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4. 第七十四章 【岁月是把杀猪刀】……

作品:《视频通古代后我被秦始皇打赏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唐世贤相, 前称房、杜,后称姚、宋, 他人莫得比焉。”1

    这四人就是后世常说的“唐朝四大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唐朝几百位宰相里, 这四位能脱颖而出,可见其能力之强。

    四位贤相,李唐家的皇帝一人就占去了两个。

    李世民带着房杜同心协力开创贞观之治, 而与房杜并列的姚宋二人正是被好命好运好眼光的李隆基占了去。

    除了这两位,在开元二十二年以前, 李隆基先后任命过数位宰相卢怀慎、源乾曜

    对于这几位宰相,司马光给出的评价是:“张嘉贞崇尚吏,张说崇尚文,李元绒、杜暹崇尚俭, 韩休、张九龄崇尚直, 各其所长也。”2

    为何只说开元二十二年以前任命的宰相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才被任命为宰相的李林甫心中警铃大作。

    张九龄面无表情, 嘴上却说着杀人诛心的话“李相公, 你说奇怪不奇怪, 怎么视频里没有提到你”

    怎么恰恰就在说到你李林甫之前就不说了

    这不就是明晃晃地告诉众人李林甫你有大问题吗

    李林甫心里一个咯噔, 面上却是不显“比起姚文献公和张相公这样的大才,我自然不值一提。”3

    “说来实在惭愧, 我有负圣上信重啊”李林甫叹出口气,像是真这么想的一样。

    张九龄冷笑一声,没有说话。

    同居相位的裴耀卿面色如常,只当是寻常聊天“李相公不必妄自菲薄,视频这才播了多久, 说不准你在后头出现呢”

    裴耀卿是夸是骂我就不知道咯。

    他悄悄拍了下张九龄,张九龄随口附和“那我便等着李相公出现。”

    看着光屏中出现的一道道人影,刘彻知道, 他眼馋的时候又到了。

    让他来看看李隆基这小子究竟有多会选宰相。

    刘彻我来学习学习。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历经四朝,一生任过朝宰相。在睿宗一朝为相时,革除前朝弊政,使得时人都认为当朝“复有贞观、永徽之风”,到地方为官时,清正廉洁、“为政简肃“,有人为他立碑纪德。4

    先天政变后,满腔抱负的李隆基于新丰密召姚崇,这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次载入史册的密召将会给大唐带来多大的影响。5

    这次密召后,年轻的李隆基邀请六十岁的姚崇为相,而姚崇并没有答应,而是说道“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

    于是,史上顶顶有名的“十事要说”出现了。

    光屏之上,李隆基看着这位跪在他面前的老者,欣然道“试为朕言之。”

    “臣愿政先仁恕,可乎”

    “臣愿不倖边功,可乎”

    “”

    “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

    这是姚崇向李隆基提出的施政纲领,在他说完之后,李隆基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朕能行之。”

    青年的声音同江夏的声音重合在一起,光屏中的李隆基目光坚定,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朕能行之。”

    即使是不断拿赵构提醒自己的李世民都动摇了一瞬这样坚定的李隆基以后真的会犯下什么大错吗

    不对,李隆基不一定真有这么坚定。

    这片段是从电视剧里剪出来的,无论是坚定的眼神还是声音都属于演员,整个视频也就这张脸是李隆基的样子。

    就像上次扮演自己的演员演哭戏,脸是他李世民的,哭法却不是他李世民的哭法。

    李世民好险,差点就被糊弄了

    演员演得这么坚定,那真实历史中的李隆基当时又在想什么

    李世民想,当时的李隆基心里坚不坚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的他怎么做的。

    他有没有真的做到姚崇所说的事

    他有没有一直做着这些事

    乾元年,甘露殿内。6

    “朕能行之”

    视频内二人的声音同时响起,竟让光屏之外的李隆基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乱之感。

    此时的李隆基已不再是掌握所有人生杀大权的皇帝了,若是年轻时的李隆基绝对想不到有一天他也会像他阿耶那样被迫成为一个无甚权力的太上皇。

    高力士被流放,不在他身侧,李隆基觉得自己真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他神情恍惚地看着光屏,数十年前他应下姚崇时想的是什么呢

    他记不清了。

    可李隆基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不敢杀蝗虫,只知烧香礼拜,只有姚崇站了出来。7

    他说“如果除不了蝗虫,圣上可以削去臣所有的官爵。”

    他说“若因救人杀虫招致灾祸,姚崇愿一人承担。”

    姚崇的坚持让李隆基选择了相信,答应了他灭蝗的请求。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蝗灾果然渐渐平息了。

    姚崇

    李隆基怅然地想着若姚崇还在,朕绝不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真的不会吗

    他心中有个隐秘的声音在问十岁的他会听姚崇的建议,六七十岁的他真的还会听吗

    从姚崇开始,一直到开元二十二年以前,李隆基任命的宰相陆续出现在众人眼前,讲夏简单介绍了一下。

    和姚崇同时担任宰相的卢怀慎知道自己“伴食宰相”的名头都传到千年之后去,一时间门哭笑不得。

    因为他总把事情推给一同为相的姚崇做,所以时人为了讽刺他只吃饭不办事,于是就给他取了“伴食宰相”的绰号。8

    说就说吧。

    别人不清楚他的位置,他自己还不清楚吗

    卢怀慎有些事真就得姚崇才能做。

    源乾曜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人。弱冠之年进士及第9

    高宗朝、武周朝、中宗朝、睿宗朝的掌权者命人将视频中所讲的人一一记下。

    视频将这些人的名、字、籍贯、生卒年列得清清楚楚,根本不用担心会不会找错人。

    长相可能因为年龄而变化,这些信息总不至于全都变了吧

    这段视频在这些朝的执政者看来大概就像是

    人才网。

    唐高宗李治看着这些人的出生日期,叹了又叹为何都生得这么晚

    李治朕生不逢时

    武曌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挑了挑眉救时宰相姚崇看来朕的眼光也不错。

    唐睿宗李旦点了一串人,目光落在最后那个稍显陌生的名字上张九龄

    朕的,朕的,都是朕的

    李旦郎啊,这些人阿耶就先用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些宰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前朝便被李隆基的长辈们挑出来的,但我们也得承认李隆基自身挑人的能力也不差。

    慧眼识珠是真的,能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也是真的,看得清楚局势,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更是真的。

    比如让卢怀慎和姚崇配合,姚崇能放开手脚施政,卢怀慎倾力配合,一主一辅,决策便能顺利实施。

    姚崇大刀阔斧地整顿完开元之初官员冗杂等混乱局面后,李隆基便换上守成之相,稳定局势

    关于李隆基用人择相的方针,李鸿宾认为在开元前期,李隆基注重人事配备、协调共事,开元中期后则转变为了搞平衡,或者说制衡。当然,这也和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

    除了会用人,明君做的事李隆基都做了。

    开元二年,李隆基认为风俗奢靡,于是颁布诏令,厉行节俭。他让有关部门销融天子用的金银器物以资国用,后妃不得使用珠玉,同时规定官员身上佩饰,全国不得采集珠玉、纺织锦绣。10

    民间门传他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他便命人备好牛车、马车,亲自从后宫挑选出多余的宫女,让他们回家。11

    整顿吏治、改革兵制,听从宰相宇文融的建议检田括户、查出隐田隐口

    在开元之前大唐历代君主、朝臣、历代百姓的打下的基础上,在李隆基和众位贤臣良相的努力下,大唐、华夏迎来了一个盛世。

    如果说大唐是华夏的顶峰,那么开元盛世便是大唐的顶峰。

    开元让唐诗进入了“盛唐时期”,那么在唐诗中的盛唐又是什么样的呢

    天边一道金光从云后破出,镜头穿过云团,撞入金光之中。

    同时,众人耳边响起一道男声,这声音好似从天边传来一般,泛着回音。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

    王维抬头,这是

    “金天净兮丽光,彤庭曙兮延八荒。12

    照万方的不止是太阳,还有大唐。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