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7 章 赤壁赋

作品:《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

    女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哎,这真是太

    太令人遗憾了。

    此刻大家的脑海里已经补全了天幕接下来要说的话。

    “哎。”

    如果天幕有镜头,可以看到无论黄发还是垂髫,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表现,那就是发出一声叹息,其他朝代之人的表现大多数亦是如此。

    听,天幕的声音带着惋惜和遗憾

    看,苏轼的遭遇多么令人叹惋

    就连刘彻听着天幕突然低沉的声音,也做好了接下来是煽情升华art的准备。

    就在这一万众瞩目的时刻

    女声话音一转,喜气洋洋道

    这可真是太幸运了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苏轼没有大发诗性这要是苏轼真来广州了,可不得高低整两首。

    朕到底在期待些什么

    不得不说,他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天幕的套路,刘彻深深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对天幕意图的揣摩还有待修炼。

    我到底在期待些什么

    苏轼谢邀,人麻了。

    前面调起得有点高,他也以为接下来就要进入对他的人生总结阶段了,没想到啊,天幕对必背的怨念大过一切,连他少写了几首诗词都值得庆幸。

    此刻他特别特别想问天幕一句姑娘,你是被我们古文伤得有多深

    他寻思他们写的东西很难吗很难吗很难吗

    苏轼不理解。

    对现代人来说确实很难,有的诗词背下来很容易,但是在意思的理解上是需要门槛的。

    短短几句,深度解析,通用情感,怀才不遇,朝代末年,报国无门。

    背的不仅是诗歌本身,还有诗歌附带的各种情感含义。

    好了书归正传,众所周知,惠州这地方属于“蛮貊之邦”“瘴病之地”,对惠州的评价普遍不佳,这就导致宋代的皇帝经常把一些在他们眼里犯了错的臣子贬谪到岭南去,苏轼这个倒霉鬼,站错了队,只能又被贬的远远的。

    “这地方确实苦啊”刘彻的声音里饱含同情,“如果苏轼是在我们大汉,朕才不舍得把子瞻先生贬谪那么远。”

    可惜啊,现在无能为力的我只能心疼一波。

    刘彻无师自通,绿茶之术那叫个炉火纯青,然而再惦记人家,苏轼也不可能来到汉朝,这波属实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但是没关系,刘彻玩的很开心。

    总是贬谪对苏轼而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但是来了这么个地方,未免心里也没底,这次他特意把苏迈、苏迨两房子孙都遣送到常州,好家伙,只带了个最小的儿子苏过,除此之外,唯一的女眷还是他的侍妾王朝云。

    于是,老父亲苏轼临行前的画风其实是这样的。

    几行墨字浮现。

    “初欲独赴贬所,儿女辈涕泣

    求行,故与幼子过一人来,余分寓许下、浙中,散衣就食。既不在目前,便与之相忘,如本无有也。”

    这是出自与王庠书的选段。

    大明

    “这儿女啊,为人父者岂能不担忧。”朱元璋相当感同身受了,尤其是当他有一群不省心的儿子。

    有一说一,老朱是有过想做慈父的想法的,但奈何,儿子不优秀也就算了,反正大明也不是养不起,但有的都不是平庸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那是可恨呐

    就这样,安排妥当后,苏轼才开始自己的惠州之旅。迎接苏轼的会是什么呢,苏轼不知道。

    直到走到清远县,一名姓顾的秀才告诉了苏轼他眼里的惠州。惠州是一个什么地方是一个好地方。

    又是一首诗歌跃然落在天幕上。

    大唐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杜甫将诗歌的标题读了一遍,“太白兄,看来惠州这个地方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

    即使两个人关系已经很亲近,即使李白根本不会介意杜甫对他的称呼,但相处时杜甫还是下意识地更愿意叫李白太白兄,而不是李十二或者十二郎。

    杜甫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太白兄好像是一个被他独占的特殊称呼,作为迷弟的杜甫希望他对于偶像而言有特殊的地方在,这样的想法很正常。

    杜甫他招呼了一声李白。

    李白应声,他也赞同杜甫的观点。于是两个人聚精会神,期待接下来天幕的内容。

    惠州

    这是惠州

    刘彻大跌眼眶。

    先入为主的印象让大家都以为惠州不太行,即使题目有提及到惠州风物之美,刘彻也没抱有多大期待。

    美化修饰和卖苦叫惨一样都可以被列入官员必修课程,三分的功绩要脸的吹成五分,不要脸的能吹出一十三分。

    但如果不仅有诗文,还有天幕上的视频佐证呢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倏僚荔子然。

    漫山遍野的桂花,似乎看着视频都能闻到荡漾在空气中的清香。雨滴声声,一场海雨过后桂花换成了荔枝。

    这满树的荔枝压弯了枝丫,一阵风吹过,荔枝摇摇晃晃,宛如随风摇曳的火焰起起伏伏。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继续这一看,大家沉默了。

    “这哪里是凄苦之地的样子啊”

    李世民道出了众人的感叹,有吃有喝,有山有水,好地方啊

    是的,惠州是一个瘴病之地不假,但也是一个风物极美之地,而且令人感慨的是,惠州的人情比风物更美。

    此时的苏轼已经五十八岁了,但大宋第一顶流的地位却丝毫未减,风尘仆仆的苏轼刚到惠州,就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

    天幕里的苏轼已经是一个老头子的形象,站在船上的他忽然眼睛定定地落在了某处,天幕的镜

    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岸上乌压压的全是人。

    这些人衣着不同,短褐布衣者,绫罗绸缎者,这些人年龄不同,性别也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出来迎接苏轼。

    17本作者酸甜可口砂糖橘提醒您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做官能做到这种份上”有太多官员对这种待遇羡慕嫉妒恨,毫无疑问,这得是苏轼的官声和名声都是极好才能有这种百姓夹道相迎的待遇。

    至于其他人,地方卸任之后有万民伞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存在了。

    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百姓的热情相待让苏轼的内心大受震动,自此,他便在惠州舒舒服服地安置了下来。既然惠州人民如此热情对待苏轼,那么苏轼给惠州带来了什么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韩愈之于潮州。

    这个评价,他很喜欢。

    韩愈心里满是隐秘的欢喜,但是面上确实波澜不惊,只是简单颔首。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秦始皇回忆之前的视频,能做到力压苏轼,韩愈,他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是苏轼之于惠州。如果说苏轼之于杭州,尚且有白居易分庭抗礼,那么苏轼之于惠州就像他之于黄州那般,是绝对意义上的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刷刷刷,天幕摆上了满满苏轼在惠州的事迹。

    “真能写啊”

    刘彻吐槽了一句。

    他突然明白为什么天幕庆幸苏轼没去广州了,广州此行要是成了,苏轼不知道要写多少篇大作。

    原因无他,天幕不仅让人见识到了苏轼为惠州做了多少事,也让人见识到了苏轼有多能写。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这是苏轼一力促成的两桥一堤工程。

    “要是像苏文忠这种人多一些该有多好”朱元璋一边苏轼修桥的事迹,一边感慨万千。

    用现代流行语翻译一下朱元璋的评价

    活该苏轼火啊

    看看人家,朱元璋的未竟之意大家都懂,但是底下臣子没一个搭这个话茬的。

    发现惠州百姓出行不方便,然而政府修桥资金不足。于是苏轼亲力亲为,又是设计桥梁,又是不惜变卖物件,甚至是皇帝赏赐的腰带。

    而且不光是苏轼自己,他还动员自己弟弟一家,让苏辙夫妇打来了数千金的巨款。

    御赐的犀角带,卖了

    弟弟的小钱钱,捐了

    为了成功建桥,拼了

    “何况单两桥一堤,就足以让惠州人民感恩苏轼了。”如果有一个好感度显示器,那么可以发现朱元璋对苏轼的好感处于一个大提升的状态。

    官员朱元璋认为干得好是应该的。

    但是苏轼不一样啊,他当官当到最后还自己掏钱修工程,这就很让朱元璋刮目相看了。

    朱元璋有没有文化水平,有的,但具体了解一个前朝的名人事迹,这种

    经历很少很少,除非他们是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皇帝,比如什么汉高祖之类的。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这是苏轼游惠州西湖。

    以游西湖为首的苏轼游玩而作的诗词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随便捻出一句,都美不胜收。

    与他人的眼花缭乱不同,苏轼的眼睛在浏览到最后的时候瞳孔微缩,而后死死盯住。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墓

    当年他笑话人家一树梨花压海棠,他与王朝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与苏轼的哀叹不同,王朝云神色淡然。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这是她的墓志铭,也是她的心情写照。佛对于朝云而言是不一样的存在,她一生向佛,早在苏轼为徐州太守时,她就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系统学习了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王朝云在心里默默念着金刚经。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倾情为荔枝代言。自他之后,荔枝除了是妃子笑之外,更有了苏轼爱吃的光环。

    于是苏轼为惠州带来了一句迄今为止最流传的广告词,惠州荔枝由此名扬天下,让人们知道了惠州荔枝,好吃好吃。苏大学士,每天都吃。

    “不止每天都吃,还一天吃三百颗呢。”

    刘彻酸溜溜地说道。

    不仅苏轼爱吃,他也爱吃啊。

    早在建元元年,也就是刘彻刚刚登基为皇帝的那一年,南越王赵佗就为他献上了荔枝。

    列仙传有言,“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

    这为荔枝套上了一层仙气儿,当然,荔枝的味道也是令他初尝的时候就惊为天人。有人一天三百颗,有人移植养不活。

    猪猪闹心,但猪猪不说。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