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0. 技术:民生兴国1 怜爱一下啥也没吃过……
作品:《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这次上来讲解的是一位姓林的官员。
虽然见惯了大场面, 但是一想到天幕那头看自己的还有传说中的太宗陛下,林御史整个人都激动得不能自已。
那可是太宗啊后世只要不遇明君就要去昭陵哭一哭的太宗陛下
御史林御史上来第一句就是磕磕绊绊的
“微、微臣参、参见太宗陛下”
李世民哎了一声
“这是喊朕吗”
天幕剧透过他是唐太宗,这又是一位唐末的御史,应该是喊的他吧
贞观群臣立刻夸夸
“陛下如此深得人心, 果真令臣等叹服。”
李世民干咳一声正襟危坐。
一般般啦, 他也就是比其他人好那么一点点。
林御史并没有为了追星花太多时间门, 他还记得自己上来的职责是什么,也怕自己表现地太不稳重会给太宗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问候完这一句之后,他就板起脸开始讲解视频了。
李世民有心想问问唐末是什么样子,出了什么问题才导致唐朝进入末年。然而终究还是没问出来, 还是那句话,现在是技术频道的时间门。
天幕中只给林御史在右下角留了一小块区域露脸, 虽然小,但这也是露脸了。
其他有心名扬天下的看着他的脸、他的名字都被天幕公布出来,羡慕极了。
这可是真正的名扬天下了,还是所有世界的人都能看到的那种。
以往哪个当官的能做到这个地步古代信息传播迟缓, 而且也没办法做到人人都能看到、听到和记住。
但是天幕可以, 因为这东西还有回放。一次两次记不住,多看几次不就把人名长相都给记住了
林御史的家人忍不住挺直腰杆, 觉得荣耀极了。
有几个之前没同意公布技术的人生出了后悔的想法, 悄悄联络天幕改变了主意。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宁愿不扬名, 也不肯把自家技术共享的。
问题不大。
222将不公开的技术都仔细整理了一份, 前去联络它们的上游技术。
比如新式织布机他们不愿意公布,那就往上找。前一版的那位是否愿意公布, 如果愿意,就公布这一版,再搭配改进指导, 让大家自主研发。
以此类推,每一版的改进中涉及到的修改都要获得授权。有人的改进是基于前人改的,那要获得前人的授权。
这样会很麻烦,但222不嫌弃麻烦。
它们系统可以分出n个子系统同时工作,还互相不会影响。拥有千万个分身的它可以做到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可不能浪费。
而且播放技术也要根据时代来。
别看李世民这边是直接播放的短曲辕犁的制作方法,实际上其他位面放的可不是这个。
比如非常古老的夏商周位面,先播放的就是更古早的犁版本。
夏朝庶民先是看到了最基础的耕犁制作方法的讲解,然后衔接上了第一版的改进。这样一个个的视频衔接,让夏朝人自己选择自己能够做得出来的耕犁进行制作。
因为耕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有与之相关的发明者和改进者都同意公布技术。
所以各个位面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耕犁就可以了。
但是像织布机这就,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织布机中间门有几环改进没有获得授权,无法全套播放。商朝庶民在看到其中某一环时,就要开始自己根据指导意见进行研究了。
后续公布的新版织布机技术里,会隐瞒这部分没有得到授权的改进,只讲其他的部分。
所以他们如果没能研究出这部分被隐藏的技术,后头这些改进基本上也用不了,只能干看着。
这样的技术保护一直要维持到发明者技术没能藏住的后世时代。
例如西汉某个人选择了不公布,但是在历史上东汉时期这个技术已经因为种种原因人尽皆知了。那么东汉时期的人就可以看到完整版的技术,毕竟天幕就算不说,那时的人们也能自己找到相关资料。
222虽然保护专利,但不会过于迂腐。它会先检测这个改进在当前时代有没有泄露,然后再选择是否继续维持保护。
朱元璋对此表示很赞。
“咱这里什么都能看得到,直接抄成果就行。”
朱元璋翻着视频库里的上百个视频,乐得大牙都露出来了。
民生兴国的节目在开始播放之后就用各种箭头提醒众人,可以进行直播间门切换的操作。
朱元璋顺着箭头退回主界面一看,好家伙,这么多视频。
一共有四种技术的直播间门,目前只开放了耕犁的部分。另外三种技术的讲解分别在一刻钟、两刻钟和三刻钟后开始,到时候会全解封。
然而光是耕犁的分类就有几十个直播间门了,从直播间门封面可以看出都是在直播什么阶段的犁。
天幕自动将目前最适合观看者的直播间门标注了出来,但是如果你非要看其他视频,天幕也不拦着。
不想自己选择的,就跟着天幕看。
民生兴国一共持续一个小时,可以播放四个直播间门里的视频内容。
如果观看者不自主切换的话,今日播放完耕犁之后,就会切换到下一个合适的直播间门,开始播放织布机,接着是水车和石磨。
这是今天主打的是这四种物品,下一旬会更新四种新的物品。
222也想一口气把所有技术都公布,奈何它可以分出子系统疯狂加班,工匠们不行。
有些东西光是讲解视频的制作就很耗时了,一时半会儿根本录不完。而且百姓们也没办法一下子消化那么多,反正时间门还长,慢慢来吧。
由于耕犁这种东西制作起来技术难度不大,所以始皇一开始就退出了直播间门,直奔最先进的耕犁。
看了几分钟后,他认清现实,放弃了。
这种耕犁使用的金属部件太多了,以大秦如今的冶铁工艺明显做不到。所以好高骛远是不行的,还是得乖乖按照直播间门推送的那一款来。
始皇颇为遗憾地想着,天幕怎么不更新冶铁技术
和始皇有同样操作的刘彻也在想这个问题。
不知道技术频道的另一个节目是什么,会有冶铁吗后世热武器似乎也需要冶铁技术的支持,否则只能搞点炸药小打小闹。
技术的事情有专业的工匠负责,皇帝们凑热闹看了一会儿之后就退出了。
这些东西的门槛太高,外行人看不懂。
大部分百姓也看不明白,问了村里工匠确定对方能照着做之后就放心地退出了,没有接着和节目死磕。
天幕似乎是掐准了他们摸索新节目的时间门,大家基本上都确定好是否继续看直播之后,进入了下一环节。
所有退出到主界面的人都被拉入了新的主直播间门。
女主持辰龙再次出现
接下来将为您播放民生兴国成果篇,为您展示部分新型机器的实用成果。
百姓们没听懂什么意思。
辰龙也没多解释,她直接带着直播镜头走向了旁边的石磨。
这是戌时三刻会为大家分享的石磨,在日常生活中,石磨具有非常多的用途。小到制作食物,大到研磨和粉碎其他行业需要的材料,都能用石磨及其改进出的研磨机来实现。
看起来清瘦的辰龙当着所有人的面拎起了一桶泡好的黄豆
这是五谷中的菽,因为吃多了容易胀气,并不受平民喜爱。然而菽作为五谷之一,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不得不吃它。
百姓们纷纷点头赞同。
发明了豆制品的时代还好,在那些不懂豆制品制作的时代里,百姓就只能直接煮熟了作豆饭吃。
这种吃法说实话,真的不怎么样,尤其是古代的豆子口感也不太好。
偏偏那个时期为了保证收成,大家很多时候都不是一片地只种一种作物的。经常一块地五谷一起种,收获什么吃什么。
这种杂种的方式没办法保证种植效率,却能获得低保。
一般情况下,气候不会糟糕到让物种作物都绝收的程度。比如降雨多了,只会不适合其中一两种作物的生长,导致了它们减产,但其他的作物还是照样收获。
万一哪一年运气不好,就剩下黄豆丰收了,再难吃大家也得捏着鼻子天天吃豆饭。
辰龙用葫芦瓢舀起一勺泡好的黄豆
诸位请看,晒干的菽可以用清水泡发至这个状态,然后放入石磨中研磨成豇。在后世,这是菽的最主要吃法,人们早已不吃单纯煮熟的豆饭了。
汉代之前的庶民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
汉代之后的庶民不少也看得认真,因为豆腐在很长一段时间门里都没流传至民间门,庶民根本没见过。
关于豆腐的发明者,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汉淮南王刘安。222联络过对方之后得到了推广的授权,于是加入了这次的节目内容中。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泡好的黄豆被放入石磨中,主持人推动石磨上的木杆进行研磨。
很快,乳白泛黄的豆浆就从小口流出,滴滴答答落入桶内。
“哇”
小孩子们没见过这个,觉得非常神奇。
辰龙边推磨边提醒道
石磨比较笨重,使用起来很费力气。家中有牲畜的可以考虑让它们来帮忙推磨,比如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用驴拉磨,在驴眼前吊个它爱吃的东西,这样它就会一直往前走。
清冷小姐姐一本正经地讲笑话,冷场效果一流。
众人
辰龙发现效果不好,想了想,补充一句
不是让你们一直举着,是把东西用线吊在棍子上,然后把棍子绑在驴脑袋上。
众人
糟糕,更冷了。
不过这招我没用过,不清楚是否可行,大家可以试一试。如果不行,当我没说。
明朝的未来圣人预备役王守仁小朋友很有实践精神,当即就要去找棍子和芦苇干草。
被他爹大手一捞拎回来了
“明日再折腾家里的驴,家中就这一头驴,你让它晚上好好休息。”
王守仁不情不愿
“哦”
如果家里没有牲口,可以看看水车。这边建议以村庄为单位建造水车时可以做个外扩,加上水力磨坊。水流不仅可以带动水车运行,也可以顺便带动石磨运行,节省人力。
这个建议就比用牲口的中肯多了,村里有水车的人都纷纷点头。
可惜很多村庄的水车动力不是特别足,水车自己运转都艰难,不一定能加石磨。
好在一般人家石磨也不是天天用的,实在不行还可以求助邻里乡亲。
说话间门,豆浆已经磨好了。
辰龙没有磨太多,她拎着一小桶豆浆进入了旁边的灶屋。
系统数据构造出的空间门是大白天,光线充足,完全不影响观看。
辰龙将豆浆倒入铺好在锅内的纱布里
这个豆浆是有渣的,要尽量过滤掉。
顿了顿,补充道
没有纱布用普通布也行,就是过滤的慢一些,用之前记得反复清洗干净。
没条件就别过滤了,不过滤豆渣只是口感稍微差一些,不影响食用。
过滤出来的豆渣需要煮熟,煮熟后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喂牲口。
很多现代习以为常的工具,在古代是很奢侈的,比如纱布。
辰龙必须在讲解的时候时时打补丁,因为百姓们的思维比较固化,容易转不过弯来。你要是不提醒他们豆渣也是可以不过滤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没办法过滤豆渣就放弃制作豆腐。
脑子灵活的人当然也有,但大多数百姓还是不敢自己创新的。他们一代又一代遵循着前任的经验,小心翼翼地操作,生怕哪里做得不对了就毁了一锅东西。
这不只是他们缺乏自己动脑创新的精神,更是因为家底太薄,经不起损失。多做多错,所以还是少做为妙。
百姓们渐渐发现这个气质清冷好像不太好说话的姑娘其实挺热心肠的,是个外冷内热的人。
于是也不害怕她了,经常看着看着就下意识对自己不清楚的部分问出声来。完全忘记了这是隔着天幕,对方听不见。
好在系统有全自动收集反馈的程序,会主动筛选相关问题,将大家问得多的那些发送到辰龙面前。
辰龙看了一眼,解答道
煮豆浆的过程要不停搅拌是为了防止下头的豆浆黏在锅底煮糊了。而且煮豆浆沸腾之后不代表它就彻底熟了,豆浆会假沸,要多煮一会儿,没有彻底煮熟的豆浆喝了是会中毒的。一次不要煮太多,容易从锅中扑出来。
大家一听中毒都吓到了。
但是仔细想想,没彻底煮熟的豆饭好像也会把人吃中毒,也就冷静下来了。
接下来,辰龙教了他们用不同的东西点豆腐。
卤水、石膏、内酯等,不过古代比较好弄的也就是卤水和石膏了。卤水在盐湖和海边都能弄到,而石膏则是炼丹的副产品。
豆腐的吃法千千万,因为现在播放的不是美食频道,所以辰龙只介绍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做法。
更多做法初九美食频道会进行分享。
还有发豆芽之类的,这些和石磨无关,它也就没有现在直接说。
豆腐要静置一段时间门才会成型,现在做的这一锅要等很久。我提前做了一锅,这会儿应该已经好了,我们直接过去看看成果。
辰龙揭开了另一口锅上的盖子。
这样就差不多了,可以捞出来将水过滤掉。
豆腐被重新用纱布裹住,放在蒸笼中,架在锅上方,让水从缝隙里漏下去。
还可以在上面压重物,把水快一些压出来。最后成品的豆腐有很多种,如果水被压干了,就成了豆腐干。如果水还剩很多,就是嫩豆腐。刚出锅的这种也可以直接加点盐酱或者蜜糖吃,这种叫豆腐脑。
辰龙将不同豆腐一一取出,快手做了一桌豆腐宴。
小孩子们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辰龙的厨房里什么调味料都有,做出来的东西简直色香味俱全。而且哪怕她只是单纯地加点盐加点糖,往上头放点葱花或者糖桂花的花瓣,看着也十分诱人。
百姓们可不懂摆盘,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
一时间门,大家都对初九的美食频道万分期待起来。
这还只是技术频道做的食物,美食频道该会展示什么样的珍馐佳肴啊不知道和皇帝老爷吃的御膳比起来,哪个更好吃。
辰龙最后又补充了一句
嫩豆腐入口即化,非常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孩子食用。这个东西吃起来不需要咀嚼,嫌麻烦就煮汤的时候丢进去,一点都不费事。
古代很多人三四十岁就因为身体原因掉光了牙齿,吃东西非常不方便。豆腐的发明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222第一轮技术分享就要上石磨的缘故。
更何况,石磨还有更多的用途。
让我们回到石磨这边。
辰龙走到另一个不带引导槽的石磨边上,它旁边还有个石碾。石碾就是一个大磨盘上有个石头做的滚筒,可以在磨盘上滚动,将东西碾压。
石碾可以算是石磨的另一种形态,用它来祛除稻米麦子的外壳是个不错的选择。
较早的时期大家都是用舂米的笨办法,容易把米舂碎,也很费力气。石碾同样可以借助水利和畜力,显然方便很多。
稻米倒在磨盘上,推动石碾进行碾压,几圈下来就有不少稻米脱壳了。
脱壳的米和麦可以用这种不带引流槽的石磨磨成粉,然后加水制作其他的吃食。
辰龙耐心地又把米麦分别磨了一小袋出来,都拿到厨房加水和面。
其实这些在比较靠后的王朝都是百姓家家都会的技术了,但在靠前的朝代,却是闻所未闻。
各种面食米食飞快地被制作出来,大家跟着见识到了面条米线包子饺子等,看得目不暇接。
天幕中将这些美食的发明时间门一一列举出来。
没见过世面的始皇
很多都是汉朝的时候发明的,比如面条、饺子、包子当时叫馒头等。
他堂堂始皇什么都没吃过,刘彻那个家伙却全都见识过。
始皇有点不爽,这个刘彻怎么这么好命呢
殊不知隔壁刘彻也没见过
“这个包子和饺子是大汉哪个时期的发明应该不是如今这会儿吧”
臣下也表示自己没见过,应该是后世。
天幕也不标清楚,就说是汉代,汉代那么多年呢,谁知道是哪一代皇帝在位的事情。
不过不要紧,现在他也知道做法了。明天就吃这些,让厨子每样都做一点来尝尝。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