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八十七章 孟达之死(9)

作品:《马谡别传

    为了让孟达放心举兵起事,诸葛亮让手下带来了李严的信件。

    李严在信中告诉孟达,他已经整顿兵马,即将开拔到魏兴郡的附近,等待孟达举事。

    李严承诺,一旦得到孟达举兵反叛的消息,他就发兵攻打魏兴郡。

    孟达再从上庸发兵攻打魏兴郡,两面夹攻,申仪可擒。

    打通上庸与蜀汉的通道,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援,然后以依托城池,与司马懿对战。

    司马懿接到申仪的举报,看到申仪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马上知道,孟达这是真的要反了。

    司马懿害怕孟达突然发难,接引蜀军进入上庸,那时夺回上庸的希望就断绝了。

    于是,司马懿立即写了一封信,坦言有人诬告他。

    他在心中详为慰解,劝说孟达不要中了诸葛亮的离间之计,朝廷还是信任他的。

    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很深,知道孟达与曹丕之间的事情,在信中多次提到曹丕对孟达的信任,使孟达大为欣慰,放松了警惕。

    司马懿把这封信,派心腹快马送给孟达。

    与此同时,司马懿还写好奏折,派人飞报朝廷。

    他自己却不等皇帝曹叡的诏命,先斩后奏,亲自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

    ......

    ......

    诸葛亮派出使者以后,还是不放心孟达,他思考了一晚上,觉得不管孟达的叛乱成不成功还是不能放弃这个机会。

    第二天,诸葛亮提笔开始写《出师表》

    北伐的准备已经完成,朝廷上关于北伐的辩论你,也有几场。

    诸葛亮北伐的理由充足,他下笔如有神,《出师表》一挥而就。

    次日,后主早朝,大会官僚,孔明出班,上《出师表》一道。

    表曰: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咨,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刘禅接表,让轮值太监黄皓当堂宣读了《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了经历与感恩之情,分析当前形势与建议;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诸葛亮表明自己北伐的坚定决心。

    他深知此次北伐责任重大,困难重重,但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

    黄皓声情并茂,读到“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他双眼微红,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黄皓这个人,也因为这次朗读,而走入朝官们的视野。

    诸葛亮也微微颔首,对黄皓的朗读很是满意。

    而黄皓也因为这次朗读,得到刘禅的青睐,不久被任命为黄门丞。

    刘禅受到出师表的感染,从心里已经同意了诸葛亮的表章。

    但他成为皇帝数年,面子上的事情,做的还是蛮好的。

    只见刘禅双眼微红,哽咽着对诸葛亮说道: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诸葛亮回答道:

    “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

    刘禅装模作样的用目光巡视了朝堂上的百官一遍,然后问道:

    “诸卿以为如何?”

    朝廷上的百官,知道诸葛亮北伐已成定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陛下圣明,臣以为丞相所言甚是,请陛下圣裁!”

    刘禅这才看着诸葛亮,说道:

    “相父之所奏,甚合朕意,准之!”

    退朝以后,诸葛亮回到丞相府开始安排他离开以后的事宜。

    他安排侍中郭攸之、董允、费祎等,总摄宫中之事。

    又推举向宠为中领军,总督御林军马。

    丞相府参军蒋琬、长史张裔,掌丞相府日常事宜。

    谏议大夫杜琼、杜微;蜀郡太守杨洪;祭酒孟光、来敏等;

    内外文武官员一百余员,同理蜀中之事。

    诸葛亮匆忙出兵,主要指望孟达能顶住魏军的第一波攻击。

    他自领大军十万,暂且驻扎在汉中,准备根据情况,进攻陇西、关中或者支援上庸。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