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 36 章

作品:《多功能科举考生

    时间很快就到了二月十八日, 县试第一场。

    寅正时分,王谨照常依着从前的生物钟起身,只是今早没时间练武了。

    王家其他人今天也没心情练拳。洗漱过后,一家人便点着灯, 围聚在正房里, 帮王谨做着最后的清点。

    “真的不用些早饭吗”温氏担忧地问道。

    “娘, 您不用担心, 现在还早呢,我不饿, 等进考场之后略吃些就是了。”王谨答道。

    其他人虽然也担心,但此时也不是嘘寒问暖的时候。见王谨再三确认没东西落下, 大家便催促着让他快些出门。

    本来王谨觉得, 让他爹一个人赶牛车去送他就可以了, 但王家人都不太放心,坚持让他大伯王修平和大哥王谦也跟着。

    于是, 在王家人的集体目送之下,王谦赶着牛车出了门, 往县衙方向驶去。

    车厢内, 见王谨在闭目养神, 王修平和王修安兄弟二人便也没开口说话。

    王谨其实并不困,他就是不想让他爹和他大伯再绞尽脑汁地去想该跟他说些什么话, 现在这样就挺好。他决定考完回程的路上也使用这一招, 这样大家都安稳些。

    反正他清楚自己的成绩不会低到哪去,等第一场出了成绩,家人肯定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两刻钟后, 牛车停在县衙附近。

    王谨跳下牛车, 看着面前的人群, 粗略估计大约有六七百人左右。这会儿时间还早,依照往年的情况推断,今年参加县试人数应该也在三四百人左右。

    这对一个县来说并不算多。像江南、山东那等文风兴盛之地,一个县城每年一两千人报考县试也是常有的事。

    也正是因为清源县县试的规模算不上大,因此,每一年的县试都是直接在县衙隔壁的县学举行。

    县学的课室可以充当一部分的考棚,除此之外,县学里的庭院以及其他空地,也都会根据人数搭建大大小小的临时考棚。

    王谨走向之前与其他几人约好的一棵树下,就见范良、周承悦,以及私塾里的那位韩师兄都已经到了。几人寒暄了几句,齐秀才便也带着齐佑过来了。

    本朝有规定,参加县试需要请本县廪生具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除此之外,还需要五位考生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

    廪生,是指在会试时成绩排在前十位的秀才,每年都能领到朝廷发放的补助。

    而廪生替人作保,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旦考生作弊,自己的功名也会被影响。因此,考生请廪生作保是需要付费的,一般在二两到五两银子左右。

    幸运的是,齐秀才正是一名廪生。再加上他本身家境殷实,并不缺替人作保的那点钱,一般只会为自己私塾里的学生作保,这也是齐秀才的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齐秀才的廪生身份,再加上今年私塾里正好有五人一起参加县试,倒是让王谨几人少了不少麻烦。

    此时,只见齐秀才有些担忧地道“前些日子刚刚下了几场雨,万一这几日又开始下雨,那可就不妙了。那些院子里的草棚子根本就遮不住什么雨。”

    王谨很想说,未来几天都是大晴天,他早就在系统里查过天气预报了,可他就算真说了恐怕也没人会信。

    看其他几人面上也都有些忧色,王谨只能开口安慰道“我们几人都带了伞,就算下雨也能遮一遮。再说,这个季节的雨,想必也不会大到哪去的。”

    大家一想也是,便也没再纠结这个。此时县衙门口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算上家长估计有上千人,但却并没有人高声说话,大家都下意识地保持了安静。在这种氛围下,王谨几人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便也只能静静等待着。

    又过了几柱香的时间,随着“咯吱”一声的响动,清源县县衙那两扇古旧的大门终于在考生们的注视中缓缓打开了。

    人群这才后知后觉地骚动起来,各种叮嘱激励的话语此起彼伏,热闹程度堪比菜市场。想来也是在刚刚那种诡异的氛围里憋得狠了,满肚子的话都留到了现在。

    王谨几人也纷纷同家人告别,跟随着其他考生,在衙役的指挥下自觉地排成几队,准备入场。

    很快,队伍就轮到了王谨。

    他先是跟随着衙役,来到了县衙的一间班房。一进门,王谨就看到右侧的太师椅上坐着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想来应该就是这次县试的考官袁县令。

    这班房的正中央摆放着几张长桌,后面坐着几名书吏。听到其中一名书吏喊到自己的名字,王谨忙几步走上前,递上自己的考牌。

    这考牌,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准考证,用于核验考生身份。考牌由县衙出具,正面写着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体貌特征,以及考生的签名和手印。背面贴着一张纸,记录着担保人的信息以及签名手印。

    那书吏先是对照着考牌上看了几眼王谨的身高和形貌,接着便把考牌翻到背面,开口道“王谨,年十一,清源县月溪村人,具保廪生为齐舟,可否确保”

    跟随着王谨一同进来的齐秀才忙到“廪生齐舟确保”

    这验明正身的环节就算是结束了,接着便有衙役上前,对王谨进行了简单的搜身。

    想要在县试作弊并不容易,再说,就算通过县试,也只能算是半个童生。本朝对科考作弊的处罚相当严格,一旦作弊被发现,不仅要经受牢狱之灾,而且其家族三代之内都不得参加科考。总之就是成本高,回报小,一般人也不会选择在县试作弊。

    因此,这县试的搜身也并不过分严苛,只需要把外衣和鞋袜脱掉,再把考篮递给衙役,让他们统统检查一遍就是了。

    等搜过身,穿好衣服,王谨便跟着衙役来到了县衙的东侧,穿过一扇门,就来到了县学里。

    王谨的运气一般,被分到了县学庭院临时搭出来的草棚里。不过因为他知道这几日肯定不会下雨,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满意。

    只要不在茅房附近就好了。不然就算鼻子能蒙住,可一想到要用嘴巴呼吸,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忍受得了。

    毕竟如今的县试可没有不准上厕所,去一次茅房试卷上就要被扣一个“屎戳子”,有这戳子的试卷就不会被取用这样的说法。

    只要有衙役盯着,你想在茅房待多久都可以,只要你愿意。

    所以,哪怕是县试的茅房,那杀伤力想来也是相当可观的。

    王谨觉得自己对古代的大型男子公共厕所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好奇,所以,早在几日前,他就在商店里为自己购买了一种可以减缓新陈代谢的药物。

    减缓新陈代谢,也就是说,这种药它吃了就会让人便秘。

    王谨有些好奇发明出这种药的人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过如今正好能为自己所用,他也只能对这位发明家表示感激。

    今天早上一醒来,王谨就拿出这药吃了一颗,药效可以保持二十四个小时。

    等晚上结束考试回家之后,再吃一颗促进的药,然后再去一趟厕所,这样就非常完美了。

    至于齐佑他们几个,自己也总不能事事都帮他们准备好,就只能在心里默默祝他们好运了。

    估算了一下自己到茅房之间的距离,王谨觉得就算它再臭也不会臭到自己。这就是身在半露天考场的好处了,起码空气流通得比较好。

    大概观察了一下四周,发现并没有熟人之后,王谨便从考篮里拿出布巾,将自己的桌椅仔细地擦了一遍。

    接着,他便坐在了椅子上,晃了晃身子,又摇了摇身前的桌子,发现椅子还算稳,但桌子因为地面不平,还是有些晃。于是,他便把刚刚擦完桌子的布巾折了几折,垫在了桌角下,又试了试发现不晃了,这才坐了下来。

    一旁的衙役看得啧啧称奇,这位考生看起来也就十岁出头的样子,没想到心思居然这么细。

    检查过桌椅后,王谨从考篮里拿出了笔墨和砚台整齐放好。这会儿时辰还早,他也没着急磨墨,只是闭上眼睛,开始对脑袋里的知识进行最后的梳理。

    又过了好一会儿,考生们终于全部进场。由于场地不集中,县令大人便也没讲什么话,眼看着天色大亮了,便直接命衙役开始发放考卷。

    王谨接过衙役递来的试卷,平摊在桌面上。此时还不能开始答题,否则就算违反考场纪律,这也是刚刚衙役发卷时再三提醒过的。

    县试的第一场只考贴经和墨义,也就是填空题和简答题,只要对四书五经足够熟悉,就都能答得上来。对王谨来说,这些完全就是送分题。

    迅速将试题浏览了一遍,王谨发现其中有两道题略有些生僻,不过这对他这样早已把四书五经完整背了下来的人来说也完全不是问题。

    等到衙役敲响手中的铜锣,宣布考试正式开始之后,王谨便开始提笔作答。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