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5. 第 一百一十五章 无

作品:《学渣被逼考科举

    从郜县令处拿到了十万两银子, 程子安将老张,庆川,莫柱子以及胥吏们都安排了出去, 购置种子耕牛农具。

    程箴知道程子安不放心, 一是要抓紧功夫, 二是银子得来不易, 他不放心全部交由胥吏。

    涉及到金银, 里面就有说不清的事情,万万不能拿权财美色来试探人性。

    程箴“这一次事情重要, 再耽搁就耽误了春耕,辛苦得来的银子, 我还是一同前去吧。”

    程子安想了下, 道“行, 此事就交给阿爹统领了。”

    程箴收拾了下, 带着还在震惊中的胥吏们出了富县。

    郜县令一家在镖局的护送下,启程回燕州。

    程子安站在县衙外,闲闲数了下, 前后共计十三架车马。

    一切都如他所料,十万两银子对平常的百姓来说,是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数额, 但对身家丰厚的郜县令来说,真不算致命的损失。

    所以, 他舍不得死。要是他真那么不怕死,在大周官场动荡后,不会致仕,而是会继续在任上做下去。

    程子安回到县衙,给圣上写了折子, 如实描述了富县的“太平盛世”,回禀了得了十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了买粮等事情。

    至于粮食收成上,程子安先叫了苦,收成估计不会好。

    因为,富县多年来,已经累积了巨额的欠税。

    程子安当然不会还,而且他打定了主意,一粒粮食都不会缴

    按照规矩以及程子安的品级,他没有资格直接向圣上递折子。

    折子先会进政事堂,政事堂的几个相爷,王相会保持中立,明相看他不顺眼,何相看似站在程子安这边,但此一时彼一时,人在不同的位置上,立场会不同,做事也会跟着改变。

    但这些程子安都不怕,他的折子,其实是信,分别既给了章尚书与许侍中手上。

    许侍中是圣上身边近身内侍,他不能插手朝政。程子安告诉他知晓,他在某些时候,在圣上面前说一句话,能抵过朝上官员的冒死进谏。

    章尚书是工部尚书,朝廷大员,他们曾经是上下级同仁,彼此之间没利益牵扯,也涉及不到上下勾结,他们之间来往最正当正常不过。

    除了中枢那边,程子安还有云州府的知府这个顶头上司。

    云州府的谢知府,以前是云州府高武县的县令,前知府被罢官之后,他得以升迁上任。

    程子安到了云州府,照常理先要去拜见上峰。现在忙得很,打算等春耕之后,再去会会他。

    云州府穷,要是一下买那么多种子耕牛等,会造成价钱大幅动荡,程箴他们兵分三路,去了临近的州府购置。

    府城离得最近,第一批粮食耕牛农具先送到了富县。

    接下来,就是分配。

    患寡不患均,程子安从未想过在里面花费功夫,他带着苏捕头与几个差役,用耕牛拉着种子农具,到了离县城最近的村落。

    这个村叫响水村,程子安先前来过,村子共有一百来户人家,男女老小共计五百多人,算是富县最大的村落。

    村里的地,尚只种了一半左右。整个村就两头耕牛,属于几家日子稍微过得送一些,有青瓦盖屋顶的几户人家共同所有。

    程子安一行到来,地里的,家里的人一起走了出来。

    他们的形容,仿佛是恐怖片中坟场的僵尸冒出头,程子安心木木的,对苏捕头点了点头,便负手立在那里。

    苏捕头大声喊道“这是我们县的程县令,程县令念着你们的辛苦,地里的庄稼没种子,没耕牛,农具,特意给你们送了来,里正呢”

    起初大家都离得稍微有些远,带着对官家的敬畏恐惧,神色防备且警惕。

    待到苏捕头的话音一落,他们总算有了点反应。

    村里的里正走上前,躬腰见礼,道“小的是里正,不知官爷有何吩咐”

    苏捕头道“既然你是里正,对村里的土地,人家应该熟悉了。一亩地要多少种子,你按照未耕种的土地亩数来领取。犁五户人家一具,锄头耙子镰刀等,一户人家一套,耕牛一共只有十头,五户人家共养一头,农忙时轮换使用。耕牛是借给你们用,生了的牛犊只,你们继续养大,皆属于衙门所有这些都要如数登记,使用坏了,磨损得不能再用,要向你报告,不得私自做主处置”

    别说百姓,就是里正,都要好一阵才回过神,怔怔问道“官爷,这些要多少银子”

    苏捕头道“先暂时借给你们使用,等到以后你们地里的庄稼收成好了,再酌情逐年偿还。你们听好了,这些年来,你们欠下了多少赋税,县里的账本上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次是大好的机会,让你们种好庄稼,填饱肚子,要是敢耍小心思,全部抓起来打板子”

    能拿到种子耕牛农具,对于只有出,从没进的百姓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虽然这个馅饼并非能全免费拿走,但能先填饱肚皮,谁都管不了以后。

    随着大规模赈济而来的,就是患寡不患均了。

    比如几户过得好的人家,他们就不大乐意,问道“官爷,我们的耕牛呢”

    苏捕头冷着脸,拍着腰间的佩刀,凶神恶煞道“你们已经有了耕牛,难道还要多养一头,莫非是想杀了耕牛吃肉”

    宰杀耕牛乃是重罪,提问之人脖子一缩,顿时不敢吱声了。

    开始分发之后,有些地里已经耕种的人家,想要浑水摸鱼,拿种子回去。

    差役在旁边来回巡逻,只要一看到,当即不客气,抓起佩刀就拍得人嗷嗷叫。

    程子安穿着官服,全程未出一言,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尽显官威。

    百姓都怕官,不敢与官员打交道。程子安来的用意,就是立威。

    首先,要是同他们讲道理,推心置腹沟通,同样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

    程子安要做的事情,就是强行推动,快刀斩乱麻,让他们赶紧将种子种下地。

    等到地里的庄稼长了起来,成熟之后,他们能吃口饱饭,从人不人鬼不鬼的行尸走肉,变得有点人样与活力。

    百姓如杂草般坚韧,只要让他们喘口气,回过神来之后,他们自己会想方设法,赚钱,种好地,活得更好些。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程子安还在这里,替他们挡住来自朝廷官府的摊派与征收。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种子耕牛等陆续送回了富县,程子安作为凶恶镇宅物,走遍了每一个村子,盯着将所有的东西,发放到了百姓手上。

    县衙的官队经过村子时,程子安欣慰看到,庄稼地里干得热火朝天,空气中除了草木泥土,更多的是粪肥味道,气味很是销魂。

    程子安一边哕,一边高兴。

    能动起来,就代表着逐渐鲜活。

    十万两银子,花得只剩下约莫两万两。这些银子,程子安大手一挥,打算等秋收之后,趁着粮价低一些的时候,全部买来当做存粮,对付天灾。

    除此之外,程子安还留了一手。

    上次他看到了芋头,在富县看到了多早着湿润之地,心里就有了打算。

    天气转暖之后,沟渠边的芋头,逐渐长了起来。

    不过程子安没大力推广,要是他一下令,估计沟渠都得被挖垮。

    现在芋头还未上市,种子都买不到,程子安带上老张,去了他老家的村子。

    老张上次回来是寒冬,这次是暖春时节,到处郁郁葱葱,繁花盛开,地里的小麦冒出头,一片绒绿,看向他们的村民,脸上多了几分神采,一向沉默寡言的汉子,眼眶通红。

    可是,当他来到张牛儿的家,刚走近村头的那颗榆树下,看到眼前垮塌废掉的屋子,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

    老张心里已经有了预料,不过他依然不敢相信,奔到临近地里,问一个正在拔草的村民“张养儿一家呢”

    那人迷茫了好一阵,方答道“张羊儿前年冬天没熬过去,死了。家里的妇人带着儿女,一并投了浑河,砸开了冰窟窿,娘几个一起跳了下去。”

    老张望向缓缓流淌的河水,这条河流了很多年,下大雨时,会涨大水,不过不算严重,只有特别大的暴雨时才会危险。

    当年,就是下了大暴雨,山石垮塌,村里的屋子被淹埋,庄稼颗粒无收。

    县城的城门紧闭,无人管他们的死活,老张带着秦婶庆川逃荒,到了明州。

    这条河,再吞没了老张年少仅存伙伴的家人。

    老张心痛如绞。蹲下来,哭得肝肠寸断。

    程子安看着这一切,默默走上前,重重按了按老张的肩膀,他也不劝,在一旁陪伴着他。

    看到老张哭,地里的那人手足无措,惊恐不安望着他们。

    程子安他认识,上次来过的县令老爷,他当时一言不发,看上去气势十足,没人敢同他对视。

    老张哭过一阵,心头痛快了些,与程子安低声说了句,跑去一旁的沟渠里洗手脸。

    程子安朝地里的村民招招手,他战战兢兢上前,腿一软就要下跪。

    “起来”程子安沉声一喝。

    村民身子蓦地一下拔起,紧张得都快晕倒。

    程子安问道“你可吃过芋头”

    村民呃了声,没想到程子安问他这个问题,赶紧答道“回县令老爷,芋头有毒,弄到手上会痒,肿。草民在饿的时候,不得已吃过一两次,”

    程子安点头,道“芋头可好吃”

    村民听得莫名其妙,不过还是老实回答“软和,比杂粮要好吃些。”

    程子安唔了声,道“你看到那边的河滩没有”

    村民随着程子安的指点看去,河滩边湿润,长了好些芋头,浓绿的叶子,随风摆荡。

    程子安道“你去唤一声村子里的人来,每家每户都来。”

    村民虽不知程子安的用意,还是很快将村里的百姓召集齐了。

    老张洗漱完,借了把锄头,寻到一窝长得茂盛的芋头,小心挖了起来。

    芋头底下除了一颗大的母芋,还长了好几颗小芋头。

    他站在最前面,指着地上的芋头,道“芋头方便,在火堆里烧熟烧软就能吃了。芋头梗能煮了喂牲畜,平时注意些,汁水不沾在手上就可以了。这可是好东西,你们去寻长得茂盛的挖起来,大的芋头切成块,与种别的庄稼那样,拌草木灰后,栽种在湿润的空地里,沼泽边,房前屋后肥沃的地方都能种。要是雨水多,地里的粮食收成不好,有芋头,也可以拿来填一填肚皮。沼泽边多种些,天再干旱,沼泽边的地总归有些湿,能有些收成。”

    大家听了,互相交头接耳起来。

    芋头都是地里野生,没人家会特意栽种。去挖一些种在无法种庄稼的地里,没收成,也没损失。有收成的话,那就是意外所得。

    大家纷纷应了,转头回去忙碌。

    程子安在榆树下的石头上坐了,对老张道“我们中午就烤芋头吃。”

    老张忙应了,去临近的百姓家里要了些柴火点了,芋头也不洗,直接埋进了火堆里。

    村里三个约莫五六岁的稚童,远远在一旁看热闹。

    程子安笑了下,招呼他们过来。

    稚童们小心翼翼上前,离得还有几步就站住了,呆呆看着他们。

    程子安打量着他们瘦不拉几枯黄的面孔,黑乎乎的手掌,道“上次我来村子里,让你们要洗干净手,你们怎地都忘了”

    几人吓得不轻,忙将手往身后藏。

    程子安沉下脸,厉声道“去将手洗干净,洗干净回来,我要查看”

    几人飞快转身,跑去洗手了。没一阵,他们三人再跑了回来,害怕地伸手,让程子安检查。

    程子安看着他们勉强算洗干净了的手,道“唔,还算不错,指甲长了些,回去要记得剪掉。”

    几人嗫嚅着应是,程子安道“火堆里埋着芋头,你们等一阵,等熟了就可以吃。”

    几人看着火堆,下意识舔了下嘴唇。

    程子安叹气,整个羊角村,就剩下这三个男童。女童一个不见,不知是生下来就溺死了,还是其他。

    在穷困上加上病痛,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百姓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与观念,一时难以扭转,和颜悦色无用,程子安只能借由官身,强行下令。

    火堆里的芋头,渐渐散发出阵阵香气,老张试了试,道“少爷,芋头熟了。”

    程子安点头,问几个眼巴巴望着芋头的小童“你们可还记得,用饭之前先要作甚”

    几人互相看了一眼,装着胆子答道“要先洗手。”

    程子安微笑赞道“答对了。你们先去洗手,芋头还烫,洗完手凉了,正好可以吃。”

    几人这下开心起来,再次跑去洗了手,兴奋地跑了回来。

    程子安折了两只柳树枝当做筷子,仔细将外面的芋头皮挑掉,用树枝叉起芋头,递给了身前的小童“吃慢点,小心烫。”

    老张也与程子安那样,挑掉芋头皮,给余下的两个小童一人一只。

    芋头香糯,就算不加任何佐料,吃起来都美味无比。

    三个小童吹着气,飞快将芋头吃得干干净净,意犹未尽,连树枝上沾着的一些,都抿了许久。

    程子安尝了只最小的,老张也几乎没吃,将剩下的芋头,全部分给了他们三人。

    平时没什么食物,这几个烤芋头,估计是他们出生以来,吃得最饱的一餐饭。

    老张垂着头,眼泪啪嗒掉到了地上。

    以前他就想过,要是程子安能来富县,这里的百姓就有了救。

    程子安终于来了,虽晚了一步,他的伙伴没能活下来。

    余下的乡亲们,他们终于有了生的希望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