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7. 指南针:从磁石到司南1 夕照残霞,神……

作品:《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自打光幕直播四大发明之印刷术后, 又不知过了多少时日,碧空之中忽然显露一个神物。

    神物,名为司南。

    夕照残霞之间, 光幕里的司南异常巨大, 其青铜的表面,竟仿佛流转着无尽光华。

    随后, 流光溢彩的篆体大字与小字,出现在如同神物一般的巨大司南之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指南针

    指南针这三个大字,悬浮在无垠的苍穹之巅,毫不意外地映入众人的眼帘。

    他们纷纷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不约而同地望向迢遥的天际,寂静等待着天音的到来。

    这是四大发明里,最后一个了。

    之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三个发明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

    指南针,绝对也是惊喜

    只见落日熔金之间,司南的“地盘”内圆外方,中间的圆面十分光滑。

    中心圆的外围, 依次布列着八卦、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八宿。

    拥有二十四个方位。

    “地盘”延伸出一条直线, 直线的尽头用漂亮的小字写着“青铜”二字。

    青铜地盘的上面, 放置着一根勺。

    勺的旁边,亦是延伸出一条直线,尽头则写着“磁铁”。这是由天然的磁铁磨成的。

    勺的一端是长柄,一端的底部是半球面。整体也如同“地盘”的中心圆面那样光滑。

    “地盘”加上“勺体”, 便构成了“司南”。

    在司南的右上角, 还有一列漂亮的小字依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所绘制。

    伴随着恢弘壮阔、荡气回肠的音乐,光幕里的“司南”缓缓地转动,直至与地面持平。

    当“地盘”与地面持平后, 一只神来之手忽然出现在穹宇之上,轻轻拨动了勺柄。

    随后,勺体便在地盘上转动起来。

    起初转动的速度颇快,伴有阵阵清脆好听的音效,其后便徐徐地变得慢下来。

    不多时,勺体完全停止了转动。

    在勺柄的地方,延伸出一条直线,直线的尽头缓缓显露出一个“南”字。

    指南针、指南针。

    这所谓的“指南针”,顾名思义,应该是说它可以为人们指出“南”的方向。

    各时空的历史人物们,静默看着天幕的玄奇异象。却不知“指南针”为何称为“针”

    “司南”他们知道了,用的是勺。

    难道后世对“司南”又进行了诸多改造,如同竹简进化为纸张那样

    司南,也变为更加轻便好用的“针”了

    虽然司南一物出现的时期非常早,但也有非常多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东西。

    比如春秋时期的各位。

    齐桓公看着天际“司南”勺柄所指的方向,扭头惊喜地问管仲“仲父,这是指向南方了吧”

    管仲点头“精准无误地指向了南方。”

    管仲注意到“司南”的制造材料,其承托的地盘由青铜制成,勺体由磁铁制成。

    磁铁,很可能就是磁石。

    这两样东西,也都不是什么稀罕物。

    看来不光是之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一次的指南针,他们应该也能做出来。

    春秋时期,楚庄王亦是大喜。

    这东西看起来并不是很复杂,只是一个地盘与一柄勺子,居然能为人辨别方向

    而且臣子们都说,光幕上那司南的勺体,所指的方向,是刚刚好的正南方位。

    这也太神奇了

    楚庄王寡人有四宝,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要与秦国一战

    伍举大王,秦国也有这四宝。

    苏从大王,现在全天下都有。

    晋文公与秦穆公等人那里亦是如此,他们这些春秋时期的,基本都没见过司南。

    指南针我们来了

    战国时期的各位,就比他们淡定许多。

    尤其是燕国、赵国的历代国君们,他们纷纷看着弹幕里那群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燕国、赵国终于轮到我们秀一把了

    碧空里的光幕还在开场阶段,密密麻麻的半透明白色弹幕,便占据了许多位置。

    这些弹幕,在晚霞之间匀速飘过。

    而令他们感到分外熟悉的天音,也在这时候悠然地响起,与荡气回肠的仙乐相伴相随。

    指南针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判断方位的简单仪器,又称为罗盘、司南。

    它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军事、野外探险、大地测量等方面,作各种方向的判读。

    果不其然,这是一种用以辨别方位的工具。

    秦朝,已经完成大一统的秦始皇陛下,目光聚焦于天幕所说的“航海”一词上面。

    天音的叙述并没有停止,字幕已经闪过去好一会儿了,然而在秦始皇的面前,“航海”这两个字依然浮现在别人看不见的虚空之中。

    久久,未能磨灭。

    汉武帝的想法与秦始皇不谋而合。

    他之前也看过那些巨大的地图,得知在自己统治的领域之外,还有那样广阔的世界。

    在他们的南方,隔着漫无边际的大海,竟然还有其他辽阔无垠的土地。

    具体的方位,他们其实都已经画下来了。

    如果拥有至为准确的指南针,再制造出巨大的舟船,他们是否能踏上那些土地呢

    他们这般思考着、规划着,天幕已经开始叙述指南针的一些简单的原理。

    指南针的发明,与物体的磁性有关。

    它通过一根磁针来指示南北的方向。磁针装在轴上,能够自由转动。在地磁场的作用下,这根磁针会稳定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磁针的北极所指向的方向,便是地理上的北极。

    物体的磁性地磁场磁子午线切线

    这些东西他们没太听懂,但所谓“地理上的北极”,应该是指北方吧。

    也就是说,磁针的北极会指向北方。

    这与司南勺柄的指向,似乎是相反的。

    只有少部分人对“指南针”的原理感兴趣,他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天幕的解释与说明。

    而更多的人,则是期待“指南针”的制作方法。

    燕国、赵国那些已经做出“司南”,但不知道他们的司南是不是后世的司南的那些人

    什么一根磁针,便可指示南北

    这可比光幕里展示给他们看的“司南”更加令人震惊,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不妨从磁石说起,古代正是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从而发明了这种指南仪器。

    春秋时期,管仲听见“磁石”点点头。

    不过他只知道,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至于所谓的“指极性”,就不知道了。

    然而,管仲通过天幕的前后叙述,也不难判断出,这是在说磁石可以指示南北。

    磁石,拥有指示南北的特性。

    先秦时期的人们,确实也积累了一部分对“磁”的认识,比如在探寻铁矿之时,有时候就会发现一种颇为神奇的磁铁矿,这也就是磁石了。

    磁石,是一种黑色的晶体。

    根据古矿录的记载,早期的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磁山一带。也可以说,磁山这个地方,便是指南针的发源之地。

    天幕上,出现了“磁山”之地。

    地图显示“磁山”在现代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

    晋文公等晋国的历代国君们一喜,看这地图方位,这不就是我们晋国的领土吗

    战国时期,赵国的历代国君们

    这是我们赵国的武安邑

    秦始皇哦,是邯郸郡啊。

    汉武帝原来是魏郡啊。

    他们又看见光幕之中,关于历史典籍的记载。只不过这些典籍,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未来。

    明史地理志

    “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

    根据典籍的记载,关于指南针的叙述,皆在古代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区域内。在可考范围之内,这些指南针皆是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

    而按照先秦典籍所记载,唯有武安磁山这一带产出天然的磁石。因此先秦时期有可能制造出司南之地,唯有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区域。

    燕国与赵国扬眉吐气jg

    没想到他们也有一天,可以成为天幕叙述之事的主角。勉强算做是主角吧

    晋国太好了,只有我们这里产天然磁石。

    他们在不同的时空,占据着同一地点。

    秦始皇好的,去邯郸郡挖矿。

    汉武帝好的,去魏郡挖矿。

    秦王政好的,去攻打燕国、赵国,然后挖矿。

    我们已经知道磁石的特性,它可以将铁屑吸在一起,所以又称为“吸铁石”。古代认为,磁石吸铁,这就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一般,因此便称其为“慈石”。

    确实,正所谓“慈招铁,或引之也”。

    他们将“石”比喻为“铁”的母亲。

    然后“石”又有“慈”和“不慈”两种。

    慈爱的石头,可以吸引其子女铁。

    不慈的石头,就吸引不了。

    在汉代以前,磁石,也是写成“慈石”的。

    实际上,磁石之所以吸铁,是由于每一块磁石的两端,都有着不同的磁极正极与负极。

    我们居住的地球,其实同样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铁。地球的北极为负磁极,南极为正磁极。

    古人们越发地听不懂了,磁极、正极、负极,还有地球、北极、南极,负磁极、正磁极

    这些东西,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从磁石来说,同性的磁极之间会相互排斥,异性的磁极之间会相互吸引。

    在地球这个天然的大磁铁上面,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用一根磁针,让磁针能够自由转动。那么不管我们位于何处,磁针的正极都会指向北,负极则会指向南。

    汉武帝“”什么同性的磁极之间会相互排斥,异性的磁极之间会相互吸引

    刘彻听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