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5. 第六十五章 后续6
作品:《视频通古代后我被秦始皇打赏了》 张浚抽的是一条评论和一条回复。
评论有时候真就觉得老天厚待赵构, 从赵构登基到他退位的这段时间里,能臣一个一个往他跟前冒,在他快退位的时候居然还能得到辛弃疾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马上定乾坤的猛人,比他能打的没他会写,比他会写的没他能打。这种天降猛人居然就因为是“归正人”而受到排挤搞不懂南宋朝廷都在想些什么, “归正人”难道就不是宋人了吗一想到以前做诗词鉴赏, 在辛弃疾的词下写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我就难受
归正人
殿中大臣的目光飘向史浩, 这“归正人”一说可是他提出来的。1
“归正人”是他们对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
史浩面色不变,从北方逃来投奔朝廷的人难道不是归于正统之人吗
叫他们归正人有什么问题
史浩承认他对归正人确实有偏见,但他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有错。
谁能保证在金人那边生活多年的宋人真的一心向着大宋
见史浩没什么反应,大臣们没看成乐子,颇为遗憾地收回目光,注意力重新回到光屏上那个醒目的名字上。
辛弃疾
好耳熟的名字,那不是
朝臣中虽有人没见过辛弃疾, 却也对辛弃疾闯金营抓张安国的事迹有所耳闻。
就在不到半年前,太上皇赵构尚未禅位, 还在建康慰劳军队, 突闻义军首领耿京派人奉表来见,他极为高兴地召见了来使, 那人便是辛弃疾。
赵构接受了耿京的奉表, 召他南归。却不想就在辛弃疾返程复命之时得了叛徒张安国、邵进杀了耿京,向金人投降的消息。2
于是年轻的辛弃疾带人直奔金营,率着精骑冲入敌营, 杀得金人措手不及。
神勇无双的青年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在金营中驰骋,试图阻拦他的金人皆成为其枪下亡魂。
正与金人将领酣饮的叛贼张安国被他轻易擒上马, 在金人的怒吼中,辛弃疾驾马离去。
能在金军的眼皮子底下生擒贼子,在数倍于己方的敌军追击下全身而退,这辛弃疾确实很有本事。
只是,这条评论真的没有夸张吗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辛弃疾当真有这般厉害
下面的回复告诉他们,评论一点都不夸张。
回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奇男子
二十一岁,起义反金,奔袭三日,斩杀潜逃判贼义端。
二十三岁,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五万军中生擒叛贼张安国。3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这便是辛弃疾意气风发的前半生。
此时的辛弃疾没有想到,在未来他会用一生来回忆这短暂的、豪情万千的青年时期。
从他归宋任江阴佥判开始,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
看到这里,有臣子咀嚼着评论里没有写全的词,有人则是看着“江阴佥判”这四个字,猜到了辛弃疾原来的结局。
一心上战场杀敌的辛弃疾任了文职授官这种事,太上皇是真懂的。
他们继续看下去,回复的后半段将辛弃疾充满波折的后半生展现在他们眼前。
辛弃疾的后半生是什么样的
他的后半生里也曾有过如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
他曾招抚流民、训兵屯田,重建因受兵祸而凋敝的滁州。
他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维护一方安宁稳定。
他曾因上书陈说百姓起义之根源在于州府征税过急,官吏残害百姓而受皇帝嘉奖。
他曾建有着“江上诸军之冠”之称的飞虎军震慑溪峒蛮獠,使其闻风丧胆,不敢造次。
可这些都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带着大宋的军队往北去,杀金人复河山。但终其一生,辛弃疾的将军梦也未能实现。
所以他的后半生里更多的是苦闷。
是乾道六年,向宋孝宗献上九议、应问三篇、美芹十论却没有被采纳的苦闷。
是被弹劾罢官,闲居十数年的苦闷。
是有心报国,却已生华发、重病在身的苦闷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赵昚念着评论中出现的词句,词中强烈的情感让他的心情复杂难言。
他方才只匆匆扫过,便知每一句都堪称千古名句。
可当细细看完辛弃疾的生平后,他才知道这千古名句竟是愣生生被他们大宋给逼出来的。
赵昚苦笑若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些词句,若不是让辛弃疾写下这些词句的不是他们大宋,他必然是会句句品读,洋洋洒洒写下大片的心得感悟。
而现在,他只有一个感想
大宋真的负了太多人。
他本是陈亮笔下“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辛弃疾。他本该驰骋疆场,立不世之功。最后却只能独自登高,写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所以我想说赵匡胤的后代也没比赵光义的后代好到哪里去只能说作为对比对象的徽钦高太烂,才显得南宋后面的皇帝没那么离谱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宋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硬生生地将一个军神逼成了传奇词人。”4
殿中沉默了一会。
朝臣之前还因为新君是被后世认可的明君而欣喜,但如今却看到后人说那是和“徽钦高”三人相比,心中复杂可想而知。
果然,视频中所讲述的东西还是不能全信。
赵昚并不在意评论对自己的评价,他现在满心满眼都是辛弃疾。
他想派人去召辛弃疾来临安,又觉得一来一回耽误太多时间,他想快点见到对方。
片刻之后,赵昚发布了一条视频。
大意就是幼安,速来
看到视频的辛弃疾一头雾水新官家怎么知道我的字
虽然不解,但辛弃疾还是麻利地收拾行李赶赴临安。
屋外吹来一阵风,将桌上的纸吹得发出“沙沙”声响。
纸上的墨迹还未干。
那是辛弃疾自知道隆兴北伐失败后就开始写的策论,他原还准备派人将它送去临安,献给官家。
现在看来,他可以亲自交给官家了。
r2341时空。
赵匡胤终于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
金军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派人求和。
他是不想求和,可谁让宋军把他们压着打,完颜宗翰还被俘虏了,不求和不行。
宋金两国签订了和议,只是这次的和议,两国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从前的宋朝不管打输打赢都爱送钱给对方,但这回是赵匡胤在这儿。
抠门的宋太祖送钱不可能
根据和议,宋金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金为弟。金国每年要给宋朝送岁币。
赵匡胤没有把岁币的数额定得太高,金国可不像宋朝能负担那么高的岁币,他倒是想把金国国库掏空,但他知道不能把金国逼得太紧。
金人本来就爱撕毁协议,条款订得越狠,他们以后反悔得就越早。
虽然此战金国元气大伤,想卷土重来也得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赵匡胤看了下宋朝的情况
太弱了。
赵匡胤还是给他们多留些发展时间吧。
金人使者离开之前有意无意试探赵匡胤还会在此处呆多久。
金人知道赵匡胤已经在宗室里重新选了个皇帝,说明他不会在这里久留。
赵匡胤笑得和善“过段时间就走,没事的时候就回来看看。”
这话当然是唬人的。
金人表情微不可察地凝固了一瞬,忧心忡忡地离去。
赵匡胤可以是骗他的,但他不敢拿金国来赌这话的真假。
待金人离去,赵匡胤屏退旁人,殿中只剩下他和他亲自选出来的新君。
这是他的直系子孙。
有前车之鉴在,就算赵匡胤想在赵二一脉里选继承人,大臣和百姓也不会同意的。
基因一说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谁让视频反复提及,赵佶又太过离谱呢
就像金人不敢赌赵匡胤所言的真假,宋人也不敢赌歹竹到底能不能出好笋。
赵匡胤看着他这突然从宗室子变成皇帝也依旧一派从容的后人,心中颇为满意。
他道“朕要走了,不会再来,也不会再有其他人来。”
“孙儿知道。太祖能出现一次已是大宋之幸,自不能妄求更多的。”
光屏上的倒计时亮起,赵匡胤的周身亮起金光。
“知道就好。”赵匡胤一只脚踏入光屏,最后说了一句,“不要让朕失望,更不要让宋人失望。”
虽然他应该不会有机会知道。
年轻的新君跪在太祖身后拜别“孙儿谨记。”
赵匡胤迈入光屏,进入时空隧道。
只要再走几步路,穿过对面的光屏,他就可以回到原本的时空。
他才走了一步,隧道就剧烈地晃动起来。
赵匡胤本想快步冲出去,却见身侧的隧道出现了一道缝隙,裂出一道口子。
透过那道裂口,赵匡胤看见了一片海。
数不胜数的船只飘在海上,每一艘船上都挤满了人。
他看见一个站在船头的男人背着个小娃娃跳入海中。
随后,船上之人一个接一个地直直落入海中。
赵匡胤听得见震天的哭嚎声,也听见那些人跳海之前高喊着
“愿与官家同死”
“国亡,我亦不生”
这是
一股大力拉扯着赵匡胤的身体往出口方向去,待他反应过来时已回到了原本时空。
“官家”
在众臣眼中,赵匡胤只消失了一眨眼的功夫,再出现时脸色却变得极为难看。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