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当然,凡事有自然有结尾,中央的君权达到最高点之后很快便迎来了终点与结束,时代浪潮滚滚而紧凑,过往的制跟不上时代脚步以后自然落后腐朽了。也由此开始新的章篇。

    不过这也是后来之事,现在说回一开始吧。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在岁月漫长的变化里当然还只是个开始。二公九卿制这项制度设立了中央主要的二个司法机关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

    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于古代司法与行政并无严格的区分,因而丞相也时常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廷尉属九卿之一,专理司法,是秦代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司法官,其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审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审核平决各郡的疑难案件。御史大夫是丞相之副,除执掌群臣章奏和下达皇帝诏令之外,还负责监察和亲理诏狱。

    到汉时,二公九卿制不变,增加中朝制度,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权力。而另一方面,地方行政法从郡县制变为郡国并行制,这是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自参半,并行而立。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提起郡国并行制,在此就必须要提及一下“白马之盟”了。这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的盟约。用的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来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约。而此盟约的内容却是要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1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代二世而亡,是由于“孤立亡无藩辅”,因此采取分封刘姓者制。除此之外还下达削藩令削夺诸国的封地,间接削弱藩王的势力。

    这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消灭诸侯王是因为那些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还由诸侯王随意调遣。他们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一方。

    放到现在对标一下翻译也就是说那些诸侯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行政管理权、司法权;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还有铸币权。

    无论是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这些诸侯国说是实际上的独立王国也不为过,他们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也一点也不奇怪。无怪乎想要加强地方统治的帝王,将他们视为大患。

    有学者就以“白马之盟”解析,认为郡国并行制是刘邦与其军功大臣的一种政治契约。[2

    但是后来诸侯王国实力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封建割据势力,景帝时终于发生了“七国之乱”。

    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分封制复辟引起的有名的祸事之一。

    这次叛乱虽然被

    平定下去,但是诸侯王仍有很大的势力。因此,汉代制定了许多单行法律,加以约束,凡是对抗朝廷,危害中央集权的行为都视为犯罪。[2]

    天幕顿了顿

    这弊端是由汉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是一种来源于制度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弊端。除非改变制度,除此之外无法抹除。但是国之律法,一旦定下基调后,再想改就要大刀阔斧了。

    汉初刘邦分封诸侯王后不久,想要重新拿回权利,便朝那些异姓诸侯王下刀,其中包括受封齐王韩信在内,一一被诛杀。但是轮到那些同姓诸侯王时,帝王却明显收了手,其余不说,制度在秦时崩溃但是观念却绵延至今的宗法定然是起了作用的。

    于是,为了减少诸侯王对君权的影响,汉朝统治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其中就包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推恩令,当然还有其他法律上的辅助但归根到底这些事的主旨,还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掌权者,以及手底下的臣子们,他们继续探寻合适的制度,不过他们会不断的吸取过往经验,并且在此同时,还根据时代发展、根据需要,不断地继续变革。

    秦。

    “”

    听即此,原本伏案抄录的人手中一颤,笔也随之一顿。

    纵使心里有所准备,可是除靖难之役后,又听到这详细解说的七国之乱谁也不能说心里是平静的,特别是坚信分封制的人。在后世就是这样麻烦吗

    他们面容恍惚,不由又回想起先前后辈说的分封制是不该再存在,顿时心乱如麻。

    那笔尖坠着的墨汁,因执笔人这猛然停滞的动作,滴落下来印花了竹简上的字迹。

    这样的失误在记录本来属于重大失误,一般情况下遇上这样的事会面色大变。但是此刻恍惚失神的执笔者却没有管。

    而像这样的人殿内也不在少数。

    但神情大变的大多是新来这场直播里的的人。倒是直播间的老人们对此,甚至是对新人们这副受打击的样子一点也不奇怪。

    谁不是从这过来的

    直播间的老人们当中,就有人曾经就是赞同分封制的,就如王绾。他是大秦位高权重的丞相,主张却与嬴政相反。在秦一统天下后,他主张将嬴政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却被否决。

    他是老臣,也是老一辈思想的代表。以他为例,分封制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地位超然,何其重要。

    特别是在有前人做示范的时候。

    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嬴政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他们还没有听说过。[3

    ]

    观前朝的灭亡,观后世分封制的几次复辟起伏一一失败告终谁都不能昧着良心说无妨。

    分封制确实是有好处可也确实是有弊端,往日里寄希望于诸侯王保护君主,到后来那些诸侯王反而成了了君主最大的祸患。君主倘若想要加强中央集权的话,那么势力过大的地方诸侯王只会是他们的眼中钉。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死不休。

    可换句话,若是连分封制都不行的话,那要怎么办呢

    以前的他们是这样想的,现在因为后辈指引,思路更宽广选择似乎也更多了了。已经有敏锐之人发现了,现在他们这些人还只是属于刚涉及新知识的阶段。

    在他们把来自后世的信息努力消化之后相信不久之后,各个学派里就会出现新的变革。

    到那个时候会怎么样呢

    不出所料,诸子百家会有不少年轻的弟子进入大秦,亲自实践。

    这也正是嬴政的目的。现在的秦就是能用之人太少,诸子百家弟子里人才多,却拒绝为他们所用,但是经这咸阳一行后,便不会再有太激烈的反对之声。

    聪明人深吸一口凉气。

    将预计的未来,与现在作对比。只要一想想这些是由高位上的帝王带来,不由不寒而栗。

    这可真是阳谋啊。关键是,这是打蛇打七寸。对他们这些人来说。面对有用的有所启发的新知识,新思想,就是对方是嬴政,可又有谁真正能做到拒绝的呢

    关键是,嬴政似乎也很慷慨,知道这等机密嬴政却没有扣押他们的意思,刚才有人趁乱质问的时候,嬴政似乎还有让他们好好离去,让他们把这些告诉那些没来的长者的意思。

    “”

    他们心尖一颤,当即明白这是让他们传递思想啊

    这种骇然之闻,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信。所以让他们亲身过来。没过来的人只能说与这场奇遇无缘了。

    实在很难说清现在的心情,但是嬴政如此做派,不由叹服。

    君主如此,进入大秦做官也不是不能考虑的。不过有必要想想他们这些人今后的路。

    他思索

    看起来嬴政是认死法家了,只是法家确实有不足之处,所以才需要他们。倘若他们决心要进入大秦的话,他们也得找准自己的定位。

    只要是为了大秦,嬴政似乎就有足够的耐心。

    这样一来,只要是为了大秦,他们要做的事也就简单起来了。

    “”

    天幕还在继续

    另外,在行政法里,有一项不得不提,那就是监察制度。

    秦汉这里,u主还是从秦开始说起。

    从史籍记载来看,那个时候的秦已创立御史监察之制,在中央以御史府台为官署,以御史大夫为官长,对地方则派遣监御史。

    而秦的御史制度源于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史官制度。御史原本是在

    君主左右掌管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管理。

    但是到秦时,原先在君主左右“掌赞书而授法令”的御史发展为兼司纠察之任的监察官吏。二公九卿里的二公之一“御史大夫”就是秦朝的最高监察官。

    除此之外,各郡还设有监御史。用于“掌监郡”,也就是地方的监察官。

    但是,虽然监御史的舞台在地方,这个职位并不是地方官职,也不专驻地方,他隶属于御史府台,受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指挥和节制。

    不过。秦代的御史监察之制尚处于初创阶段,统领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等人也不是专职人员,他们手头还有其他行政要务。

    但,秦代开创的监察制度不仅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以御史监察百官还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其历史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4

    众人默然。

    嬴政的“始皇帝”之名,名不虚传。

    汉时也是沿用秦朝这一套监察制度。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御史大夫曾经统兵击匈奴。由此可见,汉朝的中央的统领监察官的御史大夫,也同秦朝一般,不是专职负责监察这方面。

    而地方上的监察,汉初,废除秦代常驻地方的监御史,由丞相府派遣“丞相史”监察郡、县。后汉书百官志五载“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诸州,无常官。”

    武帝时,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这也是影响后世的重要举措。

    最后是选官制度。

    天幕呼出口气,大概是秦汉即将告一段落,后辈也放松了些。

    秦朝时的选官制度,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到汉时,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变为察举制,选择人才的标准推行由下而上举荐人才的选官方式,标准是孝、廉。

    后辈声音顿了顿

    很明显,这里的选择人才标准要求,已经可以反应当时上层的情况

    此时的汉已经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大秦的观众们不懂,但是大为震撼。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