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2. 第 222 章 心有畏惧

作品:《[宋]我在开封府搞事业

    包拯带着展昭以及从外地请来的驻军去往金陵城。、

    金陵城守城门的小兵还不知道发生什么。

    远远瞧见一队人马过来, 立马跑上去请示上级,他的上级这会儿正在挨骂。

    原因么

    知州在府里突然消失, 过去一夜了一点儿消息都没。

    这关键时候, 知州不在,要如何处理事情。

    此处的厢军也跟着着急起来,甚至开始做好逃走的准备。

    在金陵这些年, 捞了不少的银钱,此刻逃离出去, 随便去一处地方都能过上快活日子。

    思及至此,立马行动, 很快就把家产给打理出来,然而

    还未出城就听见外头传来惊呼声。

    走出去,看见那穿着白衣服长得既好看的江湖人士, 带着其他地方驻兵,将他这里给包围起来。

    甚至这些人手里还带着圣旨跟官袍。

    他们将官服穿在身上, 此地的厢军便不敢再听他的差遣。

    这是,朝廷带来的威慑。

    厢军头子脸色发慌, 看一眼整理好的行李财产,伸手抽刀准备自尽。

    这些人观服饰跟特征,是开封府的府尹,开封府那边的刑讯手段,就算恶鬼听见都害怕,他这样想要富贵生活,想要过好日子的没了可能了。

    死的痛快一些,家人什么都不知道,或许还能好过一些。

    然而

    他虽然是厢军统领,但是想在白玉堂眼皮子下做些什么, 难的很。

    自杀,怎么可能让这样的人死的这么痛快。

    白玉堂将这人手里的刀打飞,招呼人让人上枷锁,而后去其他地方将参与此事的人都给押解归来。

    包大人手里有账本,有信函。

    参与过这件事情的人,谁都逃不了。

    金陵这边被清洗了。

    大大小小的官员死了无数,被押到汴京的也有好些。

    没了当官的也不行。

    至于让本地副手上来,风险太大了,这些人在金陵这么久,有人做出这种欺上瞒下的,竟然无一人上告朝廷,这些人

    不堪重用。

    包拯暂留金陵,处理大小事情。

    顺便作为钦差,他有任命本地官职的权利,稳住此处的时间,寻找代替的官员也是他的责任。

    包拯揉了揉自己的鬓角,这样一来,少说在金陵城呆上两月。

    而后还得继续往南走,距离汴京越远,被朝堂管制的程度就会越低。

    日后的麻烦少不了。

    虽说这般,但是包拯还得继续在此处停留。

    包勉跟统统终于获得了几日安定,统统用三日时间,就把金陵城有名的小吃给尝了一遍。

    包勉则是寻找公孙先生,将七彩蚕的养殖方法说了一通。

    本就忙碌的公孙策,听见这个方法,心动了。

    七彩的蚕丝织出来的布匹得多好看呢。

    必然受到追捧。,

    这事儿不能不管。

    但是金陵城的大大小小事情也不少,公孙策连忙给自己配备了一些救命用的药物,若是觉得心脏不舒服,若是觉得呼吸不顺畅,就得吃上一些药。

    这样一来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他就知道,这次跟着包大人出来,定然轻松不得。

    只可惜,大人轻装上阵,不允许带太多的人,不然他必然要把自己那些助手带过来。

    没把人带过来,只能靠自己了。

    这么想着,公孙策再次叹息,好不容培养出一些人才,这会儿人才还没有使用呢,他又得忙来忙去。

    这些调配的药物早晚得没药效。

    还得研究一些其他的药物。

    这么想着,公孙策忙碌起来。

    招呼人将各村子擅长养蚕的人叫过来,这些村子更多的是被坑害的人,此举也有补偿的意思,然而

    在先前无度的被剥削中,不少人已经死亡。

    生命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小包勉呼出一口气,总算让大宋经济产物更多点色彩了,为了大宋真是操碎了心

    包拯则是差人将几个救回来的孩子送回村子。

    这些孩子亲人活下来的不多,但是这个年代讲究宗祠,讲究不离宗,只要回去,同族的人就会把他们给养大。

    而且,这些孩子也会养蚕的手法,也知道七色蚕丝是如何养出来的。

    再长几年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吃过苦见过世面的人,再也不会被世俗遮住眼睛。

    日后或许会因为太过于平静的生活导致一蹶不振,也有可能因次抓住每个际遇,等待合适的时间一飞冲天,这些人未来会如何,包拯说不上。

    但是他给了这些孩子信物,若是同族的人欺辱,活不下去,可以去开封府寻他。

    只要拿着信物,他便给孩子安排一个生路。

    总归相识一次,不相辜负。

    未来如何,则是把握在自己手里。

    包拯处理完这些事情,接下来就是处理政务,民生,还有这几年下来挤压下来的案子,事情一开始,包拯也思念去开封府那些赔培养出来的人才。

    金陵此处,或许有些有本事的,但是被祸害了这么久,甭管谁过来,都得被审查好久才能安排下来。

    累

    包拯累,公孙策累。

    就连白玉堂跟展昭也忙碌异常。

    只有统统轻松。

    而包勉,被包拯拉走干实事去了。

    “你既然想要锻炼自己,不如从现在开始,金陵城积压了不少案子,你去处理。”

    包拯说完,将包勉给打发了。

    包勉

    盯着这么多的状纸在心里将金陵的知州给骂了一顿。

    深夜疲累,还不忘给汴京的小伙伴写信,告知赵昕外面的人多不安分,做出的事情对百姓伤害到几何,还给王祁苏子瞻等人写信。

    就连吴氏都收到了包勉的来信。

    只是

    吴氏匆匆看完来信,加上包勉报喜不报忧,吴氏看完便安心了。

    紧接着就去处理开书店的事情。

    她现在突然就忙碌起来。

    不仅要处理书肆遇见的问题,还得照料好包拯的新婚妻子。

    成亲以后在汴京就停留三日,弟妹就有了身孕,这会儿刚一月多,加上天气一日塞一日的热,可不得注意吃喝。

    吴氏很忙

    王弗也很忙,如今新书肆需要的书籍只签了她,但是对于一个书肆来讲,只有寥寥几本书是不够的,她得多写几本,同时得帮着吴老板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一起将书肆给办起来。

    书肆只许女客进入,在里面看书会有茶水准备,可以有糕点吃。

    进去看书免费,买书花钱,若是在里面不喝水不吃东西,只看书,也免费。

    听起来这样的铺子似乎是要赔本的。

    但是吴老板一意孤行。

    这情况,王弗自己都舍不得要那么高价的润笔费了。

    她想了想非常委婉的跟吴氏说了自己可以少要一些润笔费的,然而她的话说的太过于委婉了。

    吴氏没有听懂。

    王弗最终说道“我去看看那些相熟的人会不会跟着一起写书。”

    “好,定然会有的。”吴氏笑了笑。

    王弗认识的人不少,但是文采足够的,就有苏家兄弟。

    她想了想写信问苏轼,愿意书写一些适合女子看的话本不。

    苏轼自是愿意的。

    若是换成其他人定然不会应允,但是这是王弗呢。

    他一直觉得王弗长得好看,人也聪明,而且做什么都会吸引他的注意里。

    这次的机会,自是不会放过。

    不就是写几本书吗

    苏子瞻不仅自己写,还拉着苏辙张敬,以及新加入小团体的张怀民一起写。

    至于王祁

    苏子瞻没有拉动,王祁每日都会去翻看那本兵书,明明王祁都已经倒背如流的,却依旧一遍又一遍的。

    他曾经问过王祁,王祁说,温故知新。

    这些东西看过再看,一直去看,也不知是什么样的耐心看下去的。

    苏子瞻对王祁是敬佩的,但是他不会参与进去。

    他带着一众朋友去写话本了。

    写的话本还得站在女性角度,女性喜欢,于是他们去寻身边的女子观察,去观察判断,而不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猜测去写。

    那样写出来的只会让人会觉得厌恶。

    他们得设身处地,得了解前因后果。

    得知道心里所想,人生所向。

    两个月时间匆匆过去,来金陵任职的官员终于接替了包拯,包拯带着展昭白玉堂继续巡视,包勉跟在包拯身边。

    又过了三个月时间,天气热的厉害。

    包勉独自往汴京返回。

    包拯则继续巡视。

    包勉回汴京一路顺畅的不可思议

    回到汴京还有半个月就要迎来举子试。

    王祁也从国子监休学,按着包勉给出的日常作息,开始模仿考试的进程。

    每日吃食,作息时间,还有填写的卷子。

    都是按着举子试来的。

    这般辛苦半个月,身体的生物钟已经被调节好了。

    一人一早就去贡院参与考试。

    苏子瞻几个人没有去边关打仗的计划,所以没有跟着一起参与举子试。

    他们站在外头看着包勉跟王祁走进去。

    举子试需要考三天三夜。

    这三日的时间吃住都得在小小的号舍里。

    得亏包勉跟王祁还年幼,身量并未高的离谱,有人身高八丈,在这样的小号舍睡觉,简直折磨。

    试卷发下来

    包勉跟王祁都不急不缓的答题。

    贡院外头,苏子瞻几个人焦急等着,小伙伴们的计划,他们都心知肚明,这次考试结果,不论如何,这两人都会去边关去从军。

    去战场上感受风沙,去追寻最为极致的浪漫。

    吴氏时不时往这边来一趟,心里担忧的不行。

    往日她总希望儿子能有成就,能当大官,现在她有了事业有了能力发现官也不好当。

    若是出现半点差错,全家都会被处置。

    这会儿儿子已经去考举人了,日后少不了也是当官的。

    但是她心里没多少快乐,只有害怕心有畏惧,儿子可别当贪官坏人啊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