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 第四十六章 。

作品:《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开个好头很重要。

    朱元璋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点。

    那本皇明祖训烧得及时, 是把他过往的极度保守给焚毁成灰。

    “咕咕说得好。大明之亡,多于天灾,是从开头就错了。”

    当下, 朱元璋主动表态, 是为给今日的观影者们壮壮胆。

    他以前杀的臣子太多了,如今朝臣失了敢于针砭时弊的胆气, 但锐意改革最需要正是逆流而行。

    “朕老了, 没几年能活了,这是事实。”

    朱元璋说,“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让大明从一开头就走上敢于创新变革的路, 是朕死之前的最后心愿。愿诸位协理帮扶, 助朕达成心愿。我们先看评论。”

    评论区总能冒出一些奇思妙想或有价值的建议。

    评论

    吃货力量大我来补充一下,美洲三兄弟被哥伦布带回欧洲后的待遇,其实一开始也没好到哪里去。

    番薯,欧洲从头到尾都没把它当做主流食物。一方面因为气温,欧洲多地的气温偏低,而番薯喜温怕寒。

    真不是地图炮, 欧洲和我们比, 真是缺少了一些种植技能在身上的。我国清朝解决番薯越冬困难, 欧洲没去解决问题。

    后来饿得实在有需要了,退了一步大面积种土豆, 因为它好种。

    再说番薯的口感不符合欧洲人的喜好。其实欧洲在某些方面很保守,以前一直吃的是小麦, 没有食用块根类食物的习惯。不合胃口就不吃,这种理由哪里都适用。

    类推到土豆,它一开始也被狠狠歧视, 叫它“恶魔的植物”。

    虽然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产生于欧洲,但那里也是迷信思潮狂涌的地方。

    因为土豆长在地下,看不清生长过程,与传统的蔬菜生长方式不一样,它就被打上邪恶有毒的标签。被扣上恶魔的帽子有多惨,参考猎巫事件就更懂土豆在食材界的地位了。

    有时候觉得真的很讽刺,欧洲贵族们一边说土豆邪恶不能吃,但另一边喜欢土豆开的花。马铃薯花风靡许久,是珍贵观赏类花卉。

    土豆上餐桌还要到十七世纪,农民发现它长得快且很管饱,同时还能逃过官方征税。当时,大灾荒与战乱反反复复出现。穷人实在饿狠了,哪管食物邪恶不邪恶,先吃了再说。

    等到十八世纪,普鲁士德国前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欧洲第一个主动推广土豆的君主,上流社会才开始正眼看土豆。

    当时在打七年战争。

    法国的药剂师帕门蒂尔所属军队被普鲁士俘虏,他在监牢里被关了三年。吃的牢饭是大杂烩汤,食材包括土豆,发现它很管饱。等被放回法国后,他就开始推广种植土豆。

    那个时候,路易十六放开粮价,不让政府管控了。面粉价格飙涨,多地发生大骚乱。帕门蒂尔抓住机会,游说用高产土豆补足小麦短缺以而结束骚乱。

    为了快速打消人们对土豆的迷信厌恶,搞了一出越禁越爱。

    让路易十六在巴黎近郊划出试验田,且立牌子说这是皇家作物,偷盗者将被严惩。

    越禁越偷,附近居民好奇去偷尝。皇家实验与民间风起,土豆就在法国渐渐推广开来。

    然后,人们发现土豆可以有很多种烹饪方式,吃它的方法不少,慢慢地成了欧洲主食之一。

    至于玉米,不像土豆故事那样先抑后扬。

    十六世纪进入欧洲就开始种植,但一直都没有登上主流餐桌。发展到今天,只有意大利北部与罗马尼亚将玉米粉做成主食吃。

    欧洲人曾经给玉米起绰号,叫它“土耳其小麦玉米”,就知道它的二级谷物地位了。

    说这些不是比烂,就是摆出些实例,当年欧洲各国没比大明聪慧开明多少。船小好掉头,船大好顶浪。两边体制不一样,改革时大有大的难处。

    布偶猫神保佑十九世纪中期的爱尔兰大饥荒,死了一百万人,大家知道吗

    1801年,爱尔兰是并入过英国的。1845年开始,爱尔兰餐桌上的主食土豆暴发了传染病,全境陷入粮食危机。

    先说英国搅屎棍一直不做人。不仅没给爱尔兰救灾物资,而且还把爱尔兰境内的其他谷物口粮都出口到英格兰,完全不给人活路。两边的血仇就这样结下了。

    再说土豆种植,爱尔兰在种土豆的规划上很有问题。品种太单一,整个农耕生态系统很脆弱,致病疫霉一来就全线崩溃。

    如果多个品种土豆种植,或者与其他植物轮作换茬,防抗病性就会变强。

    我觉得咱们老祖宗在这方面很有智慧,农耕轮作体系一代代更新下来,无意识间搞得很科学。

    杠精小号所以说中国人有种田血脉天赋真不是吹的。把月球土壤带回来后,很多人下意识问能不能种菜。

    回复88

    镜前,众人正速记着土豆等种植注意事项,被后一句“月球土壤”给惊到了。飞天登月,居然真的不再是神话传说,这发展速度难以想象。

    下一段评论又让他们怀疑人生了。不只是未来难测,对过去也了解不充分。

    怀念羊肉泡馍的第n天魔鬼在细节中,你们都在说作物三兄弟,谁注意到了咕咕画的哥伦布航线图里面有个奇怪点。

    再买皮肤就砍手发现了,土澳大陆板块上不只画了袋鼠、考拉、巨型虫蛇,而且还有一个标识汪

    这是不是指土澳沦为英美走狗在汪汪叫说错了,不是沦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

    我的精神还正常看法不一样,如果是狗吠应该是汪,而不是跟着。

    这个“汪”,指的可能是“汪大渊”。元朝的民间航海家,坐商船去过很多地方,写了岛夷志略。途径印度洋各国、北非、阿拉伯地区、地中海、红海等等地区。

    有学者认为他也去过澳大利亚。

    严谨点说是南方大陆,土澳的名称是很后来才有的。在书里,他称呼这块地方为罗娑斯,而且把如今的达尔文港区域叫做麻那里。

    有关汪大渊是不是土澳最早发现者,这点没得到东西学界共识认同,所以咕咕才在“汪”字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从地理位置上,澳洲离亚洲近,被元朝先发现很合逻辑。之所以没有详细记录,可能澳洲地形相关。

    从东南亚去澳洲,先会到达它的北部。北部是大面积干旱与沙漠地区,没啥好看的,当时也找不到经济效益。

    澳洲适宜居住地域多在东南角。

    欧洲搞地理发现,是从美洲出发渡过太平洋,登陆澳洲的地点在东岸。那里是适宜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深入殖民。

    地理环境的先天影响在这里体现得很充分。

    回复43

    元朝时期真有人发现南方大陆了吗

    朱元璋忍住此问,先把最后一段评论看完。

    吐槽专用马甲司马迁说得对,“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话过了一千六百多年,放在明朝身上也非常合适。

    养猪大户请咕咕多说些食物相关内容。美食大国的食物历史肯定有不少趣闻。

    再加班就回去继承王位美洲作物不只流量最高的三兄弟,还有很多其他作物。食辣星人提名讲一讲辣椒。

    回复99

    至此评论结束,水镜显出了保存视频的可选择清单界面。

    这次,朱元璋仍旧没有选择保存。

    尽管本集出现了世界地图,但那张图太简略了。如今总觉得下一集视频的内容会更好,更值得反复观影。

    何况现在有暂停功能,可以让一群人赶来观影进行辅助记录,他也就不着急选择保存哪集视频。

    等水镜消散后,向众人先抛出一问。

    “朕没听过汪大渊。老四,你呢”

    朱元璋先点名朱棣。在获知永乐帝下西洋之举后,老四想必会行动起来做点什么。

    “儿臣略闻一二。”

    朱棣获知历史进程后,确实有了一番调查。

    如今,郑和下西洋还没发生,不代表无从了解相关情况。

    假设朝廷要派船队出航,不可能一拍脑袋就走,必是要做前期准备,从宋元时期的航海文献里找参考资料。

    朱棣以此为切入点派人搞起了相关搜索,岛夷志略进入他的视野范围内,还对此书作者汪大渊做了相关调查。

    “汪大渊生于八十二年前的元武宗至大四年,江西南昌人,家在赣江与抚河交汇的施尧村。自唐代以来,因地处水路网上,施尧村一带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商贾云集。

    汪大渊在此环境中长大,而元朝汉人要入仕参政不易。汪家小有余财,汪大渊不满二十岁就去了当时最大最繁华的港口泉州港。随着民间商船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路。”

    为什么说“当时”

    因为从洪武初年封了太仓市舶司后,朱元璋在洪武七年把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也给关了。如今沿海的全部市舶司都已经关闭,港口上再也没有合法的民间商船。

    朱棣显然不认同父皇此举。

    这会看似就事论事地叙述,实则是暗暗扎一下朱元璋,开港一事也要尽快提上日程。

    他继续说“汪大渊第一次出航走了五年。回来休息两三年,第二次出航又走了两年。儿臣尚未来得及读全岛夷志略,只翻了一两章,还没看到描写南方大陆的篇章,无从推断汪大渊发现澳洲是真是假。

    不过,儿臣能肯定这书写得不错。对海外诸国的地貌物产、风土人情与航线风险等都有涉及,是吾等出海的必备参考。遗憾的是汪大渊已经不在人世,其后人暂未表现出相似的航海热情或喜好。”

    「暂未」,这个词就很微妙。

    汪大渊成为民间航海家,是元朝的环境给了他可能性。

    如今,他的后人没有去闯荡大海的梦想,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明朝环境没给其出海的可能性。

    一旦大环境变化,说不定就会有后辈血脉觉醒,效仿先祖了。

    朱元璋深深瞧了朱棣一眼。反正大伙很快就要过上加班加点的好日子了。又问其他人,“你们呢对今日影像有何感想”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