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2章 第152章

作品:《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隆治十年,春。或许是因为倒春寒的原由,天是格外的冷。

    京都,皇城。

    乾清宫,隆治帝躺在龙榻上,殿中是他的后妃,以及他的儿女与妃子们。他们的神色也是各不相同。

    隆治帝的榻边上,那是他的母后。

    隆治帝治国十载,对于一个帝王而言,这一个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可对于他本人而言,却是太短了。

    隆治帝是司马贤是高宗皇帝的嫡长子。

    他的母后自然是高宗皇帝的嫡妻。

    司马贤的目光在儿女们的脸上扫过,最后,他停在了他的嫡子身上。

    一直以来,为了怕重倒他当年的覆辙,他没急着立了太子。哪怕这让太子的母族很不满意。韦氏家族也是一直在朝堂上掀起一些风声,想让他早立太子。

    可他不想立太子。

    他有些懂了他父皇高宗当年的一些想法。

    太子不好当。

    而一个小儿做太子,这当然稳固了国本。至少,让下面的臣子们知道了下一任的储君是谁

    可是,隆治帝自己做过太子,他知道做太子的滋味没那么的好受。

    他自己正是鼎盛之年,一个太子搁那儿,也是碍眼的。又或者说,对于韦氏一族他心中不太满意的。

    可皇后是他的元后,嫡子也是他当年登基出生时,是他殷殷期盼的。

    隆治帝只是想着多让嫡子打磨,想培养了一个更合格的太子。

    可一切都是天不假年。

    他病了,来逝凶凶。

    有些预感,他想册立太子了。

    可这时机,不太妙啊。

    隆治帝的目光又是望向了他的母后。

    “澈儿。”

    隆治帝招一招手,把嫡子司马澈招到身前。

    司马澈是中宫嫡子,那应该的皇家礼仪风范不缺。

    可在这等父皇病重时,也是眼有担忧。

    这时候,他依了父皇之前,走到了父皇的近前。

    隆治帝伸手,把儿子招到近前后,他说道“我儿肖父,朕意立你为太子。”

    这时候,皇帝的目光是看着他的母后。

    得了儿子上的尊号,贵为慈仁太后。

    玉荣这时候的目光是看着儿子,然后,她点点头。

    “澈儿是中宫嫡子,理当为太子。”玉荣赞同了儿子的话。

    可她的心中还是明白的,至亲是母子,在皇权面前,至疏也是亲情。

    高宗驾崩,她让了权柄。

    她做一个好好养老的慈仁太后。应该给的权柄,她是让了。

    当然,应该捏住的一些权柄,她还是拿着。

    这是皇帝的意思。后宫的元后因为生产嫡子难产过逝,皇帝不意册立继后。那么,为了保持后宫的平衡,这自然要让慈仁太后压镇,镇住那些后宫里起了心思的妃子与宫人。

    皇太后做的一切,只是顺着皇帝儿子的意思罢了。

    如今呢,想着太医的话。

    玉荣心中说不难受,那是假的。

    白发人送黑发人,澈儿这一个嫡孙的年纪太小了,一个不足十岁的少年。担得起一个封建帝国的重担吗

    更甚者说,玉荣很清楚她的儿子为何这般的求她

    玉荣看得懂皇帝的意思。

    皇帝是她的儿子,她一手扶了登上太子的位置。又是看着他登基为帝,看着他如何治理朝堂。

    母子之间,岂能不懂对方的心思

    怕是朝堂上的一些风声,皇帝是知道的。

    主幼国疑啊。

    对于皇帝要册立太子的事情,玉荣一定会支持的。

    父死子继,这是天下至理。

    或者说这是合了礼仪的事情。

    可能要担心的,就是孙儿太年幼了。

    隆治帝的身体是真的不好。

    册立太子的大事,他都是吩咐了,然后,就是继续养病。

    册立太子那一日,玉荣守在了乾清宫。

    隆治帝又是病了一场。

    皇帝醒来时,只有玉荣守在这殿中。

    储君的大礼仪已经结束。

    “母后。”

    隆治帝醒来,他看见了榻边上的母后,他的声音里带着沙哑。

    “咳”咳了一回。

    隆治帝又道“儿子怕是不成了。母后,澈儿往后就托给您了。”

    “”

    玉荣沉默了。

    最后,她道“你好好养身子,一切会好起来。”

    “母后,儿子这身子如何,儿子心头有数。”隆治帝说话时,显得非常的吃力。

    这些年里,他的身体不算好。

    他本人倒是一心想治了朝政,里面花了多少心血,他自己最清楚。

    累倒了自己。

    他后悔的就是没能做出更多有利于大魏朝的事情。时间总是太匆匆。

    “主幼国疑,非是母后亲镇,儿子不放心。”隆治帝在皇太后的跟前,他说话时,用的儿子的谦称。

    这时候,他希望,他的母后能怜惜了他的一点心思。

    诺大一个帝国。一个年幼的孩子担不起。

    可皇太后可以。

    高宗之时,皇太后是辅政皇后。

    哪怕隆治帝上位后,他的母后也是镇住后宫,依然有自己的一部分势力在朝堂上。

    这些默契,隆治帝给了他的母后。这是亲娘,只要支持帝王的政治抱负,那么,他自然不会跟亲娘产生太多的冲突。

    隆治帝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可再是孝顺的儿子。

    隆治帝不会忘记了,他还有亲弟弟,这也是父皇母后生的孩子。在京城里,两位亲王的名声,自然各有千秋。

    对于两位弟弟会不会起了心思

    隆治帝相信弟弟们。不若说,他相信规距二字。

    四海升平。

    那么,天下人盼得就是盛世太平。

    这江山如今是司马家的。从高祖到他的手上,这一份基业,隆治帝瞧着明白。

    礼仪之大,就是君王的最大依仗。

    可这一份依仗,也是需要力量的。

    君王之德,在乎力量尔。

    “母后,澈儿,儿子托于您。儿子不孝,累母后”隆治帝的手很消瘦,他伸出来,握住了慈仁皇太后的手。

    玉荣心软了。

    这是她期望的儿子,她盼着他好,盼着一切都能如她所愿的。她舍了很多,也得到很多。

    可如今呢,她将白发人送黑发人。

    太医的话,一一在耳。

    玉荣不想听,可现实让她连伤心的时候,都得忍了。

    天下非一家一姓的天下。

    一国之君,权责何等的重要

    如今儿子最后的时光里,这般托了她。

    她的眼中含了泪。

    可玉荣要强了一辈子。

    她的泪到底没落下来,只是让眼睛一片的模糊起来。

    微微仰了头,她止了自己的泪意。

    哪怕眼框子还红着。

    玉荣的声音里带上了沙哑。

    “母后总是心疼你的。可你为何不心疼一下母后,你好好的养好身子,这便是最大的孝顺。”玉荣的声音里,何曾不是一种哀求。

    “”

    一时间,隆治帝的眼中也是含了泪。

    可到底他只是求了他的母后。

    这世间,他自然相信了他的母后。

    这一年,这一个春。

    在慈仁皇太后的点头里,隆治帝终归得了一个满意的答案。

    钟声长鸣。

    京都的人,都知道这是帝王驾崩的钟声。

    国丧来,新君登基。

    这一年,有隆治帝的临终遗命。被新君尊为太皇太后的玉荣,自然是临朝听政,以抚新君之政。

    这一年,开国至今的大魏朝迎来了第一位年幼的新君。

    对于做了太皇太后的玉荣而言,朝堂上的一切,她都得重新的熟悉。

    新君登基,镇之以静。

    三年不改父志,这是大善之事。

    玉荣这一位太皇太后当然不会冒什么大不为,做了出格的事儿。

    镇之以静,可不代表了,就真的安安静静的不做一点儿事情。

    新君应该受的教育,这关乎国本。

    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

    这很关键的。可是关乎了一个皇朝的根本。

    朝堂上的事情重要。

    在玉荣的眼中,如何给新君安排了老师与课程,那是更重要的。

    这一个嫡长孙,那是一出生时,就是没了亲娘。

    这是玉荣这一位皇祖母抚养长大的。

    祖孙的感情好。

    玉荣的心中,有了儿子的托负,她满心满眼的自然更盼了孙子好。

    三年后。

    司马澈这一位帝王,那是孝顺有嘉,真的给他亲爹隆治帝守了三年的孝期。

    这等孝举,自然朝堂内外,人人皆知。

    这等事情自然是玉荣的意思。

    除了让皇帝表示孝道,何尝的不是给新君立一个好人设。

    寿康宫。

    玉荣见了皇帝司马澈。

    刚刚结束学业的皇帝司马澈来给皇祖母请安。

    “你来的正好,有一事儿还得你拿了主意。”玉荣笑着招招手,让皇孙赶紧上前。

    司马澈来了兴趣。

    他走上前,笑道“皇祖母这般高兴,可是有什么喜事”

    玉荣指了桌上的一份册子。

    她笑道“皇帝,你且打开看看。”

    司马澈伸手,拿起册子翻开看了。

    “这是钦天监拟的”皇帝的语气里满是笑意。

    “自然是钦天监算了吉庆,这给拟了上来的。皇帝你中意哪个”玉荣指了小册子。

    这小册子上的,自然是钦天监给皇帝算的年号。

    这测一测吉凶,那肯定免不了的。

    这要合了吉凶,还要合了皇帝的八字。总之,还是许多避讳的。

    皇帝仔细的瞧了。

    然后,他抬头,问道“皇祖母,您可有中意的”

    “这是你的事儿,你可不能赖了你皇祖母的头上。哀家老了,可不乐意操心这份事儿。”玉荣嘴里这般说。

    语气里的意思,可不是这般的。

    她的态度,只是想表明了。这等事情,皇帝来做更合适。

    真让司马澈讲,关于他的年号,当然他拟了,他更开心。

    可皇祖母是长辈,这孝顺上,司马澈做得一直让人无可指摘。

    此时,司马澈忙是回道“皇祖母不老,皇祖母长长久久。孙儿还没成婚,还没给皇祖母生了小曾孙呢。”

    玉荣一听这话,也是笑了。

    “哀家可盼着了。”

    玉荣捂嘴笑了,回道“若得了曾孙,哀家那是高兴的。”

    说起来这些孙儿。

    玉荣膝下里的孙子,皇帝的年岁可是小辈儿的。比着皇帝年长的,有他的庶兄,有安王府的堂兄们。

    可这些孙子的婚事,那是宗室里的喜庆。

    皇帝的婚事,才是更重要的。这关乎了未来的皇后娘娘,这中宫的定夺。

    玉荣想的挺多的。

    皇帝的年岁啊,也快十三了。这时代里,可以订婚了,可以准备婚事了。

    至于说,以皇帝年少,那是压一压婚事。

    自然也是可以的。

    如果玉荣权利欲很重的话,她可以这般重。

    可玉荣的权利欲,在她的长子隆治帝驾崩后,已经慢慢的散了。

    这些年里,她一心培养了皇帝司马澈这一个孙儿。也是盼着后继有人。

    如今皇帝司马澈一切让她满意的。

    她自然就不打算压了皇帝的婚事。相反的,可以早早的给皇帝大婚。以便后宫有了新的女主人。

    做一个富贵闲人,玉荣也乐意的。

    最后,皇帝司马澈到底还是圈了一个年号,宣成。

    这一年,便是改元后的宣成元年。,,,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