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听见顾凝宸的疑惑, 康熙就笑着摇头道“你看那些贵族之间好像关系还不错,但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那他们绝对会立刻翻脸无情。”

    “再说了, 衙门越是强硬, 这些西洋贵族在港口那边才会更加收敛, 不至于到处犯事惹麻烦。”

    顾凝宸就笑着问道“皇上, 要是这几个大贵族犯错了,那怎么办”

    康熙也笑了“能怎么办,朕依旧把人撵出去。谁不服气, 那就跟着一起滚出去。”

    只要出去,他们以后就不能过来了。

    贵族之间的交情只在于利益,倒没有好到这个地步,想要有难同当。

    他们最多只会挥挥手,送别一下, 假惺惺露出难过的表情来,再多是没有了。

    康熙让工部送来图纸,给港口做了规划。

    之前乱糟糟的, 只把西洋人都圈起来, 不让进附近的城镇而已。

    如今在港口的规模已然是新的城镇, 就需要有所规划了。

    拍卖会的位置周围,向外一圈是钱庄和酒楼。

    钱庄自然是方便西洋人换银票,他们很多带着金子过来, 进拍卖会交易不方便。

    户部就派人在附近建了新钱庄, 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西洋人周转手里头的金子, 变换成银票,再去拍卖会一掷千金。

    西洋人就不必拖着一车的金子过去,然后在拍卖会上交易就不那么方便了。

    再外一圈就是吃住的地方, 许多酒楼和客栈之外,最近还多了戏楼。

    因为康熙喜欢看戏,之前有戏班子从城镇出来,到港口表演个几天。

    西洋贵族没看过,虽然看不懂,但是看见台上雌雄难辨的美人,唱戏的声音或是如莺一样婉转优美,光是看着听着就赏心悦目,给的打赏就非常多。

    戏班子一看这边有戏,于是就回去联合了几个戏班子,在港口这边建了个戏楼。

    他们轮流过来表演,得到的打赏比在城镇还多,还不必到处走,自然更乐意留下来。

    从早到晚表演,这赏钱又多,索性很多戏班子就成了常驻。

    港口人来人往,除了西洋人还有海商,他们卸货装货都需要时间,底下人办事,他们就能舒舒服服在戏楼里喝茶看戏,好不惬意。

    要是饿了,可以给戏楼跑腿的小童一点赏钱,让他们去隔壁酒楼送餐点过来。

    酒楼就发现了这个挣钱的营生,专门配了人来送餐,一出锅就用食盒飞快送过来,饭菜一点没凉,吃着味道极好。

    其他人在家里不想出门到酒楼吃饭,只要派人给酒楼说一声,酒楼那边也会派人送餐。

    顾凝宸知道后,心想好家伙,这酒楼把外卖都做出来了。

    不过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外卖了,如今酒楼也不过是把前人想的想法重新拿出来用。

    还别说,酒楼的掌柜脑子就是灵光。

    除了外卖之外,他们还懂得承包宴席的饭菜。

    贵族们都有自己的院子了,隔三差五就请客人过来,自然也得办宴席。

    他们吃腻了西洋菜,想吃点这边的菜式,带来的厨师肯定做不出来,外包给酒楼就很合适了。

    酒楼会把厨房的人直接送过来,食材和锅具都自备,一车送过来,在后厨做好后就能热腾腾上桌。

    为此有些酒楼还特地改造了马车,加大加宽,然后里面把炉灶和锅子都固定好,直接拉过来,大厨进去就能立刻做菜,都不需要还要在后厨重新垒灶台那么麻烦。

    毕竟垒灶台,做完之后,他们还得拆掉,恢复原状才行,这就更麻烦了。

    还不如用马车把这灶台送过来,然后马车两边的门板和底下的轮子都是可以卸掉的。

    门板和轮子都有卡扣,一开一拆就行了,十分方便。

    一家酒楼想出的好办法,其他人很快争相学会,愣是给做马车的木匠添了许多的生意,他们不得不另外多请人来帮忙。

    酒楼就连餐具他们都是成套的,不是玻璃就是瓷的,摆在一起就十分赏心悦目。

    让贵族们高兴了,打赏自然就相当多了。

    顾凝宸想着这些西洋贵族简直是一己之力拉动了整个港口的内需,连带周边的人都受惠了。

    比如这酒楼的买卖,贵族摆宴席多了,食材要的多,附近的农人就能多卖菜,价钱甚至还能高一点。

    酒楼需要马车,除了做马车的工匠受惠,做木料生意的人也受惠了,卖拉扯的马匹甚至是卖驴的人都有了赚头。

    另外酒楼需要成套的餐具,卖玻璃和瓷器餐具的商人就赚到了。

    商人这边卖得多,跟玻璃和瓷器这边工坊进货也多,工坊的工匠干活多,赏钱也多,自然跟着受惠了。

    顾凝宸甚至想着,要是荷兰和英吉利多打一阵子,让这些贵族多留个年的,这港口小镇估计会越来越大,整个都要繁华起来,不输周围的城镇。

    甚至还能拉动周边城镇的gd,巴不得这些散财童子一样的西洋贵族多留一阵子,把钱花光了再走

    她转念一想,这些西洋贵族身上带的银钱是有限的,要真花光了,回头他们去哪里弄钱来

    他们这边总不能看别人钱花完了,然后没钱了,就把人赶出去那么过分吧

    顾凝宸一说,康熙听着就笑了“你啊就是爱操心,那些西洋贵族哪里会没钱真没钱的压根不会过来咱们这边,路上的花费就已经十分巨大了。”

    “要是实在那边战火蔓延过不下去,没钱的也只会搬去另外的地方,不可能漂洋过海到大清来。”

    所以来的都是不差钱的主儿,还是钱多到烫手那种,不然就这么个烧钱的法子,光是路费就已经很多人付不起了。

    哪怕他们真在这边把随身带的银钱花光了,西洋那边只要领地没被烧个精光,就有源源不绝的钱送过来。

    康熙又道“别忘了,他们其中很多人家里是有矿的。矿山出产的东西一变卖都是钱,哪怕荷兰和英吉利打得正在兴头上,其他地方总要活,不至于所有人都参与进去,把自己国家的运转都忘了。”

    两人是打上头,其他参加的人要么迫于无奈不得不加入,要么也是有新仇旧恨在,联手报复回去。

    但是帮忙归帮忙,把自己直接赔进去倒是不可能,只会派出一部分人意思意思弄点动静,或者偷袭一下,再多是不可能的了。

    他们国内只要不是战场,那就好好的,周边船队最多绕路过来送钱,反正绝不会让贵族真的沦落到无钱能花的地步。

    实在一时周转不灵,不还有其他贵族在吗

    他们一起过来,同一个国家的贵族就不少。

    哪怕以前他们没什么特别厉害的交情在,这时候在大清的地盘上就代表了他们国家的脸面。

    自家人没钱吃的穿的,传出去多丢脸,这还顺道连累自己丢脸,必然会借钱给对方周转,好歹缓过来。

    实在不行,还能典当一些贵重的东西。

    贵族带来不少家具、摆件和首饰,典当一番也是可以的。

    于是港口小镇还出现了典当铺,可谓是与时俱进。

    西洋人缺什么,很快就有人补上了。

    他们要吃饭,于是有了酒楼,要住宿于是有了客栈。

    衣服要换,于是有了布庄和成衣铺面。

    想看戏,于是有了戏班子和戏楼。

    要想在家里宴客,酒楼直接连厨子带马车的炉灶都给弄好,一车过去帮忙弄一桌好吃的。

    反正想要什么,没有钱是解决不了的。

    如果解决不了,那肯定是因为给的钱还不够多。

    顾凝宸虽然很想荷兰和英吉利多打一段时间,好让这些西洋贵族留下来多消费,花的银钱虽然到港口小镇的各个商家身上。

    毕竟这些商家也是需要交税的,于是这钱有部分也落到户部,也就回到国库来了。

    西洋贵族一掷千金,国库又能多一个进项,巴不得他们多留个三年五年的。

    不过这也不现实,因为入冬后天气太冷,水面还可能会结冰,对水师的船只来说十分不友好。

    两边再怎么打,打了半年也差不多该收手,正好各回各家然后过新年,等明年开春暖和了,看要不要继续打。

    但是等天冷下来的时候,顾凝宸却发现这两个国家居然还在打,不由纳闷了。

    她跟康熙问起的时候,他眯起眼笑道“沙皇这次做了一次好事,给两边使绊子,让他们又继续打起来了。”

    对上顾凝宸好奇的目光,他就细细解释了起来。

    原本两边国家确实打得差不多了,然后荷兰的国王打算迎娶英吉利国王的侄女,两边联姻,这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顾凝宸听得点头,这不就是和亲吗

    他们打得两败俱伤,于是想要议和,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荷兰国王还年轻,英吉利国王却老了,又没有女儿,只好把侄女嫁过去。

    两边都商议妥当,新娘子都在路上准备让荷兰国王迎娶,然后他们就先停火,等着婚礼一结束,就各回各家去了。

    然而新娘子在路上,居然私奔了。

    顾凝宸微微瞪大眼,这都行

    她看向康熙问道“既是联姻,这新娘子该是千挑万选,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嫁过去的缘故。她要是不愿意,一开始就该说了,怎么半路就私奔去了”

    哪怕英吉利国王没有适合的人选,侄女肯定不止一个。

    这个不乐意,换一个新娘子就行了,哪里需要强迫这个新娘子嫁过去

    她想起康熙刚才的话,忍不住又问道“俄国的沙皇究竟做了什么,让人掳走了那位新娘子吗”

    康熙摇头道“这新娘子原本有个情人,已经差不多到谈婚论嫁的份上了,但是对方不想结婚,也就离开了。所以英吉利国王这个侄女才会答应,嫁去荷兰。”

    顾凝宸点点头,这姑娘估计是打算离开英吉利这个伤心地,不再想起旧情人的事来“所以沙皇是找到这位姑娘的旧情人,然后让他把新娘子半路带走了”

    康熙笑着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沙皇可能许了巨大的利益,也可能是威逼利诱此人。”

    他耸耸肩,好笑道“不管如何,荷兰国王未来的皇后半路居然跟别的男人私奔了,丢了好大的脸面,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这话让顾凝宸更不解了“皇上,要是这样的话,英吉利国王该是感觉有点对不住荷兰国王才是。毕竟他让侄女嫁过去,哪里想到半路这侄女跟别人私奔了。派个使者过去说个好话,然后另外再嫁一个侄女过去不就行了”

    既然两边是为了停战才联姻,没必要因为一个新娘子的事而继续打吧

    哪怕荷兰国王真丢脸了,难道咽不下这口气,就要跟英吉利拼个你死我活

    他如果是这样冲动莽撞,荷兰早就垮掉了。

    另外一边英吉利国王也是,他能带着英吉利越来越好,就不会是低不下头的人。

    这次也确实是英吉利理亏,他再赔偿个新娘,或者多送点陪嫁过去,跟荷兰说点好话软话,此事也能过去。

    两国之间外交,不像是普通两家人一样,不高兴就随便打起来。

    打仗每一天都烧着国库里的银钱,尤其弹药烧得更厉害。

    加上战火蔓延,海上贸易都受到影响,更别提是国内了。

    所以打仗打几下还好,欺负到自己头上肯定要打,缩头缩脑以后对方只会得寸进尺。

    但是持久打下去就不是一件划算的事,这样的消耗很容易拖垮掉一个国家。

    除非两个国家的国王打得上头,宁愿亡国也要干掉对方。

    哪怕再什么新仇旧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可能要亡国,倒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英吉利国王应该也会衡量过,该是收手了,怎么反而还打得更厉害了

    顾凝宸就觉得,沙皇做的估计不止让这个旧情人去抢了新娘子,而是还有别的事。

    康熙就笑着道“爱妃猜得不错,英吉利那边传来消息,英吉利的国王怀疑荷兰要吞并自己的国家,这才气得再也不停战,又打了起来。”

    这个消息不用说,肯定是在西洋的布莱通过海商传递回来的。

    不过英吉利国王会有这个怀疑,想必就是沙皇派人到他身边去隐晦提及的了。

    但是不得不说,沙皇虽然是为了让两个国家继续打起来,这个说法却是有道理的。

    英吉利国王的侄女是有继承权的,按顺序该是第二继承人。

    如果国王死了,第一顺位人是他的儿子来继位。

    要是这个儿子死了,或者被议会废掉,那么侄女就会成为新的继承人。

    荷兰国王娶了这个侄女,只要侄女把自己国王的继承权送给自己的丈夫来继承。

    按照英吉利的制度,这操作之后他就真的能同时成为两个国家的国王了。

    英吉利国王觉得这不是空穴来风,不然荷兰国王怎么愿意娶自己的侄女,平白比自己小一个辈分

    如此能屈能伸,原来背后谋划着这样的事

    英吉利国王想着没多久自己就可能死了,必然是荷兰派人动的手脚要害死自己,更是怒火中天,摁住荷兰打,炮火更加猛烈了。

    荷兰国王还真有这样的心思,没料到被人提前发现,还在英吉利国王面前提起。

    但是这时候他绝对不能承认,派了使者再三说明这是俄国沙皇在挑拨离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心思,而是对英吉利国王的侄女一见钟情云云。

    这个时候英吉利国王是一个字都不相信,直接就让人处死了荷兰的使者,跟荷兰是打算不死不休了。

    人都已经谋划到自己的小命上了,谁能忍得下去

    顾凝宸听到这里,都想给俄国沙皇鼓掌了。

    这位沙皇年纪不大,手段是越发厉害了,愣是让这两个国家继续打得不可开交。

    如此打下去,两个国家必然会被战争拖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渔翁自然就是沙皇了。

    康熙也是受益人之一,所以很乐意看两个国家继续打下去,彼此削弱对方的国力。

    荷兰虽然早就已经不是以前的海上强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英吉利后来居上,但是家底不如荷兰厚,要短时间内彻底赢了荷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荷兰垂垂老矣,家底再厚也坚持不了太久。

    顾凝宸原本觉得这场仗没有什么意外,虽然荷兰能苟上几个月已经很厉害,却是强弩之弓,很快就要落败了。

    然而出乎她意料之外,这场仗从初夏打到了秋天,然后打到了冬天。

    大清这边又要过年了,他们两个国家居然还没分个胜负出来

    这下顾凝宸都不需要康熙说明,就明白有人在背后暗搓搓帮着荷兰打英吉利了。

    没人帮忙,荷兰不可能撑这么久的。

    她把猜测跟康熙一说,他就颔首道“不错,正是有人在帮着荷兰,让它能一直撑下来。那么你再猜猜,是谁帮荷兰了”

    顾凝宸想了一会道“皇上,该是俄国沙皇。”

    最不想两个国家很快结束战争的,绝对是隔岸观火的俄国了。

    沙皇会出手帮忙,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康熙点头又摇头道“对,也不是很对。除了俄国之外,法兰西也出手了。”

    顾凝宸一怔,很快又觉得法兰西会出手帮荷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毕竟之前英吉利发展起来的时候,就一直担心法兰西成为新的威胁,就出手压着法兰西,几次三番找麻烦。

    估计法兰西的国王路易十四心里早就憋屈死了,趁着这次英吉利跟荷兰打起来,他当然帮荷兰了啊

    虽然荷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以前也打压法兰西。

    但是比起英吉利,荷兰已经不可能再翻身起来了,借着它来削弱英吉利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周边国家很多跟法兰西想得差不多,以前被英吉利压着,如今一个个暗搓搓在背后帮着荷兰,愣是把荷兰扶起来了。

    顾凝宸听得好笑,之前还觉得欧洲那边算是颇为团结,如今看来一旦谁有难了,赶紧各自飞不说,还得回来踩上两脚。

    不趁机落井下石,还等什么时候

    “皇上,他们就不怕真把荷兰扶起来后,它就要起死回生了”

    康熙就笑道“怎么可能,已经快死了的人,最多回光返照一段时间,很快就不行了,荷兰也是一样。”

    甚至可以说他们硬生生扶起荷兰来,反而加速了荷兰的衰败。

    这场仗拖得越久,对荷兰就等于是加快掏空了身体,死得也就更快了。

    荷兰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英吉利压根不听解释,疯了一样追着他咬。

    他不能退,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战了。

    其他人来帮忙没安好心,这时候荷兰也不计较了,哪怕他要死,怎么都得把英吉利一起拖下水,一块陪葬才行

    顾凝宸又歪着头问道“皇上,要荷兰打不下去,英吉利赢了,他反过来对付那些帮过荷兰的国家,这些国家就不怕吗”

    康熙握着她的手道“他们自然是怕的,所以就一起结盟了。他们联手起来,英吉利又刚惨胜了,正是虚弱的试试,当然不敢轻易对他们下手。”

    要真下手了,这些联手起来的国家就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反过来对付英吉利。

    反而英吉利不敢得罪他们,怎么都要休养生息好几年,等恢复了之后才会去找这些国家算账。

    顾凝宸反过来握住康熙的大手,笑眯眯道“看来皇上心里有计较,没打算让英吉利有时间好好休养生息了”

    康熙不意外她会猜得出来,点头承认道“不错,趁着英吉利虚弱的时候出手,它恢复起来的时间就越长。再说了,朕不出手,其他人也是会出手的。”

    离得那么远,他出手也不方便,不过可以远程操控一番。

    反正给英吉利找点麻烦,再挑起他跟周边国家一点问题,英吉利以后就别想有宁静之日了。

    他们越是乱,大清才越是安稳,这些人压根就没有精力顾及这边,更没有心思来算计了。

    康熙也是这么想的,让西洋那边忙一点没什么不好。

    今年过年,康熙依旧热衷看戏。

    他今年还提前拿了戏本子,亲手改动了不少。

    虽然顾凝宸因为不懂戏,看着听着没察觉出什么来,不过能看出康熙面上笑容多了,左手打着拍子的次数也更多,显然比去年看得更加满意。

    戏折子翻来覆去就那些戏,康熙也不大满意,还特地让人去江南要了新本子。

    听闻有一出桃花扇的新戏在江南新上,口碑不错,康熙就派人去要了这个戏本子。

    恰逢作者手里都没有话本,康熙还要的急,只好临时跑去友人家里要了手抄本送到京城来,才算勉强赶上了新年大戏。

    昇平署险些没排出来,连夜让人排戏,紧赶慢赶才能赶上。

    顾凝宸不爱看戏,就只能留意大戏楼的机关,发现居然又增加了。

    为了表现出落花,戏台上面都做了一层暗格,有人在里面往下撒花。

    花瓣肯定是新鲜摘下来的,顺着台上的小孔落下纷飞,很有那么点意境和味道。

    康熙看得很满意,顾凝宸依旧研究大戏楼的机关感觉很有趣,于是又是美好的一个新年。

    今年过年康熙压着顾凝宸,不让她再研究新的机器,免得太伤神了。

    两人索性一起看书写字,顺道继续围观荷兰和英吉利两边打得如何了。

    听闻法兰西眼看英吉利居然落了下风,于是赶紧又派人去英吉利那边扶一把。

    一看荷兰落下风了,法兰西又派人去荷兰那边扶一把,也是够忙的。

    顾凝宸感觉法兰西这个国王路易十四也是个妙人,两边都扶,不怕两边知道后都不高兴,白忙一场了吗

    康熙派人一直关注欧洲那边的消息,自然要清楚一些,就笑着解释道“法兰西的国王没亲自动手,而是让底下人私下去帮忙。”

    路易十四又不傻,要是他跟墙头草一样,一会帮这个一会帮那个,最后谁都没讨个好,还可能都怨恨起他来了。

    帮了忙还要被人埋怨,他当然不乐意,于是就让底下人假装分成两派。

    一派支持荷兰,一派支持英吉利。

    平时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吵吵闹闹,想要争个高低,说服对方加入自己。

    还派人宣扬出去,于是其他国家都知道,法兰西居然分裂成两个派系,一边支持一个国家。

    所以他们这两个派系分别派人去支持其中一方,不就很理所当然的事了

    至于为什么在占上风的时候不来,他们也能振振有词说,上回落下风的时候帮忙了,好东西一股脑给了,自然需要时间再慢慢筹措。

    这理由太充分,虽然让人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却又没什么大毛病。

    于是就让法兰西这个两面派愣是立住了,还能跟没事人一样左边扶一下右边扶一下,简直是个人才。

    顾凝宸感慨这么扶下去,他们两个国家还能打个一两年的样子,等荷兰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才会结束。

    不过这个新年倒是很热闹,两人一边听着外边来的消息,一边喝茶赏花。

    她感觉荷兰和英吉利的事比大戏楼的新戏还要好看得多,当然这句话只能藏在心里,是绝不能跟康熙说出来的。

    康熙其实也看得出顾凝宸没那么喜欢看戏,却还是每次都会陪着自己看,这就很足够了,并不会勉强她非要看懂,还要学会怎么欣赏云云。

    顾凝宸每次研究大戏楼的机关,眼神亮晶晶的样子也没什么不好的。

    这个新年过得惬意,可惜年后江南却传来一个坏消息,那位曹家的掌门人,曹玺在任上突然病死了。

    噩耗传来,康熙愣了一下,久久没能回神。

    因为之前听闻曹玺已经大好了,这前后还不到一年的功夫,他怎么就忽然病去了

    康熙命人去江南祭奠,另外也打听消息。

    回来的人一禀报,才知道曹玺虽然表面上好了,却是外强中干,身子骨早就不行了,却硬撑着而已。

    他养了一年病,手把手把这些年的经验都教给了曹寅,这才放心了一点。

    而且曹玺不想一直卧榻歇息到死,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为皇上办差到最后一天。

    他之前早早就写好了折子,交代家人在自己去世后才送去京城呈给皇上。

    康熙看过后十分感动,跟顾凝宸感慨道“要是大臣们都能跟曹玺这样尽心尽力,为朕鞠躬尽瘁,那该多好”

    顾凝宸轻轻点头附和,心里却觉得曹玺果真很懂康熙的心。

    而且曹玺还简在帝心,要换做其他人,自己都快病死了,还不早早禀报上来,好准备接班人。

    忽然撒手人寰,接下来的事怎么办,不就一团乱了吗

    真是鞠躬尽瘁,康熙也高兴不起来,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啊

    如果是不知情,忽然倒下的就算了,曹玺明明身边有大夫在,早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却一直没禀报。

    等死了之后,他才让人送了这么一封情深意切的折子来。

    要其他人,康熙早就让他们死好几遍了,换做曹玺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而且其他人也不是不想鞠躬尽瘁,死在任上的人其实也不少,但是能做到曹玺这个地步的就太罕见了。

    江宁织造是个肥差,简直肥得流油的差事。

    在上面一般就坐三年,曹玺一坐就二十年,这已经肥得估计能流几千吨油了。

    康熙这二十年还对曹玺信任有加,一直没换人,这才是曹玺的能耐。

    看看,康熙不就因为曹玺死前写的折子感动,然后他就对着朝臣宣布,打算改了丁忧的年份。

    从以前的三年,改为二十七天。

    这样一来,曹寅就不必守孝三年,只需要二十七天。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上任了。

    是的,康熙已经给曹寅定好了差事,就是去苏州织造府。

    虽然比江宁织造府差一级,却也在江南富裕之地。

    曹寅如此年轻,过去自然不可能当一把手,却也是二把手。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康熙是让他在苏州织造府这边积累经验,过几年就会把人调回江宁织造府那边去,接手曹玺的职务。

    顾凝宸想过很多可能,康熙改变守孝时间的机会,没想到会在曹玺和曹寅身上。

    她一时拿不准,康熙这是喜欢曹家,还是不喜欢他们啊

    毕竟曹寅给曹玺守孝从三年改为二十七天,简直成了朝臣的靶子,每天早朝都为这个吵个不停。

    有觉得三年缩短为二十七天,曹寅为曹玺守孝时间太短,实乃大不孝。

    有认为二十七天实在太短了,康熙又偏心曹家,才会为曹寅改了祖训,就为了让他能够尽早上任,再尽早接任曹玺的位子。

    要是康熙偏爱曹家,就该徐徐图之才是,跟四阿哥那边一样。

    如今他忽然借着曹玺做了决定,曹寅完全成了千夫所指。

    御史打定主意觉得曹寅是为了能尽快接手阿玛的职务,才会私下写信给康熙求情,希望改了这个守孝的时间,这简直是不孝之子

    为了自个的利益,连守孝三年都舍不得,不孝之人怎么能以后接任江宁织造府

    曹寅比窦娥还冤,他压根就没跟康熙提过这个。

    但是曹家有专门的送折子渠道,能够不经手其他人直达天听,除了他们和康熙之外,就没有人知道曹家究竟有没写这个密折。

    不过曹寅也明白,康熙忽然来这么一出,确实是想让他尽快接手,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要改了守孝的时间,免得官员因为丁忧时间太长影响了手里的差事。

    所以这锅他哪怕不想背,也得背着。

    不然曹寅对外要怎么解释,总不能说康熙偏心曹家偏心他,又打算改了守孝时间,却怕被大臣追着烦,才会扣到他身上去吗

    曹寅作为康熙的心腹,只能不发一言。

    这样表现,御史们越发认定他就是做了,所以心虚,于是跳得更厉害了。

    可惜康熙一意孤行,下了明旨,从上至下的官员必须遵守。

    御史们痛哭流涕,有些老臣看不过眼,还想死谏,被御林军拦下了。

    康熙还下来亲自扶起老臣叹道“天下人这孝并非因为守孝的时间多长,而是心诚不诚。诚意在,哪怕只有一天也就足够了。朕也舍不得爱卿们因为守孝而悲伤三年,熬坏了身子,回来后百病缠身。”

    不少大臣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们其中有回乡守孝之人,守孝之苦是亲自受过,自然明白有多难。

    哪怕再年轻都要熬不住,有的人连三年都没熬过去,在守孝的时候染了风寒去世了。

    也有跪得太久,腿脚膝盖都落下了毛病,后半辈子走路都生疼。

    如今他们听康熙如此肺腑的劝说,一个个都留下感动的眼泪,大多数人就不闹腾了。

    少数人看闹腾也闹腾不出什么来,康熙已经下了决心,又是打算体恤群臣,于是一个个慢慢就消停了。

    这事闹腾了足足一个月,愣是让曹寅这二十七天的孝期都过了,他都能直接去苏州织造府走马上任。

    其他大臣看着曹寅,又是羡慕又是嫉妒。

    有些人硬生生守了三年,如今看曹寅轻飘飘守一个月,没受什么罪,还能平步青云,只觉得是同人不同命。

    只因为他们不姓曹,就没得到康熙的另眼相看。

    这无形中让不少大臣跟曹家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起来,他们一来不敢得罪曹家,二来却也不怎么乐意跟曹家在一起。

    当然巴结曹家的人也有,却比以前要少得多了。

    顾凝宸心想,这或许就是康熙想要看见的。

    以前因为曹玺在,曹家如日中天,巴结的人无数。

    那时候康熙没有其他人能用,曹玺在江南的差事办得也不错,就让人一直留在那个位子上了。

    如今康熙手上能用的人比以前多了,但是曹家在江南的势力已经不是他随意能动得了。

    但是曹寅的才能却远不如曹玺,再加上曹寅实在年轻,不如曹玺在知天命之年才接手江宁织造府,很容易被周围有心人蛊惑。

    康熙忌惮曹家在江南的势力,又担心曹玺过分年轻,于是就来了这么一手。

    他把曹家直接捧起来,朝中大臣有眼力劲的都能看出曹家的身份比以前微妙得多,就不敢像以前那样亲近和巴结了。

    又因为曹家的特殊待遇,大臣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因为守孝的事隐隐站在曹家的对立面上,把曹寅孤立了起来。

    那么以后曹寅和曹家根本不可能再跟谁私下结盟,能依靠的就只有康熙这个靠山了。

    如此,他们就绝不敢背叛康熙,以后只能更加尽心尽力为皇上办差

    顾凝宸心下赞叹,康熙这一通看似是为了曹家和曹寅着想,却是不动声色敲打了一番,实在精彩极了

    而且群臣所有的炮火都对准了曹家,康熙轻而易举就从中脱开了关系。

    哪怕是最迂腐的老大臣,也没纠缠着康熙让他改变主意了。

    就是曹家承受得有点多,不过他们这些年来得的好处就不少,只帮康熙挡一挡箭不是应该的吗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