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花扇

作品:《清穿之皇子的自我修养

    几个皇子年纪都大了, 上书房的先生授课和以往时候也有了些不同,上课时长缩短了不说,就连要求也没有太严格。

    这日下课之时, 也不过下午两点左右。

    殷陶带着书本回到处所之时, 正碰上五爷在屋子里等他。

    殷陶对着五爷笑道“五哥今儿来得倒是早。”

    五爷寻常进宫之时,要去宁寿宫、翊坤宫和里都转一圈后,才会来到他这里, 有时中间还要插个十一。

    五爷对着殷陶拍了拍身旁一套话本儿“今儿五哥过来可是给你带了好东西过来。孔尚任的桃花扇听说过没”

    殷陶应道“自是听说过。”

    桃花扇是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孔尚任花了十几年时间, 三易其稿而作成, 如今已有几家京城知名戏班进行排演, 从演出以来便评价很高,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都十分喜欢, 几乎是个零差评的戏剧所在。

    戏剧播出的同时,也带动了桃花扇话本儿的传播与销售。

    殷陶从自己带去课堂的书籍当中翻了一册出来, 对五爷道“多谢五哥好意,我这正在看着呢。”

    说起来, 这本书的确最近比较风靡,听说宫外的文化人几乎人手一本, 宫里几个兄弟如今也是人人都有。

    几个上学的小阿哥们人手一本,就跟从前班里男生手里人人一本金庸女生人人一本琼瑶似的。

    十爷昨晚看这书看得都有些晚了,来上课还打哈欠呢。

    五爷摇了摇头, 神秘道“十二弟你好好看看,五哥手里这本书可是和你手上的那本不一样,这里头可是有不止一个结局呢。”

    同人文吗

    殷陶来了兴趣,从五爷那里取了书来翻了翻,发现五爷带的这书不光是同人文, 竟然还有不少肉在里面。

    不得不说,这五哥就是能耐啊

    第二日便是休假,殷陶又去太后那里请安,太后也说起了这出戏,还说康熙也看了剧本,觉得不错,叫升平署已经排好了戏,过两日就来宁寿宫演。

    太后说起此事也很是期待,丝毫没有从前提起看戏时候因着不懂戏文而产生的不耐“这出故事的确好看,皇帝都跟我说好了,等后日南府来人唱戏之时,也把你们叫来一道儿看看,一家子好好乐呵乐呵。”

    本来腊月里头事情就少,大家一起吃瓜看戏挺好的。

    看戏那日,三爷来得相对较迟,与刚从毓庆宫过来的十三几乎是同时抵达宁寿宫门外。

    自从出了那件事后,三爷有些心灰意冷,出席宫廷活动也不大热衷。此时正面遇上十三,更是表情僵住。

    十三也听说三爷剃头的始末。

    他那日刚刚替康熙巡视畿甸回来,当午在府上被几个文人相公奉承了一番,喝了些酒,南北东西都给忘了,自然也忘了还在敏妃的丧期,把头给剃了以后也是后悔不已。

    虽然知道三爷不是有心的,但十三看到三哥心里还是有些膈应。

    后头还有老九、十四等人盯着,这时候如果他和三哥起什么争执,只能叫别人看笑话。

    十三只是淡淡看了三爷一眼,便径直走了进来。

    三爷松了口气。

    前段时间他的确是有些飘了,如今自知理亏,面对着十三也不知道说什么,十三弟无视他也好。

    这日几乎所有皇子都来了,就连平日里不大进宫的直郡王也来了。

    但有一个人没有来。

    十一。

    宫戏未开场之时,殷陶对着五爷问道“十一哥今儿为什么没来我记得月初过去看他时,他似乎好了不少,坐起来陪我说了两刻钟的话也未见疲乏。这几日他也已经去上书房上课了,脸色也好了不少呢。”

    虽然坐在那里陪人说两刻钟的话对于大多数人是件寻常事,但对于近段时日断断续续病着几乎一个冬天都在卧床的十一而言,还是蛮不容易的。

    既然都能去上书房念书了,出来参加点娱乐活动也好。

    五爷道“宫戏开场,锣鼓声不少,太医还是建议静养为妙。”

    殷陶心里默默一叹。

    十一的身体已经差这样了吗

    难怪后世再读九龙夺嫡这段历史之时,并没有十一这个人了。

    不得不说这出戏魅力的确挺大,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升平署排得也好,演员选的也十分到位。

    不愧是皇家班底,殷陶这种后世看了各色影视剧的人也给看住了。

    就连素来一向不喜欢看戏的九爷和十爷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他人便更不用说了。

    三爷原本今儿过来脸上是有些颓丧的,在看戏过程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改变了不少,殷陶看他的神情似乎是真的看了进去,也忘记了这段时日一直萦绕心头的烦恼。

    总体来说,这是一台康熙看了都说好的剧。

    康师傅不光赏了升平署和台上的戏子们,还叫人赏了这部戏的原作者兼编剧孔尚任。

    桃花扇得到康熙肯定的消息也传出了紫禁城外,一时间洛阳纸贵,作者孔尚任地位也水涨船高,不少王公贵族争相邀请,堪比当年洪昇长生殿问世之时。

    殷陶记得以前看爽文,主角写一个什么文章得了皇上赏识后,大家都争相传颂,盛世空前。

    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就在看完宫戏的第二日,康熙收到了御吏鹿祜上疏弹劾李蟠、姜宸英两人的奏折。

    这两人正是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的正副主考官。

    这年头做御史也挺不容易的,干得都是上疏弹劾得罪人的勾当。

    可若是遇事只知道和稀泥,不能正确把控朝中局势,等许多官员犯事后引起众怒,最终闹大了让康熙注意道事态严重更是不好。

    这是御史的失职,皇上第一个处决的便是御史。

    而鹿祜这次所奏之事大有越闹越大的趋势有不少京中士子联名上告,道是李蟠、姜宸英二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纵容科场舞弊,使有才之士不得为国家所用。

    科举取士向来是国之大事,任何官员想要通过把持科举的插手朝廷举士都是重罪,是动摇国本的行为,必须予以重罚,也好杀鸡儆猴。

    康熙将鹿祜的奏折反复看了两遍后,叫人把太子和直郡王都给请到了乾清宫中。

    太子人在毓庆宫,自然比宫外的直郡王更早抵达。

    等直郡王过来之时,看到太子正坐在那里,同康熙亲热地说着什么。

    直郡王神色一冷。

    被皇阿玛冷了一段时间,而太子趁着这个间隙翻过身来,又跟皇阿玛热络不少。

    今日皇阿玛临时叫他过来,并不知所为何事。

    去府上传康熙口谕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小太监,他使了银子叫这小太监开了口,听说康熙这日为了某件案子正在烦心,叫他们过来大抵为的是某件政事。

    想到这里,直郡王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他都能参与叫皇阿玛棘手的案子,这本身就是皇阿玛对他的一种信任。

    一众兄弟当中,也只有他能和太子并肩,帮着皇阿玛处理此事。

    他虽然及不上太子,但在皇阿玛心中终归和其他兄弟是不同的。

    见方才通知的两个儿子都到了,康熙开始切入正题。

    他将鹿祜的折子给两人传阅了一遍,对他两个问道“你两个以为此案如何”

    直郡王虽然序齿居长,但论答话从来都没资格去太子前头,故而他安静坐在一旁听着,等太子有了说法后再说话。

    太子是接触过李蟠的,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文状元,如今被授翰林院修撰一职,而姜宸英则是同年探花,因为早年得罪了纳兰明珠的关系,早年在京中备受冷遇。

    康熙三十六年殿选之时,太子也在,印象中觉得这二人并不像鹿祜所奏的奸邪之人。

    太子想了想,道“这件事情十分复杂,牵扯得人也不少,更是关乎李、姜二位大人的清白,儿臣以为,不去彻查一番很难以下结论。”

    康熙将目光转向了直郡王“胤禔,你觉得呢

    直郡王则不以为然道“都说无风不起浪,既然这么多文人士子都说量为主考官徇私舞弊,儿臣觉得,此事多半还是有问题的。”

    直郡王会这么说,一则是因为他想杠太子,二则是因为他知道太子曾经庇护自己的人的事情,第一反应觉得太子是在故技重施。

    再则他是真觉得这么多人集结上书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姜宸英得罪纳兰明珠一事他也是知道的,就算是为着长自家志气,也不会叫姜宸英等人得了好儿去。

    康熙点了点头“你们两个说得都有些有道理,此次顺天科举舞弊案造成的影响不小,朕也希望能够快些了结此事。正好这几日京中闲暇,你二人也没什么事,就去助朕查清此案罢。不论是谁先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朕必有重赏。”

    两人忙是起身应了下来。

    直郡王出宫后并未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八爷府上,找八爷商量此事。

    直郡王将自己今儿在乾清宫始末对八爷一说,八爷也觉得这李、姜二人是有问题的。

    这年头哪有那么多清官,是个官就怕查。

    这两人作为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定然会有不少人孝敬,只要是深查一番,总能查到有问题的,到时候只管把问题扩大化了就好。

    不得不说,直郡王挑的这个角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太子选择证实两人清白操作起来更是简单一些。

    得到八爷的肯定后,直郡王更加得意了起来。

    这的确是个极好的机会,若是他能在太子之前查清这件案子,能得到皇阿玛的赏识不说,也好改变在大家眼中的武夫形象,让朝中上下知道,他这个大哥比太子也不差什么。

    太子也是第一时间叫了三爷和四爷过来帮自己分析此事。

    三爷虽然爱好文学,但主要还是喜欢那些诗啊词的,对于八股文并不是很擅长,即便查阅了试卷也没看出什么所以然来,只对着太子含糊道,他觉得考中的这些学子文章好像都作的挺不错。

    四爷看完考卷后,也没说出什么所以然。不过他提了另外一个思路,觉得除了要看录取之人的试卷外,应该调查一下集结上书之人,看看是不是自恃才高却落榜之人的恶意诽谤。

    再者,四爷认为,可以请十二弟出宫去帮忙找一下托合齐,他作为步兵统领衙门衙门的二把手,查起此事最为便宜。

    太子点了点头“四弟考虑得周到,就这么办罢。”

    步兵统领衙门是京中很重要的权力部门,是君王手中的一把剑。

    十二弟一向同他们交好,又和托合齐有这一层关系在,不用也着实可惜了。

    叫他帮着查一查再合适不过了。

    海柏胡同的一处宅子内,身着雪青色长衫的书生用完一盏茶后,对着孔家家主问道“孔兄可知此次顺天府乡试舞弊一事”

    书生口中的“孔兄”正是桃花扇作者,如今在京中达官贵人当中炙手可热的户部主事孔尚任。

    “自是有所听闻。”

    这件事在京中士子群体当中也传得很广,孔尚任还有几个同窗和同科也都参与了联名上书,眼前这位雪青长衫的书生李武便是孔尚任的同科,也是一起上书的考生之一。

    像孔尚任这种已经入朝为官的还好,而李武这种屡试不中的学子,听了这些传言后,简直对徇私舞弊的考官恨到了骨子里。

    他们从年幼之时便苦读诗书,考了几十年的科举仍旧未得高中。其中有很多人自命清高,认为自己不被朝廷录取不是个人才有不及,而是考官们利欲熏心只顾着捞钱,不管寒门士子死活。

    李武对着孔尚任咬牙切齿道“依着愚弟拙见,科举选才是立国之本,此事万万不可姑息。”

    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族谱可查的孔子六十四代孙,行事一向最重礼法,对于儒家学说颇有研究。

    作为读书人,孔尚任如今虽说入朝为官,但并不得重用,还是因着戏本子写得好才入了康熙的眼,如今依然是有几分文人气性在身上的。

    听了李武这话,孔尚任应道“贤弟这话不错。”

    李武叹道“我等人微言轻,即便集结上书也只是权宜之计,未必能有什么效力。当年我们那届考生当中,唯有孔兄大义高才,人所不及,这事还要孔兄帮忙想想法子,绝不能叫不遵朝廷法度的官员们逍遥法外。”

    孔尚任被李武说得有些热血沸腾“我今晚就动笔,再写一部新的话本来抨击此事,就叫通天榜传奇如何”

    李武抚掌道“好极。”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1117 11:25:0020201118 10:22:4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吃口小辣椒呀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没有柚子的柚子树、守望孤独 10瓶;锦鲤 5瓶;小鱼 4瓶;茉溪、月灯依旧 2瓶;此人梦游中、浮鱼、郭星星、冉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