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1、第 71 章
作品:《顺治皇后的咸鱼宫斗》 汤若望从明朝开始就来到中原大地,教会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原王朝的语言文字和儒学学说, 争取早日在朝廷有一席之地。
所以他的水平虽说比不上大儒, 可是教她们入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入门先从说文解字字林玉篇广韵集韵等字典用法开始, 教会了用法, 自己下去用功去。
这就用了一个时辰, 但是显然很多人还是一脸茫然。汤若望也不管, 他只要皇后懂了就行了。
接着是满文。
满文嘛,后宫妃嫔为了讨好顺治, 也得卖力气学啊。
有了基础就好教了。而且满文历史短, 半个时辰用法就讲完了。
看妃嫔兴奋得样子, 恐怕下课后满文绝对是重中之重。
今天汤若望准备讲两个时辰,没有想到还有半个时辰,于是看向清妩,试探问道“不知道各位娘娘愿不愿意学罗马文或者英文”
妃嫔们这是也看出来汤若望主要是想教皇后, 他们是顺带的。虽然心里有些酸,可谁叫她是皇后。
听到这话唰的都看向清妩。
清妩心道英文她不知道多熟,意大利文也是会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有汤若望的噱头, 她就不会被人怀疑了。
那就学吧。
于是点点头。
汤若望对皇后的勤学异常兴奋, 声音都亢奋起来。
上完课, 一刻钟随堂测验。
然后下课。各回各宫。
清妩看到有妃嫔想凑上来, 她立即闭上眼睛靠在其木格身上,现在她是真咸鱼了。
其木格立即扶着清妩坐上轿子,回宫,睡觉。
另一边顺治拿起妃嫔们的卷子, 气得脑门青筋都出来了。
一拍桌子“写的什么玩意弯弯扭扭,缺胳膊断腿的。”
汤若望善意的说“娘娘们刚开始学,还没有掌握诀窍,慢慢就好了。”
又特地抽出清妩的卷子,殷勤的说“陛下看看皇后娘娘的,皇后娘娘已经掌握了诀窍。”
顺治是故意把清妩的卷子压在最下面,上课的时候他听得出来,清妩学得很好,比同时期的他学得快多了。
他心里有些不自在,就不想看。
不过既然汤若望已经递到眼前了,那就勉强一看。
唔,字还不错,虽然没有什么气势棱角,可是规规正正,整齐干净;偶尔有几个字缺了笔画,对初学者来说,她的卷子相当好了。
尤其和其他妃嫔的相对比,就更明显了。她连汤若望新教的罗马文,英文都写出来几个,还没有错
想起他以前说皇过后大字不识,脑袋愚钝,比不上后宫诸人,现在就难堪了。
气氛一时凝滞了。
汤若望咳嗽两声,主动出声道“皇后娘娘冰雪聪明,乃是陛下之福,大清之福。”
并不想要这样的福气,朕想废了她
顺治气不顺的道“第二次上课,能看出什么既然汤玛法想收皇后当弟子,只要她愿意,朕没有意见。”
汤若望大喜过望,立即跪下谢恩。
顺治拂袖而去。
出了慈宁宫,走着走着,他发现怎么方向是去坤宁宫的不由得踢了贴身太监吴良辅一脚,骂道“狗奴才,怎么引得路朕要去永寿宫。”
吴良辅心里腹诽,您在前面有,奴才怎么引路不过他可不敢顶嘴,立即打了自己两耳光,哈腰谄媚笑道“奴才有罪,请陛下饶恕。”
顺治又踢了他一脚,骂道“滚吧,前面带路。”
永寿宫是石妃住的宫殿,身为顺治宫殿唯一的汉妃,石氏为人相当谨慎小心。
听到顺治驾到,她本能的反应“皇上又和皇后娘娘吵架了”
那她岂不是要成为皇后眼中钉了
大宫女婉翠安慰道“娘娘别担心,皇上不和皇后娘娘吵才不正常,且即便皇上不来永寿宫,皇后娘娘心中就没有刺了您安心。”
只要后宫还有女人在,善妒的皇后娘娘就不会高兴。反正都不高兴,还怕什么呢
石氏点点头,道“也是,不过这次皇上过来,恐怕是因为刚刚课堂测验。”
石氏猜对了,顺治刚坐下就和她讨论,先是表扬石氏字写得不错,又暗示她不必藏拙。
石氏脸有些红,不好意思的说“皇上恕罪,非是臣妾不用心,实在是臣妾也没有学多少,闺中大部分学的都是女红。”
父亲说大清初立,旗人没有几个读书的,听说宫里女人好多不识字,她要是满腹经纶,不受宠倒无所谓,可是要是被女人的嫉妒丢了性命,就不值了,所以就只让她学女红,不准读书。
谁知进了宫才知道皇上十分向往汉学,她只能绞尽脑汁逢迎他,所以着实受宠了一段时间,谁知一场测验就让她露了馅。
此时心中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诚实坦白,免得犯了皇上的忌讳。
顺治失望溢于言表,问了两句,石氏果然不懂,就没有兴趣了,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走了。
顺治走后,石氏大哭了一场后,决定给父亲写封信,让他去搜罗书籍,送进宫来,她要跟上皇上的脚步。
想了想,又填上一句书籍一样两份。
总得送一份给皇后娘娘做做样子。
清妩不知道石氏要送她书籍,也不知道汤若望正在和皇太后请示,让她说服她去当他的弟子。
她正在坤宁宫睡得天昏地暗,然后其木格就喊醒了她,声音异常兴奋“娘娘,皇上马上来了,您快迎驾。”
清妩随手拿起一个迎枕扔过去,怒道“滚,天皇老子来也不起来。”
她被荼毒了好几天没有睡好了。
站在内室门口的顺治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其木格有些害怕,猛的跪下来,顾不得膝盖的疼痛,边流泪边小声喊到“娘娘,皇上已经来了。”
清妩闭着眼睛说“来了又怎么样上次生日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铺张奢华,性子善妒,不配为后,要废了我。”
“怎么,这次又来声明一次不过先等我睡饱了再听他念经。”
顺治
他转身就走,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清妩醒来就看到其木格哀怨的眼神,听到她描述顺治的表情,她安慰道“别怕,皇上最多废了我,不可能杀了我的。”
清朝少数民族
统治,杀一个少一个,除非罪大恶极,她一个后宫女子,还是皇太后亲侄女,是绝对无性命之忧的。
其木格无奈的摇摇头,说“娘娘,奴婢不是这个意思。”
阿妈说女人有男人疼爱才幸福,可娘娘不要皇上了,怎么办
她有些困惑,不过随即想到娘娘是主子,她只需要听话就行了。
说要就安心的给她打理发饰和衣物。
其木格手艺很好,清妩舒服得都快睡着了。
不过心里却寻思开来顺治得罪了,那就更要抱紧皇太后的大腿了。为了咸鱼生活,不如明天就牺牲点睡眠时间,早早去慈宁宫请安
行叭,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然后就这样被一个弟子身份迎头砸来。
清妩抱着皇太后的大腿,擦拭着不存在的眼泪,干嚎道“姑姑,可怜可怜你侄女我吧,我一个女子学那么多做什么又不能考状元,也不能为国效力,岂不是浪费了汤大人的学识和精力”
这老头子有精力去死磕顺治啊,抓她一条咸鱼做什么多大仇多大怨啊
明明上课的时候她都收敛了,还故意写错好多呢。
她不知道矮子里拔高个,再怎么遮掩,她眼神的自信是遮不了的,就被眼毒的汤若望发现了。
皇太后嫌弃的说“浪费就浪费吧,反正浪费米粮也是浪费,都一样。”
清妩
苏麻喇姑看着她呆滞的样子,噗嗤一笑,道“皇后娘娘,是汤大人求了好久皇太后娘娘,汤大人股肱大臣,又一大把年纪了,皇太后娘娘也不能让他一直跪着吧。”
当然皇太后最主要是要缓和皇上和皇后娘娘的关系的考量就不必和她说了。
要抱皇太后大腿,认命吧。不过也不能没点安慰。
清妩唱作俱佳,让皇太后又赏了好多金灿灿的首饰,才破涕为笑。
皇太后瞪着她,道“还说长大了呢,一会哭一会笑,这是大人的样子吗”
清妩看着匣子,喜滋滋的说“在姑姑面前,我还需要装什么您放心,在外人面前,我一定是端庄贤淑的皇后娘娘,绝对不给您丢脸。”
皇太后忍不住笑了,嗔怪的点点她的额头,道“行,一会外命妇进宫入侍,让本宫看看皇后如何端庄,如何贤淑的。”
听到这话,众人都笑了。
清妩心中一动这么说来,今天她可以看到董鄂氏了
心里平衡了下,也不白起来一场。
外命妇入侍是三天一次,先前清妩一直咸鱼在宫里,自是没有机会见到。
苏麻喇姑领路走在前面,笑道“开始奴婢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是皇后娘娘乱指一通。但皇后娘娘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好吃”
“主子就让御膳房去做,没有想到吃起来倒真是不错。这不,今天主子又让御膳房做了。”
“要是皇上不到慈宁宫,也是要送给皇上的。”
顺治心里妥帖了皇额娘到底还是想着他的。不过皇后怎么回事这段时间像是突然开窍了
他试探的问道“皇后最近没有闹了,是不是皇额娘又教训她了”
苏麻喇姑顿了顿,道“这话本来奴婢不该说,但既然皇上问起,奴婢就托大替皇后娘娘辩解一句,皇后娘娘待人向来都是一颗赤子之心,毫无心机。”
“以前只是因为自小娇生惯养长大,有些任性罢了。及笄后就是大人了,哪能还和以前一样呢”
她只怕知道自己没有任性的权利了,于是只能收起自己的刺,努力让自己变得圆滑。
莫说主子心疼,就是她也觉得心疼。科尔沁最受宠爱的格格不应该这样。
她天生就该骄傲的俯视众生。
可惜皇上看不到她的好,多么希望他们夫妻和顺,也算圆了主子的一个心愿。
所以她努力讲着清妩的好话“人不会一成不变的,皇后娘娘渐渐在变好了,皇上要是不相信,您可以亲自去看看。”
顺治心里哂笑得,露出目的了,最终不过是想撮合他和皇后,让他不废后罢了。
顿时他有些反感,神色淡了下来。
苏麻喇姑多会察颜观色,心里不由得后悔,今天说得有些多了。
哎,这些日子皇后娘娘真心诚意的尊敬孝顺主子,她想为主子分点忧,不过效果好像不太好。
心里对清妩说了声对不起,果断的转移了话题。
等到了吃饭的侧厅,顺治已经恢复了笑容。
苏麻喇姑总算松了一口气。
皇太后看在眼里,却不点破,等顺治坐好,笑道“先尝尝今儿的菜,味道怎么样”
顺治很给面子的吃了一筷子排骨年糕,立即被其中酥软却带走年糕清香的味道吸引住了。
点头道“味道真不错,皇后嘴刁也不全然是坏处。”
皇太后点头,道“那倒是,昨儿说我这里菜一成不变,年糕永远都是糖炒,不知道加点什么红枣,绿豆,排骨,猪蹄什么的调味。苏麻就选了排骨去加,果然味道挺新鲜的。”
顺治心里妥帖了,原来皇后随口说的,还以为故意讨好皇额娘,让她压他去坤宁宫呢。
心情好了,胃口就更好了,一连吃了两碗米饭。
这可是顺治在慈宁宫吃得最多得一回。
皇太后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她道“看来御膳房是该罚,做菜都不知道长进点。”
又吩咐苏麻“让御膳房多出新菜,送到乾清宫和坤宁宫。”
顺治加了一句“还有慈宁宫。”
母慈子孝让皇太后几乎落下泪来,他的福临还是好孩子,只怪有人故意离间了他们母子。
她忍住血脉偾张的心情,平静道“皇帝,听汤若望说起什么英国,西班牙王国的大船上可以装火炮,这岂不是很厉害大清也得找人试试,总不能落后蛮夷。”
顺治点点头,想起汤若望说起这个还是因为他的皇后问了一个船的问题,才讲起来了,可惜汤若望自己也不清楚,他离国太久了,很多事情只能通过信件。而上万里以外的信件到大清可能已经过了很多年了,那时的情况只怕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