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4章 露天放映(修改版)
作品:《1942风起南洋》 “放电影喽!”农场里的小孩子欢快的在大街上跑着,大声对自己的小伙伴们喊着。
大人们也一脸的惊喜,四处打听这个消息的真假。
移民们都看过电影。当初在移民营后期,就被组织过看电影。绝大多数人都在在移民营中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场电影。
移民来南洋,衣食住行都容易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卫生。
环境的变化让移民对疾病没了多少免疫力。蚊虫和水中的病菌轻松就能致那些无所适从的人于死地。
预防工作变得极为重要。
那些注意事项一条条的列出,由移民营中的教导人员先给移民们过一遍脑子。
缺少足够的相关人员,移民营的教导人员大多数是由合格的移民来担任。成人的思想是很难被改变的,念叨再多也不容易被打动,更不用说只是在移民营中那短短的隔离期了。
来自华夏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发小册子都没几个人看懂,直到出了画册,才算推广效果好了些。
画册的推出让叶关一下子想到了电影:
“绝大多数移民都没看过电影,电影会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一部电影会把那些情况的来龙去脉解释的更详细,甚至能把显微镜下的秘密都放大给每个人看,让他们牢牢记住这些可怕的微生物。一个好教导人员一年下来能教几个人?一场电影却能一下子播放给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看,把各种知识介绍给每一个人看,而且不知疲倦地反复播放。不需要特殊的影院,露天放映即可。”
“还可以让露天电影流动起来,在各地,尤其是乡下的居民点放映。不断的推广科普各项知识。”赵易突然想到了后世遍布农村和各单位的露天电影院,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
电影不止是娱乐,还是能提升民智的教育。
有些事情,不能太算计短期成本。
得看目的是为什么,为了赚取最大利润还是为了提升广大国民素质,这是资本和的重要不同点。
“对,用娱乐电影吸引人的注意,前边后边还可以放一些纪录片和科学教育片。”李衡也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单位接触过的露天电影,总在放映前加一段农业科教片,“这个必须放在娱乐电影前边播放,要不然娱乐大片放完,后边的内容不吸引人,很多就先走了。还是放在前边,才让人忍不住继续等下去。”
“在电视没法大规模普及的现有条件下,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向更广的方面推广。娱乐片前不止可以放记录片和科教片,还可以放时事新闻或者儿童喜欢看的动画片。时间不宜过长,十分钟二十分钟都可以。可以在片头插播广告,这样也能获取部分利润补贴这种放映方式。但要分清这个利润的目的是什么,绝不能为了赚取最大利润把整个片头都搞成广告。还要甄别各种广告的内容,广告可不只是产品广告,影响深远啊。”赵易考虑的问题更多,
“广大民众识字率和知识积累度不高,就算是对影像读解能力也相对不高,影片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不要盲目的追求艺术,就能表现手法而言,简单直白的传统曲艺说唱生命力不亚于各种蒙太奇。”
三巨头讨论下,在建国前,这种电影教育方式就确定了下来。
当时二战刚结束,先锋军正在德国挑拣。
德国人在二战强大的宣传离不开影像,发展相关产业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先锋军的彩色胶卷就是基于德国的技术,再结合了部分美国柯的技术发展而来。
镜头也是带有德国血统,除了蔡-司和莱-卡,还有一众小光学厂可供选择,就连先锋军从日本打包来的各种设备和技术,也是仿照了德国技术。
这个时代,很多顶尖的技术其实是在欧洲,美国这个世界工厂,就像后世的华夏一样,还在追赶中。不说德国,电影起源地的法国也有不少顶尖技术,在二战刚结束连吃饭都困难的时期,用坚挺的美元和黑市物资很容易换来那些不断折价的相关技术。
不牵扯军事和战略技术,这些技术还是很容易到手,就连美国人那边,因为和先锋军良好的关系,只要美元到位,也能获得相关技术和人才。
在先锋军的特意准备下,先锋军自己的影像产业也建立了起来。
清迈光学仪器厂,不止生产军用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还生产各种相机以及摄像机以及放映机。
这是先锋军现在最大的光学仪器厂,曼谷的光学仪器厂发展迅猛,生产规模已经渐渐赶上了清迈,但清迈依托周边的大学城,光学技术更雄厚。
先锋军最先打出的拍立得相机就是这里生产的,商标注册的是凤凰。
这也是先锋军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最大的品牌,但先锋军最大的胶卷厂却在万象,早在二战期间就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建设了起来。
作为乡村露天电影,成本和便携性等性能就显得格外突出,所以那些流动放映点基本上都是16毫米放映机,胶片也是黑白的。
这年头彩色电影还极少,特艺色的三色染印法,成本太高,根本不适合这种以教育为主的流动放映。黑白影片发展了这么多年,各方面已经成熟,可以把成本压到很低,相关技术也容易操作,适合先锋军这样的新手使用。彩色和35毫米放映设备只集中在大城市的正规电影院中。
目前清迈光学仪器厂产量已经达到了月产60套相关放映机,已经基本满足自身的日常需求。加上各国进口的一百多套相关设备,先锋军的流动放映队也快速扩张到了八百支。
今天来285农场放映的就是其中一支,编号2379。
前边的2属于编制规模,他们这一支放映队只有7人编制,相当于军队中的伍级,前边挂0的队伍人员规模已经相当于排级了。
“老孙,都有什么片子?”农场的办公室主任谢英臣一边帮着维持着放映现场的纪律,一边笑呵呵问道。
农场作为建设兵团的延伸,里边的成员很多都属于军人,纪律很好维持,就算是军人家属,平日里在半军半民的模式熏陶下,也习惯了纪律管理,但放电影不止是针对农场,还包括周边的村庄,哪怕是当地人,这样会场秩序就需要严格管理。
还谈不上,但许多当地人会随身带着刀等武器,有些会暂时放下,有些需要谈,谈不了得需要用特殊手段在场地周围维持治安。
“纪录片《故乡山水》,还有《万里寻母》。”孙向山一边检查着750瓦的发电机,一边随口道。
他们放映队就这点人,需要一身兼数职。
那三名护卫人员在一路护送他们来后,还得帮着维持放映现场的治安。剩下四个人各有各的任务,他这个队长也得忙活。
放映的地方需要空旷,就放在了农场打谷场上,还没到晚上吃饭的点,这里就聚集了上百人。
孩子们打闹着早就忘了吃饭,被家长揪着耳朵赶回家,打谷场上才安静了稍许。
天色渐黑,打谷场附近两盏临时布置的灯泡也亮了起来,农场场长特地调来了这两盏二百瓦的灯泡,专门扯了一路线供应。
农场自己有电,一座20千瓦的小水电站在流经农场的河道上供应着整个农场的电能,还有几台锅驼机随时在应急,连柴油发电机也有一台,但孙向山还是要提防万一。人多杂乱,从农场拉出的电线没法保障不出问题,还是准备着16毫米放映机自带的750瓦柴油发电机为好,就近发电就近使用,这样的救急方式他用过不止一回两回了。
在一些偏僻地方,就靠这台发电机提供电力了。
什么事情都要有后备方案。这是他在清迈电影学院培训时,老师特地强调的。
先锋军第一所电影学校就建在了清迈,除了演员主持等专业外,还有幕后工作人员的培养。
电影放映队的培训也主要集中在这里以及另一个主培训地曼谷。
孙向山他们不是专业出身,只紧急培训3到6个月后就开始工作,提高业务水平也只能靠平时自学和每年一个月的进修了。
农场这边也有预备方案,比如场地外围还有三个篝火火堆,一旦发生停电可以快速引燃,防止黑暗中的踩踏件。
这年头电影是稀罕物,一放映十里八乡都会聚过来看,从安全等方面考虑,放映队会在农场待四天,两部主片会连续放映两天,以便值班人员可轮流值班,还不耽搁看电影。这也使得在电影放映期间,有足够的人手来安排治安和警戒。
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的趁着放映期间的偷盗甚至袭击事件,才修改了相关安排。
“就这么两部?有没有《一江水向东流》?大城市早就放映了吧?”谢主任没有递烟,这年头放映电影经常发生火灾,吸烟是大忌,很容易引燃胶片。
“这一轮没有安排,或许别的队有。”孙向山含糊了过去。
流动放映队的排片审查格外严格。
“很多影片放在大城市中放映没问题,但在信息量少,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偏远地区,就很容易被。影片审查一定要严格,宁缺毋滥。”赵易对此很看重,宁愿保守一些。
这就使得流动放映队的排片多集中向科教记录片和宣传片,不过对常年没太多娱乐节目的百姓们来说,照样看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