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靳辅的表现确实很到位, 把那场戏主角的表情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康熙很快就收到京城那边的消息,有人已经开始试探着给他推荐接任河道提督的人选。

    他并不意外,只是看着这些人选微微皱眉, 对顾凝宸说道“还以为大臣们会推举什么人才过来,哪知道就这些”

    康熙对这些人是一个都看不上, 眉头皱得更紧了。

    哪怕这些大臣想让人取代靳辅,好歹也推荐个能用之人才行。

    不过也是,如果也跟靳辅一样能干,那换不换人没什么区别, 还未必听话。

    这人只需要放在这个位置上,哪怕只放一会就足够了,反正不行就继续换人, 就是个工具人而已。

    一般人都不是傻子,知道坐上这个位子只是别人揽钱的工具,不说自己的身家小命, 就是家里人都很难保得住,自然都不乐意去。

    于是推举的大多就是刚中举上来的, 家底不怎么厉害, 对朝堂知道不多, 只以为是个好差事的愣头青了。

    不说年轻, 还没有经验,放在河道提督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岂不是要乱套了

    偏偏这些大臣说的理由还十分冠冕堂皇, 治理河道是个辛苦的差事,年轻力壮的官员才能承受得住。

    不然干一两个月身体就不行了,不还得另外换人那么麻烦吗

    事情干一半,没干完就换人来接手, 适应又是一段时间。

    频繁换人,河道这治理就断断续续,更难出成效了。

    康熙嗤之以鼻,老臣不愿意干这活,就忽悠年轻官员去干了。

    这些愣头青只要有出头的机会,哪里管是什么,一窝蜂就上来了。

    不过他感觉这些都是试探的卒子罢了,都不成气候。

    大臣也明白康熙肯定不会随便选一个年轻官员在这么重要却又辛苦官职上,就是个混淆视听的烟雾而已。

    后边的折子渐渐就正常起来,推举的人也是如此。

    其中就有于成龙,推举的人还有不少。

    康熙的指尖点了点折子上这个名字,有点疑惑于成龙竟然跟京中的大臣关系颇好,一个两个都推举他了

    顾凝宸看见后就笑着道“毕竟大人们也明白,如今靳大人不在的话,也就于大人还能接手河道之事,换了别人只怕毫无经验。”

    换言之,推举于成龙,这成功的几率高,毕竟康熙之前还在宫里亲自召见过这位于大人,对他颇为赏识。

    前面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人选,也衬托出于成龙尤其靠谱,康熙指不定就拍板下来。

    康熙笑笑道“朕以前觉得这些大臣会来事,如今发现他们是真的很会猜中朕的心思。”

    如果他没有亲自南下巡视河道之事,还真的会换掉靳辅,然后换上于成龙。

    毕竟靳辅之后,也就于成龙在治理河道上有天赋,成绩还不错。

    但是康熙巡视过河道之后,发现靳辅说的才是正确的,对于成龙的印象就往下降低了一点。

    不过靠着前面这些官员衬托,于成龙还是比他们要出色得多了。

    如果真要换人,康熙确实除了于成龙之外就没有别的人选。

    这些大臣猜他的心思,还猜得挺准。

    康熙又接着看推举于成龙的大臣,其中就有工部尚书。

    他的指尖在工部尚书的折子上点了点,微微挑眉道“朕没想到工部尚书也来了,看来迫不及待想要朕换人。”

    这话顾凝宸就没接了,康熙心里已经有了决断,恐怕也猜出工部在其中掺和了不少。

    工部的人既然掺和了,工部尚书就不可能真的一无所知。

    康熙很快又从很多折子当中取出其中一本最厚的,里面夹杂着几页表格。

    他扫了一眼,就递给了身边的顾凝宸说道“这是朕让王谈私下查了工部的账目,暂时没能发现什么问题。”

    工部尚书很谨慎小心,都平账了,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反正从账目上,王谈反复算过,都找不出问题。

    顾凝宸低头看了眼表格,这是最近两年来的工程,每一项都写明了材料和人力等数字,加起来确实都没有差错。

    中间还记录了损耗,看着也不算多。

    但是几个项目加起来,这损耗就不少了。

    想必上面写的几个项目,做是做过了,不可能伪造出来的,不然一查就能拆穿的谎言,工部尚书不至于自信得以为自己真能一手遮天,不让康熙察觉得到。

    所以哪怕派人去当地查问,估计都会发现这差事是做了,但是做得如何,就要等好几年才可能检验出来。

    比如造桥的,建府邸的。

    桥梁没建在经常有洪水的地方,那就更难检验出来,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坏。

    毕竟就人走一走,没有洪水冲刷,桥梁如果不是超级豆腐渣工程就很难看出问题来。

    不过顾凝宸却想起了一件事,她曾听说当初乾隆南巡的时候经过一座桥,看见是雍正的时候修缮过,他走在上面感觉十分结实,只觉得这些年桥梁保养得好,还想要赏赐工部的人。

    哪知道他过了桥,不经意回头看了一眼,发现桥梁正面写着雍正时候修缮,还记录了时间。

    但是背面却写着万历朝修缮的字眼,桥梁的工程居然只改了正面的字,其他压根没动,这就让乾隆大为光火。

    顾凝宸就想着,会不会这些工程也是如此

    她就改了改,没说是乾隆的事,只说听来这么个传言。

    只道是有人经过桥梁,发现正面和背面的字不同,才知道桥梁修缮就是改了字而已。

    但是乾隆后来查看账单,就会发现工部用的银钱跟修缮一整座桥梁一样的花费,那些钱都去了哪里,自然都是工部从上到下的官员口袋里头了。

    而且他们还带人装模作样去桥梁那边折腾一两个月,看似是修缮了,不知情的其他百姓见了只以为是修了。

    哪怕派人去问,谁都不会说工部没派人去,还觉得桥梁也修缮过,简直天衣无缝。

    装作忙碌一下,这修缮的以前就全部进了自己的口袋,简直跟地上捡钱一样快了。

    康熙听得一怔,皱眉道“工部竟然如此大胆”

    虽说是传言,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的桥梁,他却觉得可以从这里入手。

    这些修缮工程可以问下什么时候开始,是重新建造还是修缮过,又修缮在哪个具体的位置。

    康熙直接打回去让工部重新做表,指责工部尚书写得不明不白,勒令他在半个月内必须把最近两年的工程修缮和建造之处都需要表明清楚才行。

    这命令立刻让工部尚书抓头了,很多工程压根不是重新建造,但是被他写成了建造,只修缮了一部分。

    也有不需要重建,但是他让人拆了来修,这样就能花费巨大,拆掉的桥梁旧的材料还能重新用,这就省下了一笔钱,却报了重新采买材料,这钱又能进自己的口袋了。

    如今康熙要具体修缮的地方指出来,然后可能还派人去查看一番。

    工部尚书来回走动一下,很快坐下写信,让心腹赶紧送出去。

    几个工程还能弥补一下,表面做点新刷的样子,就能糊弄外行人。

    殊不知康熙早就让人等在工部尚书的府邸外,就等他让心腹送信出来,送一个就连人带信扣下,一股脑塞进地牢里一个个开始审问。

    这些心腹跟着工部尚书养尊处优多年,收的钱不少,自然都挥霍得厉害,压根吃不了苦。

    一个个没多久就受不了,什么都愿意吐露出来,还把其他心腹都互相指认了出来。

    工部尚书那点事更是一点不落全抖落下来,一页纸都写不完,还得翻页写。

    未免打草惊蛇,这些人直接送去了慎刑司。

    慎刑司的人看着从心腹家里搜罗出来的账本,整整一大箱都派人立刻送去给康熙。

    康熙收到这么一大箱的账本,脸色就更难看了。

    这几天曹寅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看着康熙一天比一天难看的面色,外边又是风起云涌,都说靳辅要被换掉,可能会换成于成龙来负责河道之事。

    他只以为康熙心里不痛快,不喜欢靳辅此人。

    暂时没换掉,也只是他看在靳辅之前几年努力的份上。

    曹寅不敢问也不敢多说,只每天敲打伺候和做吃食的人,务必要做得妥妥帖帖的,绝不能有一点差错让康熙不喜。

    院子里没有外人在,顾凝宸就帮着康熙查阅这些账本,很快就把这些人贪下的银钱数目算了出来,不由大吃一惊。

    每个人的数目都相当惊人,这些还是心腹贪下的,那工部尚书究竟贪了多少

    康熙的面色更加难看,工部尚书明显是因为之前平三藩连连征战的关系,他压根没时间仔细查看这些账目,就能糊弄过去了。

    如今战事平息几年,工程少多了,工部尚书也稍微收敛了一点。

    但是之前贪下的数目极为巨大,后边两年收敛有什么用

    康熙真没想到,借着靳辅的事,居然还钓出了工部尚书这么一条大鱼来。

    “查,给朕把工部都查个底朝天”

    工部尚书尚且如此,其他人只怕没少收了。

    果不其然,暗卫用慎刑司给的线索,心腹供出的人那些府邸当中,都找到了不少账本。

    甚至还有暗室,里面藏了很多箱子的金银,全都放得满满当当。

    有的人家里放不下,还另外偷偷置办了宅子,挖了地窖来放金银,实在是赚了盆满钵满。

    康熙想到之前国库空虚,就是这些蛊虫一点点掏空的,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也是多得靳辅这条厉害的鱼饵,愣是钓上了不少大鱼来。

    证据都搜集清楚,康熙的南巡也就结束了,准备坐船回去京城料理工部此事。

    曹寅还以为自己招待不够周到,康熙在新院子住着,就没有一天的脸色是好的。

    如今匆匆而来,却又要匆匆离开,他不免露出惊惶的神色来。

    康熙拍了拍曹寅的肩膀道“好好干,别叫朕失望了。”

    失望两个字咬得尤为厉害,曹寅不知道为何后背一寒,下意识连连点头道“是,微臣一定好好办差,绝不会辜负皇上的信任。”

    康熙笑着点头,这才带着顾凝宸上船了。

    他还有点遗憾道“朕这次南下,原本该是带你领略一下江南的美景,如今这样匆匆忙忙,还在院子里一个劲办事,倒没时间带着你出去走走。”

    顾凝宸就笑着摇头道“大事要紧,而且皇上肯定不止这么一次南巡。下回南巡的时候带上几个小阿哥,也就更热闹了,皇上能带着我多去几个地方赏景。”

    康熙听后就笑着道“朕想着下回就带几个小子出来,只怕闹腾得很,不如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安静自在。”

    带着小孩子出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怕他们晕船,怕他们吃不下,怕他们路上生病。

    “等阿哥们再年长一点,再带他们出远行比较好。”

    顾凝宸微微一笑,康熙看来更想跟她二人世界,不想带娃

    回去的船只很快,顺风顺水的。

    大理寺已经接手了审理工部一干官员的事,也审得差不多了。

    证据都铁板钉钉的,工部就没一个人能逃脱得了。

    他们互相包庇,互相隐瞒,如今东窗事发就开始互相指责和揭秘,恨不得自己能够戴罪立功,这怎么可能

    工部尚书尤其想不到,自己的心腹居然藏着不少账本,还有关于他的,里面记录了工部尚书贪下的银钱。

    心腹摆明是记录后,以后什么时候可以拿出这个来威胁工部尚书

    这下工部尚书再小心谨慎,有这种猪队友在,证据确凿,压根就逃不过去了

    康熙一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接到大理寺的禀报,至于怎么处置这些人,很简单,全部斩立决。

    而且还要抄家,再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至于这些官员的亲属也逃不过去,毕竟他们把钱放进口袋里面,家人亲属都是受惠,挥霍过这些钱财。

    一时之间,午门血流成河。

    康熙还让小吏在午门反复跟来围观的百姓说了这些官员的罪状,比如这个人贪了多少钱,平日怎么挥霍,每天去茶楼和酒楼,还养了不止一个外室等等。

    还有因为贪了材料钱财的关系,才导致河道决堤,还了靳辅一个清白。

    围观的百姓原本都懵懵懂懂,只知道这些官员犯错了。

    犯了什么错,导致了什么后果,如今小吏喊得一清二楚。

    百姓们就怒了,不少人还是因为家乡几年前决堤流离失所,更是一个劲扔烂叶子,还把鞋子脱了来扔。

    想想决堤后那么多河边住着的百姓流离失所,有的甚至丢了小命,一家子几乎都没能活下,更是群情激动。

    好在侍卫早早就位,拦下这些激动的百姓。他们隔着一丈的距离开始扔烂叶子什么的,这样的倒是不阻拦了。

    工部尚书跪在最前面,被砸得是最多的,恨不能立刻就死,免得受这点罪。

    偏偏康熙的命令是让人跪上三天,让围观的百姓都知道究竟怎么一回事才能行刑。

    对这些人来说,死都不算什么,丢了这么大的脸面才是最难受的。

    康熙就是让他们难受,毕竟这些贪下的钱财害死了多少人,哪里比得上洪灾受难那些人的苦了

    也让其他官员好好看着,以后如果敢伸手,康熙就一个个都剁了,还得把他们的脸面都扒下来,子孙后代旁支都没脸见人

    这出杀鸡儆猴之后,朝堂的风气都好了不少。

    能不好吗,再不乖觉一点,康熙这都杀疯了,再犯的人只怕都要扔午门去。

    午门的血腥味久久不散,吓得这些官员比之前办差更尽心。

    早上宫门没开都来等着,下午宫门快锁上的时候才敢走。

    这些官员战战兢兢的样子倒没影响到王谈,毕竟他心里没鬼,活得坦然自在。

    拖尔弼也一样,他私下跟王谈提起那位被推出午门的工部尚书就摇头道“这人的才能不错,在工部也很久了,怎么就忍不住贪了呢”

    王谈耸耸肩道“工部油水太多,想想那么多银钱过自己手,一时受不住就容易动心了。”

    这话让拖尔弼笑了“这么说来,难道不是户部经手的银钱更多吗毕竟国库那些钱,都是由户部送进去,再送出去的。”

    王谈摇头道“那不一样,户部就是个搬运工,哪里需要就搬哪里。工部就不同,他们是哪里需要就花哪里。”

    户部是送钱,工部才是花钱的大头。

    毕竟全国上下的工程那么多,花费巨大。

    不像户部就是算账的工具人,每天算多少进项,算多少花费,然后还要发愁怎么花得比进的少,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开源节流。

    工部就不用发愁这些,他们只需要给康熙递个折子需要什么工程什么预算,然后康熙同意后转到户部手里,让他们送钱去工部就行了。

    康熙还觉得工程的钱就不能省,给得也爽快,不就让工部的人花费得更痛快了吗

    王谈刚接手户部的时候,看着工部送来的账单就开始头疼了,那么大的数目,每出去一次他都肉疼

    他喃喃道“只盼着新来的工部尚书是个省钱的,别跟之前那个一样大手大脚就行”

    只是王谈没料到,康熙会提拔吏部侍郎李天馥为新一任的工部尚书。

    不过李天馥为人刚正不阿,在吏部的时候就做事一板一眼,私底下被不少人骂是不知变通,但是他这个性子来当工部尚书的话就相当合适。

    顾凝宸却知道这个人,毕竟李天馥实在太有名了。

    他如今从吏部调到工部做尚书,回头还去了刑部和兵部。

    可以说在康熙的时候,六部当中,李天馥就去了四个,实乃牛人。

    最后他还进了内阁,然后死在任上,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了。

    李天馥的刚正和清廉也是出了名的,康熙才敢用他来当这个工部尚书。

    毕竟工部的油水实在太多了,诱惑就更多,很多人起初还好,渐渐就把持不住。

    之前那位工部尚书在之前也是个能臣,名声极好,不然也不会被康熙提拔起来。

    只是在这个位子上久了,巴结和奉承的人实在太多,利益又足够诱人,没能把持住,最后下场就会跟前面那位工部尚书一样了。

    李天馥很快就位,第一件事就是要重新组建工部。

    实在是之前康熙一怒之下,把牵扯进去的工部官员都清理了一个遍,然后发现几乎都砍完了。

    如今李天馥进了工部,就他一个光杆司令,根本就做不过来。

    康熙另外指了个工部侍郎给他,其他就由李天馥从名单上选,选好后禀报他一声。

    康熙看过后觉得没问题,新的工部就能组起来了。

    这事原本该是康熙自个拍板的,不过他交给李天馥亲自来选人,也有点看他会选谁的意思。

    另外他是觉得身为帝王,该做的都做了,底下人就无事可做,倒也不行。

    李天馥雷厉风行,很快就选好了人,把名单呈了上来。

    康熙一看倒是笑了,对顾凝宸说道“朕就想着他会选谁,没想到他挑的这些,都是之前被工部打发去其他部的人。还有些被革职在家,如今又官复原职了。”

    顾凝宸一怔,很快就想到“这些是之前被工部排斥之人,想必性子跟那些人不一样,不想同流合污,才被赶走了”

    康熙点头道“不错,这些人的性子跟李天馥差不多,不愿意跟以前工部那些人合谋,就被撵走了。”

    除了零星几个从工部打发出来的人之外,还有就是被各部孤立和排斥之人,甚至有一些在各部起码十年八年都没挪过职位,又从来没有过错之人。

    这就让顾凝宸有些不明白了“皇上,李大人选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坐得住,比较稳妥虽说许久没挪过位置,却也没有多少差错”

    康熙颔首道“这样的人能力是有的,就是不会来事,所以没被提拔。另外背后没有关系,大多是寒门子弟,就一直在原本的位子上。如果没有李天馥,这些人估计做到致仕的时候也只是在这么不起眼的位置上。”

    寒门子弟要被提拔起来没那么容易,既没有靠山也没有钱财能随意打点,才能又没到惊才绝艳的地步,很难被康熙发现,就只能在同样的繁琐的芝麻官职上蹉跎。

    这些人能留下当京官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很多只能外放更偏远的小地方,然后轮流换更偏的位置,到底可能一直是不入流的芝麻小官。

    李天馥明显是要重用这些寒门子弟,给他们一个机会。

    康熙想了想,没有否了他的建议,先让李天馥试一试。

    他也不是看不上寒门子弟,而是这些人才能是有的,但是当官不只是才能和学识,更多的是经验。

    好出身的人家,父辈祖辈都可能是朝廷大臣,他们经验丰富,手把手教导子孙晚辈,他们的路会走得更顺,基本上不需要走什么弯路。

    但是寒门子弟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父辈可能还是泥腿子出身,或者是做买卖的商人,总之跟朝堂可能没太大的关系。

    他们靠自身的学识、勤奋和运气中举,还能当官,已经是祖坟冒烟的大事了。

    想要再往上走,就需要领路人。

    这就跟领着不会走路的孩童,得一步步教他们该怎么走,需要费不少时间。

    他们跟孩童唯一不同的,就是要更聪慧,可能一点就通,却依旧需要时间才行。

    康熙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导这些人,李天馥也未必有。

    毕竟工部如今还得继续运作,人都没有了,还全是新人,李天馥更要亲自手把手教导这些人怎么处理工部的事,不累死自己才怪。

    不过臣子有这样的心,康熙还是愿意让他试一试。

    他对顾凝宸说道“不知道李天馥能走得多远,教这些人又能坚持多久。”

    顾凝宸听后却笑着道“不如我跟皇上打赌,这些人应该很快能跟上李大人,然后让工部重新运作起来,还要比以前办差更好”

    康熙听后就笑笑道“你对李天馥这么有信心”

    闻言,她却摇头道“皇上,我不是对李大人有信心,而是对这些寒门子弟有信心。毕竟皇上刚才说他们要不是李大人的提拔,可能一辈子就那样了。如今算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他们要不珍惜不拼命,就对不起自己了。”

    顾凝宸不觉得李天馥真有那么大的能耐,短时间内把底下人都教导成人才。

    再厉害的老师,学生不努力不拼命去学习,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如今李天馥是个能人,底下这些寒门子弟想要拼命抓住这次机会,肯定会尽全力去学,自然就能出成绩来了。

    康熙想了想点头道“希望跟爱妃说得那样,李天馥真能带出一批人来,工部的差事就不会被耽搁了。”

    顾凝宸笑道“皇上,那咱们还赌吗”

    听罢,康熙就笑了“赌,怎么不赌咱们也算是小赌怡情了。”

    要赌的话,肯定得要赌注。

    他低下头,轻声说道“要是爱妃输了,就自罚一杯酒水”

    顾凝宸无语,她这一杯倒的体质,自罚一杯不就要醉过去了吗

    想到醉后的自己十分大胆,她抿着唇道“皇上不如换一个”

    康熙笑笑“不换,朕就要这个。”

    行吧,顾凝宸只好妥协,又道“那我要是赢了,皇上就允许我去家里的庄子住上两天如何”

    康熙有些惊讶道“怎么忽然想到去你家庄子上住了拖尔弼说庄子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了”

    顾凝宸摇头道“阿玛没说什么,只在信里偶尔提了提。我想着阿玛在庄子的田地种的都是我喜欢吃的蔬菜瓜果,怎么也得亲眼过去看看才是。”

    毕竟她想出去走一走,出京是不可能,只能在京郊的庄子上溜达一下,自家庄子就是个很好的去处。

    “听闻那边景色不错,我去住上两天就回来,如何”

    见顾凝宸的目光亮晶晶看过来,满是期待,康熙倒是琢磨道“在京城能去的地方确实少了一些,朕打算把清华园修缮一番,以后也是个落脚赏景的好去处。”

    他想到就做,直接就让李德全叫来李天馥。

    康熙要见臣子,顾凝宸就只好先回去了,看向他的目光带着一点小委屈。

    见状,康熙的眼神一转,轻轻避开顾凝宸的目光,让人送她回去重华宫。

    顾凝宸就明白,她想偷溜出去自家庄子上玩两天的机会是没有了。

    不过她之前也想过不太可能成功,只是尝试一下,就没有太失望。

    当然在康熙面前,顾凝宸还是要表现得稍微夸张一点

    只是康熙修的这个清华园,以后好像就叫畅春园了

    李天馥没想到工部这么快就要接新差事,就是修缮清华园。

    清华园原本是明代万历年的一座园子,是姓李的人家所有,也叫李园。

    康熙打算把清华园改为畅春园,前后有议事和居住的宫殿。

    以后前边议事,后边居住和游玩两不误。

    康熙还对李天馥说道“朕只给你三年的时间,把畅春园彻底修缮完成,能做到吗”

    李天馥当然不能说做不到,他谨慎说道“皇上,等微臣去亲自看过后,才能回禀。”

    康熙倒没为难他,让李天馥去畅春园看了。

    李天馥带着工部的人和工匠一起去的,丈量了一下园子的大小,又按照康熙的喜好来布局。

    他带着所有人忙了三天三夜,终于做出了畅春园的图纸来。

    要三年来完成所有是不可能的,但是主体在三年内完成却是可以。

    李天馥拜见康熙的时候,相当实事求是道“皇上,微臣把畅春园分为两部分,右边是议事和居住的地方,左边则是打算建造西花园。”

    南边是议事的宫殿,隔着一条河是康熙居住的地方,后边还有几处宫殿,给后妃居住。

    在北边更是大片的湖水,湖光山色,能在上面泛舟,又有亭台楼阁,夏天乘凉最是舒适。

    康熙看着颇为满意,又看向图纸左边,则是大片的宫殿,另外有校场和藏书阁。

    李天馥顺着他的目光解释道“皇上,微臣打算此处为年幼皇子们居住的地方。”

    既跟康熙和嫔妃们分开,又只隔着一道宫门,康熙想见这些小阿哥的时候十分方便。

    另外小阿哥住过来后,既不耽误上课,就连学武也不耽搁,校场和藏书阁都准备好了。

    康熙看着就更满意了,想到顾凝宸每次出行都一副舍不得四阿哥的样子。

    要是以后住到畅春园来,她没带上四阿哥肯定会遗憾。

    但是四阿哥长大了,就不能跟顾凝宸住在一块。

    这样住得近一些,见面方便,却又没住在一起,还不耽搁学业,李天馥的安排确实妥当又周到。

    康熙就点点头道“不错,就这么办。”

    李天馥也没隐瞒,还禀报道“皇上,因为只有三年的功夫,恐怕宫殿只能建得素雅一些,彩绘和浮雕恐怕来不及。”

    康熙看了他一眼,心里感慨李天馥还真是实诚。

    三年工期太紧张,要做得华丽细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要是别的大臣,可能直接就劝康熙宽松一下工期,延长一些。

    又或者给底下工匠死命令,反正他们死都要做完,做不完就把责任推到工匠身上,官员就能把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

    李天馥却不一样,他不要求康熙改变,而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减少建筑的工期,比如就是不加上彩绘和雕花,这样时间就足够用了。

    康熙想了想就道“也行,回头你出个宫殿的图纸给朕看看。”

    李天馥应下,回去就让工匠赶紧把宫殿的具体图纸做出来。

    他几天后就送来给康熙看,康熙还带着顾凝宸一起看了“朕感觉这宫殿有些朴素淡雅,不过周围的景色却很美。要是宫殿过于华丽,反而喧宾夺主,叫这些美景都黯然失色了。”

    顾凝宸也这么觉得,笑着点头道“皇上说得正是,美景在前,宫殿只要住得舒服就好。毕竟宫里的建筑已经足够华美了,没必要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建一样的。”

    康熙深以为然,于是李天馥的图纸被通过了,他就抓紧让工匠们开工。

    材料先用存库,另外再派人在别处调过来。

    当然李天馥也去户部跟王谈要钱了,材料的各种花费他做成表格送来,让王谈简直是一目了然。

    王谈看过后,让底下小吏再复核一遍,请李天馥在旁边喝茶等一等的时候,就忍不住感慨道“要是其他人都跟李大人这样,我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表格写得简单明了,需要多少材料,用在什么地方,第一批需要多少,第二批需要多少都写上了。

    还写明了要哪里的木材,打算去哪里购置,又是从水路还是陆路送来,需要多长时间送。

    每个环节都写明白,还在后边写上大概需要的银钱数目。

    当然途中必然有点损耗,比如木材用水路的话,可能中途会发霉或者潮湿坏掉一部分。

    李天馥虽然刚正不阿,也不傻,如果木材的数目正正好,那损耗一去就不够用了,少的还要重新采买,另外得自己贴钱进去吗

    所以这写的数字是加上了损耗,还宽松了一些,别是木材到了,建筑的时候下雨弄坏了,还得重新弄一批,就往宽裕的数目去。

    多了的还可以好好保存下来,在别的工程上用,压根不会浪费。

    王谈就喜欢李天馥这样算得清楚明白的做派,丝毫不让户部为难。

    不然那么一大笔钱,说得含含糊糊,王谈是给还是不给

    他还得写折子跟康熙说明白,工部自己都说不清楚的话,让王谈怎么办

    幸好工部尚书换了人,王谈之前每次都头秃,写折子都发愁,以后看来是不会了,顿时美滋滋。

    康熙看了王谈送来的折子,上面账目非常清楚,也颇为满意。

    他知道是李天馥给的数目足够清晰,才让王谈把账目理清的,越发觉得提拔李天馥去工部是相当明智的决定。

    另一边顾凝宸虽然没能出宫去庄子,也给拖尔弼写了信。

    因为这些年来,两父女每个月都会通信,顾凝宸也不瞒着康熙,偶尔还会把信笺给他看。

    久而久之,康熙也就不看了,毕竟两父女也就说说平日的事,互相关心一下而已,他没必要次次都看,好像不信任两父女通信一样。

    每月一封信的事也就定了下来,顾凝宸给拖尔弼写信的时候也没避开康熙。

    今儿她写了不能去庄子上的事,表示有点遗憾。

    其实顾凝宸是想到如今这天花还没消灭,孩子们得种痘才行。

    康熙已经命太医院试着用人痘,但是危险性太高,而且不太稳定,一直没敢给小阿哥们尝试。

    顾凝宸就让拖尔弼在庄子上养了不少牛,这些牛是各处采买来的,都长过牛痘。

    拖尔弼听她的话到处采买了得过牛痘的牛,另外还找到一位大夫在庄子上帮忙处理这些牛痘。

    顾凝宸原本想亲自过去看看,拖尔弼是百般阻拦,然而劝不住,他正头疼。

    好在康熙不让顾凝宸出宫去庄子上,让拖尔弼很是松了一口气。

    不然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劝住这个女儿跑到庄子上去,牛痘虽然如今看着没危险,感染过牛痘的养牛郎也都没事,但是万一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