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事本就多是人祸。

    巫蛊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经过调查发现多为有不实。

    而到这个时候,汉武帝追查这巫蛊之祸的真相,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到此时,他才知道当时刘据只是惶恐不安并无谋反的意图。

    于是为他平反。

    但是死去的人终究不能再回来。

    汉武帝便转手报复当初参与谋害刘据的人,相关人物被以各种理由被杀或自杀,被诛杀牵连甚广,包括皇亲国戚以及显要官员。

    震荡了当时西汉政权的高层几乎每一个人物,国本也为之动摇。

    天幕在此时出现了新的画面

    高台上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可精神却是爽利,他目光如鹰隼。台下众人一时间谁都不敢抬头,更不敢和他对视。

    众人只听得帝王一声令下,那一道道诏书便如流水一般一道接一道地传下。

    下方穿着华服的高官面色惶惶。

    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侍卫们把他前后左右的人一一拖了出去。

    转眼间这一处便空荡荡了起来,只剩下他一人孤身在原地。

    抬眼一看,别处的人居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好运的臣子汗流浃背,一边庆幸自己没掺和进去这君臣父子中间,一边又担忧自己在哪里不小心的时候被连累、被清算。

    好在逃过一劫。

    在帝王下朝离去之时,他终于放松地吐了口气,然后软了腿跪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周围如他一般的臣子不少。

    他们互相看了眼彼此狼狈的模样。非常默契地彼此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

    能在朝为官的,哪个不是练就了一身的厚脸皮。

    哪怕是此刻,他们也是面色自若。

    最后画面定格在几人起身后面他们相互行礼,打招呼准备离去时。

    天幕还在继续

    这一场闹剧一般的巫蛊之祸,起因荒唐,中场声势浩大,到最后却格外惨淡。

    曾经为了太子刘据,以他为核心打造的班底顷刻间毁于一旦。大汉也深受其害。

    罪己诏便是在这个时候发布的。不久,汉武帝去世。留下的是年仅八岁的幼子刘弗陵,和以霍光为代表的托孤大臣。

    天幕里画面又变化了

    穿着帝王服饰的稚子坐上高位。

    登位后,临危受命的刘弗陵,小小年纪竟然也有几分帝王的样子来。

    将皇位给刘弗陵继承。

    这一步非常危险。

    其中险要,可以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汉武帝又这样不得不做。首先是人选上,另外两个适龄的,汉武帝实在看不上,相比他们,汉武帝宁愿选择刘弗陵。

    其次,幼子登基。后人,特别是大汉的君主,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前朝惠帝刘盈

    的经历。于是,汉武帝,为了防止其母未来可能模仿吕后,和可能会出现的外戚专政问题赐死了她。

    但实际上,包括这一步在内,哪怕短期内汉武帝为了刘弗陵的登基努力了再多,实际上都不太够。

    想看岁岁如初的扒一扒想长生却惨遭被骗的冤种们历史直播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怎么比得上花费数年、数十年时间,为刘据打造的班底

    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

    在已经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这已经是短期里能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了。

    后来,刘弗陵也成了一代贤君。他能坐稳这个位子,有那般功绩,除了他自己努力外,霍光的辅助也功不可没。

    后来,霍光权倾朝野,哪怕是历年来慎之又慎的废帝,在他手里也是说废就废,可见此时他手中权力之大。

    霍光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历经三朝,在位之时,“威震海内”、“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可权力在集中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很危险。

    哪怕是后世的我们,也会偶尔假设倘若霍光在功成名就时有一点歪念头,有一点私心

    倘若霍光如这般,那我们后人如今看到的历史,还会像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样子吗

    只能说险之又险。汉武帝没看错人。而霍光又确实值得。

    可原本

    他们原本大可不必这样冒险的。一切缘由都是因为,他们可靠的继承人刘据死在这场巫蛊之祸里啊。

    天幕长叹一声。

    *

    “”

    刘彻一时气血上涌,实在焦急,又实在太恨,刚想说句话他便当场吐了口血出来。

    “陛下”

    群臣一惊之下,正要凑过来查看帝王情况。

    “退下”

    一声呵斥,制止了想上前关切一番的群臣。

    刘彻接过侍从递过来的绢布,随意擦了擦嘴上沾到的血迹,便把它随手扔一边。

    继承人的离世,比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更教人难受。

    我大汉遭逢此劫,如何能好过。

    叹了口气,尔后他抬头继续看着天幕。

    汉武帝迷信,非常迷信。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他炼金丹,寻求仙人,无所不用其极。

    到晚年更是离谱,设建明堂,垒筑高坛,尊太一真神,耗费巨资,多次封禅出游,命方士入海求仙,又造巨型仙人铜像,搜集甘露,只是因为妄想长生不死。

    他在身患重病,心有不济时,终于被小人抓住了机会。便出了以这迷信做开端,群臣在后怂恿,似暗似明,却招招都对准刘据的这出巫蛊之祸。

    汉书的撰写者班固对此事件的评价是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巫蛊之祸以后,没有人再相信这所谓的巫蛊了。

    但祸端已埋,祸事已出。为了国家的稳定,又是

    罪魁祸首,又是大冤种的汉武帝认了。他下了诏书

    再次变化的天幕,此时除了还配有人来人往的相应的集市画面,还多了一则写满了字的诏书。

    刘彻眯起眼睛。

    “汉书西域传下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2]

    后面的话,天幕把翻译成更口语化、很容易理解的

    朕曾经一时糊涂

    等到李广利兵败,将士们或战死,或被俘,或四散逃亡,这一切都使朕悲痛难忘。如今桑弘羊等人奏请派军队远赴轮台屯田垦荒,修筑堡垒哨所,这是劳民伤财,不是忧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议,朕不能采纳。

    “这就是轮台诏”刘彻自己琢磨。他未来会在轮台下的诏书

    没想到未来的他会因为处境艰难,要改变国策,会模仿文帝,模仿先人,下了这么一道罪己诏。

    不过他和文帝到底是不同的。

    他可不会把匈奴之祸揽到自己身上。

    他更想出军直接把对方打趴下

    有了这罪己诏,以及之后改变的国策,以及刘弗陵、刘病已这两位帝王在位期间的励精图治,汉很快又慢慢发展了起来。

    但是

    天幕突然强调

    大汉有文景之治,在汉武帝时期又能极速发展壮大。倘若武帝晚年没有这巫蛊之祸这幺蛾子。

    不难想象汉武帝之后定会是一片盛世

    武帝之后,未尝不会出现,类比于唐时开元盛世那般的盛世

    “但是现在。”岁寒生叹气,“算了吧。”

    “昭宣二帝差不多都在给武帝后期那连绵战争和这巫蛊之祸给擦屁股,底子太差,哪里还会有盛世。能有中兴,能从衰败恢复过来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好了。总结一下,汉武帝的履历也非常漂亮,身为一个明君,他同时又有能力又有手腕,在他执政期间,加强君主与中央集权。

    经济上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抑制商贾。

    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功高可与始皇帝并肩。

    但他追求长生不老也同始皇帝一样,同样也不可得。明明经常被骗,却还是对比分外执着,甚至是屡战屡败,却还不气馁,屡败屡战。因为太过迷信,晚年闹出了巫蛊之祸,乃至于酿下苦果。”

    “这便是u主讲解的第二位大冤种。”

    岁寒生咳咳嗓子,“现在补充时间,来说说卫青霍去病吧。不过,在这之前,说说这卫子夫卫皇后一脉有哪些能人吧。”

    “这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

    “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姐姐的孩子。”

    “而那霍光说起来与霍去病有关系。他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

    “刘据,卫皇后之子。刘据能在太子之位上一坐多年,他的能力更不用说。”

    “刘据之孙,刘进之子,这位幸存的小皇孙,历史上的汉宣帝。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1]

    惊堂木在此时啪的一声落下。

    “现在便来说说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吧。”

    *

    汉。

    卫青有点不自在。

    天幕话音一落,观察他的目光立即从四面八方来,其中以主位上帝王的目光最为热切。

    卫青何曾受过这样的待遇。

    这被盯得,卫青也写不下去了。

    他几乎是头皮发麻,起身行礼,“陛下”

    烦劳您把这眼神收一收可以吗。

    虽然陛下从天幕的话里恢复过来,振作起来,他很高兴。

    但是倒也不必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吧。

    就像现在还6岁的霍去病。

    这场直播之后,去病不可避免地要被帝王看重了。

    但是这对去病是好是坏呢。

    身为舅舅,卫青想起活蹦乱跳的小外甥,就一阵头疼。

    再加上,上方的帝王。

    卫青觉得自己只会头痛加倍。

    “爱卿说的什么话。”

    刘彻一本正经。很能唬人。

    “瞻仰我大汉大将军的风采,有什么错”他说着又问群臣,“你们说是吧。”

    群臣自然应声。

    卫青“”

    行叭,您说什么就是什么。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