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二十一章改革似春风一样

作品:《二货媳妇玩转八零年代

    也只有那种外圆内方,心怀天下的人物,用自己比敌人更为聪明的头脑,才能战胜敌人,维护自己所想维护的一切。

    当然,这其中就包括正义和良善

    既然能够正常的接触到彭景山夫妻,那么想要知道远在宛西县城居住的侯凤梅一家人的情况,那简直太容易了。

    说到侯凤梅和褚剑夫妻,那还真是一语道不尽啊

    前面说过,林佳欣一家人搬去市区之后,侯凤梅因为生孩子,再加上以前上班的工厂不景气,就合着下岗职工一起下岗了。

    下岗后的侯凤梅泼皮胆大,再加上有林佳欣在时闯下的市场和褚剑的保护,便听了林佳欣的建议,接手了林佳欣留下来的店铺

    因为有林佳欣时不时的点拨,所以,到后来,侯凤梅的生意一发不可收拾了。

    到后来,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由于店面太小,市场需求越来越供不应求,最后听了林佳欣的建议,又接二连三的在宛西县城扩充了几个店面。

    临县有亲戚朋友想开连锁店,侯凤梅打电话讨教林佳欣,林佳欣提议可以让其他人加盟进来

    不过,亲归亲财要分。

    其中的合作关系,利益关系等等,林佳欣都亲手为侯凤梅完善协议内容。

    随着小晶晶的成长,侯凤梅的店铺开到了各大县城,刚开始褚剑父母还能过来帮把手。

    到最后,由于侯凤梅紧缺店员,就从县城里招聘了一些辍学在家的小姑娘来帮她打理店铺,而褚父他们只用带好小孙女就可以了。

    店开大了,钞票肯定大把的滚滚而来。

    家人能够获得物质享受是无可避免的,侯凤梅听了林佳欣的建议,让褚剑打听到县城里最繁华的地段,然后想方设法的,出高价购买在当时,房产买卖,还不敢光明正大的进行。

    侯凤梅用挣到的钞票盖了新楼,在当时的偏僻小县城里,最时髦,最流行的就属于洋气的小五楼了。也就是下三上二。

    不过,临开工时,多亏听了林佳欣的建议,这个时髦洋气的小五楼只好修建在二道院里,前面整整六件房,全部盖成了四层高楼的门面房。

    装修之后,侯凤梅不但从老屋里搬了出来另居,她又在这里开设了另一家店铺,之前的那家老店,她学着林佳欣的运作模式,招聘管理人员,让她们管理着,工资也如同裴小云的那样,按照提成来算

    搬家的时候,彭景山和裴小云都来了,不过,遗憾的是王翠和林佳惠都去北京了。

    巧合的是,侯凤梅搬家的时候,也是林佳惠结婚的时候,双方各自忙的乌烟瘴气的,最后都遗憾的互相错过了当面的祝福

    后来,日子好过了很多之后,所有的事情也都有了很好的安排后,侯凤梅和褚剑带着晶晶一起,北上探亲去了。

    当然,彭景山和裴小云夫妻也是不可缺少的,两家人一起坐上飞机,直接飞去北京,去见他们最挂念最惦记的人

    形势与政策渐渐成熟稳定下来之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都很迅速

    农民们普遍开始学习种植经济作物,不再一直死盯着小麦,玉米,水稻这些主要粮食作物。

    随着政策放宽之后,新中国好像万物都处在复苏阶段。

    工业商业农业三大巨头齐头并进,争相前进

    撇过工业不说,因为这时候的工业基本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只有商业慢慢地变的开放自主,像林佳欣她们这些人就代表着商业革命的发展和创新。

    渐渐地,个体户越来越多,许多干不下去的国营企业差不多都转变成了合资企业。

    农业发展比起上述,更为迅速和令人震惊。

    自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他们这批人属于从旧时代刚刚转型过来的一批人,也是新旧社会交替改革的见证人。

    他们从小遭受地主欺压迫害,一生渴望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以,自从土地分下户之后,他们格外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东西,可以说,每个人在心里都把分下来的土地视若珍宝。

    他们感激当今政府,感谢社会赶走恶霸列强 ,还他们太平安宁生活

    土地有化肥,种什么长什么,更种地种上粮食作物,自留地种上经济作物,每个小组还会留出几分肥沃,便利的土地,用来作为农民的菜地

    这土地管理政策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纪。

    不过,在后世,许多年轻人出外进城打工,好多南下广东一带,家里的土地也没人稀罕了,最后留给了属于五零,六零年代的爷爷奶奶,或者是七零,八零年代的爸爸妈妈

    土地在后世那个网络科技发达的年代,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也只有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爷爷奶奶辈的老人,才对那份土地有留恋不舍之情,还有跟着父母走过那个艰苦岁月的,七零八零后的那一批人。

    因为他们也曾经享受过土地所给与的一切,还有小时候麦香和土地青草带给他们的芬芳年代

    那不同于后世的自然之美,那来自大自然的芬芳馥郁,是后世环境污染之下的世界所不能比拟的。

    改革开放之后,放宽了政策,农民们可以养猪,可以养牛,可以养羊,养小鸡小鸭,小狗小猫

    八零年代的时候,每个乡镇有专一设立的牛行,养殖户可以在里面任意挑选牛羊猪这些牲口。

    买东西的一方一定要找个懂行的中间人,才敢掏钱买东西,找的多了,中间人变成为了合法合理的牛经纪,讨好一笔交易,他会享受自己所得酬劳。

    有点儿像后世,跟在明星身边的经纪人。

    牛行也好,牛经纪也吧这些全部都是为了推动畜牧业发展做贡献。在那个交通,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里,自然而然的就会衍生出许多适合那个时代的工种来

    说起来这个牛经纪,其实非林三顺莫属了。

    林三顺不但是林家庄的村长,同样的还是一位阅历丰富的牛经纪人呢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