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 第三十九章 。

作品:《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水镜

    当我们想从植物去探寻历史, 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找到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些植物。

    从哪里找考古容易让人联想到挖土,植物考古也不例外。

    简单地说,挖出一块岩土, 通过碳十四检测等方式测定它的地质年代。

    提取岩土中的孢粉, 测定它们分属哪些不同植物、含量百分比多少等数据,以此分析当时植物的生长情况。

    再以例如喜湿喜干的哪种植物多、人工种植品种多或是野生品种多等等,反推那个时代的气候与人类活动状态。

    也许,有人会想的多一点。

    有没有一个地方, 一铲子下去能挖出好几个不同朝代的城池土壤样本,分析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朝代人类生活有何差异。

    真的可以有。

    中国,被称之唯一活着的文明古国, 历史底蕴深厚不是一句空话。在考古实物证据方面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

    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 “开封城, 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听起来是不是像小说里摸金校尉的口诀,一旦破译就能找到享用不尽的金银珠宝。

    它却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历经风霜的开封有着世界考古史上极为罕见的“城摞城”现象。

    顾名思义, 开封城的地下世界像是叠罗汉,多座不同朝代的城池一层堆叠在另一层之上。

    以目前的研究,最下方是魏国国都大梁, 在地下十二余米深处。

    在它之上, 从下往上数, 分别是唐朝汴州城、北宋汴梁城、金朝南京城、明朝开封城, 以及地下三米左右的清朝开封城。

    形成如此罕见的城摞城,其原因与开封城位于黄河边上密不可分。

    当河水淹没城池携大量泥沙而来,长期堆积之后,某一个朝代的开封城被尘封了。

    旧人去了, 新人到来,在被尘封的土层之上又建立了新的城池。王朝更迭,一次又一次的城池兴废循环上演。

    造成这种循环的原因,有自然力量,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与黄河泛滥相关。

    人为因素无外乎是人类主动去引水入城,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发生。一方借以黄河之力,企图胁迫或消灭另一方。

    譬如魏国大梁被淹没,是王贲沟挖河引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地冲击城门。此战,秦灭魏。

    水镜前,嬴政点了点头。

    不错,这事是他手下的王贲将军做的。

    有兴就有衰,有成就有败。现存史料中,王贲在始皇二十九后的事迹不详。

    王贲战打赢了秦灭魏之战,但他的儿子王离未能力挫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俘,后来也无法在史册上寻找到王离的踪迹。

    秦汉之事成为过眼烟云,再看开封城。经年之后,宋朝在此定都。东京汴梁,像是一场绚烂至极的梦,是当时全球最富庶的不夜城。

    自古以来的宵禁制度,在宋朝发生重大变化,城池的夜不再是黑漆漆一片。

    宋朝初年,将从以往朝代一更禁止行人通行的命令,变为未及三鼓不禁止行人通行。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整夜都听不到宵禁鼓声。事实上的彻底停止了宵禁。

    酒楼夜市,勾栏瓦舍,彻夜灯火通明。

    一本东京梦华录,一卷清明上河图,道不尽北宋的繁华迷梦。

    如此灯火绚烂的夜景,宋之前未有,宋之后断绝。直到近代辛亥革命,宵禁制度才被慢慢废除。

    提到宋朝商业繁华,就忍不住吐槽插一句。后来明朝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那都是什么玩意啊

    准备金都没有就敢直接发出来,货币定价是以严酷政策为准,不考虑市场因素影响。

    大明宝钞,这东西不崩谁崩。人不是生来就会搞钱的,但能学吧宋朝、元朝给明朝的经验不够多吗朱元璋咋就不看看呢

    水镜前,朱元璋膝盖中箭。

    他不气,一点也不气,连眉头都不带动的。

    在被咕咕嘲笑之前,四天前已经被儿孙们的试卷答案刺激了一波。

    文华殿的那场突击临时问答,有五六十人参与。

    上呈的答卷中不乏怕马溜须的言辞,但也有二十多人诚实作答。

    对于送分题「父皇皇爷爷最不擅长什么」,二十三人把正确答案轻轻松松写了出来洪武帝最不懂经商与管钱,以大明宝钞的发行受难记为例证。

    实话最扎心。

    朱元璋已经被扎了一轮。

    眼下,毫不意外后世会狠狠嘲笑他的宝钞政策。

    水镜里没有吐槽宝钞。

    不扯远,以后有空再讲历朝货币,这里说回开封城。

    北宋的繁华梦很美。再美的梦,没有实力守护只能破碎成灰。

    靖康之难,北宋被金灭,宋室南迁。

    这时,宋朝官员杜充想出一个“绝招”,怎么击退金朝军队,用黄河啊以前就有人搞过。他掘开堤坝,让黄河由泗水夺淮,走南流方向入海,妄图用湍急河水阻止金兵南下。

    决堤了,黄河改道了。

    从河南、山东、安徽到江苏,一时间都被大水漫灌,二十多万百姓惨死。

    金兵呢没受影响,继续攻打城池。讽刺的是杜充造成生灵涂炭,而他最后竟是叛出宋朝,投了金。

    这个决堤政策的影响远远没有止步于宋金战争。

    自此黄河夺淮,南下进入大海。

    由于黄河的含沙量极大,南流方向的原河道既窄又浅,它们承受不了含沙量极大的水流,就让黄河的水流路径变得飘忽不定,今年拐这里明年转另一条河,导致下游区域水患频频。

    直到七百多年后,清代咸丰年间才变回了北上,从济水入海。

    翻开史书,人类操控自然之力进行军事攻击,战绩有成有败。

    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关于一次战争的胜负,更可能影响几百年间的生态环境与百姓安危。

    这些事都被大自然记载下来。

    回到植物考古,当我们一铲子向开封挖下去,能挖出好几个朝代的土。

    此处引用一组数据,图片110,几张表格,几张柱状图。对开封西郊的岩芯采样,提取不同沉积岩土的孢粉进行研究。

    通俗地说,从岩芯粒度特征与黑炭含量变化,得到九组沉积回旋数据。那是九个不同年代黄河泛滥形成的沉积层。

    再看孢粉数量与分类,分析出不同时期各有哪些植物品种变化,它们的耐旱喜水属性各不相同。

    这组数据对应的时期,上可追溯至4ka b。

    k是“千”,a是“年”。大家对这两个缩写应该不难理解。b是beforeresent,表示距今多少年。

    简单翻译,「4ka b」就是距离现在四千年,大约是夏朝建立时期。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说不对劲,这与平时通常看到的纪年缩写不一样。平时,一直说的是公元前bc,或公元后ad。

    当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可能就会看到这些不同标签。

    bc与口口ad,还有中国的xx朝代oo年,没点历史常识换算不来。

    这里做简单解释。

    所谓bc,是基督诞生之前,即before christ的缩写。

    ad是拉丁语anno doi,意为“主的诞生年”。

    这些纪年方式还是直接告诉你,那件文物是哪一年的。

    如果出现了b,情况就不同,它说的是“距离现在”有多少年。

    要怎么定义“距离现在”的“现在”

    假定一份报告是2023年写的,另一份是2012年写的,其“现在”的标准一样吗

    必定要有一个标准年份做定位,该选哪一年又为什么选那一年呢

    水镜前。

    嬴政与朱元璋不由揉了揉太阳穴,猛眨了好几次眼睛。番邦文字像蚯蚓一样扭着,看得人眼晕。

    在咕咕上回讲历法时,已经得知后世以阳历作为普遍纪年方式,而那玩意是从西边传来的。尽管有这个概念了,但是当看到这一串缩写,极度不适感立刻涌了出来。

    凭什么啊

    为什么要以基督出生没有作为坐标定位

    嬴政如果番邦人一定要找个人作为定位点,朕可以

    朕很大度,就用朕死的那年帮他们记忆。别搞bc\ad四条长相不一样的虫字符号,改成“始皇前”与“始皇后”,清晰又好记。

    朱元璋出生晚,难道就占不上便宜了不行,总得想办法在世界历法上占有一席之地。

    后世认为工业革命是分水岭,以此为基点,人类历史发生变化。

    那就从这里入手。自己应该看不到那天了,但大明等得到推动工业革命。就让“明前”与“明后”为代称,明朝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标准点。

    不论观影者怎么畅想,水镜都在平稳播放着。

    b所示的“距今”,是考古学上的年代标记法,标准年选择了1950年。

    理由有两个。

    其一,碳十四年代测定法是1949年建立的,1950年起被批量运用。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国际考古学大会一致通过以1950年为标记法元年,就是一种纪念日的感觉。

    另一个理由,看似与考古无关却也有关。

    碳十四检测年代,主要是测量碳元素c14与c12的比值,那么什么会大规模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元素变化

    答,核辐射。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后来,我们都知道的隔壁的小日子吃了两颗。五六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规模核试验出现。

    受到核辐射影响,碳元素数值波动异常。

    1950年被认为考古学上计数标准年,也是在说要排除这样大规模的干扰因素。

    随着这句话落下,只见水镜里切上了几张黑白照片,显示核爆后的场景。

    嬴政与朱元璋当即眼神一凝,不由目瞪口呆。这就是后世的军事技术吗

    朱元璋更是心头猛地一沉,为什么是美国先搞出了如此可怖武器。

    他越发感觉到了危机在逼近。终是懂了为什么阴阳合历被阳历取代,更窥见了潜藏历法变动在此之下的国家动荡究竟有惨烈。

    肩上更是有万斤重。

    他更加懂了,明朝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所做出的选择有多重要。不同的选择会带来如何的天壤之别。

    水镜

    收咱们返回来看岩土中的植物数据。

    这组岩土数据能够对应到的时期,分别夏朝、商朝、商末周初、战国末年、明朝的三个年份、清朝与现代。

    再看不同的孢粉数据,分别体现出当时的气候干湿程度。

    其中有一组孢粉数据很显眼。

    木本植物花粉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的迅速增加。它意味着当时气候的异常干旱,到了特大旱灾的程度。

    好,来做配对了。

    时间线是一份数据,孢粉数值是另一份,它们能组合成一张表格,看出各个朝代的气候情况。

    问,哪个年代是老倒霉蛋,遭受了特大干旱

    水镜前。

    嬴政舒了一口气。很好,选项里就没有大秦。

    朱元璋忽然迎面中了三箭。

    九选一,大明还占了九个年份里的三个。难道真是大明会遭遇特大干旱。不,他不信自己是老倒霉蛋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