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2. 初唐四杰 政哥在线发酸:活得是够久的……

作品:《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当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时, 你会说些什么

    天幕之上,出现了一副画面

    橘红色的落霞映照了半边天空,绚烂而又多彩, 远远能瞧着成排的大雁飞在天空之上, 叫声传来之际, 江水荡漾,无尽的延绵出去,仿佛和落霞映照下的天空都连在了一起。

    好一副充满意境的景色, 让人不禁一瞧再瞧。

    至于要说些什么

    是要描绘赞美眼前之景吗

    若是不学古诗词,大概我们就只会脱口而出“哇, 好美啊。”

    或者是“哎呀妈,可真好看啊。”

    噗。

    天幕有些搞怪。

    听到这里,历朝历代下, 有不少人都笑了起来,然后又听天幕继续说道

    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却会这样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汉朝未央宫。

    刘彻品着这一句话,不禁亮眼点头。

    “不错啊。”

    看来这唐诗的确有种不可言说的美在其中。

    这句话就是出自王勃写出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也是我们要背的一大长篇之一。

    “嚯, 千古名篇如此高的评价吗”

    听到“王”这个姓, 大家应该就知道了, 王勃和王绩的确是沾亲带故的他是王绩的侄孙,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王福畤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16岁的时候,王勃就进入了沛王府做官。

    其人生正是得意之际,出门送个朋友, 都能写出又一篇必背诗篇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这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句。

    这样我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就可以跟朋友这样说,只要有你这个好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我们就是如此的情谊深厚啊,朋友听到之后,一定会感动肉麻哭了。

    咳咳,我们现代人在分别的时候,大概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情绪,毕竟无论分别多远,现在联系可是非常方便,但要知道在古代一场分别,再见可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所以古代的送别诗,可以说是很情真意切的。

    “嗯”

    嬴政眯了眯眼,特别在意其中那一句“现代无论分别多远,联系可是都非常方便”,那要怎么方便联系

    这“非常方便”,又是如何方便的

    是有什么区别于他们这里的联系方式吗

    看来这资料库中很多资料,都需要持续去翻阅探索才行啊。

    王勃是怎么写出滕王阁序这个千古名篇来的

    这就要说一下王勃在王府时,写另一篇诗的经历了

    当时王府的王爷们没事就喜欢斗鸡,王勃跟的人是沛王李贤,当时沛王李贤在和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李贤助威,就写了一篇同样也很有名的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的斗鸡。

    其中几句是“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要知道“檄文”在古代可是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是声讨,以及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等,所以这个文章一出,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中,而后李治一看,瞬间就怒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突然听到雉奴的名字,李世民瞬间挑了挑眉。

    这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竟是在雉奴儿子的王府中做官。

    不过倒也是,那李贤的名字虽然先前没听天幕提起过,可是英王李显岂不就是后来那位被废的庐陵王

    想到雉奴的几个儿子,李世民不禁摇了摇头。

    看来改革教育真的要从现在着重抓起来才行。

    李治看完这篇文章后,直接就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于是就钦命将王勃逐出了长安。

    结果王勃的仕途竟是就因为这样一篇写给鸡的檄文给毁了。

    然后从此人生也一路不再顺畅,之后还摊上人命官司,差点就丢掉小命不说,还为此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使得他父亲被贬到了越南北部的交趾县,可谓是很偏远又荒凉的地方了。

    对于此,王勃很是自责,于是就跑去探望自己的父亲,而后途径南昌滕王阁,便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其中几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方面感慨了一下自己的悲催人生经历,一方面却仍表现出了要振作起来的意思,结果更悲剧的是,在写下滕王阁序不久后,王勃就失足落水,惊悸而死。

    现在还在王府中任职的王勃“”

    好的,这以后他一定离鸡远远的,离水也远远的。

    不过对于这些还未发生的事,王勃虽然心有戚戚焉,但很快就将情绪平复好,而后去看诗词栏目中,属于未来的他写的那些篇章,尤其是那篇滕王阁序,看完之后,竟是自己也为自己赞叹了一句,真的不愧是他。

    不过如此佳作,现在已是没必要重复了。

    但那又如何,这之后他必然还能写出同样的千古名篇来到时候上传到资料库中,同这滕王阁序摆在一起

    王勃的经历简单说完,再让我们有请“初唐四杰”的下一位诗人来,他就是杨炯。

    少年中举,但是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很不受重用,所以在杨炯的诗作里,很能感受到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是杨炯熬到了三十多岁,在太子府担任要职,却被造反的亲戚连累

    对,这个造反的亲戚就是杨炯的伯父即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曾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我们都知道这起兵讨伐很快就失败了,随后杨德让父子被杀,杨炯也受到了牵连。

    倒是没死,但是被贬到了四川梓州,担任司法参军,后来又出任盈川,即今天浙江衢州的县令,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郁郁而终,这样的人生经历,在此期间,让杨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就完全可以看出杨炯郁郁不得志,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烽火照西京这个照字用得好啊”

    “投笔从戎,出塞参战,这短短几句诗,竟是都表达了出来,而且读下来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值得再细细品味”

    “那滕王阁序也很是精彩,不愧是初唐四杰,也不知道接下来这位又会是如何。”

    好的,让我们再有请下一位同样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说起卢照邻,也和王勃一样,曾被誉为神童,而且也是年纪轻轻就到了王府做官。

    王府的藏书很多,卢照邻总览书记,竟是全部读完了,于是连王府的王爷都对卢照邻很是赞叹以及佩服,并且颇为重用卢照邻,逢人还赞叹说“此吾之相如也。”

    相如就是指的汉朝时期的文豪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辞宗”,写过著名的子虚赋,颇受汉武帝刘彻的赏识,后又作出上林赋,遂被汉武帝封为郎,所以这位王爷的意思,就是夸赞卢照邻为大才子。

    听到这里,刘彻点了点头,司马相如啊,大才子。

    初听子虚赋之时,他还以为是古人所作,没想到其人就在身边。

    我们看过很多影视剧里,是不是都通常出现过这样一句话“只羡鸳鸯不羡仙”,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这一句话就是出自卢照邻写的诗作长安古意之中,是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其中就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后人无数次引用,便演变成这一句“只羡鸳鸯不羡仙”。

    不过这首诗可不是写向往爱情,而是感叹世事无常,托古意而写今情。

    其中既有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现实生活的场面,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也有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以及牢骚不平之气,另外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于是这首长安古意就得罪了人。

    因为其中几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结果被诬陷,得罪了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有了牢狱之灾。

    后来卢照邻出狱之后,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始出现手足残废的症状,最后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疼痛,于是跳河自尽了,一代才子就此陨落,和王勃因为写诗丢了仕途一样,最后也都是“溶于水”。

    历朝历代下许多人“”

    这写诗需谨慎,看来很可能会死人啊

    虽然留下了名篇佳作,可这遭遇的事情

    真是让人纠结,这写诗的事情。

    其实高中的时候,对于这些必背的诗词文章,大多都是死记硬背,或是真的感兴趣背下来,可是离开高中之后,接触的事情知识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古诗词等,可能就深埋脑海,忘之脑后了。

    但有一首诗,只要响起前调,几乎无论在多少岁,都能顺着说下去,甚至连三岁小孩子都能够背诵下来。

    这首诗就是最后一位“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写的,对,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写讨武曌缴,结果反被武则天称赞才华的骆宾王,他7岁时写出的咏鹅,可以说是“全民诗”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可谓是朗朗上口,又生动形象。

    不过不说这首咏鹅,再说骆宾王长大之后,也是入朝做了官,而且可不止是追随徐敬业起草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任职期间,武则天当政,骆宾王就多次上书讽刺,最终当然是因为得罪武则天而入狱。

    而后一直到朝廷大赦天下,骆宾王才被放出来,只是放出来之后就更变本加厉,跟着徐敬业起兵造反去了。

    汉朝未央宫。

    刘彻真是不禁啧啧两声,何至于

    能写出连后世三岁孩子都会背诵的诗篇,其才华并不小。

    而且还被那武则天称赞过才华,要是换一条道路,没准就变得不一样了。

    再之后,徐敬业造反失败,骆宾王本人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杀了,也有人说他跳河了,还有人说他出家了,总之骆宾王,加上王勃,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的仕途都不怎么样,很是坎坷和可惜。

    不过到这里,这四人的诗风和当时唐初文学风气已有很多不同。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了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了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勃和杨炯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的诗镜总论中曾说“王勃高华,杨炯厚重,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所以这“初唐四杰”,可以说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秦王宫。

    嬴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因为在他看来,这初唐文学风气的转变,和这四个人的坎坷经历是分不开的,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什么。

    不过怎么说,若是这四人没有经历过那些,恐怕有些诗篇佳作,也写不出来了吧。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这四人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也是从这时起,诗人除了注重格律之外,也开始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他们和王绩一起,为唐诗的发展率先指明了方向。

    那这之后,在这条路上,自然也站着其他人。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对于唐诗发展也是有着重要贡献的,他就是诗人陈子昂。

    简单说一下陈子昂的背景经历,他父亲是个商人,所以陈子昂从小家境就不错,但相比于经商,陈子昂更喜欢舞刀弄枪,于是在他十七八岁之前,基本上没怎么读书过。

    但是突然有一天,别人是弃笔从戎,他是弃武从文,这时候陈子昂当然是已经过了十七八岁的年纪,但人嘛,就是人比人气死人,因为陈子昂堪称是进步神速,学了没多久,年纪轻轻就通过了当时的科举。

    历朝历代下,还在为科举而努力的众多文人们“”

    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

    陈子昂当官之后,很敢于直谏,恰逢唐高宗李治病死在洛阳,武则天想将李治的灵柩运回长安,陈子昂认为这样很劳民伤财,就谏言上书劝阻,武则天看了之后,觉得很感动,然后拒绝了陈子昂的建议。

    才刚当了官的陈子昂“”

    后来契丹入侵,陈子昂随军出征,主帅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对行军打仗方面实则是个无能的,所以在前线连吃败仗,然后陈子昂就主动自告奋勇,再次进谏,想要当前锋区打仗。

    然后武攸宜也是很感谢,但却说“素是书生,谢而不纳”,然后拒绝了陈子昂的建议,并且还把陈子昂降职成军曹,在当时,也就是和一般士兵差不多一个级别了。

    基于此,陈子昂来到幽州台,便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幽州台有个典故,就是战国时期有个叫燕昭王的国君,为了招揽贤才,于是就建了个黄金台,后来也叫幽州台,所以陈子昂到幽州台这里,作下登幽州台歌,实则是为了表达自己壮志难酬,并且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心灰意冷之际,又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陈子昂的父亲病死,可是在其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最终陈子昂冤死于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唐朝李世民时期。

    “这武三思”

    李世民不禁蹙起了眉,不过转瞬又缓缓松了开。

    有天幕说的这些话,别说他这里的武家,恐怕不用他敲打,都要越发谨慎行事了。

    那就更别说往后那武三思所在的时期,加上这资料库人才资源和功德值的限制与约束,怕是那武三思必然讨不着好了。

    陈子昂的政治抱负虽然没实现,这一生也是坎坷,但他在唐初诗歌上的影响,可谓是相当的大,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还基本肃清了传自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

    而且陈子昂曾说道“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大致意思就是说,像汉魏时期诗中慷慨悲凉的感情,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没了,汉魏风骨最鼎鼎有名的就是建安文学,关于建安文学,我们之前也说过,就是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写天下事,百姓疾苦等,情感很是充沛。

    在陈子昂看来,这种风骨非常值得推崇,所以他就提出要像汉魏时期的诗人学习这种风骨,逐渐为当时唐朝诗歌的发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并且当真是使得文坛风气变得更“积极向上”起来,所以其影响很是深远。

    那关于诗风的转变,以及格律上的规范,发展到这里,还需要更强烈的“会心一击”。

    所以这时候,就有人写出了一篇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诗作来,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这倒是让很多人都震惊了,什么诗作能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这才只是初唐时期吧”

    “这一时期就出现能比得过所有诗篇的诗作来这究竟是何等的千古名诗”

    所谓的孤篇盖全唐,当然不是说其诗作压住了唐朝的所有诗人。

    而是因为作者张若虚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而其被人所熟知,就是因为这首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诗作春江花月夜,借描绘明月照春江的景象,来表达游子的离愁情绪,这又是一首必背的七言长篇诗作。

    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先是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其中又以月为主体,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就如同一条纽带一样,贯通上下,使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着对月的描写而起伏转折。

    与此同时,其格律之优美,又将游子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

    于是到了近现代时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才有了“孤篇盖全唐”的称谓。

    但总体而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诸多优点融入其中,的确堪称是初唐诗篇中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叮叮

    小屏幕又响了起来,唐之前时期的众人便迫不及待点开那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许多人不禁读了一遍又一遍,其格律果真是优美,朗朗上口啊。

    而且确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在格律等诸多方面,统一来看,也确实是堪称完美啊。

    难怪这张若虚只这一首诗,就如此出名。

    有了感情,再有了格律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唐朝的科举制度,这一股作诗写诗的风气,可不就这么吹起来了。

    于是这盛唐的诗歌,便开始迎来了一个高峰。

    而这其中,传承初唐诗歌的,对于将这诗歌推向巅峰的“人力”因素,可是必不可少,大概有两个人影响很大,其中之一便是诗仙李白的伯乐,以及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他是谁呢

    嗯是谁

    这还得再回到初唐时期,因为这位诗人就是出生在初唐时期,而他之所以能够对传承初唐诗歌文化起到作用,也就是因为他生在初唐,而且还活得够久,据专家考证,可是活到了86岁。

    秦王宫。

    嬴政听到这里,不禁啧了一声。

    活得是够久的。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