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第 117 章

作品:《科举之路

    等到唐林的奏章到了后,  吏部吴尚书马上就带上奏章,呈交给官家,良种的事情,  朝中重臣大体知道一些,也都在等着临海县试种的结果。

    “官家,  临海县奏章到了,  应该是关于良种的”

    泰安帝听后,  起身拿过来,看到上面的数目,心中大喜。

    宁朝的粮食虽然没有短缺,  但也不富足,  自从市舶司开了后,便常常去周围小国买粮应急。

    若是此种真如奏章所言,耐旱、适合播种,就算收成和其余稻种一般,宁朝的民心也会更加稳定。

    “官家,  可需派人验看”吴尚书问道。

    “不用了,  今年让唐卿带着良种回京述职。”泰安帝略加思索后,  说道。

    “600亩地,  一年播三季,  这三季下来,共收粮六千三百四十石,  但唐知县也在奏章上写了,这是在最南方,  天气很是温暖,才有三季,若是到了上京,  怕是只有两季了”

    “无妨,两季就两季,它的产量本就比寻常的稻种高,最重要的是,少雨之时不至于颗粒无收,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几年南方雨水还成,所以粮食还算充足,而且稻田被水淹几天,虽然会减产,但好歹还有收成。

    可每当发生干旱,那些稻田就会颗粒无收,那一年,也会导致宁朝大部分的百姓挨饿。

    所以泰安帝才会如此重视良种的事情,有此良种,就算是灾年百姓也能有些收获。

    “官家所言正是,如此,臣这就去发文书,让唐知县回京述职。”

    “对了,既然要述职,让唐林将市舶司的事情也一并述了。”泰安帝又补充了一句。

    “是,市舶司的事的确也要听听唐提举的想法。”吴尚书点头说道。

    君臣两个商量妥当,吴尚书就离开了,还没出宫,就遇到了来打听消息的人。

    他只能一个个说,也是幸好,能过来向他打听的,也就这么几个人。

    唐林接到文书后,立马命人整理良种和市舶司的数据,如今已是十一月

    中旬,述职时间在十二月中旬,也就是说,唐林必须十一月底就得出发前往上京府。

    这次述职,唐林打算带家人一起去,述完职直接留在上京府过年,他已经好久没见过老师和师兄们了。

    李月娘听到唐林要回上京府述职,本想跟着去,但又想到老家那些人,只能说“林子,你带上伊娘小满一起去,正好可以去看看亲家母。至于我们,就回老家,得给你爷爷拜年。”

    “那也好,我会尽早回来,不出意外的话,能在正月初八或初九回来,在小河村过元宵节,之后我们一道回临海县。”

    唐林算着日子,宁朝官员的休沐日极多,节假日也长,像是过年,朝廷规定腊月二十封印,正月二十开印,有整整一个月时间,足够大部分官员回乡过年了。

    “那行,现在问题是森森,你大伯可不像放弃的样子。”

    “爷爷会劝住大伯的。”唐林说道。

    “那次老爷子还找你了你答应什么了当初在上京,他就想要照顾家里,得亏我打断了,你怎么还是应承了”李月娘气急。

    “没有,没应承。”

    唐林连忙扶住母亲,又说“爷爷说不求我照顾家里,但是若是大伯家有好点的苗子,就请我帮一把。”

    “那你怎么说”

    “我就对他说只要我还在做官、森森还是举人,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就不会找上来,只要踏实点,日子就能比一般百姓过得好,这不是照顾吗”

    “说得好,就得这么说,什么叫没照顾,这就是最大的照顾了,那那什么苗子呢”

    “我说要看其品行,还有大伯、大哥的态度,若是还如这般肆意收取旁人送来的礼,我是绝不会帮忙的。”

    “那就好,这事你可不能轻易应承。”李月娘听到这个,松了口气。

    “娘,我不会的。”唐林点头答应。

    唐林一直都知道爷爷的看重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是因为他的才能,所以对爷爷也没有极深的感情。

    虽然这次彻底说开来

    时,唐林还有些伤心,但因为早有准备,倒也还好。

    “二哥,若是这次他还这样,我会自己来解决,总不能一直靠你。”唐森皱眉说道。

    “你觉得大伯只是冲着你来的放心,这次爷爷一定会把他压下去,不为其他,就算是为了他的子孙后辈,他也得收敛。”

    “不提这个了,你确定明年不去会试”

    “嗯,这次我都是最后几名,去了也是白去,还不如再多读几年。二哥,我想跟你一样,不用那些免税田。”

    唐森有自知之明,这次能过乡试,也是运气使然,下面的会试,可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还不如多读几年,有些把握再说。

    “你不必学我,这免税田本就是朝廷给的,想用便用。你看,我不也用了几十亩吗”

    唐林没想到森森会这么说,宁朝有规定,秀才免税十亩、举人免税三百亩、进士免税千亩,除了家里的几十亩地外,剩下的,他一直没用。

    他深知免税田的危害,一旦有一块田地免税,那么它的地税便会分摊到其它田地上面,增加百姓负担,所以,他不愿多用。

    这个心思他从未跟别人提过,就算是老师他也没说,因为这心思一旦表露,他可能会被宁朝所有学子针对。

    万万没想到,森森居然会察觉到。

    “若是我有田地,自然会用,但是别人的,我才不给他们用呢”唐森朝二哥解释道。

    其实,他并不知道二哥为什么不给别人挂靠,但这么做肯定有二哥的道理,所以,他也不给人挂靠了。

    “那小华以后也不给别人靠。”唐桦虽然不明白,但他知道跟着哥哥做,肯定没错。

    李月娘看着这三个傻小子,到手的银子都不要,又打不得骂不得,白眼一翻,转身回屋,眼不见为净。

    唐林同妻儿一起带着文书资料和那六千多石粮食,乘船一路去上京府,因为要从海入河,而内河的码头水位较浅,只能分成三船,一起前去。

    他们从海港码头出发,沿

    着海岸到了安港码头,又从安港码头入江,七八日后,便到了上京码头。

    看着熟悉的一切,唐林不禁心生感叹,三年前他差不多也是在这时候到了上京,参加会试,没想到,再次回来,又是差不多的时间。

    早在来之前,唐林便通知了户部仓部的官员,他得将这些粮种放到专门的库房,并且清点数目。

    交接好后,唐林才好带上述职奏章前往吏部外衙,将奏章提交上去,便可以回家等官家传召了。

    而林伊娘在下船后,便同唐林话别,带着小满还有若干丫鬟小厮回了家。

    唐林带着人将这些粮食送到指定的库房门口,便等着仓部的官员到来,仓部员外郎知道消息后,立马点齐人手从外衙出来,赶到仓库门口。

    “安员外郎,不过是个知县,您何必如此急呢”一仓部胥吏问道。

    “你懂什么,他除了是个知县外,还是市舶司提举,为从五品。而且从正七品到从五品,他只用了三年,这可不是一般人。”

    而且,这次事后,这个唐知县怕是又要升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信件往来,安员外郎也知道唐知县是个谨慎的。

    人还未到,就送了文书,想要定下库房,还问了交接的人,也难怪人家会升的这么快。

    “唐知县,劳您久等”

    唐林见到打头穿红色官袍的中年人,便猜到了他的身份,亦回礼“不过一刻钟,算不上久等,劳安员外郎奔波。”

    “你我同僚,便不用客气了,要入库的稻种可是这些”安员外郎指着车上的一堆东西问道。

    “正是,这些稻种,是要紧之物,所以需劳烦诸位,细细登记。”

    接着又说道“这些稻种,共计六千三百石,这里有两杆秤,是去店铺现买的,再加上户部的,便有三杆秤,称完后再入库。”

    “清点完后,还需大家写上名字,一式两份,诸位莫怪,也是因为此稻种太过紧要,所以才得小心些,不然少了一些,我们皆承担不起。”

    安员外郎听到唐林的话有些不悦,觉得他

    也太过小心了,这些稻种,少一些有无什么关系,但听他这般说,也不好反驳,只得同意。

    将稻种运入库房,唐林拿着写有众人名字的单子,又将另一份单子递给安员外郎,又请库房的胥吏仔细看管,当然少不了得给些东西。

    随后便去了吏部外衙,递交述职奏章和一些资料。

    回到家,同伊娘一起将家里整理妥当,就留在家里等待宣召。

    只有述完职后,才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

    唐林刚洗漱完,便有内侍过来宣召了,唐林连忙换上官袍赶紧跟随内侍进宫。

    穿过宫门,就是各部的外衙了,往里走是宣和殿,官员们上早朝的地方。

    不过唐林并不用去那里,而是走到了更里面的政事堂,官家处理奏章的地方。

    一进去,里面的大臣齐齐转过头看他,比当初问答时,热切多了。

    “下官临海县知县唐林见过陛下,见过诸公。”

    泰安帝见到唐林眼睛一亮,每天看着一群四五十岁的老臣穿紫穿红,好久没见到一个穿红袍的郎君了,果然红色就该白皙点的年轻人穿,看着舒服。

    “唐卿请起,上次见卿还是在琼林宴,不过三载,卿当真为大宁之栋梁。”

    “陛下谬赞,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此为臣之责,身为大宁之臣,自是想要成为大宁的栋梁。”唐林作揖,回道。

    不得不说,这几年为臣的生涯,还是很不错的,休沐多,俸禄高,面见陛下也不需要跪拜,生命也有保障。

    唐林一万次庆幸生在宁朝,要是在清朝当奴才

    “在我眼里,卿已是宁朝的栋梁,如今在政事堂,不必如此拘束,这良种的事,卿能否详细说来。”

    “是,官家。同奏章一起送来的,还有几份资料,里面有不同情况下的实验田的收成。”

    “试验田”齐尚书反问。

    “是的,因为是别国来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有何危害,所以临海县就专门有个庄子试种,那些田,便被称为试验田,专门种植这

    些植物。

    齐尚书听后,点点头。

    “庄子最开始用了五十亩地试种琉国稻种,发现其收成比宁朝的稻种高、成熟时间也短后,便被负责的胥吏报给了下官。”

    “这些是第一季时,产出的数量,还是成熟的时间。”

    唐林将其中细节一一介绍,特别是耐旱的试验,那次他们并没有浇水,只有雨水,但稻谷的收成还是不错,只是究竟能耐多久的旱,还需要进一步实验。

    各部尚书听着,眼睛越来越亮,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如今宁朝的商税高,那就说明种地的人少了,有了此种,就江南几路的粮食便能多产一倍,能养活多少人啊

    “只是,如今只在临海县实验过,一些偏北的地区,可能做不到一年三熟,还需要再试一次,如在上京种植,算其成熟时间。”

    “唐卿所言有理,诸卿如何看”

    “既然唐知县已将良种带来了,不若先在上京试种,去岁抄出的庄子里,有几个就在上京,便在那里种。”

    “多的,就先分给南方诸府,等到稻种多了,再分到各处。”齐尚书建议道。

    “嗯,如此也好。”泰安帝觉得此法不错。

    随后,唐林又以市舶司提举的身份述职,在政事堂待了几个时辰,快要关宫门时,才得以离开。

    作者有话要说  要是男主生在清朝百姓家,那可能就是一个关于造反的故事了

    宋朝官员的福利是真的好,一年三分之一都是休息日,工资也高,就算贪污或者被政敌赶下去了,大概率也不会死,去个偏远地区当知府,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而清朝,真的是拿人当奴才的,生命没保障不说,自称臣,还需要在前头加“微”,动不动就行跪拜礼,从人变成奴,一般人真忍不了。这个针对的是清朝的制度,满臣和汉臣都是如此,只是满臣的待遇好点。现在都是中国人

    至于男主为什么不会全心全意对待爷爷。

    早在最初,爷爷的态度就很明确,送大孙子读书,其余人供他,在引起其余人不满后,才说出让孙子们

    都读,谁读的好,就供谁的话。

    别忘了,那时男主五岁,木头七岁,五岁的孩子和七岁的孩子比读书,大人差两岁看不出什么区别,但孩子差两岁,那真的是天差地别。

    要是林子真是个普通的五岁孩子,那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其他孙子两个影都没有,就算日后读书了,也读不过木头,说难听点,钱也都被木头花完了,根本没得读。

    感谢在20210704  23:53:4120210705  23:04:3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羞羞脸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