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7. 一百二十七 被黑

作品:《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宋仁宗时期

    大臣们闻言总算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谁是这个倒霉的庞太师,但是忠臣名臣就好。

    放下心来的大臣,尤其是正在执宰或之前执过宰的大臣们终于有心情追究到底是谁造的谣了。

    在大宋,杨家并不出名, 杨业是个悍将, 但归宋后不久就死在了雍熙北伐中。关于他的记载真不多,杨业死后, 其长子杨延昭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 杨家就沉寂了, 要不是狄青后来提拔了杨家第三代杨文广, 杨家早就被遗忘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没想到这个名声不显的杨家在后世居然家喻户晓, 刚知道的时候众人还有些酸, 但很快众人就意识到不对劲的地方潘美和杨家一起家喻户晓了。

    但潘美是作为害死忠臣良将的奸臣被人所知晓。

    受人唾骂, 臭名昭著,在后世可谓人人喊打。

    可潘美冤啊,虽然杨业的死他也要负责任, 但主要责任不在他, 在监军王冼。

    潘美有错,但罪不至此。

    当时他们知道潘美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后还唏嘘了好一阵子。

    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他们了, 而且这个庞太师比潘仁美还恶名昭著。

    心塞。

    所以这个倒霉的庞太师是谁啊不会真是庞籍吧

    此时的庞籍仍不觉得庞太师说的是他, 一则太师位高,不易轻封;二则他行得端做得正,为官尽职,怎么可能会做出通敌叛国之事

    再说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他怎么可能会陷害对方, 一旦坐实了狄青通敌叛国,他这个举荐人也难逃其咎。

    综上,庞籍觉得书中的庞太师说的肯定不是他。

    然而事实总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庞籍听到天幕的话,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

    是的没错,历史上庞太师的原型庞籍是个忠臣,而且还是个文武双全的能臣,在重文抑武的宋朝非常难得。

    庞籍也不是戏曲小说和电视剧演的那样是宋仁宗的老丈人,他是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后,从司理参军从九品一步步升上去的,直到公元1051年,才第一次称相。

    没有任何裙带关系

    庞籍用了三十六年才拜相,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镇守边关,收复失地,削减军费、整顿军务,严肃军纪,得到边关军民的爱戴等,他还提拔了狄青、司马光等人。

    司马光就不提了,狄青可是北宋中期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别忘了在三侠五义原著里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狄青是武曲星下凡。

    能被说成武曲星下凡,足以证明狄青在军事上的能力。

    可是狄青在崭露头角之前在军中只是小卒,他16岁充军,直到32岁才被赏识,此后十二年平步青云,累升至枢密使。

    枢密使是宋朝武将最高的官职。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狄青一个脸上被刺了字发配充军的人能坐到这个位置真的很了不起。可如果没有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提拔,狄青不见得能坐上那个位置。

    因为那是重文抑武的大宋,光会打仗可不行。

    不过也证明了庞籍慧眼如炬。

    可惜这对伯乐和千里马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都不好。

    狄青在明代长篇小说杨家府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妒贤嫉能的小人形象。

    在演义中狄青先是自己被叛军击败,之后又对朝廷任命的新任统帅杨宗保不满,并设计陷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后来这个情节又被各地方戏曲、评书进行加工、改编,奸臣狄青这个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然而历史上的狄青战功卓著,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更重要的是杨宗保这个角色是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历史上杨家将比较出名的第三代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广文。

    狄青对杨广文有提携之恩,演义中陷害杨家将的说法纯属虚构。

    一直到清代,狄青奸臣的形象才得到平反,出现了万花楼五虎平西前传等以狄青为主角的正面形象作品。

    庞籍就倒霉得多了,庞太师的阴狠歹毒、无恶不作太深入人心了,坏得家喻户晓,而且愈演愈烈完全没有平反的机会。

    戏曲评书、小说演义以及影视中,庞太师斗杨家将整整四代人,感觉庞太师除了和杨家将作对没别的可做了;

    除了杨家将外,包拯也是庞太师的一大强敌,在各个影视作品中,和包拯从少年包青天斗到老年包青天,而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狗头。

    还有和三侠五义、呼家将等作对。

    总之,庞太师很忙。

    真正的庞籍本人当场石化。

    有种所有人都怀疑庞太师是他,但他坚信不是自己,结果却啪啪打脸的感觉。

    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虚构的,还大加演义

    庞籍aaa

    他真的没有这么闲和这么多人作对还有,包拯也就算了,至少他们还同朝为官。

    其他人是怎么回事

    还杨家四代,杨令公死的时候他甚至还没出世啊

    谁造的谣

    心好累。

    狄青没想到还有他的戏份,枢密使

    他将来能坐到枢密使的位置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听到他被塑造成妒贤嫉能的小人。

    狄青无语“”

    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庞大夫这时候的庞籍任左谏议大夫居然是庞太师的原型,还和这么多人作对。

    狄青看傻了都,文人的笔这么能造谣的吗

    看着神情呆滞的庞籍,狄青流露出一抹同情,清正的庞大夫居然被写成一个斗天斗地无穷斗的大奸臣,太惨了。

    得知庞太师就是庞籍后,朝臣们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没有猜错庞籍果然就是那个庞太师。

    众人原本在吃瓜,可听着“庞太师”的种种事迹,瓜吃不下去了,反而还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

    庞籍如此刚正不阿都被黑成这样,那他们呢

    赵祯倒是挺高兴的,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那岂不是在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才有文武曲星下凡相助

    嘿嘿。

    不管书中是真是假,现在就是真的

    至于庞籍,庞爱卿真惨。

    另一个当事人包拯也露出了无语的表情,从少年斗到老年,不至于不至于。他和庞籍虽同朝为官,但走的官路不一样。

    庞籍早晚要进入中书门下省,执宰拜相。

    而他是谏官,走到枢密就到头了。

    他们真的没啥关系,斗什么

    除了窝里斗之外,庞太师通敌卖国的事也没少干,有时是和大辽国为虎作伥,有时是和西夏国里应外合,有时又跟高丽国暗度陈仓。

    可以说在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哪里有反派,哪里就有庞太师的身影。

    当然了,这个庞太师并没有指名道姓说是庞籍,但是在三侠五义等作品中庞太师就叫庞吉,和庞籍同名同音,这很难不让人联想。

    不过也有种说法庞太师的原型是宋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什么呢,因为在历史上包拯没少喷这个张尧佐,而且张尧佐死后被追封太师。

    庞籍至死都没有封太师。

    也有人说这种可能站不住脚,如果原型是张尧佐,那直接称张太师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取名庞吉呢说肯定是想影射庞籍才会这么写。

    这个也不无道理,毕竟庞籍在历史上可不是默默无名的小官,既然写了那个背景的小说不可能不知道庞籍这么个人。

    至于庞籍做了什么,导致他被黑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呢

    猜测的是庞籍治军过严,庞籍在治军之前的官声一直很好,直到他治军开始后,名声有了转变。他治军严格,对违法的士兵施以酷刑,不少士兵因此落下残疾甚至丧命,受罚的士兵能不对他怀恨在心吗

    这些士兵回乡之后把庞籍的恶名一传,庞籍名声自然不好了。

    明清的小说大多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庞籍位高,名气大,被写进小说里也不奇怪。而且文学作品肯定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才有看头。

    只能说庞籍比较背,一代名臣被黑成了大奸臣。

    不过历史上被小说演义黑的忠臣名将还真不少,庞籍并不是第一个,唐朝苏定方也没少被黑,还有宋朝潘美、狄青等。

    偏偏这些小说演义广为流传,被排成评书、戏曲等通俗易懂的文化,一传十,十传百,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被记住的反倒是这些通俗文学,而不是正史。

    宋仁宗时期

    庞籍听到这番话,一点也没被安慰到,反而更气了,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辽国、西夏、高丽,当他是什么有谁通敌卖国会通三家的嫌脑袋不够牢固是吧

    还有,都坐到太师了,谁会有毛病去通敌卖国啊

    太师在宋朝是荣耀,配享太庙没跑了。而且当上太师的要么即将致仕,要么死后追赠。

    大宋没有参与朝政的太师

    究竟是谁写的小说,毫无逻辑也就算了,还抹黑他

    庞籍快被气死了,就听到包拯对赵祯说

    “陛下,任人唯亲不可取”

    庞籍一下子来了劲,他紧跟着道“包中丞说得对,任人唯亲乃小人途径。”他肯定是被张尧佐牵连了,那家伙才是太师,他可不是。

    他要为自己正名。

    赵祯“”

    唐太宗时期

    正吃瓜呢,突然吃到了自家头上。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刘黑闼兵败被杀,麾下的苏定方归隐,不肯为唐效力。

    他登基后,才任命苏定方为匡道府折冲。

    李世民不悦道“这又是谁造的谣怎么宋朝总黑我大唐大唐也没黑隋朝啊这宋朝一点气度也没有。”

    他可没忘记宋朝造谣他“跪而吮上乳”,尽乱编

    “陛下息怒,”长孙无忌劝道,“这未必是坏事啊,天幕说苏定方是我大唐的忠臣良将,这不就是再说苏定方是归顺大唐之后,作为大唐将领才名留青史的吗”

    “连苏定方这等后来才归顺大唐的降将都有写到,想来我大唐的事迹在后世定广为流传。”

    程义贞拍手道“这我同意,连苏定方都有,肯定不会少了我们。”

    “俺就说嘛,有三国演义怎么可能没有隋唐演义。”之前他们觉得三国演义讲的东汉末年的事,没什么好看的就没买。

    后来在街上听到说书的说起时,他们才知道错过了什么。

    三国演义虽然有点假,但是把三国时期的人物写得一个赛一个的英雄。

    把诸葛亮写得神机妙算,把关羽写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里面的各种计谋更是听得人热血沸腾,拍板叫绝。

    越听越觉得三国演义精彩。

    但别人的故事始终是别人的,怎么能比得上自己的呢。

    如果有隋唐演义,他的形象怎么着也不会差吧

    真想看看隋唐演义里怎么写他的。而且既然苏定方已经是反派了,他肯定是正派

    李世民闻言,也想起了三国演义,书里的周瑜妒贤嫉能,小心眼,一点也不像史书上记载的意气风发。

    这也许就是抹黑吧。

    李世民有些好奇道“苏定方被黑成什么样了难不成也是个大奸臣”

    程知节“肯定是的他先后投靠了窦建德、刘黑闼,刘黑闼死后不投大唐,话里话外多为嫌弃,要不是陛下您登基,爱才招他为官,他估计还在隐居呢。书上肯定写他怀念旧主,对陛下您不满芸芸。”

    他说完,又道“苏定方是反派,那我们都应该是正派吧”

    李世民“你这么一说,朕也有些期待了。”

    如果有隋唐演义,他肯定是主角吧

    嘿嘿,他的书。

    大秦

    秦始皇若有所思,戏曲小说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居然能把白的说成黑的。

    那是不是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呢

    想到天幕这些小说造成的后果,秦始皇觉得这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把他要颁发的政令排演成戏曲流传下去,应该会比直接颁发政令要有用吧

    戏曲小说通俗易通,剧情又引人入胜,看过一遍就能把大致内容记得七七八八,可比看文绉绉的篆文,考虑是什么意思方便得多。

    “李斯。”

    被点到名的李斯连忙出列,“陛下有何吩咐”

    秦始皇把自己的想法和李斯说了说,然后就不管了。

    徒留李斯面露难色,剧本排演写剧本他可以,可是排演他上哪里找人去啊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无语得不行,“这宋朝到底有多重文抑武一个连八大军神都没进的狄青也能被称做武曲星下凡”

    他拥有帝国双璧说什么了吗

    关于原著中庞太师原型的解说就说到这里,我们继续看书里的内容。

    刚才说到包拯来公主府找赵凌舒帮忙,想帮狄青洗刷冤屈。

    赵凌舒提出夜探太师府。

    包拯犹豫了一下同意了,毕竟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夜探的人选不用说肯定武功高强的展昭。

    当天夜里,展昭穿上夜行服潜入太师府,果然找到了蛛丝马迹。

    羊皮上遇水不化的墨汁太师府也有。

    而且展昭在太师府的花园里发现了两个看起来有异样的花坛。

    一个花坛里的花木长势特别好,另一个花坛近期被翻开过。

    原本展昭也没往花坛藏尸那方面想的,可是跟着赵凌舒记录了一天,他满脑子都是尸体。

    看到花坛就会忍不住想起赵凌舒说过的,腐烂的尸体是一种很好的养分,所以埋尸的地方植物长得会特别好。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花园里就这一个花坛的花木长势最好。按照太师府的财力,不可能会单独养精心照料一个花坛,而不管其他的花坛。

    被翻开的花坛也是,花木稀稀落落,如果那个长势格外好的花坛突出,那这个刚被翻过的花坛更是鹤立鸡群。

    展昭想挖开这两个花坛一看究竟,奈何太师府人多耳杂,他要是动手要不了多久就会发现。

    展昭纠结了一会,带着从太师府找到的证据离开了。

    回到开封府后,立即向包拯禀报了在太师府中发现的一切。

    包拯看着刺青工具和墨汁,再一听展昭的见闻,决定明日一早前去太师府查案。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