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7.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 生产率:古代世……
作品:《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战国初年, 李悝为魏相。
他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自从水碓、筒车等工具的出现, 他们魏国农业的发展,踏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伴随着对炼铁、炼钢的支持,魏国民间的钢铁行业,也开始兴盛起来。
于是,需要用到铁制组件的曲辕犁, 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平民百姓的农田里。
这时候的李悝,还并没有完全满足。
现在只是这些农具的使用,减轻了农人劳作的负担, 但土地的产量还是个问题。
他认为土地的潜能,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每亩土地,应该要产出更多的粮食。
对此,李悝提出“尽地力”的主张。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每一分地力, 让每一亩地, 都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谨。
治田勤谨,每亩土地将增产三斗。
不勤谨,则减产三斗。
如果是方圆百里、可以垦田六百万亩的土地, 粮食总产的增减,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这幅度, 大约是十之二。
对于他们来说, 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区别了
战国末期,赵国。
荀子在看见水碓、筒车、曲辕犁的兴起过后,同样也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他们现在, 已经拥有了非常厉害的农具,但是土地的产量,依然没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样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种地,就能亩产数盆,一年收获两次。
他们多抱有一种“广种不如狭收”的想法。
盲目地多种,不如少种多收。“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却不知,后世的土地粮食产量如何也是他们的这种思路吗
这一天,李悝与荀子看见了光幕。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农业的单产,比西欧古代与中世纪高得多,生产率也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李悝情不自禁地往天幕的方向走了走。
他们的农业生产率,居然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这么猛的吗
李悝先前自然也与秦始皇、汉武帝他们一样,已经看见过世界地图。
他看的是,战国初年的版本。
李悝已然见识过世界的广大,而他所在的魏国不过是恒河一沙、沧海一粟。
没想到,他们的生产率竟然是最高水平
虽然天幕所说的“古代”表示的时间太过笼统,但这已经足以震惊绝大多数人。
他们也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至于西欧那是西边的欧洲还是什么
有一部分人隐约地记得,之前他们还有个什么东西,似乎是领先了欧洲很多年。
秦始皇朕复习了。
曲辕犁的普及,让我们在耕作、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的时期,领先了欧洲。
汉武帝朕也复习了。
技术方面,足足领先欧洲近两千年。
越国,越王勾践看见天幕上,飘过后世秦皇汉武两位皇帝的白色半透明弹幕。
勾践我靠你们怎么都知道
寡人怎么不知道
你们手下人记录得这么全吗寡人的笔记本里为什么没有文种你干什么吃的
文种咱就是沉默jg
文种思考了很久,终于决定连夜学范蠡同学跑路,他以后不再跟着勾践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文种怕了
众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看向碧天之上的玄奇画面。
那横亘于穹宇的光幕之上,徐徐浮现出一些水墨文字,波纹特效,宛若神迹。
根据齐民要术,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麦类为2044倍。
根据克路美拉农书,西欧罗马时代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45倍。
根据亨利农书,13世纪英国的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3倍。
根据补农书,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即每亩9101125斤。比现今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
这些文字缓缓浮现在虚空之中的时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众人都睁大眼睛。
2024倍,2044倍。
45倍,3倍。
居然差这么多的吗
相比于西欧、英国等地,他们这里的土地生产率,居然领先这么多的吗
突然有一种遥遥领先的感觉,而且是把其他地方全部都远远地甩在后面的那种。
与此同时,他们也羡慕着后世的技术。
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2044倍,每亩最高产量可达45石。
这是什么概念
李悝这就是我想要的“尽地力”吧
在某一时空里,一名十分有文化的老农看见天幕的展示,不禁在田间唱道
“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五担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按照后世的说法
他们多提倡集约经营、少种多收,通过提高土地的“单产”,来增加“总产”。
如果盲目地扩大种植规模,效率其实是低的。
恰似老农所言,耗费气力。
西汉时期。
氾胜之也看见天幕,并且为之震撼。
他也提倡一种“区田”,希望可以在小面积的区田之上,集中各种精耕细作的方法。
然后,争取高额的丰产。
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比“广种薄收”要更为节省的。
同时,在对土地的利用上,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也不如少种多收。
当然,他们的观念与思路,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境况之下。
但与后世,也只是表述之别罢了。
李悝、荀子、氾胜之、许行,无数人在不同的时空里,透过天幕看向未来。
而未来之人,却给他们述说起了从前。
最初,人们选择山林作为耕地。
只见天幕的动画里,衣着颇为原始的人类,将山林里的树木一棵棵地砍倒。
他们晒干这些树木,然后烧掉。
再之后,这些人类在没有翻土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直接开始进行播种。
动画里的年岁,开始无限拉长、变幻。仿佛存在着一只无形的、操纵着时间的手。
种子发芽、生长,结成粮食。
在进行了一轮收获之后,这些人类将这一片农田抛弃、废弃,迁徙去了别的地方。
他们又找到了一处山林,将山林里的树木砍倒之后,晒干、烧掉。
然后继续进行播种,没有翻土。
周而复始,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种过很多的土地,也舍弃掉很多的土地。
在这一段动画放映结束之后,天音也不疾不徐地开始了解说
不经翻土而直接播种,这种耕地仅仅种上一年,就要抛荒舍弃。因此,人们每年都不得不另寻新的土地,进行新一轮的砍烧、播种。
这种“直接播种”的耕作方式,我们称之为生荒耕作制,属于“撂荒制”的一种。
各时空的古人看见这里,俱是微微一怔。
他们在天幕看见过很多来自后世的东西了,那些更为先进、更为厉害的工具与方法。
但现在,他们却看见了更为原始的耕作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原来他们的耕作方式也是逐渐进化起来的、进步的方式。
这种抛荒的做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每一年都要更换土地,意味着不断地迁徙,同时,也要耗费掉很多很多的土地。
不断地砍烧、播种,然后舍弃。
当时间推移,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他们的土地真的还会足够使用吗
天幕缓缓地往下述说
在这个时期,只有刀斧、尖头木棒之类的简单农具,用于砍伐林木、挖眼点种。至于锄、犁这些翻土工具,自然也是尚未出现。
在农业发生之初,我们一般都要经历这些刀耕农业的阶段。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我们开始懂得在播种之前,要先翻土、将土壤翻松。锄、耜这一类的翻土工具,也就被创造出来了。
春秋时期,人们看见这些忽然有些释然。
先前总觉得,自己的时代比不上后世。但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后世的往后,还有后世。
比起原始农业的那些时候,他们至少已经发展出了锄、耜这些工具,懂得要翻土了。
那些只会用刀斧、尖头木棒的“古人”,看他们肯定也是如同神仙一般吧
这种“翻土播种”的方式,叫做熟荒耕作制,同样也是“撂荒制”的一种。在这种方式里,一块林地砍烧过后,已经可以种植若干年,而后再抛荒。
从最初的砍烧林木,到这里的土地加工,便到达了“锄耕农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从迁徙不定,过渡到了相对定居。
至此,种植业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同时畜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后来,从虞夏开始,原始的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的农业。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这两种“撂荒制”的耕作制度,也转变为“休闲制”。
我们所说的休闲制,是指一种轮种、轮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耕地实行有次序的、短周期的轮种、轮休。
春秋时期,孔子的手上拿着一本纸质的、线装本的书籍,封皮处写着一个“诗”字。
这本书,便是后世的诗经。
孔子一丝不苟地听着天幕的叙述,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这里所说的耕作的“休闲制”
他大概可以理解。
若要按照他们春秋时代的说法,结合后世的划分,那么菑就是所谓的休闲田。
他们还有新、畬,这两者分别是开种第一年的田、开种第二年的田。
他们这样种田,每三年一个循环。
颜回的手中,则是捧着一本周礼。他看见老师点点头,自己也点点头。
后世所谓的“休闲制”,他认为便是书里的“一易之田”“再易之田”。
这二者,便是种一年、休一年。
种一年、休两年。
从“撂荒制”转变为“休闲制”,土地无法像以前一样,凭借自然的过程来恢复。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古人采取了新的措施,他们在夏秋冬这三个季节的时候,将“休闲地”的草木芟除。
芟除的草木晒干烧掉之后,还要将雨季的水潦,引入田中浸泡。
这就是所谓的“烧薙行水”,可以促进土地的恢复,还能减少来年开耕之后的杂草。
春秋时期,孔子依然点头思索。
烧、薙、行、水。
在周礼当中,便有“薙氏”一职,
掌管、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
从战国时期开始,“休闲制”的耕作制度,又逐渐演变成了“连种制”。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连年种植的耕作方式。
战国中期。
魏国连年种植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方式吧。
他们实行的,就是“连种制”。只有土地贫瘠的一些地方,才会采用“休闲制”。
有些农户看着天幕的叙述。
他们实行“连种制”的地方,每户分配百亩份地。实行“休闲制”的地方
则有两百亩之多
至于汉朝,我们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这时候的农田,通常一年一熟。
只有那些因为耕作不善、而导致土地衰退的田地,连续两年长不好庄稼的那种,才会让它休闲一年,让这片土地自己恢复一下。
汉武帝没错到了朕这里。
人类,已经发展得很厉害了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