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作品:《穿书之裕妃升职记》 “回太后娘娘,皇贵妃已经离开。”
武嬷嬷回了话。
皇太后瞧着武嬷嬷的神色,她问道“你倒是心软了”
听着皇太后这般讲,武嬷嬷点点头。
“太后娘娘,皇贵妃终是您的亲侄女儿。奴婢也是怕,伤了皇贵妃的体面,亦是伤了您的体面。”
武嬷嬷知道是世人的俗。
皇太后出身武氏一族,还给武氏一族挣来一个承恩公府的名头。
皇贵妃是皇太后的嫡亲侄女,在外人瞧来,这一对姑母是一体的。
“哀家的体面是天子给的。”
皇太后说的肯定。
“至于哀家这一个侄女儿,不提也罢。”
皇太后是一脸的失望。
对于皇贵妃她帮衬的够多,只是越帮衬了,也是越失望了。
特别是皇贵妃失了皇后之位。
“眼下什么情况嬷嬷,你也看出来了一些吧。这一回是遇着大事儿,不管是二皇子的早殇,还是天子遇了投毒一事。这皆是大罪。长春宫里的人手居然被提走。这只能说明了蓉儿是没本事的。”
皇太后说的肯定。
“太后娘娘,您”
武嬷嬷小声的寻问道“您可有什么吩咐奴婢们做的”
“做什么”
皇太后轻轻摇头。
“如今要乱起来。咱们且在寿康宫里稳坐着,看一看情况。哀家老了,还能有多少好活的。如今的体面,也是天子看了嫡母的名份上,给的一点子孝道。真记计较起来,哀家这一个嫡母名份,也是担得屈。让天子委屈,谁让哀家是一个继室。”
皇太后嘴角有嘲讽。
这不是嘲讽了别人,而是嘲讽了自己。
皇太后一直看得明白。
当年太宗皇帝的后妃中,不凡有生有皇子的。
可太宗的元后过逝了,太宗想安稳后宫。册立了她这一位无子无宠的妃子。
她靠的是什么
靠是识趣。
至于子嗣
皇太后自个儿亲生不敢奢求。
初入宫闱之时,皇太后就遭了别人的暗手,那是落过一胎。
没法子有亲生的骨肉。
皇太后就安份的投靠了元后,投靠元后,给对方做了伐子。
也是借着元后的威势,她复了仇。
再后来,就是老实的不争宠,不争一切。
可能是不争的态度。
又或者说她的投靠让元后受用了。那些年里,她受了元后的点拔与提协。
元后殁了。
太宗皇帝就是册立她为继后,跟天上掉了馅饼似的。
她做了继后。
做的还算有底气,有太宗皇帝的支持。
至于说,未来如何
皇太后就是做了一合格的嫡母。哪一位太宗皇帝的子嗣,她都不会慢待了。
名声,就是皇太后的追求。
事实上,太宗皇帝驾崩后。
她就是凭着皇后的名份,荣升为了皇太后。
在后宫荣养。
她靠着天子的孝道名份,可谓是立了脚跟。
可这些都有一个前题,要她识趣,能跟天子演了皇家的母慈子孝。
如果打破了母慈子孝这一局。
那么,对于皇太后而言,没有好处,只有大大的坏处。
天子是太宗皇帝的嫡子继承大位。
天子是元后生的嫡次子,她这一位嫡母认真计较起来只是继母。
皇家讲规距。
可皇家又是最不讲规距的地方。
这里是弱肉强食。
规距,是一种保护。
一旦打破了规距,就注定打破了这一层保护。
皇太后能安稳在寿康宫里得了天子的孝顺,那靠的就是皇家的规距。
所以,她不可能,也不会为了皇贵妃就去坏了规距。
“太后娘娘。”
武嬷嬷说道“奴婢明白您的意思。奴婢给长春宫的皇贵妃娘娘递一话儿,让皇贵妃安心的静养。”
“太后娘娘您的做法,亦是为了承恩公府。您在,承恩公府就是稳固。您才是承恩公府的底气。”
武嬷嬷自然听懂了皇太后的意思。
“且罢。她是安份也好,不安份也罢。还看天子后面的处置吧。”
皇太后嘴里这么说。
其实,皇太后更清楚着,她不求情,才是对的。
真是求情了,主是伤了天子的感情。
母子情份,这总归还经营。
一旦坏了,那才是大大的失策。
后宫不安宁。
京都同样是气氛压抑的。
绣衣卫的出动。
还有暗卫的辅助。
这里面的动作太大了。
正统帝要结果。
李公公一定要给一个结果。
这自然就是发了狠。
乾清宫。
正统帝看着李公公呈上来的汇报。
正统帝看的仔细,也看的认真。
看完后,正统帝揉了太阳穴。他头疼。
太宗皇帝有九子。
正统帝是最年幼的,是元后的嫡次子。
在元后过逝了。
太宗再是宠幸了妃子,却也没有再留了子嗣。
当年元后的病逝,里面自然也有玄机。
要说有人暗害
那没有人敢的。
可到底还是元后操持后宫,做一位贤后。
这是真真做了贤惠人。
这一位贤后就是自己把自己逼得狠了。在太宗皇帝上位前,元后是陪了太宗皇帝吃苦的人。
在太宗皇帝君临天下后。
元后又是贤后。
后宫、朝堂,也是多为太宗调和阴阳。
总之,满朝内外,没有对元后不满的,且全是赞誉。
就凭着这等贤惠的好名声。
就可以想像了,元后对自己的要求多严格
这等严苛自己,这能不碍了寿数吗
元后病逝。
太宗是伤心的。
这是一对相扶持的夫妻。
一旦失了元后,对于这些后妃,太宗是看不上眼了。
哪怕曾经的宠妃,貌似也是不再那么的顺眼。
太宗会立了继后,就是想平衡了后宫。同时,也是想护一护嫡子。
继后无子,管理好后宫,就能压住了一杆子宠妃。
这些曾经的宠妃生了皇子,倒底是庶子。
太宗在意了嫡庶。
太宗曾经的废太子,这一位元后的嫡长子,早年在太宗跟前,那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可再好的父子情份,在皇权面前,又变了。
太宗九子。
已废宋王,这一位被太宗除了皇室宗谱的太宗庶长子,就是当年跟太宗废主子争了大位的。
凭的是什么
就是有一位宠妃母亲,以及庶长子的身份。当然,早年大位争夺失败。在正统帝上位前,已废宋王就殁了。
太宗的废太子看着是嫡长子,实则,是太宗的第二子。
至于太宗的第三子,如今还是好好儿的。当年的废太子风波,没扰了这一位。如今是宗正令,太宗朝册封为郑王。
太宗的第四子,是已废宋王的一母同胞弟弟。已废宋王敢争位,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同母亲弟弟给拱火。
已废宋王被除了皇室的宗谱,这一位皇子自然也是被废成了废庶人,跟已废宋王这一个同母的哥哥一样,也是殁了。
太宗第五子、第六子早殇。
至于太宗第七子吴王、第八子楚王,这二位现在也是在京都的王府里,每日过的莺歌宴舞的日子。
正统帝的脑海中,闪过了这些哥哥的往昔印象。
这时候,正统帝睁开了眼睛。
他望着李公公,说道“确定是郑王”
李公公跪地上,回道“回禀圣上,二皇子落水一事确实是查到了郑王头上。”
李公公也是万万想不到,这查来查去的,最后,二皇子落水,以致于早殇一事。这会查到了郑王的身上。
这一位郑王在宗室里,可是颇有贤名的。
“那想暗害朕的歹人,又是确定与吴王府、楚王府相干系”
正统帝再问道。
“回圣上,那小金子的后面之人,确实与吴王府、楚王府相干系。”
李公公也是给了肯定的答案。
李公公压力很大的。
太宗九子。当年的夺嫡之争,是闹的大啊。
太宗废了太子,废了宋王。
一连损失的可不止一个儿子。
就这些,太宗也是受足了打击。
皇家也要讲体面。
正统帝上位后,对于还活着的三位兄长。
这是即防着,也是给了体面与尊荣。总之,就是养着。
皇家的宗室爵位,先帝皇子都是王爵。
这王爵按说有封地,可就藩。
可这就藩,也有实藩与遥领。
实藩,就是真去了藩镇上,做了土皇帝。
那是天高皇帝远,真正的消遥自在。
至于遥领,这自然就是担了一个藩王的名头。
每年有了藩镇的爵禄。
可实嘛,这遥领就是待了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过日子。
这自然就得小心眼谨慎了。
若不然,这绣衣卫盯紧着,这抓了小辫子,可就容易被人给参了。
“朕何曾亏待于他们”
正统帝是压着声音说了话。
对于三位兄长
正统帝要说多深的感情,不存在的。
正统帝是元后嫡子。
还是太宗皇帝的小儿子。
打一生下来,就得了太宗的宠爱,得了元后的宠爱。
太宗废太子当年是按着储君来培养的。
正统帝就是父皇、母后眼前得宠的小儿子,这自然是宠得天高地厚的。
废太子的学业重。
正统帝是就是让帝后可着劲儿宠。没什么负担的。
要说,元后对于小儿子的要求。
那就是让一母同胞的太子哥哥多宠一宠。将来,册封了王爵,做一个逍遥王爷。
后来嘛,只能说世事难料。
夺嫡之争。
正统帝是瞧过了。
郑王、吴王、楚王没卷了进去。
这是让他们能全身而退的原由。
可都是皇子,都是太宗的儿子。
要说这些人没野心
一定是假的。
特是郑王,在废太子倒台后,在宋王倒台后。
郑王就变了庶长子。
当时的正统帝一直做了太宗的小儿子。
在皇家的皇子们眼中,就是一个得宠的皇子。可没得了什么重用的,连正紧的差遣都是没有。
倒是一个吃了皇家禄米的逍遥王爷。
做了储君
那是废太子倒台了。
宋王与太宗四皇子,这一对儿兄弟被除名废成庶人后。
太宗强行捧了嫡次子上位。
正统帝的上位,就是太宗给捧上去的。
显然,太宗皇帝是重视了嫡庶。
有嫡的情况下。
哪怕嫡次子是最小的儿子,一直没展露过什么头角。
可有了元后这一位贤后存在。
太宗皇帝就是册立了嫡次子为东宫太子,强行给太子安排了辅臣。
太宗活的其它儿子什么想法
正统帝不用想,也知道这些皇子肯定不甘心。
毕竟,争都没得争。
这就是让一个一直没觉得什么本事的弟弟上位了。
因为嫡庶之别
这不可笑嘛。
要知道,皇家是最讲规距,又最不讲规距的地方。
太宗皇帝显然不看了贤名,就看了儿子的嫡庶。
“”
正统帝在压抑怒火。
正统帝对于三位皇兄,这是心生强烈的不满意。
至于如何处置
宽恕
不存在的。
在正统帝的眼中,弑君都能宽恕,那么,接下来是不是造反也可以宽恕了
“李善,朕要实打实的人证、物证。要能够做了铁案。”
正统帝交待了话,道“不管是谁,哪怕是宗亲王爷,一旦谋害君上,就是罪无可恕的大罪。”
“可朕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那么,就得落实了铁证,经得起考证。”
正统帝用一种咬了牙的语气,一字一字的交待道。
“奴才明白。”
李公公很清楚,正统帝不手软。
不管是郑王府,还是吴王府、楚王府,正统帝都不会放过了。
在李公公看来,也当然不能放过。
弑君,就是死罪,连累家人的死罪。
如果不是三位王爷是皇帝的亲兄弟。
这便是诛族的大罪。
“去吧,办妥当事情。”
正统帝挥挥手。
李公公告退了。
乾清宫内,是一下子安静下来。
正统帝拿起了御案上的茶盏,那是摔在了地上。
哗啦声响。
这是瓷器摔碎的声音。
“其心可诛,当诛。”
正统帝吐露了几字。他的眼神里,全是冷意。那等冷意,跟冰茬子一样。
杀机,在帝王的眼眸中流转。
锋芒必现。
可这等杀机里。
正统帝没有心软,正统帝担忧的是这善后的麻烦。
天家讲一团子和气。
天家的兄弟闹得血流成河
后世的青史之上如何讲
正统帝都怀疑他的身后名,一定会记得难堪了。
毕竟,他的父皇九子,结果他登基上位了,连最后的三位皇兄都不放过
那些文可不会管了,这些王爷们造反什么。
他们只会同情了这些所谓的“弱者”。
这世道就是如此。
我弱我有理。
这真真是不可理喻。
特是儒家,讲一个亲亲相隐。
皇帝待亲族尚苛刻。
那么,等臣民又会如何
这会闹起人心风波的。
这些正统帝都猜得到。肯定会有人传了谣言,来中伤了他的令名。
可正统帝不想忍。
他怕他忍了,有些人会肆无忌惮。
要知道,太宗皇帝的子嗣不多。
可高祖皇帝的子嗣很多。
高祖皇帝,正统帝的那些皇叔们,那是真就了藩镇的。
在地方上,这些皇叔们的做为,绣衣卫可是一直盯着。
一些人经营什么贤名。
一些人干脆不顾忌了皇家的声名,总之,那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干了一堆。
正统帝想处理了。
这些贤名好的,拉拢暗中势力,还是跟军权沾边的。正统帝忌惮的紧。
那些违法乱纪的,他何曾不想还一个青天公道
可皇帝他一直忍了。
就是因为这些皇叔们的名议上是长辈。
皇帝罚了一个人,就是惹了一群人。
这些皇室宗亲,可是很抱团的。
正统帝在里面是举步维坚。
明明他是帝王。
按说宗室应该是团结在帝王的周围。
他们都是高祖的子孙。
可实际上呢
那些就藩的皇叔们,在地方上是土皇帝。
对于京都的正统帝只有羡慕嫉妒。
真论了天子威仪,真没几分。
正统帝一直知道的,这些皇叔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幸运儿。一个太宗皇帝宠着的小儿子。
这一回。
郑王、吴王、楚王犯的弑君之罪,他若不罚
这些地方上的藩王,只会更胆大。
可若是他罚狠了。
干脆就是不留了情,那么,天子被造谣,也是可能的。
正统帝头疼了。
这些宗室在正统帝的眼中,就是头疼的源头。
一杆子全打死。
不可能。
这是他的亲族。
这些人也确实拱卫了皇权。
宗室之中,谁好谁不好
辨别忠奸
正统帝如今的法子。
就是准备在郑王、吴王、楚王一事上,要看一看这些藩王们的态度了。
留什么情面
不存在的。
正统帝要看的,是谁与他一条心。
谁又是都的想把他当了儿皇帝
乾清宫。
皇帝有想法。
京都。
郑王府。
郑王在书房里,在与幕僚商议了事情。
“本王现在有点后悔了。”
郑王突然叹了一声。
“王爷。”
幕僚劝了话,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郑王笑了。
那是苦笑。
“禁卫军、殿前军有调动。本王的腹心人手被盯死了。”
郑王想不到的是阴差阳错下,他的布局给破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郑王嘴里这般讲,其时,他也不甘心。
二皇子的早殇,不在郑王的预料中。
哪料想二皇子会为皇太子挡了一劫。
郑王其时有后手。
郑王这等人做事哪可能真不留了一点儿的退路
只是眼下他不可能与幕僚讲的。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机事不密,必成害也。
郑王对谁都不是全部的信任。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81923:50:442020082023:54:2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洛莞深深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