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水利 “所以这郑国,起初是间谍”……

作品:《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他的语气冷冽如霜, 夹杂了些诧异和意味不明。

    早上第一节课通常容易犯困,夏安夷打了个哈欠“对啊,郑国渠, 有什么问题吗”

    嬴政提笔在这两个字上, 画了个显而易见的圈, 等着历史课继续往下讲。

    一般经常出现的考题, 是关于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位置。

    其中都江堰坐落于秦国的巴蜀,也就是如今四川盆中的岷江上。而郑国渠就在关中地区,咸阳中的泾河流域。

    嬴政若有所思。

    他多少曾听说过一些, 多年前秦国攻下巴蜀后, 都江堰便由一位蜀郡守开始督造。虽不知目前有没有竣工,但巴蜀确实已少有水旱的消息。

    没想到这简单的水利,不仅缓解了一时的灾情, 还深深影响并留名于后世。

    记住对方叫李冰后,他又侧耳去听后面那个, 名字略带点诡异的“郑国渠”。

    嬴政先前未听到过“关中”这个称呼, 还在思索这是哪里。下一秒, 听到了其位置也是在咸阳里。

    嬴政“”

    他微眯了下眼, 语气不明“既然建于秦国的咸阳城中, 为何它的名字叫、郑国渠”

    而修建者, 竟还与不久前那讨人嫌的家伙, 同一个名字, 真是太不吉利了。

    夏安夷被问得一脸懵“”

    对方的杠点, 怎么越来越奇怪了。

    两个考点中, 比较重要的是郑国渠。它开凿于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始皇刚登基的时候。

    听到这里,嬴政眉梢轻动。

    所以, 能建造出郑国渠的人,同他处于相同的年代或者说,可能已经在秦国的咸阳城里了。

    嬴政借着烛光,盯着眼前绢布上的“郑国”二字,神色幽暗不知在想什么。

    夏安夷瞥了眼a上,团子小人一动不动的神态模样。

    她轻叩桌面,发出响声惊动对方“你不继续写笔记了啊”

    今天卷王怎么不卷了

    难道是看不上这郑国渠

    见对方如此目光短浅,夏安夷肃了神色,开始长篇大论起来“曾有伟人评价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基建对一个国家还是很重要的。”

    嬴政当没听见。

    她说完见他不搭理,又轻轻吐槽了声“真是看不出来,明明你跟政哥是一个辈分的。”

    “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果然真卷王和假卷王,还是有点区别的。”

    被暗暗拉踩的嬴政,不免有些心情复杂。

    他察觉到对方的弦外之音,刹那便抓住了关键的信息“所以你这些日子来,变着法拐弯子,是在、试探、我的身份”

    夏安夷语气诚恳地否认“没有啊,我就是比较善良,关心你一下而已。”

    嬴政望着光幕,眼底带上深意。

    该怎么说呢,对方迟钝归迟钝,倒勉强也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浅浅推测出这些。也不算太笨。

    但嬴政觉得对方没那么聪明,他暂时不用担心掉马的问题,便没什么波动。

    片刻之后,却又觉得生气。

    都已经推测到这一层面了,她居然不继续往下推测,明明距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怎么,是觉得他跟“千古一帝”有云泥之别吗

    嬴政语调带着轻讽“你若是当细作,怕是第一时间,便被发现、严刑拷打、然后屈打成招了。”

    “然后被人发现,你什么都不懂。”

    夏安夷“别吵了,你听不听课”

    比起远在“蜀道之难”、不便运输的都江堰,郑国渠对于秦统一六国,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因为它使贫瘠的关中地区变为了粮仓,为统一战争的物资作了充足的准备

    嬴政缓缓又开始动笔,大体记了这“郑国渠”的位置和一些特点。

    毕竟他看不上的,不是郑国渠,而是勉强算碰瓷的另有其人。

    尤其听到“粮仓”二字,笔尖稍稍用力,墨迹力透绢布。

    不过说起郑国渠,这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

    夏安夷平时背起考点来非常摸鱼。但每当听历史老师唠嗑野史之类的,总能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听。

    郑国名字虽叫郑国,但其实是战国时的韩人,他为什么会跑来秦国修水利呢

    她不由吐槽“名字叫郑国,出身是韩国人,最后跑到秦国干事,这是三角形间谍吗”

    嬴政听到“韩人”一词,原本若有所思的眼神,刹那更深了些。

    若说名字和时间是巧合,如今出身也能对上。

    尤其是他还记得,路途中那天性狂妄的郑国,偶然瞥见他手里有关皇陵的图后,还眼眸微亮地念叨过“水利之术”。

    看模样,祖辈的盗墓之术他没学明白,对这“水利之术”却是极有兴致。

    为此对方嘴上敌视秦人,却还偷摸着想窃图纸,最终惹恼了他,被反手送进了咸阳大牢里。

    嬴政“”

    不,这绝无可能。

    就凭郑国那嚣张的性子,还是秦国的头号黑子。他要能修建出郑国渠这样,利于秦国发展之物,便是日月星辰自西边升起了。

    其实最开始,开凿郑国渠并非秦国的想法,而是韩人提出的“疲秦之计”,目的在于削弱秦国的国力。

    没想到,这却成了秦国的强国之计。

    夏安夷质疑“这些韩人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还能这么千里送人头,情深义重的吗”

    嬴政淡淡解释道“韩国所存在的一百多年里,被秦国攻打了近二十次。”

    因为地理位置上,韩国挡住了秦往东方讨伐的道路。对方国力又是那么弱,所以哪怕多次迁都,强秦也没打算放过对方。

    所以初见时,郑国发现他是秦人,便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对他来说,咸阳的空气都是不新鲜的,也是正常的应激反应。

    闻言,夏安夷微滞“打了这么多次啊。”

    史书记载的横扫,一句话轻飘飘带过。只见气势之磅礴,不见几世过程之曲折、合并之不易。

    嬴政顿了下,又道“修渠以延迟战事,也有几分道理。”

    古代修渠易耗人力财力,往往运河还没修好,国家可能就已经亡了。

    所以韩人走投无路之下,想出此等对策,也算不上意外。

    韩王派去了名叫郑国的间谍,企图以修建水利工程的方式,消耗秦国兵力,使其不攻打自己。

    结果修完以后,秦国在物资和运输上如虎添翼,用更快的速度拿下了六国。

    “虽然郑国渠对于之后的民生有益。”

    夏安夷玩笑道“但这个郑国,死后估计要被祖先们打一顿了。哈哈哈哈,送的多大的人头啊。”

    嬴政听到这个结果,唇角的弧度带上愉悦。

    郑国要是真被打一顿,他自然乐于成见。

    据说郑国渠修到一半时,就被揭发了他作为间谍的身份。而郑国本人热爱水利事业,承认间谍身份后,说服秦始皇继续修渠。

    即便对方最初是间谍,但为秦国作出了贡献。因此秦始皇将其修筑的水渠命名郑国渠,并不计前嫌,让其在秦国善终。

    夏安夷眨了下眼“看不出来,政哥还挺大度宽容的啊。”

    居然最后采用了间谍的名字命名,也算是承认并纪念对方的功绩了。

    嬴政对于原本的猜想,经此已摇摇欲坠,基本能确定什么了。

    听到对方用“大度宽容”形容他,他漆眉微动,意味不明“那可不一定。”

    “以那郑国的名字命名,可能是为了震慑其它有同样心思的六国,别再耍此等花招。”

    嬴政漫不经心“若间谍有他的本事,便会被策反招揽至秦国。若没这个本事”

    夏安夷挑眉“你是不是在抹黑政哥别以为我听不出来。”

    “人家说不定就是这么大度呢。”

    毕竟对方基本没有错杀过功臣,后来攻下赵国邯郸时,也仅是解决了与“母族交恶者”,没有大规模屠城或杀降。

    嬴政“”

    翌日清晨,他状似无意般地问了蒙恬“你可有打听,当下那郑国的状况”

    蒙恬刚睡醒,揉了揉眼“郑国啊”

    “后面我没再差人打听,应当还是在咸阳大牢里修行吧。”

    这里的修行,所指的便是在牢里,接受社会毒打。

    嬴政颔首,微微思索了下“若是将他的东西送还回去,补上符、传、验后将如何”

    蒙恬对秦国的律法,看着似乎并不谙熟。想了好一会儿才答“也许,应当是从轻处罚可减少服役天数。”

    嬴政不语,似仍在考量,但最终未松口。

    两人出了客栈,还未走几步,便见公输逊那道熟悉的身影。

    对方眉目间依然没什么神情,腰间佩有长剑,抬眸看过来后,开门见山地问“郑兄的东西,可还在二位手里”

    公输逊性子淡漠,抱手以示礼后道“既是郑兄出言不逊在先,二位如今也出了气,那便是两不相欠了。”

    “还望物归原主。”

    见对方果真找上门来了,倒还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态。嬴政打量着他,依旧没有开口。

    旁边蒙恬看了眼他的神色,又看了眼公输逊,轻咳了声道“你可知按照秦国律法,有意图行刺王公贵族者,其罪将如何”

    第一次充门面,蒙恬应当还不是很熟练,目光有点左顾右盼的。

    公输逊神色一滞,顷刻后才答“是我逾距了,打扰二位了。”

    眼见对方走远,蒙恬再度纳罕道“长公子,你昨日不是还说,等着公输兄来找咱们吗”

    怎么人真的过来了,又放走了

    嬴政淡淡道“还尚未到时机。”

    原本他是打算以郑国为饵,目的主要在于公输逊。

    只是没想到,郑国这家伙也许有点东西。

    虽还不确定对方,究竟是不是后世人口中那个“郑国”,但嬴政已经生了些兴趣出来“让他再历练修行几日吧。”

    意思就是再多蹲几天大牢,先磋磨了对方的性子再说。

    等他什么时候想来当间谍了,他再好好思索一番、半推半就假装自己上那“疲秦之计”的当吧。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