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69 章(殿上对峙(本章双红包)...)

作品:《美人眸

    本章节做了文字替换,读未修改内容请到醋溜儿文学

    第六十九章

    看守登闻鼓的御史, 看着突然闯过来将人抱住的男人,开口呵斥“大胆,此人敲击登闻鼓, 需要受三十杖打。你是何人,竟敢阻拦。”

    身后的晨晖赶紧上前, 怒斥道“我看你才是大胆,此乃郢王世子殿下, 还不行礼。”

    闻言, 周围众人目瞪口呆, 包括两侧拿着杀威棒的人,纷纷跪下。

    “参见世子殿下。”

    这位殿下一向深居简出, 行踪神秘,没想到今日居然能在此处见到他。

    此时监察御史悄然抬起头, 看向正前方的男子,只见他穿着一身苍蓝色锦服,在阳光下华贵耀眼, 似乎将天地间的光芒尽数敛与一身。

    只是他此刻脸上居然带着一副银色面具。

    传闻中郢王世子, 因不喜旁人盯着自己的脸,时常会戴面具出行。只是因他行事太过低调, 这件事也一直是个传言。

    如今瞧见,众人倒也不曾太过惊讶。

    “太祖设登闻鼓与应天门, 是为了让百姓直言,上达民情,监督官僚,更申令过, 不许官员从中阻扰。你们如今先将敲鼓人杖打三十,岂不是违背太祖之意。”

    谢怀抱沈绛, 低头怒斥道。

    虽然他脸戴面具,可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面具之中,他盛怒的模样。

    监察御史立即道“回殿下,杖打三十,并非下官定下的规矩。而是当年”

    这下监察御史可是为难了,因着前朝时候,百姓总是拿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敲登闻鼓,甚至有人还因为怀疑自家鸡下的蛋被邻居偷了,跑来敲登闻鼓鸣冤。

    是以便定下一条规矩,但凡敲登闻鼓者,要先被杖打三十。

    这样鸡毛蒜皮小事者,定不敢再随意乱敲。

    至于甘愿受杖打三十的人,那必然是有天大冤屈,毕竟若是体质弱些的,连这三十杀威棒都过不去。

    谁会为了几颗鸡蛋,丢了自己的性命呢。

    可是这话监察御史不敢再说,因为制定此规矩的,正是眼前这位世子殿下的曾祖父,若是说出来,只怕还要被定个什么大不敬的罪名。

    监察御史为难道“殿下,此乃既定的规矩,这位姑娘要想觐见皇上,这三十杀威棒便是无法避免。您即便要责怪下官,下官也只能领罚便是。但是既是规矩,便该依规而行。”

    这位御史此刻倒是不卑不亢。

    此时靠在谢怀中的沈绛,意识已经有些清醒,她眼皮微掀,看着头顶银色面具。

    原来救她的人是郢王世子。

    并非程婴。

    沈绛心底说不出的失落,虽然她不想让三公子再卷入进来,可是在离开之前,没有得到他彻底平安的消息,沈绛还是有所失落。

    若是这次她坚持状告皇子,触犯天颜,有死无生,她亦不后悔。

    她唯有担心三公子,担心他的身体。

    “殿下,请放我下来,我要得受完杖打,”沈绛轻声道。

    谢想也不想否决“不行。”

    沈绛轻笑“我虽与殿下萍水相逢,但殿下今日救我,沈绛感激不尽。可是我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还请殿下不要阻我。”

    谢垂眸望着怀中人,哪怕她此刻发鬓额角,全都是虚汗,脸白如纸,可她这双始终澄澈如水的清丽双眸中正盛开着一簇灼灼烈火。

    烈焰焚烧,虽死不悔。

    这簇不灭火焰,也蔓延至他的心头。

    哪怕他满盘布局又如何,到这一刻,他还是护不住她。

    这世间,唯有权势才能对抗权势。

    他们头顶上都有一道迈不过的天堑,威威皇权,要压折他们的脊梁。

    可是谢却不能将她放回去,哪怕将她抱在怀中,她依旧疼的牙关紧咬,再让她生受剩余的杀威棒,她还能活着进入金銮殿吗

    此刻大殿上。

    端坐在明黄皇座上的帝王,虽众臣有些距离,可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的怒气。

    帝王一怒,浮尸千里。

    这并非狂言,帝座上的永隆帝,乃是在上一朝胜出的最后赢家。他经历过血腥而残酷的争斗,在他赢得胜利,顺利登上皇位后,毫不留情的清洗整个朝野。

    诛杀亲王党羽,牵连九族,无人幸免。

    哪怕最后就连他的亲兄弟,都难以逃脱。先帝一共十二个儿子,最后死的死惨的惨,如今尚能算得上好下场的,唯有郢王一人。

    大概也只是因为,郢王乃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当年郢王是唯一站在他身边的人。

    况且太后尤在,永隆帝算是纯孝,自然不会为难自己的亲弟弟。

    此刻站在帝王开口道“你既说有内幕,那边如实禀明。”

    温辞安跪地道“据臣所知,京城之中商贾富甲之流,甚至还有部分世家权贵之中,都流行一种名为芙蓉醉的密药,此药据说服用之后,可使人陷入癫狂,形容可怖,最关键的是此药一经过服用,便终身上瘾,不得解脱。与当年太祖所禁之五石散,有异曲同工之效。”

    突然有个云雁补服的官员,越众而出道“皇上,这位温御史顾左右而其他,这岂不是浪费朝议时间。”

    温辞安朝他看了眼,是个四品官员,想来也是魏王手中的马前卒。

    他并未在意,只是说道“回禀圣上,此事原委颇为冗长,还容臣细细道来。况且这位大人,你又怎么知芙蓉醉与仰天关之败无关呢。您此时跳出来,难道是因为你知道其中原委”

    虽说温辞安平时里看起来不善言辞,可此番他上了金銮殿,却言辞锋利,犹如尖刀。

    “此芙蓉醉乃是一个名唤欧阳泉香料商人,从南越运原料入大晋,从而炼制而成。而之之所以这种香料会与西北大营扯上关系,是因为这种原料是从利用西北粮道运送入京。”

    “荒唐。”此时兵部尚书苏怀志开口说道。

    他说“皇上,西北粮道一向是漠北要道,从来都是只运送军粮,怎么会运送一个什么不知名小香料商人的原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温辞安却不为所动,继续说道“欧阳泉此人利用芙蓉醉大肆敛财的同时,收买陕西府众多官员,从陕西府的布政使、提督、参政,竟无不是此人座上宾。而且他更是搭上了西北大营当时主帅沈作明的副手,建威将军许昌全。”

    “许昌全收受欧阳泉的贿赂,却不想欧阳泉明为南越商人,实际上他却是北戎暗探,他利用手上抓住了许昌全的把柄,要挟建威将军,让其将长平侯的行军作战计划偷给自己。许昌全受其胁迫,只能同意。于是之后的事情,震惊朝野,震惊天下,一向骁勇善战的长平侯,竟会在仰天关惨败北戎八部。”

    温辞安慷慨陈词,一番之下,满殿皆惊。

    此时魏王谢仲麟上前,拱手道“父皇圣鉴,仰天关之战本就是长平侯贪功冒进所致,这位温御史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蛊惑,竟欲将此事推卸到儿臣身上。况且就算他刚才这一番言辞听下来,又与儿臣有何关系呢。我看他分明就是滥用御史职权,随意践踏皇族尊严。”

    魏王开口便是皇族,就是在提醒皇帝,这温辞安不仅仅是在挑衅自己,更是在挑衅整个皇族。

    永隆帝本就不是绵软和善的地方,相反他手段强硬,是少有的铁血帝王。

    可是再铁血的人,却有自己的软肋。

    若是他年轻时,他或许会追查到底,可此时,他却有所犹豫。

    温辞安却并不被魏王之言所呵退,他仰头,目光灼灼盯着上首的帝王“方才臣确实还未说完,之所以说涉及魏王,是因为他本就是芙蓉醉一事的罪魁祸首。欧阳泉确实是不入流的商贾,若是没有魏王殿下在后撑腰,这人岂能买通陕西府诸多官员,又能与建威将军搭上关系。”

    “你所说之事,都不过是你一面之词罢了,可有人证、物证。”

    温辞安道“臣有,而且臣的人证此刻就在宫门外。”

    谁知此刻殿外突然有人急急进来,立在皇上下首的内侍,立即道“大胆,廷议要地,岂容擅闯。”

    “回皇上,臣乃看管登闻鼓的监察御史。此番前来,是因今日有人敲响登闻鼓,击鼓鸣冤。”

    自从登闻鼓敲响,便要被杖打三十的规矩出来之后,甚少有人再敢敲登闻鼓。

    永隆帝微眯双眼,缓缓道“敲鼓者何人,所为何冤”

    “回皇上,敲鼓者名唤沈绛,乃沈作明之女,前来为沈作明仰天关之败伸冤。”

    哗地一声,犹如水滴入了滚开的热水之中。

    整座金銮殿再次沸腾。

    宫门外。

    沈绛执意要下来,身受杖打,却不想头顶的男人问道“姑娘,你这般坚持,是想要见陛下”

    “是,如今殿内已有人为我爹爹伸冤,我要入宫面见皇上。”

    本来她可以直接当做温辞安的证人,随他一起入宫,但是她之所以要敲击登闻鼓,就是要以身作筏,就是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她爹爹是被冤枉的。

    她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做这件事。

    谢道“你若是想要入殿作证,便该保护好自己,若是待会圣上召见,你岂不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说完,谢把腰间的玉佩摘下,扔给监察御史。

    “你拿着此玉佩,入宫自然不会有人阻拦你。你只管禀明皇上,此处有人敲击登闻鼓鸣冤。”

    监察御史不敢反驳,只得入内。

    待他离开后,原本强行站着的沈绛,腿脚发软,险些瘫软在地。

    谢连忙去扶她,沈绛身体往外一让,躲开他的手臂,低声道“谢谢殿下。”

    她这一让,也叫谢明白,此刻在她眼中,自己是郢王世子,而并非她的三公子。

    若是此刻程婴在这里,她不会躲开。

    沈绛手掌强撑着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瓷瓶,她单手顶开瓶口的瓶塞,直接就将瓶口对准自己的嘴,正要抬手将底部药丸倒出来。

    谢突然将她的手腕捏住,问道“你吃的是什么药”

    “殿下,这是我的事情。”沈绛望向他,不卑不亢道。

    可是谢却没放手,依旧望着她。

    沈绛轻叹了口气,抬起另外一只手,轻轻掰开他的手掌“殿下救我,我本不该这般不识抬举,只是今日我确实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去做。哪怕结果可能并不好,但是这是我的选择。所以还请殿下不要拦我。”

    谢一个出神,沈绛已将手中药瓶举起,药丸落入她口中。

    很快,她的脸颊慢慢红润了起来,不像刚才那般苍白。

    谢在她一打开药瓶,闻到里面药味时,就清楚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毕竟这种药他一直在吃,对这样的味道,早已经熟悉的深入骨髓。

    沈绛身上的痛楚仿佛都在慢慢消退。

    她强撑着让自己站起来,哪怕满身血污,她也要站在这里。

    待内侍带着监察御史重新回来,内侍一瞧见沈绛和谢,当即道“给殿下请安,殿下今个怎么有空入宫,可是来见太后她老人家的。”

    “彭福海,你可是来接这位沈姑娘的”谢没搭理他的奉承。

    这内侍便是永隆帝身边的总管太监,彭福海。

    此刻彭福海弯腰道“回殿下,方才御史大人禀明沈姑娘之事,如今皇上传沈姑娘入殿问话。”

    “沈姑娘,请您这就随我去吧。”

    沈绛微微俯身行礼“谢公公。”

    于是一行人前往金銮殿,待到了殿外,彭福海瞧了一眼谢,低声到“殿下,可是要一同进入”

    “我是不能入殿吗”谢轻笑道。

    彭福海一哽。

    要说入殿,谢自然是有资格的。他虽在明面上并无官职,可是他乃是有品级的王世子,身份尊贵,廷议确有资格出席。

    于是彭福海带着两人一同入殿,也不知为何,谢突然脚下竟是一滑。

    险些要摔倒,还幸亏站在外侧的一位官员,扶了他一把。

    待两人站定后,便齐齐向头顶的皇帝拜倒。

    众朝臣一见,不仅有个女子上朝,还有个头戴银色面具的男人,这是何情况

    今个这朝会当真是奇怪,先有御史斗胆弹劾皇子,后有姑娘为救亲爹,甘敲登闻鼓,这怎么还来了个面具男子。

    “朝堂之上,岂容你无理,还不快快摘下面具。”郢王爷转头,低声斥责。

    谁知跪在地上的谢,朗声道“回禀皇上,臣因误食河鲜,出了红疹,形容惨淡,怕摘了面具,冒犯圣颜。”

    “罢了,罢了,你先起身吧。”皇帝倒是没怪罪。

    朝臣见状,心底纷纷大骇,却又加深了一层念头,皇上对这位郢王世子殿下,果然是宠爱至极,居然连这等冒犯之事,都如此轻描淡写。

    戴着面具上朝,这可是大晋开朝都没见过。

    当然大晋想要出家的王世子,他也是头一个。

    这么一想,大家也就见怪不怪。

    谢站起来之后,便退去一旁,站在了郢王爷身侧。

    此时皇帝垂眸,看着底下的少女,她微伏在地上,后背上竟还有被板子杖打过的痕迹,如此柔弱女子,明明看起来不过是一根柳枝而已,只能随风摇摆。

    可偏偏她却有敢敲登闻鼓,为父伸冤的胆识。

    “温爱卿说,你乃此案的人证,你可有什么证据”永隆帝问道。

    沈绛立即道“回皇上,臣女身上有欧阳泉和许昌全往来的书信为证,证明建威将军受北戎人所威逼利诱,通敌叛国,将我父亲当初的作战计划,全都泄露给北戎。这才致使仰天关大败,使得大晋五万好儿郎的性命,被葬送在边关。”

    “呈上来。”

    沈绛立即从怀中掏出书信,虽然她将账册都交给了温辞安,可是对于她来说,这封真正事关重要的信件,她只相信她自己。

    所以也只有在她亲眼见到皇上的时候,她才会交出如此重要的证据。

    待皇帝看完,许久未说话,直到他将手掌按在扶手,忽而间身体前倾,双眸盯着下首之人,似乎要将跪在地上的这个少女看穿。

    此刻魏王却紧急开口说“父皇,这个沈氏女为了救父不择手段,她就是知道如今建威将军已经身死,被北戎人所害。所以这才策划出这样的惊天阴谋,企图将沈作明之过,推到建委将军身上,推到儿臣身上。”

    他突然转头,阴恻恻看向温辞安,低声道“还有这个御史,谁知他们是不是事先勾结我,陷害与我。我看此人分明是为了要立功心切,想要拿儿臣这个皇子开刀,成全他刚正不阿的名声,还请父皇莫要听信此人谗言。”

    他不提许昌全还好,一提许昌全之事,皇帝却早已经恼火不已。

    许昌全是谁杀的,永隆帝心中比谁都要清楚。当初锦衣卫在去漠北的路上,截到了那封信,才让皇帝下定决心除掉此人。

    当初永隆帝就是要维护皇室尊严,才会如此包庇自己的儿子。

    却没想到,这事还是被翻了出来。此刻在殿上,在群臣面前,温辞安和这个沈绛来势汹汹,看起来铁证如山。

    哪怕皇帝此刻再想要包庇,但是群臣的眼睛盯着,即便他身为帝王之尊,也不免要考虑悠悠之口,若是此事处置不妥当,连累的就是他自己的声名。

    永隆帝虽然手段狠辣,可是在明面上,他从未坑杀过任何一个兄弟。

    哪怕那些亲王最后还是死的死,惨的惨,但是他就是不想让史书将他写成一个残害手足的帝王。自然,他也不会日后青史之中,将他写成一个为了包庇自己儿子,而置忠臣清白与不顾的帝王。

    只是他刚说完,却看见温辞安脸上丝毫没有惊慌,反而有种坦然。

    似乎就是在等着这一刻。

    温辞安道“皇上,魏王殿下说臣与沈姑娘勾结,臣虽位卑,却并不敢苟同。臣手中有欧阳泉将芙蓉醉敛财所得之后的银两,进献给魏王殿下的账本。”

    此时内侍又将账册呈给皇帝。

    魏王却坚决道“父皇,儿臣从未从什么欧阳泉手中拿过什么好处。他们既然打定主意陷害儿臣,此账册也一定是捏造的。”

    皇帝将账册看完,这才抬头看着温辞安,问道“既然一直提到这个欧阳泉,此人可在”

    此刻魏王心底恨不得大笑。

    果然,他杀了欧阳泉就是最正确的一步。

    温辞安未说话,反而是沈绛说道“回皇上,欧阳泉此人目前就在护国寺。”

    “不可能。”魏王失声道,他惊恐的望向沈绛。

    沈绛立即说道“为何他不可能在护国寺,是不是因为魏王你以为他已经死在了漠北,可惜你却不知道,死在漠北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欧阳泉,而是我们故意放出去转移你视线的棋子罢了。欧阳泉年轻时,因为好赌,所以左手拇指被斩断。只要圣上派人去查,一瞧就能辨别他身份。”

    魏王脸色发白。

    欧阳泉如此明显的特征,他自然知道,所以他也知沈绛并不只是在吓唬。她手里可能真的藏有欧阳泉,难怪他派出去的人回来说,欧阳泉和他的护卫自知跑不掉,烧死在房中。

    原来漠北死去的人,是为了掩饰这个秘密。

    他如此变脸,却引得一众朝臣议论。

    他派去杀沈绛和谢的人,并未回来,因此他并不知道,欧阳泉其实已经被他的人杀死在了护国寺里。

    此刻沈绛如此说,他竟信了一半。

    只能说命运弄人,明明沈绛觉得自己失了欧阳泉,已是输了一半。

    可没想到魏王却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反而又被沈绛反将了回来。

    魏王绝望的看向皇帝,只盼着他的父皇能再包庇他一次。

    就在此时,沈绛突然又跪地,深深一磕头,请罪道“还请皇上恕罪,方才民女有一事未曾来得及禀明。欧阳泉在昨日护国寺的流民之乱中,已身死。”

    这是什么话

    满朝文武再次震惊,还有这护国寺的流民之乱,难道又和魏王扯上关系了

    昨夜皇上还因为流民之事,震怒不已,连夜将内阁、户部等大臣召进宫中,就是为了商讨流民之事。

    “昨日护国寺中流民突然暴动,并非是流民之过。而且是有人故意要借流民之手,冲击护国寺,对我下手。欧阳泉就是在当时被那些杀手杀死,只是那些杀手也同样被护国寺的武僧杀死在当场。如今尸体在何处,想必皇上只要一查便知。那些杀手身强体壮,手持统一兵器,与流民区别之大,一眼便可看出来。”

    “还有之前欧阳泉别庄血案,杀手嚣张,胆敢在京畿皇城之地大开杀戒。哪怕欧阳泉死有余辜,但是当初在场的其他人却皆是无辜。可是这些杀手为了灭欧阳泉一人之口,竟如此凶残,这背后若是无人指使,无人撑腰,岂敢如此。”

    “而这一切,都是魏王所为。”沈绛手指指向魏王的方向。

    她咬牙望向魏王,眼中烈火,犹如要将他焚烬。

    “陛下,我父亲入狱之后,我只身赴京,就是因为我不信我父亲会因为贪功冒进而导致这样的惨败。只是我父亲的案子迟迟不见下文,我不得已,只能自己追查。当初欧阳泉血案那日,我就潜藏在欧阳别庄。这些证据就是我从欧阳泉别庄的密室中拿到,若是皇上不信,也可让锦衣卫去调查。”

    “我父亲长平侯半生镇守边关,远离故土,远离京城繁华。民女不敢保证别的,但是却敢保证我父亲忠君爱国之心。特别是父亲在被封长平侯之后,曾说过,圣上封他长平侯,是为了让他长保边境平安。他一生都在坚守这个信念。”

    “仰天关一战,何等惨败,五万将士战死,山河同悲。如今若是不能查清仰天关之败的缘由,岂不是愧对这些死战边关的将士们,岂不是愧对他们的父母、妻儿。那些战死的英灵,如今还要带着贪功冒进的战败之名。皇上,漠北的英灵在哭泣。”

    漠北的英灵在哭泣。

    这一句带着啜泣的声音,叫同殿朝臣莫不感怀。

    特别是那些武官,此番战事之败,让本就被打压的武将,越发在朝中没了地位。如今沈绛这一句话竟是叫有些人忍不住落下泪。

    因为他们也想到自己所带过的兵,自己的袍泽。

    最痛的大概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了都不知是为何。

    也不知是谁先跪下来,紧接着一个又一个朝臣,纷纷下跪,齐齐呼道“请皇上彻查仰天关一案,还长平侯公道,还边关将士公道。”

    这一刻,那些朝野斗争仿佛都不存在。

    唯有一片赤忱,只愿还枉死者公道,还冤者公道。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