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 自然:天文地理 史上著名变戏法受害人……

作品:《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在先贤们的强烈要求下, 申猴把画像换成了本人的照片。

    这样,大家就都满意了。

    申猴正式开始讲解

    诸位如今生活的环境基本都山清水秀,可能不太了解后世的情况, 先给你们看几个视频。

    无数个巨大的烟囱在向天空排放黑色黄色的浓烟,天空一点点染上阴霾的色泽。污水肆无忌惮地被送入河流中, 导致河水腐烂发臭。大规模的树木砍伐, 于是一座座青山成为斑秃黄土

    在向古人展示了后世科技力量的同时,也把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恐怖副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视频的最终, 是一个全国地图。地图上原本覆盖着大量的绿色,一点点萎缩变黄, 被城市聚落、沙土荒漠等存在代替。

    简直触目惊心

    后世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环境的急速恶化。因为闭关锁国, 我们比旁人落后了数百年, 想要快速跟上他们的步伐,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和环境急速恶化相对应的,是华夏各行各业的腾飞。他们用了百年不到的时间赶上别人那么多年的积累, 自然就没有办法顾全所有方面。

    不过一开始, 只是无力处理那些排放入外界的污染物。到后来有处理的技术了, 则是某些黑心商人不肯费劲处理,只想最大限度的捞钱。

    许多后世人误以为古人不懂环境保护,因为古代的环境压根没有受到什么破坏, 没必要保护。

    实则不然, 先贤们早就提出了相关理论。而且不仅仅只是提出理论,王朝律法里也有相关规定。

    申猴调出了孟子和庄子中的不少词句,其中孟子的理论是以治国为主、庄子则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

    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为例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说的是不用密网去水中过度捕捞、甚至导致鱼虾绝户, 鱼虾就能源源不断、怎么都吃不完。以及按照一定的时节去山中伐木、而不是随意乱砍乱伐,那么木材也能生生不息、永远用不完。

    孟子的这段话是在表达他的治国理念,认为这样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也能安稳祥和。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他说得确实不错,环境与百姓和国家息息相关。如果环境不好,短时间内或许还不显,但时间一长,必然生乱。

    作为佐证,申猴展示了田地被污染导致无法种植出作物,百姓颗粒无收的场景。

    接着又展示了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患者人数暴增,医院人满为患的场景。

    皇帝们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他们确实听过孟子的这番治国理念,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从食能果腹和各种资源够用这两个方面来粗浅地看待这件事。

    没想到环境污染还会大规模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

    不过想想也正常,先不说古代出现植被稀缺的情况下本来就不多。即便出现了,治下百姓也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也不一定能发现这个病的根源是植被减少导致的。

    最麻烦的就在这里,古代医疗太差了。

    治病一向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于百姓来说,能不生病是最好的。和治病要花的功夫比起来,保护林木什么的根本就不值一提。

    东周时期,秦国律法田律中有规定,春日二月不许进山砍树、不准堵塞河道,夏季之前不准烧草制作肥料、不准采摘刚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鸟和鸟蛋等,直到七月才解除禁令。

    古人对物种的繁衍保护,开始得远比现代人以为的要早。

    礼记中也详细规定了春天不应合围猎场,将猎物一网打尽,要放过幼崽,避免赶尽杀绝。

    申猴顺势放出了礼记编写者、西汉礼学家戴圣的画像。

    众人看到了画像之后,齐齐沉默了。

    倒不是他的画像格外丑,或者格外好看,在所有人里清新脱俗。

    而是

    这个画像怎么看着好像孟子那幅

    申猴慢悠悠补充

    这些画像都是后头朝代的画师纯靠想象力绘制的,出现撞脸也很正常。

    戴圣哽住在下何德何能

    申猴反问

    撞脸孟子不好吗孟子这幅多好看,要是撞脸孔子或者朱元璋,那才要难受呢。

    已经看过自己画像的孔夫子

    还没看过自己画像的朱元璋哈

    刘彻好奇死了

    “朱元璋的画像什么模样快放出来给朕瞧瞧”

    孔夫子的画像之前天幕展示过了,所以他已经不好奇了。

    说起来确实是丑,反正他无法理解后人这种喜欢在画像上搞一些奇奇怪怪的特征来显示所画之人“天生异象”的偏好。

    咱就是说,重瞳这类的也就算了,确实看上去很唬人。豁牙驼背到底哪里算奇人异象了画像真不是孔子的黑粉画的吗

    明朝位面的朱元璋此刻却不是很想知道自己的画像长啥样。

    就算想看也得私底下一个人看。

    但还没等他开口表达出他的意愿,主持人已经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放出了他的猪腰子脸。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震撼地看向儿子们

    “这张图画的是老子”

    儿子们难以回答。

    朱元璋不信邪,狂戳客服

    “这个画像谁画的还有,给老子看看明朝其他皇帝的画像”

    要是比他的好看,他就要生气了。

    客服

    客服为难地表示

    画像不知道是谁画的,反正最晚是你们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出现的。有人认为你被画成这样,除了要展现你的特异之外,还因为民间流传的野史把你塑造得特别刻薄残忍,所以画风受到了一点影响。〗

    还别说,这个猪腰子脸看起来真的挺不好惹的。

    朱元璋要气疯了

    “老子怎么就刻薄残忍了就因为扒皮萱草”

    客服嘴角一抽,你自己也知道扒皮萱草吓人啊。

    但还真不是因为这个,主要是因为洪武大逃杀来着。

    客服不提朱元璋险些忘了这件事,这一提他想起来了。对,洪武大逃杀,都是为了朱允炆这个废物,一切都是朱允炆的锅。

    朱元璋磨了磨牙。

    “小王八羔子,老子回头非得好好收拾收拾他”

    汉朝位面的刘彻已经笑岔气了。

    “朕原本还以为朕那幅矮胖的画像已经够丑的了,果然一山更比一山高。哈哈哈快快快,天幕快给朕看看始皇、唐太宗和明太宗的画像”

    刘彻没怎么记住朱棣的名字,就记得这家伙倒霉催的,好好一个太宗庙号给人改成祖了。具体什么祖记不住,因为成祖太少见了,不如太宗好记。

    申猴想了想,既然你都这么要求了,那干脆秦汉唐明五位皇帝的画像一起放出来吧,要的就是一个整整齐齐。

    于是刘彻笑到一半,卡住了。

    “不是,朕只想看他们的,没让你把朕的也放出来啊”

    看着天幕上的矮胖子,刘彻要窒息了。

    尤其是主持人这个不厚道的,居然还把朱元璋的画像给换成了明朝前期正经绘制的版本。

    于是原本丑陋的明太祖摇身一变,换成了一个面目慈祥的胖大叔。带着一点点的威严,但又不失亲和,而且看五官哪怕不算俊美,也能归入耐看那一挂。

    刘彻

    全班垫底一下子就逆袭成全班前三了,这合理吗

    这还没完,朱元璋长这模样,他儿子能丑到哪里去呢所以朱棣的画像也不难看,同样是个耐看的大叔,膀大腰圆,一看就是经典的武官身材。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一般般,但也不丑。

    最后看始皇,虽然也有点矮胖的嫌疑,但威严深重。尤其是还佩了剑,一看就颇有气势。

    看完一圈,刘彻发现被两个宫人扶着的自己输了。

    就不说长相这种了,反正都是后人编的。凭什么别人的画像都是皇帝单独展示自己,到他这里多了两个宫人画师你到底在内涵什么东西

    他刘彻用得着别人扶吗还是两个人扶

    唐朝位面。

    李世民摸着下巴觉得还挺符合逻辑的。

    “汉武帝好像不怎么习武,以他的生活水平,时间长了体虚发胖也是有可能的。”

    刘彻你才不习武朕文武双全朕只是不亲自上阵杀敌而已

    李世民还在分析

    “武帝晚年身体不好,在行宫休养,需要人搀扶实属正常。”

    魏征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替汉武帝说一句公道话

    “武帝晚年仿佛是患了消渴症,应当身形消瘦才对。”

    图画中明显不符,不能对着图分析。

    李世民却一击掌

    “那肯定还是生活习惯闹的,他晚年都患消渴症了,说明他以前也爱吃那什么高油高糖。之前没发病,不代表他身体就健硕,所以还没消瘦下来之前,出行是该有人搀扶的。”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隔壁刘彻听了都想打人。

    魏征所以陛下为什么执着于用后人靠着想象绘制的图画来分析武帝

    李世民嘻嘻,当然是为了迫害武帝啦。

    没看到旁边写起居注的官员已经奋笔疾书,把“上曰汉武帝或因饮食患病,身体虚弱,出行皆由人搀扶”给记下了

    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的,皇帝自己说的内容真不真实不重要,反正说了的都要记录下来,非常适合用来给汉武帝造谣。

    魏征陛下,你这样真的很幼稚。

    天幕中,申猴发现话题偏了。

    好在这一趴也没耗费太长时间,也就几分钟而已。他赶紧把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至于某些皇帝的小小意见,就暂时忽略了。

    介于诸位已经将环境保护写入了律法,这里也就不过多赘述,强调其重要性。接下来主要给诸位展示一下因为环境缘故遭受到侵扰的动植物。

    镜头给到了一只只胖乎乎的黑白萌物。

    这是熊猫,古代称为貘。貘对于皇帝们来说不算太陌生,很多皇帝的珍兽园里就会养上几只。

    因为后世人类数量太多,很多林区也被人类开发出来成为居住地和耕地。适合熊猫生存的区域大大缩减,导致了熊猫数量的锐减。

    其实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食物来源单一,食物遭到破坏导致它们缺少食物而死,生殖系统受到细菌感染导致产卵率低下等等。

    不过这节是讲自然环境保护的,所以重点说栖息地的问题。

    熊猫靠着它可爱的外表和濒危的数量成为了后世的华夏国宝,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种群数量终于渐渐增加,从濒危降为易危。

    皇帝们听着好像还是很危险的样子。

    对于某种生物的灭绝,他们是没太多反应的。古代又不讲究生物多样性,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行。

    不过看了这么多天天幕,大家也意识到了。后世人虽然会做很多很无聊的事情,但国家推行的事,一般还是蛮重要的。

    他们不明白,只是暂时还没弄懂其中的重要性而已。

    好在熊猫濒危这个和他们古人关系不大,他们的百姓数量还没夸张到会威胁熊猫栖息地的地步。

    所以这一环节大家就看个乐呵了。

    申猴也是提醒他们一下,哪些生物容易进入危险行列。

    只要皇帝们身边的史官动动笔记录下来,等到历史进程进入到后世那种阶段,自然会有聪明人翻看史书。对照着记录重点关注这些脆弱的小生物,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现在只要把该提的都提一遍,皇帝们不放在心上也不要紧。

    天幕中一个个物种被展示了出来。

    众人看了一圈不得不承认,陆地上的动物还得是熊猫最可爱。而水里的,则是江豚白鳍豚比较萌。

    每个动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视频记录,其中熊猫的最多。大家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手指不停地翻着那些熊猫的视频,越看越上头。

    有不怎么去珍兽园的皇帝就感慨

    “这些貘看着怎么那么憨”

    走个路都能把自己摔懵,完全不像介绍里的那么凶猛。主持人还说它咬合力、奔跑速度在熊类里都是名类前茅的,完全看不出来啊。

    这个时候,就有看书多的人想起来了。

    “貘好像是蚩尤的坐骑来着,蚩尤就骑这玩意儿和炎黄打仗那输了不冤啊。”

    他身边的人嘴角一抽

    “你从哪儿看的史书可没记载过蚩尤的坐骑是什么。”

    那人挠挠头

    “那可能是我看了什么野史吧。”

    有了解内情的同僚忍不住开口道

    “你那个充其量算民间传说,野史都称不上。”

    他是专门在翰林院负责编撰书籍的,对各类文献看得都比较多。所以哪些是野史、哪些是正史、哪些是志怪小说、又有哪些是民间传闻,他立刻就能分辨出来。

    那人惋惜不已

    “居然是民间传闻,那就不能请天幕问一问蚩尤本人,打仗的时候有没有被貘带着一起摔倒了。”

    他的同僚

    “天幕不是说从夏朝开始选取的世界吗哪来的蚩尤在看天幕”

    他甚至怀疑,夏朝人能不能看懂天幕。

    因为这个天幕是后世之人弄出来的,而非神灵。后世只能根据书籍记载来还原各朝各地的语言读音,但夏朝它没有记载啊。

    所以夏朝的语言,恐怕是个迷。

    系统表示不,我还有语言翻译组件。就算一开始听不懂,让子系统去实地熏陶一下,时间长了也能学会那边的语言。

    有子系统作弊就是这点好,可以加快学习进度。之前系统说完长寿秘诀后消失的半个月中,干的事情里就有这么一件。

    也就是说夏朝的语言已经勉强破译了。

    不过夏朝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看天幕确实挺吃力的。基本和不识字的百姓差不多,要靠语音朗读。

    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词汇他们也听不明白,特供版的语音翻译十分冗杂。

    总之,夏朝人包括不少商朝人,看天幕就是顶多看懂十分之一,当个乐呵了。

    申猴在讲述完之后,又着重讲了一下环境破坏后治理补救的方法。

    比如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防风固沙,说起来这个也不是现代才开始有的问题了。西域沙漠就是古代的时候渐渐形成的,和西域那边的居民过量种地消耗水资源也有关系。

    而黄土高原则更复杂一些,除了有砍伐树木这个原因之外,其实还有气候变化。0度线从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北方变冷,树林生态也变得脆弱了许多。

    近年有一些学者认为,黄河上游的植被重新繁茂起来的速度超过了人类植树造林的效率,应该是和气温上升有关。因为气候在慢慢向上古时期贴近,所以曾经消失的树木自己也在生长回来。

    申猴将开封地区的黄河横切图展示给了所有人看。

    由于黄河上游树木缺失,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沙土被河流一起带到了下游,导致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越堆越厚。

    这个横切图简直堪称恐怖,河水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开封城地面的高度。不仅是河面高度,就连河床高度都比地面高了7米多。

    河道两侧纯靠高高的堤坝阻拦河水,万一堤坝出点问题,就是水淹全城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从古代就慢慢积累下来的。古人也不是没试过处理河底沉积的泥沙,但这太难了,要不然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治理黄河和治理沙漠两个大麻烦丢出来,搞得皇帝们一个个都头大如斗。

    沙漠他们还能放放,反正大多在西域,也不是中原腹地。黄河不行啊,开封可是中原的重要城市。

    而且不止开封,黄河流经的区域重城一个接一个。要是各个都像开封这样出现地上悬河,那太恐怖了。

    申猴抱歉地表示

    后世自己都没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太多的办法给你们。不过我这里总结了一些从古至今各朝代试图减少泥沙沉积的方法,你们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用。

    非得先解决了上游的沙土流失问题,才能在下游挖沙。否则一边挖一边堆积,还不知道哪个速度更快呢。

    这么算下来,或许古代位面反而是能提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可以提前保护黄土高坡的植被,就不用面临后头这么夸张的沉积情况了。

    接下来的天文地理节目就在重点讲植被保护,百姓们听得昏昏欲睡。这些离他们太远了,实在是不感兴趣。

    幸好这个节目只持续两刻钟,而且之前分享动植物也花费了一些时间。所以没等他们睡着,节目就结束了。

    然后,他们就听到主持人说下一个节目叫走近科学,用来探秘奇人异事和闹鬼传说的。

    百姓们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jg

    节目一上来就是非常吸引人的开场白

    一张白纸为何能凭空生字一处荒野为何会突现鬼火方士仙术到底如何生效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欢迎收看走近科学节目。

    下面有请史上著名受害人登场,与我们一起探寻这一切背后的秘密。

    不等众人反应,镜头突然给到了汉武帝刘彻。可能是生怕大家认不出来这是谁,还贴心地标上了身份和姓名。

    史上著名受害人刘彻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