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6. 第六十六章 陈安:我什么都不知道!!……

作品:《穿成亡国公主后

    平头心中委实震惊, 仔细回想方才那个妇人的模样,越想越觉得邪门。

    像,真他娘的像

    这不, 回到客栈后他再也憋不住了, 似乎这才意识到陈安为什么要让他看那三人。

    天气炎热, 陈安一回到客房就倒水喝。

    平头进屋来,强压下内心的震动, 连语调都不由自主放低了些, “陈从事”

    陈安示意他把房门掩上。

    平头关门过来, 表情严肃道“先前你让我瞧的那三人是何人”

    陈安坐到椅子上, 拿扇子边摇边道“是梁王室的人。”

    平头愣住。

    陈安继续道“我在侯府里见着他们三人时回想了许久, 总觉得面熟, 心里头直纳闷,那等贵人, 岂是我等小民能见到的”

    平头也感到不可思议, “那三人应是兄妹。”

    陈安点头,“景王, 成王, 定安大长公主, 皆是皇室中人。”顿了顿,“王小娘子的面貌跟他们确实有八九分相像, 着实叫人震惊。”

    平头愈发觉得惶恐,“那也不应该啊,倘若她是金枝玉叶, 又是怎么流落到蛮鸾山的”

    陈安“我正要问你,她当初是怎么到蛮鸾山的”

    平头略有几分尴尬,当即同他说起黄皮子造下来的好事。

    陈安越想越觉得蹊跷, 问道“她自己也曾说过是因为京中发生混乱时逃出城去的”

    平头点头,“我听大掌柜提过一回,说她原本是官家娘子,父亲是京官,因楚王叛乱全家被杀,这才辗转从京里头逃了出去,后来不慎被黄皮子抓到了蛮鸾山。”

    陈安皱眉沉思,也不知过了多久,才道“说她是官家娘子,定然不假,这些可以从谈吐学识和仪态上看出来,可是”

    平头心中惶惶,“方才见到的那些人跟她极为相像,难不成是王公贵族流落到民间的金枝玉叶”

    陈安看向他,眼皮子直跳,“她若真是金枝玉叶,你们这帮土匪把人抢了来,还不得被砍头”

    平头顿时露出痛苦扭曲的表情,“这事跟我无关,是黄皮子抢来的。”顿了顿,“老夫人相中她,还非得让她做儿媳妇。”

    陈安抽了抽嘴角,忍不住吐槽道“这眼光真他娘的毒”

    平头差点哭了,“那现下该如何是好”

    陈安镇定道“不管结果如何,这事你回去之后切莫张扬出去,明白吗”

    平头点头。

    陈安“反正都要在京城耽搁些时日,我顺道打听打听,问问王室里可有丢过姑娘,倘若没有便罢,倘若有丢过,那她极有可能就是金枝玉叶。”

    平头神色凝重道“如果真是金枝玉叶,那该如何是好”

    陈安“你问我我问谁去”

    平头“”

    陈安心中有惑,自言自语道“真是奇了,倘若她真是金枝玉叶,为何会留在土匪窝里,难不成是赵雉强留的”

    平头连忙反驳道“你莫要瞎说,我们大掌柜曾私放她离开过,从未对王小娘子用过强。”又道,“难道就不能是她对大掌柜心仪,愿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陈安嗤笑,“做你的白日梦去吧,她那样的头脑,怎么可能是感情用事的人”

    平头“”

    陈安“先勿要瞎猜,待我打听打听后再说。”

    于是他在杨三郎身上下功夫,花大价钱请他吃私房菜,从他那里打听京中王公贵族家中的八卦,试图窥探出梁萤的蛛丝马迹来。

    那杨三郎在他身上捞了不少好处,对他的态度还算不错。

    喝得微醺时,话语便多了起来,说道“先帝子女众多,现如今王室里的嫡系除了天子外,也仅存景王和成王了,其他的皆在这些年里被除掉,王室的日子难熬啊。”

    陈安试探道“前几年楚王进京,听说都杀进宫里头了。”

    杨三郎“对,这事大家都知道,清君侧。”顿了顿,嘲弄道,“都是忽悠老百姓的,清君侧结果把皇帝和太子给杀了,扶持了最小的皇孙做天子,当时天子才十一岁,半大的孩子懂什么”

    陈安附和道“真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杨三郎又喝了一杯,八卦道“可不是,说起来楚王也真是不要脸,不知是梁家哪个八百辈的旁支,涎着脸来攀交情,明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偏要给自己立个牌坊,让京中的世家看笑话。”

    陈安“那日去文宣侯府,我见着景王和成王也在,他们毕竟是嫡系的,楚王可容忍得下”

    杨三郎摆手道“拔了牙和爪子的老虎跟小猫差不多,无非是用来安皇室和百官的心,说到底没什么用处。”

    陈安轻轻的“哦”了一声,说道“陈某远在俞州,不知朝廷竟这般复杂。”

    杨三郎放大话道“你既然求到了我的门路,我自然会把事情给你办得漂亮,让你安心回去交差。”

    陈安讨好附和,又把话题转移到当初楚王进京时的情形,试探问起王室的八卦。

    杨三郎说道“当时的情形特别混乱,封了好几日的城,宫里头的主子皆被全灭了。”

    陈安吃了一惊,“这么多妃嫔都灭了”

    杨三郎点头,“都死光了,当时宫里头还有许多公主,听说除了嫁出去的,未嫁的都死了。”又道,“你想啊,连整个东宫都被屠了,叛军杀进去,那些女人哪有活路走”

    陈安听得心惊,“那外头那些亲王可有遭殃”

    杨三郎“自然有遭殃的。”

    陈安循循善诱道“闹下这般大的灾祸来,想必当时的王公贵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有不少。”

    当即把话题扯到成王景王等人身上,试探问他们可曾有在那场灾难里丢过孩子什么的。

    这个杨三郎倒没有听说过。

    陈安又问起嫁出去的几位公主可有丢过。

    皆是没听到传闻。

    陈安心中愈发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跟俞州的那位没有丝毫干系

    长得相像难道也是巧合

    见他发愣,杨三郎举杯道“喝,喝。”

    陈安回过神儿,举杯回应。

    接着他又拐弯抹角问王姓官员,也没打听出名堂来。

    晚些时候两人散去,送走杨三郎,陈安在回去的路上左思右想。

    平头忍不住问“陈从事没打听出音信来吗”

    陈安点头,“杨三郎说没听到那些贵人有丢过孩子。”

    平头“那宫里头那些呢”

    陈安“全都死光了,东宫也被屠尽。”又道,“你仔细想想,叛军入了皇宫,那些妃嫔和未嫁的公主岂有活路可走,只怕王室也会逼她们殉国守节的。”

    平头心中疑惑,“那王姓京官呢”

    陈安摇头,“也没听说。”

    平头啧啧称奇,说道“难不成都是巧合刚好长得差不多,刚好也是京城的”

    陈安“”

    这事在没有寻到证据之前是不能乱说的,同时陈安心中也不希望梁萤是金枝玉叶。因为一旦她是王公贵族的闺女,那他们那帮土匪将会处于两难境地。

    他们那些人跟朝廷是对立的,有着天然的冲突。

    可若有一天带着他们起势造反的女人竟然是朝廷里的金枝玉叶,只怕大家全都要跟着风中凌乱。

    故而他再三叮嘱平头管紧自己的嘴,回去了莫要乱说,以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没打算深究下去,既然她说是姓王,那就是姓王。

    可是转念一想,王姓,王室,不都是王吗

    想到此,陈安的太阳穴突突地跳了起来,不愿再去深究。

    之后又过了近七八日,朝廷里才有了音信,宣他入朝上贡。

    陈安悬挂在心中的石头这才落下,上贡意味着这事成了。

    朝见天子那天,他着正装,带上贡品进乾政殿。

    那文宣侯跟成王他们走得近,想来有那些人铺路,觐见倒也顺利。

    陈安心中到底好奇坐在龙椅上的天子究竟是什么模样,跪拜后,又暗搓搓窥探了两眼。

    当今天子只有仅仅十六岁,一袭袀玄,头戴通天冠,端坐于龙椅上,神情有些倦怠。

    陈安窥了两眼便不敢再看,怕自己胡思乱想。

    若说先前看到的成王等人年纪大了不好参照,那现在这个小的一对比起来,若说是姐弟,肯定没人会怀疑。

    他心中惶惶不安,眼皮子狂跳不已。

    好不容易熬到退下,陈安心不在焉地离去。

    外头的内侍告诉他,说吏部还要造册,让他回去稍等两日,便可下放官凭文书等物。

    陈安这才离开了皇城。

    等了许久的平头见他出来,连忙迎了上前,问他是否顺利。

    陈安应道“顺遂,过两日官凭就可以下放了。”

    平头心中欢喜,又好奇问“那天子生得如何,陈从事可曾看到”

    陈安忽悠他道“那等庄严之地,我岂敢乱瞟”

    平头没再多问。

    之后果然如那内侍所说,没过两日俞州牧的官凭就下放来了。

    陈安满心欢喜,这差事可算办得圆满。

    说起来也不容易,一路走来都是靠买官哄朝廷保平安,也不知这份平安还能保得了多久。

    毕竟怀才就像怀孕那样,待时日一久,他们这帮人的马脚多半是包不住的,朝廷迟早得来围剿。

    现在全靠苟。

    在他顺利办完差事回俞州的途中,另一边的梁萤还不知自己的身份已经引起了陈安的猜疑。

    她这会儿又前往了一趟永庆,途径雁门时去当地看了看,结果居然在那里碰到了孙氏。

    上回梁萤带了一批麻绣放到孙氏的铺子,她觉得好销,又托贾家给她弄了两批过去,不曾想那东西比铺子里的坯绸还容易脱手。

    孙氏有生意头脑,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商机,特地来了一趟雁门郡。

    反正现在衙门大力扶持商户,便打算在这边开家商铺专门收购当地妇人手里的麻绣,再送到临都和永庆行销。

    她家原本就是坯绸作坊,兼卖麻绣倒也不冲突。

    梁萤过来在太守府跟她碰上了,原是拿永庆那边的介绍信来谈麻绣合作事宜,打算让衙门牵头像周家收购生丝那样跟底下的村民合作。

    起先梁萤曾跟周太守说过以后衙门可以靠麻绣养活,他还不信,不曾想听到下面的人说有商户来谈麻绣的事,欢喜不已。

    梁萤既然撞上了,索性跟他们牵头,把当地的麻绣都收拢到孙氏的铺子,由他们行销,前面半年免商税。

    周太守盼着麻绣能走出去,欣然应允。

    现在郡里的老百姓有土地耕种,麻绣副业也有了出手的地方,衙门鼓励他们在贫瘠些的山地开垦种麻。

    人们的积极性自然高了不少。

    梁萤很满意这样的劳动成果,至多两年,这个郡的老百姓就会富裕起来。

    鉴于她还有其他事,并未在当地耽搁得太久,又辗转去了临都,了解陶家纸业的情况。

    目前临都的衙门已经跟他们达成了合作,永庆那边也已经签订了供货契约。

    不仅如此,先前无意间尝到的周家清酱和醋,腐乳等通过官盐的渠道铺出去,反馈回来的信息很是不错,周家开始扩建作坊,筹谋着打通永庆那边的市场。

    胡宣提到这些,言语里难掩兴奋。

    因为以前他们都是处于重农抑商的思维模式,不曾想现在居然还能把农业和商业兼并发展。

    老百姓手里有地便有了温饱,他们自然会深耕细作。

    商户能得到衙门的扶持带动,自然会扩大作坊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也能给衙门带来丰厚的商税回报。

    妥妥的良性循环。

    见他说得眉飞色舞,梁萤笑道“还得是老百姓手里有盈余才是根本,他们若是穷了,哪里舍得掏自己的钱袋子”

    胡宣赞许道“这倒是真的。”

    梁萤“现在永庆那边的老百姓已经富裕起来了,临都这边估计到明年也能摆脱贫困。

    “只要老百姓手里有钱,就有能力买其他物什,他们有了需求,商户就能挣钱,商户能挣钱了,衙门才有税收。

    “所以你们衙门想要月俸高,就得大力扶持底下的商户们,把他们盘活挣税收。”

    胡宣点头,“我曾亲自到乡县看过,但凡觉得可以扶持的商贩,皆要尝试,让官盐渠道带货先在郡内行销,若是容易脱手的,就往郡外推。”

    梁萤赞道“这思路挺好,官盐的渠道不用白不用,他们跟贾家合作,也是要抽利的。

    “铺货渠道有了,衙门免税扶持也有了,给这些商户了良好的土壤来孕育他们,但凡有点实力的,应该都能存活下来。

    “待时日长些,便是衙门采撷劳动果实的时候。

    “以往光靠赋税和徭役盘剥,导致底下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如今他们不埋怨,公家依然能挣钱。”

    她有心培养这个年轻人,耐心跟他讲了许多治内的思路,令胡宣受益良多。

    可以说他的前程皆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

    从当初把他诓骗到松县开始,一直都在诓他。

    他也在诓骗中飞速成长,她既是他的贵人,也算是他的半个师傅。

    临都这边的发展梁萤甚是满意,回永庆时,沿途的官道已经陆续修缮过,但凡狭窄能扩宽的地方都已经处理好。

    这次她过来顺便把赵老太等人带过去,目前河城已经稳定,能让老人家安身。

    梁萤关心集市商铺的事情,胡志国翻看批地账册,郡内的所有县基本已经完成了商铺修建,共计八百多户商铺。

    八百多户意味着有八百多贯卖地的钱。

    梁萤心中欢喜,又问“脱手的呢,清楚吗”

    胡志国根据各地上交的契税账册得出结果,卖掉了近五百户。

    对于这个数字,梁萤非常满意,可见在集市上修建商户是行得通的。

    第二日他们亲自去了一趟附近的乡村,正逢赶集,一早就聚集了不少人。

    这处集市在桥边,平时基本上有六七个村的村民会来这里交易采买。

    因着时代的特殊性,不像现代那么交通发达,所以村里都是扎堆聚集的。

    现在集市上修建了十多家商铺,梁萤数了一下,有九家铺子已经在经营了,其余则空置着。

    那些经营的铺子有官盐,黑陶,杂货铺,猪肉摊子,豆腐铺,农具大多数都是老百姓日常所需的物什。

    梁萤问了一下卖豆腐的铺子。

    老儿说遇到赶集就在铺子里,平时就推车到乡下卖,他们还会做腐乳,豆腐衣等,一家子就靠卖豆腐维持生计。

    卖猪肉的屠夫也是这般,赶集就在铺子里,平时也会下乡。

    这两年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舍得沾油水,猪肉也比往年好销些。

    这个时候的猪大多都是黑猪,肉质跟现代引进的白猪不一样,并且都不会阉割,因为要育种再利用,就跟抱小鸡仔一样,再加之阉割技术不完善,几乎不会去动它们。

    毕竟阉割太监都有死人的,那些猪谁吃饱了去阉割它们

    梁萤许多次都想开口,想了想还是作罢,总不能让衙门强制阉割生猪,估计老百姓会认为他们有毛病,跟猪过不去。

    现在还是把温饱问题解决了先,以后的物种再谈口感和引进。

    她同胡志国说起胡宣对商贩的思路,胡志国显然是赞许的,永庆这边也是一样,大力扶持商贩,只要能带得动的就全面推广。

    梁萤甚感欣慰。

    由此可见,她的命令是落实到位的。

    目前永庆、临都和雁门三郡都已经走上了正轨,无需她再费心思,着实省心不少。

    学堂这边从永庆开始,陆续推广到县城。

    因为是免费,招收男童肯定方便,但女学不一样。

    甄氏主动提出愿意组团把女学推出去。

    梁萤很是高兴,胡志国也重视教学,发放通告大量招女先生,组建一个团队把各县的学堂搞起来。

    初期学堂里写字都是用沙盘节约成本,待那些娃娃大些了,才会用纸练习。

    梁萤同她商讨推广女学的细节,甄氏很认真地记录。

    现在她代表的是衙门,背后有太守府撑腰,若是遇到了问题,直接让衙门解决即可。

    永庆是女学的试点,如果能顺利推广,其他郡也会陆续开办起来。

    在这边耽搁了半个月,梁萤才带赵老太等人去河城。

    离开那天奉三郎等人相送,吴元也过来的,他觉得永庆清净,跟奉三郎也熟络,暂且没打算到俞州,等那边把广陵等地收了再说。

    一行人乘坐马车离去,奉三郎目送她们远行,吴元忽然问道“年前能把广陵等地收回来吗”

    奉三郎“咱们这帮人只知道打仗,可是打下来之后还得治内安稳,方才能守得住城池,要不然就是白干。”

    吴元憋了憋,“那明年总行。”

    奉三郎“明年肯定是没问题的,我听阿萤说目前永庆、临都、雁门、扶阳、平中等地已经完成土地下放,局势相对稳定,只剩下河城跟四宜还没完善。

    “咱们光夺城没用,夺下来了还得把老百姓给稳住,只有稳住了他们,借粮才方便,要不然军粮就是一个大问题。”

    吴元失笑,“合着打一回仗就得借一回粮”

    奉三郎厚颜无耻道“去年借的永庆,今年就轮到临都雁门那些了。”

    吴元“”

    土匪就是土匪,真他娘的不要脸。

    可是绝的是,老百姓手里居然有粮,还愿意借出去。

    这就是技术了。

    从永庆回河城已经是好些日后了,赵老太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再加之天气炎热,不敢行得太快。

    梁萤在马车上跟她唠家常。

    目前永庆临都和雁门这些郡的发展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光是富民还不够,还得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所以衙门需要大力宣传法治。

    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懂法。

    不过这个时代占九成人都是文盲,普法的道路委实不容易。

    梁萤思来想去,从跟赵老太等人的八卦中萌生出一个普法的妙招。

    她打算回河城后,编纂一些人们爱听的市井狗血八卦,把法治意识融入进去,再寻口才上佳的人以讲评书的方式进行宣传普法,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一行人抵达河城那天,赵雉在城门口接迎。

    赵老太虽然身体疲乏,精神却好。

    赵雉搀扶她下地活动活动,她拿着蒲扇,好奇打量这座雄伟的城池,嘴里接连发出赞叹,说道“这城不比江原差。”

    赵雉抿嘴笑,“隔壁的广陵也不差。”

    赵老太拿菩蒲扇戳他,“待陈安把俞州牧的官凭拿下来,那咱们可就威风了。”

    赵雉应道“他年前去的,如果顺利的话,现在也该返回了。”

    一旁跟龚大娘说话的梁萤插了一嘴,“我去永庆的这些日陈安可有捎信回来”

    赵雉“不曾。”顿了顿,还是有些担心,“倘若朝廷不允,又当如何”

    梁萤答道“定会派兵来,直接把它打回去。”

    赵雉“”

    她真的很粗暴。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