

    如今小姑子主动开了口,她顿时一脸希冀的看向公公。

    “不用俺操心,她将来还真能嫁个啥金龟婿不成,这丫头,在外面跑几个月,性子倒是越来越野了。”

    陈国栋嘀咕了两句,瞧着大儿子也是一脸期盼的样子,忍不住瞪了他一眼,想骂,可当着儿媳妇的面,到底是同意了“卫国这两天,就在家里歇着吧。”

    陈卫国和李芬对视一眼,小夫妻都很兴奋。

    新婚燕尔,正是腻歪的时候,这恩爱秀的,差点没闪瞎了陈茉的狗眼。

    “其实想挣钱,咱也没必要大热天去砖厂下这些力气活儿。爸,要不你跟我妈商量商量,咱家也养点鸡,现在县城里,鸡蛋的价格贵着呢。”

    陈茉不想搭理这对秀恩爱的,直接跟陈国栋聊起来正事儿,建议道“三四个月就能下蛋,现在养,刚好能赶上过年,到时候,肯定不愁卖。”

    几个月前,陈茉曾经和陈国栋提过养蛋鸡的事情,当时陈国栋想也不想的就拒绝了。

    但这次他显然有认真考虑。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政策越来越明朗化,眼看着,下个月即将到来的会议,似乎就要拨乱反正,给目前混乱的真假大讨论,作最后的盖棺定论。

    还有一方面,就是最近陈茉的成长,以及两次给家里拿钱,加大了她的话语权。

    “养蛋鸡这事儿,倒也不是说不可行,俺注意道,村里好几家人都偷偷摸摸养了,只要生产队不管,应该没啥大事儿。”

    陈国栋想了想,又道“不过,我琢磨着,还得去李光明家里坐坐,好歹打个招呼,别整的到时候太难看。”

    听自己老爸提起李光明,陈卫民偷偷的瞥了一眼自己三姐。

    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李光明现在,可是在给她三姐打工呢,如果他老爸真去了李光明家里,养鸡这事儿,哪里还有办不成的道理。

    陈茉闻言笑了“提瓶酒过去,让我大哥跟着,这事儿肯定就妥了。你跟我大哥在砖厂干了俩月,买小鸡的钱应该有吧,如果不够”

    没等陈茉说完,徐桂芝在旁边插话道“够的够的,你说你这丫头,越来越能操心了,跟你二姐一样,就消停不下来。”

    她这话一说完,大家都笑了。

    这场面,倒是看得李芬有些迷糊。

    不是说她这小姑子草包一个,啥也不会吗,可现在看起来,出的主意头头是道,而且看样子,在这个家里,话语权还不小。

    不是,这咋回事儿啊

    李芬琢磨着,等回头,一定要好好问问自己男人。

    且不说李芬这边怎么和陈卫国去打听这事儿,有了陈国栋的首肯,陈家打算养蛋鸡的事情算是定了下来。

    当天他就带了瓶酒,去李光明家里,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这让陈茉也有些感慨。

    当时自己怎么劝说都没用,现在不过是三两句话的事儿,就搞定了。

    果然话语权这东西,是要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来改变的。

    家里忙着要养蛋鸡的事情,陈茉趁机向徐桂芝要了几天离家的假期。

    国庆节不用上课,她打算亲自去上海一趟,带着厂子里做好的香樟套箱,找找门路,最好是接洽到比较大的百货商场,可以长期供货,实现流水线生产。

    这一次,徐桂芝答应得十分痛快,甚至连陈茉要去做什么都没问。

    于是,国庆节第三天,马师傅开着牛车,装载两个樟木套箱,带着陈茉赶往县城火车站,随行的,还有邵琛。

    他们三人,接下来要坐火车,赶往上海。

    这是陈茉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年代最为繁华的一线大都市,不由得多了很多期待。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