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那些西洋人得知这个风扇也想要, 暗地里问王谈,拍卖会上会不会出现风扇,王谈知道康熙的心思后就直接告知不会
定贵妃送给皇上的礼物, 他也就体恤老臣送上几架,其他人都别想, 西洋人更是门都没有
顾凝宸知道后有些无奈,心里也是欢喜的,毕竟康熙如此珍惜她送的礼物。
能抠出几架送给老臣,已经是康熙最大的退让了, 再多可不行
各宫嫔妃得知这么个好东西, 也是眼馋。
可惜除了慈宁宫,就没别处有了,只有些遗憾。
不过宫里份位高的, 夏天也有冰, 倒不至于没了这风扇就要难熬。
至于份位低的, 冰是用不起的, 以前能熬过来,以后也只能继续熬着了。
为了能尽快往上爬,好让自己的吃住用都舒服一点,低份位的嫔妃去翰林院最是勤快, 借书也是最多的。
她们努力识字, 想着多读书,肚子里有了墨水, 指不定就能跟定贵妃一样了。
哪怕不能一样,学了个皮毛,境遇可能也会不同。
她们一时勤奋,不管有没看到成果, 倒是日子过得飞快。
一边看书一边认字,以前感觉一整天实在难熬,如今一会儿就天黑了,变得十分充实。
尤其她们打听到定贵妃看完一偏殿的书册,皇上命翰林院把书册换一批送过去,更是佩服不已。
毕竟定贵妃这学识对她们来说已经比天高了,谁知道定贵妃还继续看书学习,她们如何能偷懒
重华宫换下来的书,大多是顾凝宸看过后,不觉得需要反复看,也不是特别感兴趣的。
康熙就让翰林院搜罗更多不同的书册送来,她看过又不是很喜欢的就送回去。
送回去的书就收到嫔妃们的热烈欢迎,谁都想借上两本回去,跟定贵妃看一样的书,指不定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惠妃也凑热闹借来两本,发现都不是图画,字还挺多的,顿时十分失望。
荣妃也借了,带着两本书过来,看惠妃的脸色就知道她借了,然而看着无趣,就苦笑道“我这借了两本,还想着跟你换着看来着。”
惠妃看着荣妃手里的两本,也是字多图少,就不太感兴趣“也不知道定贵妃感兴趣留下的书,是不是要有趣一些。”
要是可以,她真想去重华宫的偏殿看看,定贵妃平日都看的什么书。
荣妃就笑道“我正有这个意思,不如咱们姐妹一起去重华宫拜访定贵妃”
只有两人去感觉还有点不好意思,她们还叫了德妃和温妃。
宜妃如今是出了月子,她因为之前生孩子的时候险些伤着底子,皇太后不放心,让其坐了四十天的月子不说,还留着人用各种药膳调理。
等差不多好了,这阵子宜妃再三请求,才算是回到自己的寝宫翊坤宫。
惠妃还是很佩服宜妃的,毕竟皇太后再三挽留,宜妃要是顺势住下,谁也不会说什么。
而且她还能继续陪在五阿哥身边,要回到翊坤宫,宜妃也就偶尔能去慈宁宫看看小阿哥了。
但是宜妃不但干脆利落搬回去,还主动提出离开,这就叫惠妃很佩服,却也心想宜妃这心着实有些硬。
骨肉分离实在难受,当初大阿哥被送出宫去养,那几年惠妃过得浑浑噩噩的,每天都想念自己的孩子。
想知道他吃住如何,是不是长大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还记得她这个额娘吗
惠妃比宜妃还惨一点,都不能出宫去看看孩子。
好歹宜妃能偶尔去慈宁宫看看,却还是很能下得了狠心。
惠妃正想着,荣妃就问“要叫上宜妃吗”
其他人都叫了,就不叫宜妃也不好,惠妃就派人去翊坤宫问了一下。
就客气一下问问,宜妃要婉拒,那就算了。
哪知道宜妃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惠妃听得一愣,就笑道“正好,咱们几个晋了妃位之后都没聚在一起去给定贵妃请安了,如今恰好一块儿过去。”
惠妃还让人先去重华宫跟顾凝宸打一声招呼,不然贸然过去也不好,要定贵妃忙着或者不想见人就尴尬了。
尤其之前定贵妃还在英华殿里捣鼓新东西,把自己关起来好几天,她们要过去扑个空也不好。
顾凝宸之前在实验室捣鼓几天,终于做好了,自然就歇下来,回到偏殿开始宅着继续看书的日子。
算数手稿添补的事也做完了,都印刷成册摆在书铺去卖了,她忽然感觉自己闲了下来。
惠妃那边派人来问,顾凝宸正好无所事事,就答应下来,还让小厨房准备点心招呼她们。
几个妃子一起过来,正好把最近的宫务呈上给顾凝宸过目。
顾凝宸接过后没急着看,只放在茶几上,示意宫女送上茶水和点心。
几人喝着茶水吃着点心的时候,她才拿起来一目十行地扫,速度非常快。
不过片刻,顾凝宸就已经看完了。
主要宫务有几个方面,一是每月给后宫嫔妃送吃喝用的份例。
吃喝的话,御膳房用掉多少,余下多少,都要记录。
用的就是布匹,不同品级嫔妃的份例不同,每个季度送一回。
另外就是普通宫人,他们吃喝的份例是没有的,却有月银。
月银是每月得发放,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
衣服的话,宫人会有匹配他们品级的统一衣服,不过颜色和式样都是相同的。
只品级高一点的宫人样式稍微不同,布料也会更好一些。
每个季度后宫的消耗也记录在案,比如冬日的时候烧炭,这每个宫殿的煤炭用掉了多少,加起来又多少,比起往年是多了还是少了,都要记录。
因为之前普及了军队的阿拉伯数字来编制,宫里也用上了阿拉伯数字来记录。
这比起写字,对几个识字不多的嫔妃就要友好得多。
记录的时候要简单得多了,不必写那么多笔画。
学起来也不难,毕竟就那么十个数字,反反复复组合而已。
妃子们都是聪慧的,很快就熟悉了。
就连宜妃也是,她坐月子的时候也没闲着,得知顾凝宸换了阿拉伯数字作为后宫账册记录,就连忙学了起来。
反正坐月子的时候也无聊,宜妃作为后宫的卷王,自然不会一直闲着,等出月子还有别的事,倒不如这时候尽快学起来。
每天只学一会儿,也不会太累,还能打发时间,等宜妃出月子的时候,不但熟悉用阿拉伯数字,还让人去翰林院也跟风借书看了看。
皇太后担心她坐月子看书会坏了眼睛,还特地让女官去给她念书。
毕竟皇太后也明白坐月子不能出去吹风,只能关在房间来,才多大的地方,宜妃想走动太远都不行。
宜妃又是个闲不住的人,要没个打发时间的事做,那实在太枯燥无聊了。
于是有女官帮着念书,宜妃一边听一边学,坐月子出来后立刻就跟上其他人的进度。
惠妃感觉宜妃太可怕了,如果她知道后世有卷王这个词,一定明白宜妃就是她们几个当中最卷的一个。
宜妃就连坐月子的时候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惠妃对她实在佩服。
顾凝宸的心算很快,她在后世就是经常看一大片数据的人,每次都要反复实验,然后会有各组的数据,全部记录在电脑上。
看得多了,她对数字都十分敏锐,扫一眼大概就心里有数了。
放下账册,顾凝宸就笑着道“没什么问题,辛苦几位了。”
惠妃有些错愕,这就看完了
宜妃脸色如常,笑着说道“贵妃娘娘信任我等,把宫务分了下来,我们也该好好办差才是。”
她们几个比顾凝宸还怕出错,每次都反复检查,绝不会有什么差错。
而且康熙让定贵妃最后拍板,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罢了。
定贵妃意思意思看一下,也就好了。
德妃却觉得顾凝宸是真的看完了,就是太快了一点,让人有点不可置信,就接话道“贵妃娘娘的算数是皇上都赞不绝口的,只看区区账册罢了,自然就不费什么事了。”
温妃也附和道“确实如此,这用的数字倒是好使,也不必笔画太多,写起来快得很。”
“说起来,我上回借的书十分有趣,这次也厚脸皮来,想去看看贵妃娘娘的书房,可以吗”
顾凝宸有些意外德妃的维护,还有温妃这岔开话题,明显是要打圆场,就笑着点头道“可以,就是书房没怎么整理有些乱,等会见了各位可被笑话我。”
温妃就腼腆一笑道“是我们冒昧才是,突然提出要去书房,好在贵妃娘娘不介意,等会我小心点,可不能弄乱了娘娘的书房。”
其他人一听,跟着去书房后都不敢乱走,只站在书架前看一看,都不敢随便伸手了。
惠妃看了一眼面前的书架,上面的字她都认识,隐约猜出是跟算数有关。
这么好几排的算数书,光是书名就看得她头晕,赶紧看向隔壁。
荣妃站在隔壁,看着书架上的游记小心翼翼问道“上回贵妃娘娘在慈宁宫说的故事特别有趣,这些游记也看着有意思吗”
她们当然不可能直接借书,把书带走,而是记下书单去翰林院那边借书。
毕竟重华宫这偏殿的书房里都是康熙让翰林院送来给顾凝宸看的书,她们带走的话,让定贵妃看什么
康熙知道后也不会高兴,于是几人只想着努力记下书名,回头让人去翰林院借书就是了。
顾凝宸知道惠妃和荣妃对算数没什么兴趣,也不爱钻研,只喜欢看游记这一类字和图都是一半一半,更轻松有趣一些。
于是她就点了几本书,都是自己看了感觉比较新奇有趣,而且辞藻不华丽,反而有点大白话,看起来也轻松。
顾凝宸一边说,身边的陈女官就用小本子记录下来,回头惠妃和荣妃就不用自己记下,直接拿着书单去翰林院借书就可以了。
温妃倒是开口道“不知道贵妃娘娘这里,可有不疑先生的书”
闻言,顾凝宸倒是有点惊奇“温妃是对算数感兴趣了”
听了这话,温妃有点不好意思道“是,之前我在翰林院借了一册来。可惜太难了,我看不太懂,听闻不疑先生的书最是容易看明白,适合刚学算数的人。”
她又遗憾道“可惜不疑先生的书实在卖得太快了,书铺里刚上,很快就被买完,家里人派仆人等了好几回,只说印刷工坊那边来不及印,还得多等一阵子。”
温妃会问顾凝宸,也是觉得她那么喜欢算数,皇上指不定会派人去外头买下不疑先生的书送过来,就来碰一碰运气,万一呢
顾凝宸也不好说这个不疑先生就是自己,她这边除了底稿之外,倒是没有多的。
她却想到宫外印刷了这个书,翰林院竟然没有吗
于是顾凝宸就对温妃道“回头我问一问,翰林院那边该是收了几本的。”
温妃就摇头道“翰林院那边确实放了几本,只是我每次派人去问都被借走了。”
书不多,借的人却很多。
毕竟很多官员的算数只能说一般,深奥的看不懂,这个入门的看看最适合不过。
宫外又买不到,于是前脚有人还,后脚立刻有人借走,温妃几次派人去都扑了个空。
温妃听顾凝宸记下此事,想必回头会跟皇上提起,翰林院肯定会多备几本,她很快能借到书了,就笑着跟顾凝宸道谢。
宜妃听温妃这么一说,也对这个不疑先生的书很感兴趣“回头温妃要是借着书了,等读完了,我也厚脸皮借来读一读。”
温妃笑着应下,几人聊了一会,也就告辞了。
几个妃子出去后,德妃忽然脚步一顿,说道“我把书单落下了,你们先回去吧,我去取回来。”
惠妃一听,笑着说她迷糊。
其他几人都没多留,纷纷跟德妃道别后就坐上软轿离开了。
顾凝宸见德妃单独回来,不由一愣,只又请她重新坐下,示意其他宫人退了出去“怎么了,可是有事要问我”
德妃轻轻点头,看着宫人都在外头,这才小声问道“我听说四阿哥不太会说话,也不知道真假,心里着急,就来问一问。”
要是别的事,她就不会专门留下来打扰顾凝宸。
就是德妃听说四阿哥不会说话,惊得好几天辗转难眠,最后就趁着这个机会问一问。
顾凝宸知道四阿哥的消息瞒得很紧,却也不可能一直泄露不出去,更别提德妃一直关注四阿哥,想必就捕捉到了。
她就笑着道“放心,四阿哥已经没事了,如今说得好着呢”
德妃听后,狠狠松了一口气“没事就好”
顾凝宸又问道“你要不要见一见四阿哥,听他说说话”
德妃迟疑了一会,摇头道“不了,我就是想知道四阿哥好不好。他既然没事,那就足够了。”
刚才顾凝宸没有否认,而是说“已经没事了”。
说明之前四阿哥确实不会说话,后来在重华宫渐渐好了起来。
德妃知道顾凝宸不会跟她说谎,哪怕没说得太明白,只知道四阿哥好起来了,她就满心感激,给顾凝宸行了个大礼。
顾凝宸赶紧扶着德妃,没叫她真的拜下去“你这是做什么,当初要不是你出手帮忙,我也不能这么快好起来。如今我也没做什么,只帮着稍微看顾一下四阿哥,大部分都是高嬷嬷照顾得妥帖。”
德妃被扶着也拜不下去,只好起来,微微红了眼圈道“我知道的,皇上除了太子之外,对其他小阿哥并不是很在意,哪里会注意到四阿哥不会说话,还特意送去尚书房去”
她之前还奇怪四阿哥年纪那么小,哪怕不会吵闹,送去尚书房也太早了一些。
如今德妃是猜出来了,估计皇上发现四阿哥不会说话,顾凝宸想来是帮着出了主意,四阿哥才会被送去尚书房。
但是四阿哥被送去尚书房,皇上可能就不太在意了。
如今他能说话,必然是顾凝宸细心照顾的缘故。
顾凝宸想否认,看着德妃怎么说都不相信,也就只好算了。
她只好道“四阿哥如今走得也十分稳当,偶尔还能跑上两步。”
德妃听得连连点头,哪怕只有一两句,但是能得知四阿哥的近况,她就满足了。
就是她敏锐得很,捕捉到顾凝宸这句话,忍不住压低声音问道“四阿哥送来的时候已经一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吗”
顾凝宸没想到德妃如此敏感,一下子就察觉到问题来了。
她沉默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德妃那边就点头道“好了,如果贵妃娘娘为难,我就不多问的。”
这话让顾凝宸连忙摇头道“也不是为难,就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生怕德妃多想,她还是把奶娘对四阿哥过度溺爱,一直抱着不让落地,四阿哥就不会走,甚至都不会爬的事说了。
奶娘和照顾的人也不敢出声,叫四阿哥也不会发声说话。
德妃听得微微皱眉,很快就舒展开来“多谢贵妃娘娘告诉我这些,之后四阿哥得继续劳烦娘娘照顾了。”
她没有刨根问底,顾凝宸说了什么,也就听了什么,很快就告辞离开。
走的时候德妃面色如常,手里还拿着书单,顾凝宸一愣,察觉到这书单是德妃刚才从茶几上捡起来的。
德妃看见她的目光,就笑着道“我刚才出去后,借口说书单落下了,得回头来取。”
顾凝宸惊讶,这借口是借口,书单还真的落下了,简直天衣无缝,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德妃见她诧异的样子就微微一笑道“我素来如此,不想留下任何不慎之处,倒是娘娘跟以前一样,却也很好。”
说完,德妃行礼后带着书单转身离开了。
她是真的觉得顾凝宸这样很好,能一直保持以前的样子,证明皇上对顾凝宸是真的宠爱,没叫顾凝宸有所改变。
德妃之前有些担心,是不是因为佟佳氏家越发势大,皇上才会忽然把顾凝宸破格晋升为定贵妃,好压一压佟佳氏的气焰,对外也警告佟佳氏家要收敛一点。
如今她看着顾凝宸一如既往的样子,就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之前因为德妃熟悉康熙,这位帝王不像先帝那样的痴情种,万事以社稷为先,冷静自持。
如今看来,皇上并非无情,只是这情却内敛得多。
跟先帝不一样,康熙从来都不在社稷和情爱之间做选择。
不需要只选其一,因为他可以和喜欢的女子一起成就更好的江山
爱美人还是爱江山,这种选择康熙压根不需要做
顾凝宸站在原地,回想着德妃的话,看来以前的原身和如今的她区别不是很大
就连熟悉原身的德妃从来没察觉出顾凝宸的不同,所以她算是蒙混过关了吗
康熙进来的时候就见顾凝宸站在门边发呆,不由好笑道“在想什么,这般入神”
顾凝宸抬头见是他,笑着行礼后就过去相迎“刚才几个妃子过来了,德妃落下了书单,回头来取,我就跟她多聊了几句。”
这事她不说,康熙迟早都会知道,还不如自己主动提起。
康熙来的时候,远远就听李德全说德妃的软轿从重华宫出来了。
离着有些远,德妃没看见康熙,他却是知道的。
顾凝宸接着道“德妃说我跟以前没什么变化,我就回想以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变化不大”
康熙听见后就笑了“确实有变化,你比以前要活泼一些,话也多一点了。你以前是个闷葫芦,不太爱说话,有时候朕抬头看向你坐的方向,还以为那边没有人。”
她听着眨眨眼道“那我以前确实沉默了一些,可能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竟康熙说的该是在慈宁宫请安的时候,原身因为身份的关系坐在最后边,当时的宜嫔是社牛主角,请安的时候完全是她的主场。
原身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喜欢抢风头,就只能沉默了。
如今顾凝宸真要感谢原身这沉默的性子,因为话不多,反而没什么人发现这身体的芯子换了人。
她又提起那本算数入门的书册,温妃和宜妃想要“我原本想着翰林院有几本就够了,没料到居然如此多人想要读一读。”
康熙听后就笑道“确实,今儿拖尔弼还跟朕提起,京城三家印刷工坊已经日夜不停,还是供不应求,许多人都没能买到。不少外地的官员听说后,上的折子里还跟朕提起此事来。”
外地有些官员消息灵通,得知京城出了这么一本算数入门的好书,另外户部侍郎王谈起的头做了一本题册,他们自然都想要
可惜他们离着京城太远,哪怕托人买也买不到,只能在折子里跟康熙提起了。
想必康熙那么喜欢算数,那本算数入门的书,指不定就是皇上专门让人做的。
不管这位“不疑先生”是谁,王谈肯定认识,说不准皇上也是知道的。
哪怕无法打听和结交到这一位,能买到书读一读,也能隐约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人。
都说人如其字,书也是如此,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习惯来。
这些官员无论是对算学有兴趣,还是想顺道借此打探一下这位凭空出现的“不疑先生”,都很有必要买下他的书仔细阅读一番了。
康熙就道“这三家印刷工坊是京城最大,资历也是最老的,做的书都不错。小一点的工坊朕就不大放心,免得把书做得不好,反倒不美。”
“正好江南那边也有不少官员写信来,朕就想着江南文人多,印刷工坊自然不少,有几家的名声颇为不错。”
他还不放心派人去跑一趟,反而让江南那几家工坊派人把自己做的,最为满意的书送过来,当面看过后才确定选哪一家来做顾凝宸的这本算数书,可谓谨慎极了。
江南几家大的印刷工坊哪里能不乐意,简直乐疯了,连夜带着书往京城赶来,恨不得立刻就到。
之前三大工坊在算数书的价钱上定的不高,印刷的数量多,算是薄利多销了。
康熙打算让江南这些工坊也是这样,毕竟价钱高了,就违背顾凝宸的初衷,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
至于江南这些工坊答不答应,他也无所谓,不答应那就让愿意的来
如今哪家工坊不想印刷不疑先生的书,更别提还有王谈做的题册。
入门就买不疑先生的书,要提高版本就买算数题册,两方面的人群都能照顾到了。
顾凝宸也鼓励王谈做一本入门版的题册,让入门的人也能用的题册。
另外他还能写上自己学算数的心得,跟其他人分享一二。
毕竟如今学算数的人太少,康熙的那本心得是提高班s,很少人能跟上,实在是太难了。
索性康熙没去大规模印刷,而是印了几本暂且放着当做收藏。
王谈原本是拒绝的,但是能做两本书流芳百世这种事,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要是百年之后,别人提起他都会想到这本书,看过后都颇为受益,还可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喜欢算数的人。
王谈考虑了一段时间,最后就答应下来。
于是他开始过上了白天上值,晚上回家写书的充实日子,把同僚卷死了。
同僚也想跟,可是他们的算数比不过王谈,其他方面也没有优秀到值得写书的地步,只能垂手顿足,后悔当年没有好好钻研算数
这会儿康熙示意李德全递来一个锦盒,放在桌上后打开。
顾凝宸凑过来看了一眼,发现是五线谱,不由惊喜道“是徐大人的曲子终于写出来了吗”
不意外她会猜中,康熙点头道“不错,正是徐日升做的曲子。”
过年的时候,他跟徐日升提出要一首独属于自己的协奏曲。
可惜徐日升反复写了几个曲子都不满意,就一直没呈上来。
他跟康熙告罪,说要完成一首特别好的曲子才行。
康熙能怎么办,就只好等了。
这一等就几个月,好在徐日升终于完成了这首曲子。
不然康熙真要以为徐日升是不是找借口拖延,其实是做不出曲子来了。
他刚拿到的时候已经看过,曲子的旋律相当不错。
顾凝宸被康熙示意拿起曲子,她轻轻看着五线谱哼唱。
哼唱完,她有些惊叹道“这曲子真好听,而且我感觉有古琴的技巧融入其中。”
康熙笑着颔首道“不错,徐日升很聪明,进宫后就开始学习古琴,知道把古琴曲和西方乐曲融汇起来。”
这样一来,如此中西结合的曲子确实是独一无二,又必然能得康熙喜欢了。
顾凝宸心里感慨,果然能到康熙跟前来的传教士全是人精。
之前康熙用钢琴弹奏的一首古琴曲,估计让徐日升有了启发,于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新的曲目。
康熙又道“朕想着上回几个传教士一起弹奏,总不能经常叫他们进宫来,就琢磨着在宫里组一批人学习西洋乐器。”
顾凝宸诧异,他这是打算在宫里组个西洋乐团吗
后宫里最多的就是太监了,只有一部分到后宫来伺候,一部分到康熙这边来,大多都是打杂或者没什么正经的差事。
人闲就容易出事,比如之前在御膳房的那几个太监,就是太闲了,才会打算在后院弄个灶,哪知道就走火了,把太和殿都给烧掉了。
康熙琢磨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安置多余的太监,如今看着这五线谱就有了想法。
顾凝宸感觉这样的安排挺好的,太监跟宫女不一样,年纪大了也不可能出宫过普通人的日子,基本上都是老死在宫里。
如果没个正经差事,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还不如叫太监们发奋一番,学个手艺之类的。
哪怕以后出宫了,也能混个营生。
不出宫,这会儿学好了西洋乐器,还能在康熙和后宫嫔妃面前表演,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康熙转头就让人吩咐下去,打算在太监当中选有音乐天赋之人来组个西洋乐团。
这下子太监们都沸腾了,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要脱颖而出。
他们既不识字,要学起来实在太难了,光是五线谱就得重新学着来看。
如今会西洋乐器的人不多,康熙肯定不会亲自教,就只能找传教士进宫来教。
那么多的太监,传教士才几个人,就只能搭个台子,传教士在上面说,下面乌泱泱一群人。
前面的还能听见,后边的就听不到了,只能拼命往前挤。
这样一来就混乱了,前面的正听着,被后面的挤了,脾气好的最多瞪两眼,脾气不好的就要打起来了。
几个传教士轮流教,每次都焦头烂额,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康熙哭诉。
康熙能怎么办,就只能把台子放在中间,变成圆形的台子,让太监们围着传教士一圈,那样就相对后边少一点,也勉强能听清楚了。
顾凝宸就想到扩音器,不过扩音器需要电磁能转化声音,这时候的技术压根做不到,只能更原始的办法。
比如用回音的效果,来增加声音大小。
最简单就是在台子的木板凿几个小窟窿,然后底下放上大水缸。
这样声音传到底下,通过水缸的回音作用,就能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
她画了个示意图,跟康熙解释一番。
康熙很感兴趣,立刻就让人改造了台子。
他还让李德全站在台子上说话,看看声音能传多远。
这可难为李德全了,站得比康熙还高,上去的时候腿都是软的,连滚带爬,上去后更不敢站着,就蹲着说话,声音也一样能传开。
康熙示意李德全继续说,他慢慢退后,退到一定范围后确实听不清楚才停下。
他再估算了一下站的位置和台子的距离,扭头对顾凝宸道“如果台子大一些,底下放的水缸更多,是不是声音能传得更远”
她连忙点头道“皇上,该是可以的。”
顾凝宸看了康熙一眼,这人举一反三的反应实在太快了。
后来也是听戏发烧友的乾隆建造了一座听戏楼,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三层的木结构,表演的演员站在第二层表演,他们脚下的木板就有很多小洞,一层的地板也是。
然后一层底下还有地下室,里面就放了很多大水缸。
通过上下空置了一层增加回音,再加上地下室这些水缸增幅了一次,声音就能跟立体环绕一样,对面都能听得极为清楚。
可谓重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情景
这就算了,乾隆还在戏楼上增加了机关,让演员能够“飞起来”,跟后世的威亚很相似了。
唯一不同的是,戏楼用的是滑轨,只能走固定的轨道,不过在那个年代已经相当先进了。
戏楼对面的看戏楼一共两层,乾隆带着妃嫔坐在二层,视野非常好,足见他多会享受。
顾凝宸不知不觉在小本子上用铅笔勾画了三层戏楼的大概结构,添补了一下,跟记忆中乾隆的那座戏楼的轮廓已经很相似了。
她正要放下本子,就被康熙接了过去,他看了一眼道“这是戏楼倒是不错。”
顾凝宸回想了一下,记得康熙也是很喜欢看戏的。
只是之前一直有战事的关系,后宫太皇太后都带头节俭,他这个皇帝更不可能看戏,所以原身进宫后压根就没看过戏。
如今征战结束,国库又充盈了起来,康熙这点小兴趣也能继续。
再说了,太皇太后也十分喜欢看戏,后宫嫔妃也是如此。
毕竟后宫的娱乐太少,也就过年过节能看几场戏。
于是顾凝宸连对面看戏楼都画上了,没有机关和扩音设计,这看戏楼要简单得多,只摆上舒服宽敞的座位就足够了。
康熙看着起了兴致,接过她的铅笔在上面小改了几笔后说道“紧赶慢赶的话,年底应该能把这两座楼建起来,回头皇祖母和皇额娘也能在过年的时候看看戏,热闹热闹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