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康熙听得挑眉道“扶桑国他们不是还在锁国”

    幕府上台后, 这几十年来陆陆续续下了五道锁国令,按理说如今还没结束才是。

    这一点提督就不清楚了,他就是在路上遇到, 对方又有信物,证明自己的身份,就一路带着回来了。

    “皇上, 人还在天津港候着。没有皇上的命令,暂时还没没能出港口。”

    康熙看了提督一眼,显然这位提督不是很喜欢扶桑国的人。

    也是, 对水师来说, 扶桑国几百年前就开始再三来犯边,光是听着名字, 就让提督不太痛快。

    他这都上京来了,才“忽然”想起这事来禀报,把扶桑国的人晾在港口好一阵子。

    康熙倒是不会怪罪,只点点头,就命人去天津港查看扶桑国使者的身份, 人没问题才放进来。

    扶桑国使者被扔下来冷落了好几天,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他气得都想打道回府,但是想到将军的命令,又只好忍耐下来。

    很快确认了使者的身份, 他就被塞进马车送上京城。

    车窗用帘子遮得严严实实,使者的随从在后边的马车, 他身边左右都坐着一个侍卫, 仿佛怕他随时随地跳出车一样。

    使者是一肚子火气,也只能忍耐下来。

    得到消息的康熙,跟顾凝宸随口说道“看来扶桑国的人有求于朕, 十分能忍。”

    顾凝宸深以为然,要不是有求于人,怎么做到这个地步都不生气

    “皇上以为,扶桑国所求的是什么”

    康熙不以为然道“还能是什么,不外乎是他们缺的。”

    衣食住行最为重要,粮食是不可能了,哪怕他们想要,康熙也不会给,那么就可能是衣。

    顾凝宸想到扶桑国有着大量的铜矿,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跟这边出口大量的铜料。

    当时扶桑国炼制铜矿的方法太原始,冶炼得不够彻底,让铜里面包含了不少银。

    很多明代商人就用铜的价格买下,然后从中炼制出不少银来,利益极其巨大,所以从扶桑国进口的铜矿越来越多。

    后来还是那边的冶炼进步了一些,这才没让铜里面再包含了不少银,让这边的商人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过后来因为海盗的关系,这边封锁了海域。

    扶桑国出口就换成了荷兰,以及郑氏海盗。

    如今郑氏海盗覆灭,控制着弯岛的荷兰也退避三舍,扶桑国就只能重新跟这边进行贸易了。

    果不其然,扶桑国使者上京后,拜见康熙,随从里居然还有翻译。

    连翻译都准备好了,两边沟通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当然翻译的口音有点奇怪,不过也是能勉强听懂了。

    扶桑国提出是重新开始生丝和绸缎的交易,另外也想要御糖和时钟。

    甚至还想要这边出版的算数书,以及常用的中药材。

    扶桑国太少,耕种面积又少,粮食都勉强了,更别提是种药材,所以只能靠买。

    后边这个倒是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不过他没有当场答应,只说考虑一二,就打发扶桑国的使者出去,让他住在驿站那边等消息。

    使者一走,康熙就立刻召内阁大臣商议。

    索额图赞同跟扶桑国重新开始交易,因为扶桑国的铜矿质量相当不错,炼制出的铜成色极好。

    明珠难得并没有跟索额图对着来,也点头赞同。

    其他内阁大臣也纷纷赞成,毕竟跟扶桑国做买卖是稳赚不赔,没什么好犹豫的。

    就是御糖可能不够分了,海商去欧洲那边要卖,跟俄国互市要卖,拍卖会上还得卖。

    哪怕存了几个月,量依旧不够。

    康熙大手一挥,各个地方都分了一部分,拍卖会少一点,俄国、扶桑国多一些,欧洲那边还得几个月后才去,暂时就不分了。

    俄国为了互市尽快开始,冬天真是卯着劲建城,外城已经完工了,内城在开春后由工部的人重新接手。

    内城比外城要小一点,工部带来的人手又足够多,两个月内就差不多能彻底完成,于是给互市这边也留了点御糖,不至于完全没留下。

    接下来跟扶桑国使者沟通的,就不需要康熙亲自来,有鸿胪寺卿接手。

    有康熙授意,鸿胪寺卿还开始介绍起这边的棉布来。

    工坊的机器越来越多,纺织工也不断增加,大量棉布已经堆满了库房。

    按照这个速度,很快棉布就得泛滥了。

    扶桑国最缺布料,除了丝织绸缎之外,如果还添上棉布,就是个大客户了。

    使者不好做主,鸿胪寺卿就直接给他送了一箱棉布,让他以后带回去扶桑国,让他们那边的人看看再做决定就好。

    扶桑国想要的生丝和丝织都是江南产出为主,这边商定好价钱,那边就从大运河的船队送了过来。

    鸿胪寺卿还问扶桑国需不需要送货,当然,送货就是另外一个价钱了。

    使者当然不要,这边谈好后,他已经发信回去,扶桑国就把在外海徘徊的船队停靠在天津港。

    他们先把铜材和白银卸下,因为这次货物太多,铜材有点不够,一部分就用白银补上了,毕竟御糖的价格实在太贵了。

    然后再把货物装上船,御糖还要分开来,单独放进船舱,生怕潮湿弄坏了这么昂贵的糖。

    康熙这边还十分贴心让人送去玻璃盒子,专门用来存放御糖,就不怕在海上潮湿,让御糖因为潮湿变味了。

    两边对这次交易都很满意,幕府那边的将军用过御糖后赞不绝口,命人下次交易的时候必定要带上更多的御糖。

    剩下的御糖不多,价钱就更高了。

    不过对幕府的人来说没什么,如今扶桑国所有的钱财都掌握在他们家族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钱了。

    要金子不够,把铜矿和银矿源源不绝提炼就好

    幕府的人收到那个玻璃盒子也十分喜欢,得知康熙这边的工坊还有造出不少漂亮的玻璃器皿,更是心动不已。

    他们两国离得近,幕府迫不及待让使者每月去跑一趟,甚至还加入拍卖会,把没见过的都通通拍回去,实在是财大气粗

    不过欧洲人和俄国人砸重金把余下的御糖都买走了,扶桑国的使者再来的时候就只能扑了个空。

    顾凝宸听说御糖拍卖的最终价钱都有点咂舌,这哪里吃的是糖,是吃的黄金了吧

    这边跟扶桑国的交易频密起来,让国库赚了个盆满钵满,俄国那边的互市小城也彻底建好,立刻能开门做买卖了。

    商人一听见风声就已经准备好货物早早在路上,等小城开门的时候,里面已经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除了卖货的铺面,专门吃饭的酒楼,还有专门喝茶的茶馆。

    茶馆还有说书先生,也有茶博士。

    哪个客人一边听书一边喝着的茶叶觉得不错,也能直接跟茶博士买,十分方便。

    另外还有小吃兜售,有各种糕点,烤肉串和肉饼,最受欢迎的却是土豆条和土豆泥。

    土豆条外边包装就简简单单包一张油纸,可以边走边吃,带着走也方便。

    土豆泥用木碗装着,吃完都不必送回来。

    如今土豆的产量不多,这种小吃自然是顾凝宸的主意。

    她让小厨房试着用土豆做了好几种花样,最后定了这几种最容易操作的小吃,在互市的时候让俄国人开开眼。

    除了互市之外,在有拍卖会的四大城市港口也有一家这样的铺面,就是为了以后铺垫。

    当然土豆的产量如今不多,土豆条和土豆泥的价钱都不便宜,一般人都吃不上。

    而且土豆条还用大量的油去炸,光是这个就不可能价钱低下去了。

    她会选择这两个小吃,也是土豆条和土豆泥,一个炸过,一个蒸了之后加入牛奶,样子已经看不出土豆来了,更别提口感也截然不同。

    哪怕是以前吃过土豆的欧洲人,吃着土豆条和土豆泥的时候都绝对想不到会是他们联想起来。

    顾凝宸之前让人问过水师提督,得知欧洲那边吃用土豆的方式就是蒸或者用水煮,拿上来撒点盐就能吃了。

    这操作实在太简单粗暴了,哪能显示出土豆的好吃来。

    她让人说得再好吃,也没有亲自尝到味道来得真实。

    索性在几个西洋人多的地方,试着开铺面,让人试吃一番。

    果然西洋人极为喜欢,甚至还无师自通,开发了用土豆条沾糖的吃法。

    当然这也是能买得起御糖的人才用的法子,实在买不起御糖,用红糖来代替,就总差那么一点,味道不如御糖来得好。

    没御糖,也还能沾盐来吃。

    如今的盐巴很细,又跟雪花一样,沾着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而且细盐的产量比御糖要高一点,价钱比御糖稍微低一些,每次吃也不需要很多,有点钱的人也能弄上一丁点细盐来沾土豆条吃了。

    这让御糖和细盐的价格又创新高,是顾凝宸没能预料得到。

    不过她感觉沾御糖的吃法实在接受不了,沾盐还好,只是土豆条还是最适合用番茄酱了。

    只是如今番茄叫番柿,也叫六月柿,从明代自西洋传进来后,就当做是观赏植物,果子鲜艳,却是用来看的。

    西洋那边也一直以为番茄有毒,不敢吃,就是当观赏植物,所以进来这边后也是如此。

    顾凝宸馋番茄酱了,跟康熙撒娇,说这个东西能吃“西洋那边早就有人试过了,可惜之前谣言满天飞,也就没人相信。”

    康熙是半信半疑,让人买来很多番茄,喂给牲畜。

    果然一个月下来,牲畜不但没事,甚至身体还要更好一些。

    他这才敢让人来试,然后叫御医反复检查过,确实没问题,这才让御膳房把西红柿做成酱上了桌。

    顾凝宸用土豆条沾着番茄酱吃,只觉得有种回到后世的感觉,幸福得眯起眼。

    康熙也好奇,这味道真是那么好吗

    她就用土豆条沾着一点番茄酱,送到康熙嘴边。

    他吃了一口,感觉番茄酱酸酸甜甜的,却十分解腻了。

    既然顾凝宸喜欢,康熙就让人在皇庄种了一些。

    拖尔弼听闻女儿喜欢吃这个,麻溜就在自己的庄子上也种了一大片。

    他如今的田地很多,一部分是种瓜果蔬菜,一部分种水稻和小麦,剩下还有很多,就大手一挥种了不少番茄。

    番茄以前种的也是有,虽然是作为观赏作物,而不是食用的作物。

    不过对老农来说也不是难事,只要让果子多结一些就行。

    王谈看拖尔弼种了番茄,也让人在自家的田地种上一片。

    王夫人知道后十分疑惑“夫君为何跟着种这个,是要以后送去宫里给那位定贵妃娘娘吗”

    定贵妃那么喜欢这个番茄,拖尔弼种了,王谈也跟着种,回头一起送进宫里去就是了。

    王谈却摇头道“这东西听闻跟土豆搭配来吃最好,又送到互市和拍卖会附近,不少西洋人都吃过了。”

    王夫人还是一脸没明白的样子,王谈只能继续解释道“那些土豆做的小吃价钱不便宜,极受西洋人喜欢。听闻西洋人做土豆不会什么花样,也做得不好吃,如今有了这番茄做酱,配着一起吃就更美味了。”

    因为番茄如今太少,也就很贵,能种的人不多。

    王谈算是跟上第一茬,回头番茄酱不够,就得往外买,他们种的番茄就能高价卖出去。

    这么划算的买卖,他哪能不在自家庄子种上

    王夫人这才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夫君是打算种了这个,回头卖出去”

    王谈笑道“除了卖出去果子之外,这番茄植株还能继续结果。”

    只要养得好,这些种下的番茄就能一直结果。

    谁先种就谁先挣钱,还能源源不断挣钱,这样的买卖谁不乐意做

    “回头咱们还能留种,然后卖给别人也行,继续多种也可以。”

    这时候番茄还少,等几年后,番茄留种多了,其他地方也能种起来,番茄自然越来越多,价钱也就低下去了。

    趁着还在高位的时候种下,王谈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王谈这事没瞒着好友,拖尔弼就在信里跟顾凝宸提了提,让她心里有数。

    顾凝宸只觉得王谈这算数学得好,对挣钱的法子也是极为敏锐,这么快就发现了商机。

    她有意扩大种植番茄,然后让人制成番茄酱,卖给西洋人。

    当然一瓶子番茄酱的价钱不会低到哪里去,加上如今保鲜的法子,注定这瓶番茄酱不可能保存太久,就只能尽快吃掉。

    吃得快,买的也就快了,番茄消耗就会大。

    尽早扩大种植,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番茄的数量也跟不上。

    另外已经有人跟王谈试探,能不能买下那些土豆做的小吃的菜方,给的价钱也相当高。

    康熙当然不乐意直接卖掉,顾凝宸就提议道“皇上,咱们可以跟对方合作,这边出菜方,那边出铺面和人工在当地卖这个土豆做的小吃,然后利润两边来分。”

    如果康熙不愿意卖掉这个烹饪方式,免得被西洋人学了去,也能委托代理人以后在西洋那边设下铺面,就能卖这个小吃了,利润更是不用跟人分。

    除掉成本和人工之外,所有利润都是属于他的。

    康熙更想要后边这个方式,代理人方面,他也有了头绪。

    这就让顾凝宸有点惊讶了,他笑着解释道“之前布莱写信给其他情况相似的混血儿,他们有些跟着海商过来了,有些舍不得那边没有离开。”

    虽然他们在西洋那边会备受歧视,但那是从小长大和熟悉的地方,换一个陌生的地盘,心里不安,自然不太乐意改变。

    康熙也能理解,并没有强求。

    如今他们倒是能做这个代理人,当然是明面上的代理人,管着店面的依旧是康熙的心腹。

    毕竟西洋人面孔辨识度太高,换成大清这边的人过去,一看就是外地人,指不定就立刻欺负上了。

    康熙让各国原本代理压水井的代理人稍微出面,护着一下铺面,这就能开始经营。

    混血儿的面孔还是很有迷惑性,起码不至于让人根本不敢靠近铺面,这买卖也就能做。

    而且铺面必然只能做贵族的生意,还是手里头有钱的贵族。

    那么就得设置包间,让侍从服务那些贵族,上的都是成套的瓷器和玻璃茶具。

    另外还有上好的茶叶,配着这些小吃,让这些小吃都有了身价。

    当然多了额外的服务,这价钱自然不一般。

    另外如果贵族不愿意在铺面里用餐,还可以让人带回去,用的是上等的檀木食盒,直接送到家里去就行了。

    这样一个铺面,土豆小吃做起来不难,教一教就会了,只需要保守土豆这个秘密。

    再请几个机灵的侍从就能办起来,还能搜集消息。

    这些贵族之间知道的可不少,稍微听到一点消息集中后送过来,就能把握住西洋人的动向。

    三言两语的,康熙已经把这事计划得差不多,就看在那边的人会不会愿意配合了。

    布莱写信过去,托了熟悉的海商带信。

    回去的海商送信,很快信笺从另外过来的海商送回。

    在几个国家的混血儿都没有拒绝康熙的提议,甚至对此非常感谢,不但给他们一个落脚的地方,还多了一份营生。

    毕竟他们过得尤为艰难,如今开了铺面,门一关,他们就能直接睡在里面。

    一来都不需要请护卫,就能好好守着铺面,免得有小贼偷家。

    二来他们还省下了租房子住下的费用,另外又有固定收入,简直美滋滋,傻子才会拒绝呢

    至于另外派人当幕后老板,他们就是明面上的伙计,也没人反对。

    毕竟这产业是康熙的,他们就帮忙看着铺面拿一份稳定的薪酬,没什么不乐意的。

    再就是探听消息,如果他们能听到点厉害的消息传递过来,另外还有一笔打赏,谁不愿意呢

    这事就定了下来,康熙安排人尽快过去,另外语言学院招生也建好了,从里面挑选学得不错的人,再培训一番,就能上岗。

    语言学院里面,除了混血儿外,很多都是本地人,甚至不少家族的次子么子都在里头,学得都不错。

    别看这些大家族的子嗣多,能继承家业的大多只有长子,其他子嗣只能另谋生路。

    不会算数,武艺不行,语言学院这个也能试试。

    只要努力学,学得好,就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所有人都很拼命。

    康熙需要选几个人去西洋开铺面,要从语言学院里面挑人,当然要选最优秀的。

    他们反复考核了几次,最后选定的几个人就被送去另外的地方,被教导如何做买卖,教导的人是林润。

    毕竟没谁比做经商多年的商人,更熟悉怎么做买卖了。

    虽说有了章程,人才培养还是需要时间的,加上番茄如今还没有大面积种植起来。

    再培养个一年,让他们过去也不迟。

    除了怎么经商,怎么把铺面经营起来,如何探听消息,怎么敏锐感知危险情况,怎样跟西洋贵族打交道,这些都需要一一学习,是在学院上学不到的事。

    语言学院这边的事情放下,夏天也要来了。

    互市相当顺利,除了俄国人,蒙古那边也会派人过来做买卖,互通有无。

    外城内城都有康熙的人在,探听消息自然就要方便得多了。

    最让他高兴的是,俄国果真让人大规模养羊,养的数量还不少。

    因为一时之间羊羔和母羊太抢手,俄国人还跟蒙古那边做起买卖来,想出钱买他们那边的羊。

    蒙古一时被这样的馅饼砸中,惊喜之余也有点担心。

    新首领经历过之前那位首领的事,越发小心谨慎,还特地派人来问康熙的意思这些羊卖还是不卖

    康熙的意思,当然是卖了,而且要卖个好价钱

    如今羊就是最紧俏的时候,卖的价钱不能跟以前一样了。

    新首领立刻会意,留下一部分羊,能自个吃和继续生羊羔的几只母羊,其他都陆陆续续全卖掉了,还卖了很高的价钱。

    俄国人果真跟康熙说的那样,还想用以前的价钱来买羊,幸好新首领多了心眼,立刻让族人加价。

    谁给的价钱最高,这羊就卖给谁

    这虽然有点不厚道,不过新首领也明白,这卖羊估计就没几次的买卖,又不是一直卖,这次抬价又如何,反正很可能都没有下一次了。

    俄国人能怎么办,只能用翻了几倍的价钱,捏着鼻子买下了这些羊。

    反正等羊羔长大了,身上的羊毛又卖回去给大清,给出去的钱又能回来,所以这时候虽然心疼,却不至于不愿意给钱。

    蒙古给俄国人卖了羊赚了一笔,挖盐卖给康熙又赚了一笔,今年的日子过得比往年还要好得多,一个个都美滋滋的。

    当然新首领也敲打了一下族人,卖羊可以,卖高价钱也可以,但是不能全卖掉。

    羊全卖了,他们以后想要把羊买回来,估计这价钱还得翻倍,那就得不偿失了。

    确实有不少族人心动,毕竟这时候卖羊的价钱比往年高太多,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但是听新首领的意思,这羊卖掉了,再买回来新羊就难,总不能跟其他族人抢羊羔吧

    好歹要留一点,以后自家吃也行,慢慢再长成羊群也可以,于是族人就压下这个心思,继续养羊的养羊,挖盐的挖盐了。

    挖盐虽然工钱不多,但是自家要吃,跟族里买盐,价钱比外边还要便宜一些,算是自家人的福利。

    蒙古这边日子好过一些,加上又一个个努力挖盐,去互市的次数就不多。

    最多是一个月左右,大家把挖的药材放在一起,每家每户登记好,再让人一车拉去互市那边摆摊卖掉。

    回来后钱一分,又多了一份收入了。

    虽说手里头的银钱多了,却都是辛苦钱,日子过得充实又满足。

    这也是康熙想要的,如果蒙古过于富足和闲散,他们留在边境线挡住敌人的目的就失去了。

    人忽然暴富之后,很多会选择过上奢靡的生活,而不是继续跟以前一样努力过日子。

    可能不事生产,可能荒废武艺,不管哪一种都不是康熙想要的。

    各方面都挺顺利,但是康熙这天却接到一个坏消息,边境互市小城内有人偷窃,偷的货物还价值不菲。

    这偷的还不是一家,而是好几家,让人损失惨重。

    按理说互市这个地方该是重兵把守,但是在边境之处,康熙原本派了一队士兵过去。

    俄国人却觉得康熙是借口互市来派重兵把守边境,于是再三拒绝。

    康熙也很好说话,直接撤掉了一半的侍卫,只负责守门,每天就开门关门,以及负责一下城内的治安。

    比如摆地摊两人因为一个好位置打起来,侍卫就负责把人分开,好好教训一顿,把人踢出互市小城,一个月内不给做买卖的惩罚之类的。

    大清这边的商人舍得花钱,都住在内城,于是多了一重城门的守卫。

    俄国商人自认高大威猛,没什么好怕的,这次被偷的就是他们。

    他们当然不乐意,在城里闹腾,还派人送信过来,必须让侍卫们负起这个责任来。

    要侍卫把小偷抓住,扭送给他们带回去俄国受罚,还得把偷去货物一样不少找回来,找不回来就得加倍赔偿他们。

    这理直气壮得让康熙都气笑了,他去内阁议事,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索额图率先说道“皇上,互市该是以和为贵。侍卫们确实失职,要是早早发现,没打开城门,这小偷就无法逃出去,货物自然也就不能脱手了。”

    明珠却不赞同,上前一步道“皇上,这跟侍卫无关。那些俄国人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自己丢了东西,早早告知侍卫才错过捉贼的时机。而且俄国之前特意要求裁减侍卫的人数。如今出事了,他们倒是全赖到侍卫身上去。”

    “这次若是妥协了,以后他们必然会得寸进尺”

    明珠又看了索额图一眼,皱眉说道“而且谁知道俄国会不会因为这件事,要求他们那边也派侍卫到互市来镇守”

    要互市小城的侍卫换成俄国人,大清的商人身家性命就未必能得到保证了。

    索额图的眉头皱得更紧道“纳兰大人未免杞人忧天,俄国人既然想要互市,就不会想把互市折腾没了。实在不行,两边各派人来,互相牵制,也不失是一个法子。”

    这样一来,城内要出了什么事,就不会全归咎于他们这边,俄国人也有责任。

    康熙看了索额图一眼道“索大人是不是忘了,互市是在大清的版图上。”

    这是他们的地方,凭什么让俄国人派兵过来镇守,不就成了笑话吗

    他们在自己的地方,居然让外人派兵过来

    索额图白着一张脸拱手道“皇上,是微臣想岔了。”

    康熙又看向明珠,后者连忙说道“皇上,微臣怀疑这次失窃之事是俄国人故意为之。货物丢失是假,想借着此事派兵去互市才是真。”

    如今互市小城完全掌握在他们这边,俄国商人过来需要重重检查,核实身份才行。

    但是大清这边,只要有鸣牌在,就能轻易进来。

    俄国那边估计渐渐有些不满,有眼馋互市的利益,想要掺和进来。

    毕竟成了侍卫,能操作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守门的时候,觉得哪个商人不顺眼,盘剥一番,商人千里迢迢过来,自然不敢这时候节外生枝,送点孝敬也是理所当然的。

    几番下来,必然积少成多了。

    另外侍卫还要检查和核实身份,要是自己人,自然就不会多问,能带上的货物就要多一些,比如一部分不太能见得光的物件。

    到时候,他们这边能管束自家侍卫,却很难约束住俄国那些人了。

    但是如今他们理亏,互市里出现货物丢失,以后人心惶惶。

    如果不尽快找到偷窃之人,给俄国人一个交代,不管俄国还是他们这边的商人们短时间内只怕都不太敢过去。

    要俄国人自个谋划此事,那些货物可能藏在什么地方,或者压根就没带进城内,这个小贼根本不存在,这如何找起

    康熙很快拍板做了决定“那就暂时关闭互市,让所有商人在原地等候,直到找到小贼为止才能离开。当然,他们吃住都不必再花钱。”

    明珠一愣,跟索额图互相看了一眼如果这个小贼是子虚乌有之人,皇上这是打算把商人们一直关起来了

    顾凝宸知道后,只觉得康熙这手有点黑。

    毕竟外城住着的大多数是俄国的商人,虽然如今吃住不要钱了,但是住个一年半载,看谁能顶得住。

    内城那些大清的商人只以为是例行检查,安心吃喝等着,以为几天就放了。

    但是心里有鬼的俄国商人,明白要真没有这个小贼出现,他们就要被一直关在这个互市里面。

    压根没这个小贼,康熙哪里能找出来,岂不是要把人关到死

    康熙不急,关上城门让人到处巡逻检查。

    内城的城门就没开过,小贼不会傻到带着货物进去,那等于是带着东西进死胡同。

    加上内城全是大清的人,彼此都认识,多个陌生面孔一眼就能发现,不是脑子进水都不会进去。

    所以内城继续关上,外城的俄国商人就要被侍卫反复查问,烦不胜烦。

    心虚的几人被关了好几天,就忍不住面色都带着点焦急了,让侍卫很快锁定了他们几个。

    派人在后边跟着,又夜里偷听几人商量,都是打算怎么从城门逃出去。

    偏偏当初互市为了安全,城门都是再三加固过,硬闯是不可能的。

    除了里面一个大门,外边还有吊桥,放下吊桥就需要时间。

    他们哪怕出了第一个门,顺利放下吊桥,这时间内都要被侍卫抓上好几遍,压根就逃不了。

    逃又逃不了,难道就只能自首了

    可惜几个人又拉不下面子,于是纷纷想要对方去自首,谁都不乐意,就吵了起来。

    这一吵还越来越厉害,最后都打起来了。

    隔壁的人赶紧过来劝架,但是听着听着就感觉不对劲了,发现这几个人才是他们被关起来的罪魁祸首,气得不行,立刻告诉了侍卫。

    侍卫光明正大闯进去把几人抓起来,分开来问话,他们就吓得什么都说了。

    不外乎是侍卫查得严,他们想私带点什么来卖都不行,赚的不多,于是就起了歪心思。

    哪想到康熙这么刚,也不息事宁人,直接就把互市关掉,还把人都关起来慢慢查。

    不是说商人都以和为贵,大清开这个互市不就是为了赚钱,怎么就不按理出牌呢

    于是几个人就栽了,侍卫把几人的口供记录下来,又让劝架的几个俄国商人写了确认书,证明他们是亲耳听见几个人吵闹的时候泄露出来的话,主动告诉侍卫把人抓起来。

    这几人连累其他人被关在这里好几天,互市还不开,浪费了时间,还坏了其他人的买卖,能不恨吗

    来劝架的人二话不说就把确认书签了自己的名字,还把身份证明都誊抄一份夹在里面,证明身份没问题。

    康熙另外派了使者和侍卫押送这几个俄国商人过去,让俄国人接手,还把口供和确认书都送上。

    顾凝宸觉得他这一手真是漂亮,直接堵住了沙皇找借口的嘴巴。

    试想一下,只有口供送过去,沙皇那边还可以借口说大清为了平息互市,就找替罪羔羊,这肯定是逼供出来的口供,是假的

    有确认书,如果是大清的商人,沙皇也有理由,说他们是自己人串通,故意陷害俄国人

    但是如今这确认书作证的是俄国商人,还不是一般的商人,身份证明都在,如果沙皇还想说这些人是假的,那能让人回去对质。

    要说这几个确认的人被大清这边收买来故意陷害自己人,可是这几个大商人背后都有大贵族做靠山,说他们叛国,是指责大贵族们叛国吗

    沙皇当然不能举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借此闹事,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责罚了这几个故意捏造小贼偷东西的商人,把人关起来审问。

    大商人他不能动手,这几个小商人还不行吗

    这事就此告一段落,沙皇都没借口送俄国侍卫过来或者要赔偿,就只能维持原样。

    不过对俄国商人,互市的侍卫查验起来就更加严格了,让俄国这边的人苦不堪言,对那几个说谎的小商人就更加痛恨。

    闹腾什么,这不是害得他们做买卖更难了吗

    事情解决后,康熙的心情不错,还跟顾凝宸说道“朕想着互市那边总会出点问题,没料到居然是几个小商人先动手,倒是给了朕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

    互市这么个香饽饽,哪怕再怎么死命盯着,总归有异心之人会在私下动手脚。

    要是出了人命,那就麻烦了。

    所以康熙派去的侍卫虽然砍掉了一半的数量,却换上了武艺更强,尤其是上过战场的士兵。

    他们警惕性尤为高,还十分敏锐,所以互市才能一直平平安安。

    小麻烦可能有,但是大麻烦就没有了。

    可是要彻底断绝那些有心人私下的动作,就需要一个震慑的机会。

    正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来了,康熙立刻抓紧机会,给俄国重重一击

    俄国再也不敢提出送侍卫来了,更别提那些商人被反复检查也不敢吭声,毕竟是他们理亏在先。

    当然也有不痛快,想找那几个小商人的麻烦,却发现几人被送回俄国第二天就死在狱中,说是畏罪自杀。

    不知情的人只觉得这几人是自作自受,聪明一点的就察觉出这其中有些猫腻了。

    这几个小商人如何能这般大胆,伪造小贼光顾,是谁给的勇气了

    他们要没人在后边指点,必然是不敢做的。

    加上几人回去后就立刻死了,跟杀人灭口一样,不少人就想到很可能是沙皇授意。

    当然没有证据,人都死了,这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把柄给了康熙,他自然变本加厉运用了起来。

    一是加紧对俄国人进来后的检查,免得让有心人混进来。

    二是对俄国商人的惩罚加重,一旦犯错就要赶出互市,还要从此不能踏进来这边一步,更别提是继续做买卖了

    这等于是断了财路,自然没有俄国商人会傻到犯事,互市就比之前更加平静和安全了起来。

    以往因为抢夺摆地摊位置打起来这种小麻烦,也因此消失不见。

    商人们无师自通,采取了抓阄的形式,抓不到好的位置就认命,起码不会再起纷争。

    不然对骂或者打起来,然后连人带货物被丢出互市,以后再也不能进来做买卖,那就真是亏大了

    对骂什么,打什么呢,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多卖点货物,多挣几个钱

    商人们你好我好大家好,谁要想不好,就立刻联手摁下去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