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3. 第六十三章 。

作品:《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嬴政并不在意哪种器物最早被用来记录文字, 他更关心「纸」为何物。

    依照历史发展规律,多见后浪推前浪。

    假设「纸」是六个选项中最后被发明出来的书写材料,它与其他五个选项比较, 必有超群出众的优点。

    嬴政对未知的「纸」好奇心极大,恨不得立刻听一听要怎么制作, 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测。不过,眼下即便对其余已知器物没太大兴趣,但仍颇有耐心地听咕咕以其节奏闲聊历史。

    如今已经明白不可轻视任何事物。

    看似平凡的一草一木, 可以是高产作物去推动社会发展, 亦能是罂粟被制作成为大杀器。

    咕咕列举了六个选项。

    嬴政接触过其中五种, 但已经不会自负地说对它们了若指掌。

    且不论问其化学结构之类的深奥问题, 就算问简单的青铜器步骤, 他也讲不出子丑寅卯。

    无知者又凭什么断言不必听一听这些器物背后的故事。

    它们凝结着发明创造与使用者的智慧,说不定举一反三,从青铜器进化出其他冶金术, 继而搞出神兵利器。

    几个月前,嬴政断无可能生出此等想法。

    那时希望的是活得越久越好, 是想要秣马厉兵扩张大秦疆域。

    短短数月,恍若隔世,脱胎换骨。

    近期去往咸阳招贤馆, 以包罗万象的心境去招募前来自荐者, 那些被考察者自然也感觉到了不同。

    此种秦风改变的时日尚短,但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有越来越多的人敢来招贤馆。

    重点就是“敢”字。

    当严苛的秦律被改动, 一些避隐于乡野的能人愿意来咸阳试一试了。

    嬴政更是领悟了凡事欲速则不达,比如不再急于征伐百越。

    再如当下看了汉字演化史,并没有想要一步登天地搞出简体字。如今想要加快传播学识的速度, 只需进一步改良秦隶就好,只有适合大秦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味追赶后世的发展进度。

    一边想着,一边继续看水镜。

    水镜提到最早的文字记录材料,很多人会投票给选项a甲骨。

    如今,很多人对于甲骨文不再陌生。就算识别不了这些文字,但也大致了解它们是殷商文字,被刻在龟甲与兽骨之上,多作占卜。

    甲骨文最初的发现者是清朝末年的金石学家王懿荣。

    1899年,年过半百的王懿荣因身体不适寻医问药,药方中有一味难得一见的「龙骨」。

    在买下这种药材后,他发现龟甲上刻有一系列有规律的符号。此前见所未见,非篆书亦非籀文。

    王懿荣有着扎实精深的金石学本领,以敏锐的眼光看出这些“龙骨”药材可能隐藏了某种古代秘密。

    他将市面上能买到的带有符号印记的龙骨都收购入手。经过反复研究,推论这些符号是现存史料中不曾记载的商朝卜文。

    龙骨,这味药材很早就见于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

    不是真的出现了传说里的龙,它泛指远古时期的大型哺乳动物骨骼化石,例如剑齿象、犀牛、三趾马等动物。

    将其入药的历史久远,在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医书中都能看到踪影。

    从殷商到清末数千年的时间,现存史料中为什么没有人早于王懿荣先发现甲骨文

    一来,不是所有出土的龙骨都在商朝被用作占卜,那就不会在上面留下甲骨文。

    二来,龙骨被当作药材使用时,理论上不一定研磨成粉,可以碎成块状入药。虽然块状骨仍能看出其上符号,但谁会对其投入专注呢

    一般情况下,主动去接触龙骨的无外乎是药材收购商、药铺、大夫与病患。

    正巧收到的龙骨有甲骨文刻字,又巧合到此人有深厚的金石学学问功底,还需要他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与研究精神,那才能让殷商文字重新现世。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好运在身,却与他本人的学识与心性密不可分。

    他终结了将这些刻字龙骨磨碎入药的“人吞商史”闹剧,对于殷商史学的研究功不可没。

    时代洪流却无情又残忍。

    一个人能够改变甲骨文蒙尘数千年几近湮灭的悲惨命运,但无力改变不了中华大地陷入屈辱乱世。

    1900年,发现甲骨文不满一年,义和团攻打京师,不久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

    王懿荣被临时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城破之际仍做着最后的抵抗,巷战到底不愿投降。

    这一边有人苦苦死守,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携光绪帝已经在主力军的掩护下弃城而逃。

    最后,北京城被洋枪利炮彻底攻破。

    清朝皇帝与太后外逃,被丢弃的守军们弹尽粮绝。王懿荣不愿做俘虏受辱,携继妻与长媳投井自尽,以身殉国。

    甲骨文,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遥远的殷商记忆,更是染上了清末乱世的鲜血淋漓。

    当殷商文字在乱世重现天日,但那个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安然无恙做考古学问。

    王懿荣幸运又不幸,时逢乱世,殉国而死。像他这样的反抗斗士不在少数,很多都没有在史上留下姓名。

    如今与百余年前截然不同了。不再朝不保夕,不再提心吊胆,担忧明天醒来就会陷入战火纷飞。

    我们闲来无事拿出手机随便看看甲骨文图片,或戏说几句商朝构字法,或感叹几句当年的命运无常。

    这样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离不开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更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守护,由衷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话说回来,甲骨就是最早记录汉字的材料吗

    那还真不一定。

    回看六个选项a甲骨、 b青铜、 c纸、 d陶器、 e竹简、f丝帛。

    在先秦与秦朝相关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竹简被用作主要的书写材料,偶尔看到当时造价极其高昂的丝帛。

    比起更为熟悉的青铜器刻有金文,或许会有人惊讶于选项中为何混入了d选项陶器。

    最令我影响深刻的陶器,应该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同,那就是「手办狂魔」嬴政所留的始皇陵兵马俑。

    回溯陶器的发明史,它被创造出来的时间极早,是史前文明时期。

    随着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将陶器出现的时间轴不断向前推。

    目前人为世界最早的陶器在中国,是江西省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它没有精美华丽的外貌,看起来很像一块随处可见的土块,却打破了陶器日本起源说。

    早前,在日本发掘出距今一万六千年三处绳文草创期的陶片,那一度让某些人主张陶器最初源于日本。

    直至仙人洞的考古发现,通过碳十四的测定,中国江西洞内陶片距今约两万年。有考古物证作为依据,打破了陶器制作工艺的源头在日本,亚洲诸国都是从日本习得陶艺的说法。

    两万年前,华夏大地上有人将土、水、火进行碰撞,创造出陶器。

    随着制陶技术的提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想要在陶器上刻些字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经过考古发现,在多处不同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带有刻符的陶器残片,将其成为陶文。比如高邮陶文、丁公陶文、山东大汶口陶文与半坡陶文等等。

    这些陶文的内容各不相同,而不同地区出土陶文刻制时间不同。最早的半坡陶文,大约刻于公元前4800到公元前4300年之间。

    学者们对于是否将陶文作为早期文字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陶文仍处于符号阶段,不能把文明的阶段提得太靠前。

    也有人认为陶文与甲骨文具备了某些内在关联,所以主张中国最早的文字该是陶文。

    之所以会出现分歧,主要原因是出土陶文的数量太少了。

    哪怕是字符数量最多的半坡陶文,也就只有三十个字符。陶文数量稀少,难以构建出完整的体系证明它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

    想要停止争论不休,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有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当有足够多的陶文现世,才能去科学推断它在汉字史上的位置。

    因此,这道选择题尚无正确选项。

    说到这里,顺带提一句造纸术。

    它是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创始时间推测在西汉。

    我们都熟悉的“蔡伦”,是在东汉时期利用树皮、麻布头、旧渔网等原料对于造纸术进行了改良。

    从这些廉价原料,不难看出蔡伦的改良大幅降低了纸张成本。

    流传至今的古籍却少有具体描述造纸术的步骤。明末的天工开物是个例外,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这一重要技术。

    直接上原著文字与配图,感兴趣的可以暂停慢慢看。

    图甲1-图甲30jg

    如图所示,宋应星记录的不是东汉年间造纸方法,而是明朝用的详细造纸工艺。从东汉到明末,不断精益求精地改良后,造纸术已然非常成熟。

    镜前,嬴政果断喊出暂停。

    刚才听咕咕提到始皇陵的兵马俑,他没有暂停那一段插播影像。每集能用的暂停时长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比如获取关键技术的时候。

    当下,他握紧毛笔,落笔成风,一字不落地将明朝造纸术步骤誊抄下来。

    抄是抄了,但对于抄录内容,不免有许多一知半解之处。术业有专攻,这事还是得找墨家弟子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