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 第五十章(视频) 那个“垃圾学士”,……
作品:《全大唐都看我的直播》 如果说军事上的改革, 张说靠的是自己长年累月的观察。那么在政治上的改革,张说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了,但幸好政治改革的成果也是不错的。至于文化上的改革, 这就回到了张说最擅长的领域之上。别忘了, 张说在那个年代,是一代文宗的存在。
在武则天时期,以上官婉儿为领袖,辅以大量的文学沙龙,文坛氛围相当之活跃。但到了隆基时期,政权更迭导致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民生,文化这快就被搁置了。
我们不能说这个时期的文人不多, 多,当然多, 但是这些文人大多是各自写各自的诗与文章,或者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小的团体。没有政府牵头, 整个社会形成不了一种尚文的风气。张说看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 到了该发展文化的时候了。
于是张说给李隆基提了一个建议由中央出面,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
李隆基不仅仅是个皇帝, 他还是一个才子,是历代帝王之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尽管我们没有背过他的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他写的诗有很多, 比如过老子庙中“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又比如千秋节赐群臣镜中“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我们当然不能拿盛唐那些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和李隆基作比较, 毕竟他是个皇帝,他还是要把很多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的。
这里多说两句,李隆基他不仅会写诗,书法也很不错。古今法书苑评“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流传后世。此外他音乐素养很很高,精通多种乐器,比如一胡、笛子、琵琶、羯鼓等等。相传霓裳羽衣曲也是他所作,他还会边唱歌边跳舞。
所以李隆基听到张说这样的想法后,就没不同意的,他当即就批准张说去做这件事了。在李隆基写下“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的时候,丽正书院也就建成了。他对这个书院是带着期待的,他说“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不是,李隆基那么厉害吗我之前是不知道的。
想起来他小时候被幽禁,可能那会太无聊学的。
有点上进啊要是我的话我直接摆大烂,我天天睡觉。
是的,还能有什么事比睡觉更快乐呢
只有我注意到边唱歌便跳舞吗说真的,我还是很想看的。
我膨胀了,我想看皇帝给我跳舞。
大殿的李隆基有些受宠若惊。
天幕这是在夸他啊
嘿,嘿嘿。
“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
“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不仅会写诗,书法也很不错。”
“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流传后世。”
“他音乐素养很很高。”
李隆基一边傻乐一边记笔记。
哎呀好了好了,不要再夸了,快记不下了。
别这样别这样了,可以了可以了。
不就是会作两首诗,会好多种乐器,写的字也勉强能看吧,然后作曲唱曲一手全包
也没有很多优点啦,不过就是比其他皇帝强那么一咪咪。
不值什么。
也不怪他后宫里头女人多啊,代入一下现代,长得不错,家庭条件好的爆炸,自己能力也可以,学习好,才艺多,出手大方,弹吉他、唱歌、街舞样样都行
想想他月下吟诗的画面,应该也是风度翩翩吧
好的,我能懂了。
会作诗等于会说好听的话,那不三两句就把人小女生哄得开开心心。
我就说,学霸、弹琴、跳舞这三样随便拿出来一样我都会很喜欢。
李隆基听不太懂那些什么“吉他”、“街舞”的,但是他听懂后人这是在夸他。
哎呀,真的够了,夸夸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再多一点他就该惶恐起来了。
要知道天幕一向是喜欢背刺他的。
“随便拿出来一样我都会很喜欢。”
哎呀,怪不好意思的。
李隆基踌躇下笔,最后还是没好意思把天幕上的这句话给写下来。
小脸通红jg
李隆基想咬笔杆,又觉得这行为不大妥当,忍住了。
他开始想入非非,不知道他后宫里的嫔妃们有没有看到,她们看到后人对他的喜欢了吗心里会更喜欢他一点吗
他在他的嫔妃心中,形象有更高大一些吗
此时的后宫,诸位嫔妃不约而同摸了一把瓜子。
赵丽妃看戏jg
“随便拿出一样我都会很喜欢”
“最好还是不要了吧”
“图他啥,图他以后会丧心病狂把我儿杀了”
王皇后看戏1jg
“三两句就把人小女生哄得开开心心”
“是的没错,我赞同,这话说的不假。”
“但是也即将会三言两语把我的后位给罢喽。”
刘华妃看戏2jg
“他月下吟诗的画面,应该也是风度翩翩吧”
“嗯,怎么不是风度翩翩呢”
“他弃城而逃的背影想必更是风度翩翩呢。”
三人同步嗑瓜子陛下在她们心中的形象更矮小了呢。
张说跟着天幕一块念“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没错,正是这样呢
因何要建这丽正书院啊
是为政绩,更是为典籍不再散落各处,是为天下学子皆都完成的读书体系,是为那些历经百年筛选下来的好书能长久流传下去。
书籍字里行间散出的光芒,可化照耀百代千代文人的路啊
河南的一所大学沿用了“丽正书院”这个名字,有弘扬古代书院制的意思。从另一方面来说,张说的志向在某种程度上被后世永远继承了下来。尽管张说与李隆基建造丽正书院并不算什么巨大的功德,甚至不学历史的人很少能了解到这个事情,但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每一个学子,想必都会铭记“丽正书院”的名字,它始于盛唐,始于唐玄宗时期,始于张说之口。
张说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流动。
他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来这人世一遭不是死了便了无痕迹,他和后世是有着联系的。
每个人会老去,会死去,可永远有人年轻,永远走人走进这学府,完成他自己的学业。
丽正书院四个字,让后世出自那个学府的每一个学子都记住了他张说的名字。
他情绪激昂,高声再次念了一句“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这回念的声音并不想之前那一次,声音小的只有自己能听到。
这回张说的声音慷慨到整个大殿都能听到。
一些参与到丽正书院建设的人,也被张说的情绪所感染。
他们此生恐怕无缘于宰相等高位了,怕是一辈子都不能被记录在史册。
但是,他们共同参与建设的“丽正书院”四个字长久流传下来,被沿用下来。
这或许也是另一种程度的被后人铭记吧
这句诗,张说拿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真情实感。
以为声音之大传遍大殿,自然也被李隆基听到了。
李隆基不由往张说那里看去,只见他的好爱卿双手握拳,神情振奋看着天幕,嘴里念念有词,看样子是在反复回味这句诗。
这句诗是他李隆基作的呀
此次天幕的夸奖可谓是出现了自天幕出现后,从神音到弹幕全在夸他的盛况。
尽管夸的是他的文采,是他的才华,但是那也是夸啊
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因为张爱卿他建设丽正书院的建议。
他被夸是因为他的好爱卿,这如何能不让他对张说更增添一分喜欢
现在,他又亲耳听到张说在慷慨激昂念他所作的诗。
距离天幕把这句诗给说出来到现在,已经有一些时候了。
张爱卿现在还惦记这句诗,那说明什么
说明这是对他李隆基极致的欣赏啊
李隆基捂着胸口,感觉到心脏上缓缓流过一道暖流。
是的,朕想要的就是这样真心实意的喜欢。
这样的臣子才是不虚伪不做作的臣子。
张说的此番行为比任何溜须拍马的好话,都让人更欢喜。
于是李隆基用更热切的眼神看着张说了,这眼神里带着一点点“蓦然回首,知己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李隆基的眼神实在迫切,张说感觉背后发毛,从“名传千古”的激动中抽身而出,不解看到李隆基。
这不解中有茫然,茫然中有心虚,心虚中有怀疑。
张说挠挠头,他创办丽正书院,不是一件好事儿吗陛下怎么这样看他
这番茫然的样子又击中了李隆基的心巴。
他就说,张爱卿不是那等溜须拍马之辈,他果然是真心喜欢朕的诗啊。
啊,李隆基叹了一口气。
太有才也是一种烦恼呢。
李隆基和张说共同确定了建立丽正书院的想法,但是由谁来办呢这差事自然交到了文人领袖张说的手里。但是创办书院这件事也是不是一帆风顺的。李隆基和张说君臣一人想搞文治,不代表别人也觉得搞文治有用啊。
一个叫陆坚的中书舍人就觉得建书院,请学士很没有用。他认为,这些学士官不怎么大,想必才学也是不怎么样的,就是有那几个有本事的又能怎么样呢,丽正书院里头的学士也不各个都是这样能力突出。尤其是陛下还给他们开这么多的工资,他们每天在书院里修修书,写写字,就能有这么多钱凭什么啊
此时的中书舍人陆坚只想把自己的身体藏在大家的身影之后。
他往里头缩了又缩,一直缩到了李隆基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太傻了,他真的太傻了。
这话他在心里想象就罢了,怎么能说出来呢
当时真是头脑发热气急了,一时冲动。
要是他知道自己不仅仅是被张宰相骂,不仅仅是被陛下骂,还要被天幕骂,他是万万不会再把内心真实想法给说出来的。
他小小一个中书舍人,何德何能,被天幕给记住,并单独拎出来讲,放在天幕上全国各地无论大小的官儿还是百姓都看到。
丢人,真的丢人。
他都能想象得到那群朋友在天幕结束之后会怎样嘲笑他。
这事儿也肯定会被当做朝臣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比他官大的都能来推搡他一把。
张说本来在天幕说到“丽正书院的创办不是一帆风顺”这句话就皱起眉头苦思冥想。
不是一帆风顺
哪里不顺了
他背后有陛下的支持,以他自己能力去创办一个学院还是绰绰有余的,此外他是文坛领袖,人脉一向是不错的,就是找人来到书院里当学士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哪里出现坎坷了
谁来告诉他
直到天幕又说出了陆坚这个名字后,张说才作恍然的样子。
哦,原来是他。
他大度挥了挥手。
这哪里能说是坎坷,顶多是给他添了点儿赌罢了。
先不说陆坚根本就说不过他,他背后还有陛下的支持呢,发展文治一直是陛下的愿望,陆坚在这个节骨眼跑来说发展文治不对,这不是上赶着撞枪口吗
张说回过头,试图找找陆坚的身影。
陆坚眼睛尖,当即就看到张说回头了。
于是他把头放地更低了。
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其实这个陆坚出言反对丽正书院,是有一些心里不平衡在的。在他眼里,这种文职工作能给国家创造什么价值,百姓能吃饱穿暖吗书又不能当饭吃。他们这些办公的人每天撅起屁股处理政务忙得要死,怎么没看到陛下说要给他们加薪。
发牢骚大家还是能理解的,尤其是上班的人,谁会因为上班而快乐呢在这个时候,要是看到了那种干的活不多还拿双倍工资的同事,心里肯定会不爽吧。
确实,上班嘛,哪里有不疯的呢
我实话实说,同事不干活还要拿两倍工资,我要发疯。
但或许修订书籍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
因为心里不平衡就一棒子打死文治肯定是不行的。
国家发展是离不开文化发展的。
天幕上的评价十分中肯。
陆坚本以为自己要挨骂,还是那种支持者一面倒向张说的骂。
现在看来后人骂的也不是那么狠嘛。
不知道为什么,后人好像跟他共情了。
事实上,降低心理预期就不会受到伤害。
此时的陆坚在经过天幕的背刺后完好无损地坐着。
没捂胸口,也没有垂直倒下。
要说我们在遇到工作上的烦心事时,一般是去找朋友吐槽的。但这个陆坚不一样,他特立独行,他要去找领导吐槽这个丽正书院。他找的还不是一般的领导,是丽正书院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和组织人,张说。他说,我觉得这丽正书院的设立十分不合理,给学士的工资太高了,这群学士还没什么能力,不如全都遣散回家完事。
勇啊,敢去找领导吐槽。
他去找领导,然后指着领导的鼻子骂你这里做的不对重新做个方案吧
笑死我了,张说鼻子气歪。
他好像要骑在张说的脖子上。
张说不得骂死他啊我想起了之前的两个宰相,姚崇跟宋璟两个人的嘴巴都厉害着。
感觉张说的嘴巴也不会弱。
张说哼哼一声,有些得意。
那他一个文人,还能不会说话吗
他最会说话,也最会怼人了。
除了姚崇,他这辈子就没遇到过谁跟他打嘴仗打赢过的。
那陆坚肯定不能说过他,不然他宰相的面子往哪放。
陆坚连连摇头。
不说了,再也不说了。
早知要面对如今这尴尬的局面他何苦去跟张说吐槽。
真的自讨苦吃。
现在大家都在看他。
尴尬。
张公身上肯定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将,能不能讲讲张公其他的事儿
天幕跟张公玩儿,就别带他了呗
他其实不是那么注重名垂青史这件事。
陆坚这是骑着张说脖子上说他做的不对呢。张说能容忍自己这么被反对他不能,所以他当即就发怒了,厉声辞色驳斥回去“自古以来,皇帝要是把国家治理至太平后,都会走上大肆兴建土木,纵情声色,沉迷享乐的道路上。只有我们的皇帝他发展文治,善待儒生,将古代的典籍整理编撰成册。这是天大的好事,没有一点可以指摘的地方。现在朝廷上下全力支持促成学院的建成,你反而要反对,你安的什么心你在说陛下做的不对
陆坚能怎么说陆坚不敢说话,他安静如鸡。他不让皇帝搞文治,难不成让皇帝走上大肆兴建土木,纵情声色,沉迷享乐的道路那他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要说张说的话也说的很有技巧,他不仅驳斥了陆坚,还拍了拍李隆基的马屁。这话缩减缩减,就是自古皇帝都昏庸,就李隆基贤明的意思。
李隆基摇摇头表示反对。
他不认可。
说张爱卿拍他马屁,他是不认可的。
这完全是在根据史册记录而歪曲事实,后人这是自己揣测张爱卿的态度。
张爱卿明明老实正直。
他十分欣赏自己的诗,不是拍马屁的那种人。
张说的拍马屁的心思被天幕当场戳破,老脸一红。
但他想了想,除了宋璟那无比公正耿直的人,哪个当官儿的他不拍皇帝马屁呢
只是拍在马屁股和马蹄子上的区别。
就是四大贤相之一的姚崇他都要拍呢。
没人比他更会讨陛下欢心了。
想到这里,张说又梗着脖子坐起来。
他不心虚,他完全不心虚。
李隆基看着张说坐地笔直的模样,会心一笑。
瞧瞧他的宰相,毫不心虚。
多么正直且真性情的一个人啊
若是没有这次的天幕,他尚且还不知道张说是如此欣赏他。
张说就是他的知己,他此后要更信任张说,不,不仅仅要给予张说信任,他还要更加重用张说
李隆基在心里高兴地想。
天幕就像李隆基肚子里的蛔虫。
张说驳斥陆坚的话理所当然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他龙心大悦,觉得张说就是他的知己,此后更加信任张说,并打算日后重用他。
但张说到底是否能被予以这样完全的信任呢其实是不能的,这个我们之后会讲到。
李隆基呆滞,jg
知己、信任、重用这三个词甚至还在李隆基脑袋里循环往复地徘徊着。
天幕一句“不能予以完全信任”,抄着一大块砖红色的搬砖,虎虎生风就往他脑门上砸过来了。
李隆基晃了晃脑袋,晕乎乎的。
难不成张说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幸好啊,幸好天幕出现的时间及时啊。
现在张说确实没犯错,但人心易变,保不齐日后张说也生了什么贪污的心思呢
没关系,天幕还在呢,他会根据天幕说的错处,来惩罚未来的张说的
这话也把张说给吓住了
什么意思
天幕这是即将要背刺的意思
张说左歪头右歪头,左思右想。
他确定,此前自己的确是没有犯错,天幕抓不到他的小辫子。
但以后以后的事他就不确定了。
可这以后毕竟是有改正之机的呀。
陛下英明神武,自然不会因为他没有犯的错误而贸然惩治他。
只要他能把以后犯的错给记下来,小心规避就好。
李隆基同情看了张说一眼,那意思,你完了,天幕要背刺你了。
接着认真拿好笔,准备做笔记。
来吧天幕,我准备好了,快告诉朕,张说犯了什么错,朕要牢牢记住
但天幕并没如李隆基的意。
把话题继续扯到丽正书院上。陆坚对丽正书院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是被选进书院的学士太垃圾了,能力不行,白拿工资,像个吃白饭的。那我们就来看看他认为的这个“垃圾”是谁。
这个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吴中四士”之一,盛唐诗坛那颗最璀璨的明珠李白的发现人,四明狂客,贺知章。
我这样说贺知章,你们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熟悉,但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
你们可能只是觉得贺知章的名字熟悉,但是我敢打赌,你们所有人都背过贺知章的诗。这首诗可以算得上是我们所背唐诗之中的启蒙诗之一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啊我背过啊。
原来这首诗是贺知章写的
小时候只觉得诗难背,根本不理解这里面的意思,现在才明白贺知章有多厉害。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画面感真的太强了。
呜呜呜,我五年没回家了,想家了。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