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三更合一

作品:《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康熙回到重华宫, 早就有机灵的太监让小厨房烧了许多热水,一桶桶往殿内送。

    他这次沐浴的时间有点长,泥巴干掉后不好洗, 得慢慢刷掉才行。

    换了好几桶水之后,浴桶里的水才变得干净了起来。

    康熙这才起来, 就听见外边有人急哄哄来禀报,进来的时候因为太急都没看见门槛,直接被绊倒,整个人摔趴在地上。

    李德全皱着眉头道“慌慌张张做什么, 何事”

    那人都顾不上爬起来, 抬起头就慌张道“皇上,太和殿烧起来了”

    康熙从屏风里出来,身上只穿着单衣, 后边的太监正捧着衣裳追出来。

    他蹙眉道“太和殿烧起来了御林军去灭火了吗”

    趴在地上的人忍痛起来跪下禀报道“回皇上, 御林军和附近宫人都赶去太和殿灭火, 只是火势太猛烈”

    如今还刮着北风, 助长了火势蔓延,宫殿又都是木头做的,这一烧简直不得了。

    宫里的防火设备,就是在四周都放下大水缸, 每天都加满, 随时能做扑灭火势的准备。

    小火还能立刻扑灭掉,大火就要束手无策了。

    宫人最多只能用水袋灌满水, 然后扔进火势里面试图灭火。

    另外会有更多的人疯狂打水,毕竟水缸的水就是应急用,哪怕大缸是满的,在这时候一会儿就要用完了。

    康熙向前走了两步, 示意顾凝宸留在重华宫,还安抚两句道“别担心,朕去去就来。”

    他说完转身就离开重华宫,上了轿子一路到了太和殿前。

    康熙还以为御林军和宫人会慌张混乱,去到的时候看见太和殿的火势依旧很大,救火的人却颇有秩序。

    一部分人从水井打水,一部分人就专门送水去大水缸,一部分人从水缸装满水袋,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专门投掷。

    每一个部分的人都负责一件事,确实不会一路慌慌张张打水然后吭哧送过来,彼此还可能跑得太快撞在一起把水洒了,明显有条不紊多了。

    康熙刚下轿子,已经有太监来禀报道“皇上,拖尔弼大人恰好经过,见太和殿这边救火乱糟糟的,就跟御林军一起指挥众人分工救火。”

    闻言,康熙仔细一看,才发现里面灰头灰脑帮着装水袋的人竟然是拖尔弼

    他因为离着火场比较近,脸上沾了灰。

    周围人也多,要不是有人提醒,康熙压根就没注意到拖尔弼。

    拖尔弼年纪大了,也不逞能,打水、送水和投掷水袋都需要大力气。

    所以他就选了用力气最小,却也比较关键的一件事来做。

    拖尔弼装水的相当熟练,他之前已经吩咐腿脚快的小太监去内务府仓库取空的水袋过来。

    这些年纪小的太监在这边连装水都没法做,还不能什么都不做在旁边光看着,力气太小,个子也小,连水缸都够不上,就被他派去跑腿。

    小太监虽然个子小,小腿倒腾得飞快,一路气喘吁吁来回送,这时候喘着气道“大人,水袋没,没有了”

    拖尔弼停下手,抬头见太和殿的火势依旧没有变小的样子,顿时眉头都皱了起来。

    康熙也发现了,北风越发厉害,这火势根本压不下去。

    他让人叫拖尔弼道跟前来,得知水袋已经没有了,这继续救火简直杯水车薪,索性摆手道“也罢,让人都退回来。”

    太和殿这火救不了,就没必要填人命进去。

    御林军和宫人很快退后,太和殿的火势变得更为猛烈。

    康熙站在远处,看着太和殿被彻底烧毁,最后燃尽了,只剩下一片黑色的残骸,他扭头吩咐道“李德全,派人查探一番,火苗究竟从哪里开始。”

    是人为,还是意外

    他到底没回去重华宫,而是去了乾清宫轮番听着不断传来的消息。

    直到入夜,康熙才确定这只是一场意外。

    却也是因为御膳房的太监在后院用火不小心,导致失火,又因为北风把火苗蔓延到太和殿的斜廊。

    太和殿侧边的斜廊是木制的,一点就燃,算的上了。

    不管如何,太和殿突然烧毁,收拾后就要开始重建的事宜。

    原本斜廊的木制结构显然挡不住火,康熙在桌上写写画画,试图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要防火,那就只能换成石墙。

    另外救火的设施也得重新设计一番,康熙点了点写满的一页纸,随手扔在了火盆上。

    还是李德全小心翼翼提醒,他这才恍惚发现时辰不早了,就问道“定贵妃那边可是睡下了要是没有,就派人告知一声,朕今晚就不过去了。”

    他这脸色实在太差了,着实不必过去,吓着顾凝宸就不好了。

    李德全应下,回头让小太监去跑腿递话,很快回来道“皇上,贵妃娘娘让御膳房做了一碗羹汤过来。”

    顾凝宸知道康熙这会儿肯定没心情用饭,甚至晚饭都没用,就让御膳房准备了好克化的羹汤。

    热乎乎吃上一碗,肚子里垫了东西,心里也能舒服一点。

    确实康熙喝完一碗,才感觉自己有点饿了。

    之前他心情太坏,也就没感觉饿,这一碗羹汤下去,肚子热热的,反而勾起了饥饿来。

    康熙吩咐李德全让御膳房再送一碗面条来,李德全听后喜不胜收,赶紧去交代了。

    没多久御膳房就送了一碗面条来,当然不可能是素面,里面放了满满的肉酱。

    要不是天色暗了,不能送太多吃的,免得不好克化,御膳房恨不得送一桌菜过来。

    康熙吃完后又在新的纸上写写画画,笔迹很潦草,只有他能看得懂。

    直到半夜他才睡下,第二天在平日的时辰起来去早朝。

    朝中大臣半夜就收到太和殿被烧毁的消息,早朝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安静。

    康熙早朝的时候也没说别的,就是打算重建太和殿,具体如何还得仔细商榷。

    他下朝后原本打算去御书房,走了一半却忽然改变主意“李德全,去重华宫。”

    李德全得令,立刻让抬轿的太监转道。

    顾凝宸昨晚担心得睡不着,夜里等到康熙不过来的消息,心里更是放心不下,让人送去羹汤。

    好在听闻没用晚饭的康熙到底还是用了羹汤,另外还叫了一碗面,有了胃口。

    能吃就好,免得饿着肚子心里更要难受了。

    这会儿听说康熙来了,顾凝宸赶紧出去迎。

    她才到了门口,康熙已经大步走了进来,握着自己的手往回走道“你不必出去,外边冷着呢”

    握着顾凝宸的大手很暖和,反倒一直在有地龙殿内的她双手有点凉。

    康熙握了一会,感觉掌心里的小手终于暖和了才放开“朕昨晚叫你担心了吧,看着你这小脸就知道没睡好。”

    顾凝宸笑着摇头道“我担心皇上也是应该的,倒不是担心皇上是难受或是消沉,而是担心皇上废寝忘食琢磨解决之法。”

    闻言,康熙就笑道“凝宸是懂朕的,光沉湎太和殿被烧毁的难过之中,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事。”

    与其伤心难过,他倒不如尽快找到解决之法了。

    顾凝宸让陈女官送来一页纸,上面画了一辆车。

    车子很奇怪,虽有轮子,却不是一边推,而是两边都有双杠能推。

    中间的箱子四四方方的,最上面有个管状的东西,微微弯曲。

    侧边更是有横杆,右下角有一个圆形的孔,大概有拳头大小。

    要是其他人看着这古怪的东西,可能就会先问了,康熙却习惯自个先琢磨一番再问。

    他看了一会,试探着问道“凝宸这东西是为了救火用的”

    她就明白没什么能难得住康熙,于是笑着点头道“皇上猜得不错,这是我昨晚琢磨出来的水车。”

    顾凝宸的画工不算特别好,只能画出一个轮廓来,就给他仔细解释每个部分。

    两边都能推,这样就能两个人一起推,增加速度了。

    而且不需要担心掉头的问题,两边的方向都能直接走。

    最上面的管状东西,和侧面那个拳头的窟窿,都是用来接驳水管用的。

    侧面的一根杆子,一上一下就能圆盘增加水箱里面的压力,最上面接了管道后对着起火的地方就能用水龙来浇灭。

    虽然做不到高压水枪那么大的压力,比起只能用水袋或者水桶来泼水,怎么都要有效得多。

    水箱做得再大,水总会很快用完,那么就能从侧面这个水管源源不绝输送水源进去。

    输送的源头可以是井水,也可以是其他水缸。

    哪怕水车比水缸和水井高,因为水箱里面压力更高的关系,就能运用虹吸原理,让水流从低走到高处,灌满水车。

    这样就不必担心水车里没有水,更不需要人力来灌满,那样效率就太低了。

    当然这只是顾凝宸的设想,具体还需要工匠做出来。

    康熙听完后微微挑眉道“水往高处走,倒是有趣极了。”

    他并不觉得顾凝宸是在空口说梦话,反倒很想试一试“这个水箱用什么材质,铜制的”

    她点点头,虽然铜制的用久了可能会生锈,但是里面的水又不是用来饮用的,稍微生锈也无妨,只要不影响使用就行了。

    “这水车得密封好,我想着这四边需要加固,能锁边的话就能更严密一些。”

    密封不够,水压也就不够了,那水流就无法从底下上来进水箱里面。

    顾凝宸又指着图纸道“我还想着这水箱底下有锁扣,轮子能拆开。如果附近就有水井的话,这车能直接抬到水井上方,吸水就更容易了。”

    如果是小巷的地方,整个水车进不去,拆掉两边轮子被人抬着进去就可以。

    康熙一听就知道,她这设计不止是用在宫里,哪怕在宫外,甚至更狭小的胡同也能用。

    也是,就顾凝宸这心善的样子,宫里容易失火,宫外亦是如此。

    救火就是救人,自然希望所有地方都能用上,而不是只用在空旷宽敞的地方。

    康熙就笑着点头道“不错,这个想法朕觉得可行。”

    他让李德全准备了新纸,用铅笔重新在上面把顾凝宸的想法画成图纸。

    比起她那张只有轮廓的图纸,康熙这个就要画得详细多了,工匠看着就能直接动手制造。

    他还在最上面的管道改成铜狮子的模样,张大口,管道就能直接扣在狮子的大嘴上。

    顾凝宸仔细看了看,感觉这只狮子张大口的样子,怎么很像那只被献上来的白狮

    不管如何,画了这只铜狮子之后,她感觉这简陋的水车都变得高大上了不少。

    就说康熙跟自己一样是理科生,更擅长理科,为什么在美术和音乐上也那么优秀了

    这简直不科学

    康熙画到水管上面就停顿了一下,顾凝宸也是发愁这个,昨晚才没睡好的。

    毕竟后世用的水管,现在的科技根本做不出来。

    后世用的是vc合成水管,需要稳定剂合成,如今化工方面压根就没起来。

    她一时想不到最好的,这时候也照实说了“皇上,我昨晚想了很久都没想到用什么来做这管子。”

    康熙无奈道“想不到那就好好休息,看你这脸色,昨夜难道辗转难眠就想这个去了”

    顾凝宸没点头,他都能猜出来,脸色更无奈了。

    康熙低头看着图纸想了一会道“用竹子的话是柔软,却需要经常更换,而且竹子不太耐用。”

    太过用力,或者稍微远一点,竹子的长度就不够了。

    他又琢磨了一会道“可以试试用铜制管道,管道薄一点,中间做几个关节能够转动,变换方向。”

    康熙这个想法相当不错,顾凝宸如果能看见自己,脑袋上肯定有一个灯泡被点亮的样子“皇上,这个很好。”

    定下结构和材质,剩下的只需要交给工匠去做就行了。

    图纸写得足够详细,英华殿的工匠不可能照着都做不出来。

    有了水车,以后宫里如果失火,也能避免像昨天那样因为水流不够,延误了救火的时机,反而让火势更加猛烈了。

    康熙打算先在宫里试用,确实没什么问题就多做几架,另外也送几辆去顺天府。

    京城里如果哪里发生火灾,顺天府也能派人带着水车去救火了。

    毕竟京城的布局就是四通八达,还连成一片。

    如果哪里着火了没能及时灭火,就会蔓延一大片,造成巨大的损失。

    太皇太后听闻太和殿被烧毁,也担心康熙因此难过,还特地请他到慈宁宫来。

    然而她见康熙丝毫没有一点消沉的样子,反而兴致勃勃,脸上带着笑,放心之余也忍不住问道“皇上看着气色不错,我也就放心了。”

    康熙连忙内疚道“叫皇祖母担心,是孙儿的不是了。”

    他又跟太皇太后说起水车来“朕和定贵妃一起构思了这个水车,让工匠试着做出来,回头能用上,以后宫里救火就要容易一些。”

    水车暂时还没做出来,康熙只能跟太皇太后大概形容一下水车的样子。

    太皇太后听得挺新奇的“居然不用人送水进去,水箱就能直接从井里汲水了也不用人把水从水箱里倒出来,就能从管子里倾泻而出”

    她满心好奇,就笑着道“等水车做好试用的时候,皇上得提醒我一起去看看。”

    康熙笑着应下,难得太皇太后感兴趣,他自然不会拒绝。

    太皇太后也知道康熙在后边开辟了一块水田,为了种下水稻。

    这倒没什么,毕竟康熙一向都喜欢亲力亲为。

    水田不大,种水稻对康熙来说不辛苦,也能在处理政务之余,稍微活动活动了。

    而且水田虽然是康熙种下的,也是他亲自插秧,平日依旧有几个太监专门看守,免得有不长眼的鸟儿动了水稻苗,又或者出了什么问题没能及时发现禀报。

    当然太监们只守着,基本上没有康熙的允许是不能动水田里的稻苗,方便他能随时观察,中间不会出现任何人为的误差。

    太皇太后自然而然也提起宜妃和五阿哥来“小五是个好脾性,吃了就睡,睡醒就吃,也不闹人。宜妃的月子坐得不错,脸色也慢慢好了起来。”

    御医说宜妃没伤着身体底子,算是万幸,却也得好好养着才行。

    原本担心五阿哥闹腾,太皇太后就把他挪得远一点。

    如今倒好,五阿哥被抱过来也是安安静静的,醒来后只盯着人看不会闹,亦不怕生。

    康熙点点头道“有劳皇祖母费心了,也得劝着皇额娘可不能累着了。”

    太皇太后一听就笑着道“她如今每天精神奕奕去逗弄小五,别提多高兴了。累着倒也不会,那么多伺候的人在,不会叫她都操心着。”

    康熙再次点头,反正五阿哥养在皇太后这里就是让她身边热闹一点,可没有累坏她的意思。

    太皇太后又提及佟佳氏,她这病来势汹汹,过年没能起身,就不能参加春节的宫宴。

    如今依旧还是没能下榻,每天昏昏沉沉的。

    除了用药就是昏睡,御医换了几个药方都不太给力。

    不过太皇太后也听御医隐晦提了,佟佳氏这病是以前操心多了,累坏了,撑着一口气才没让身体垮下来。

    如今这一口气下来了,身子骨自然受不住,得慢慢补起来才行。

    但是佟佳氏这千疮百孔的身体,怎么补都不可能完全补上,只能说勉强修补一番,好歹能好一些。

    御医也跟康熙禀报了,他心里是有数的。

    看来四阿哥暂时只能在重华宫多住一段时间,这孩子是个安静的也不闹人,除了醒着的时候稍微喜欢粘着顾凝宸之外也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再长大一点,他会说话了,走路也利索了,康熙就得亲自教导这个四儿子需要更像巴图鲁一点,不能总粘着定贵妃,老窝在她的怀里了。

    太皇太后也是这个意思,让四阿哥总换地方住,对孩子也不好。

    而且四阿哥明显有起色,听闻已经能开口说些零星的话,都会叫阿玛和额娘了,叫太皇太后十分欣慰。

    她原本还担心定贵妃没养过孩子,哪怕有高嬷嬷在,也未必比佟佳氏好太多。

    如今太皇太后就放心了,看来养孩子这个,没养过的未必不会,也得看人了。

    定贵妃养着四阿哥挺好的,那就继续养着。

    反正有高嬷嬷在,也不必定贵妃怎么操心了。

    两祖孙说了一会话,康熙就离开了慈宁宫。

    他先去丰泽园看了看昨天种下的水稻,没什么问题,另外让人圈了旁边小一点的两块地,也不必急着开荒,只用栅栏圈起来就行。

    圈了四四方方一块地,两块地差不多大,康熙满意地点头,就让李德全去请大阿哥和二阿哥过来。

    两位阿哥刚下学,就被康熙派人叫了过来。

    看着丰泽园内的两块不大的土地,康熙就道“这两块地你们一人负责一块,从开垦到种下,浇水、施肥和除草都得亲自来。最后谁的收成最多,朕就有赏。”

    大阿哥听得双眼一亮,他读书一般,背书也不怎么好,每次去尚书房的时候都被比自己小的二阿哥压一头,心里很不痛快。

    但是种地的话,他力气大啊,必然能赢过二阿哥

    大阿哥偷偷看了二阿哥一眼,一副康熙的赏赐就是他的囊中之物的表情。

    二阿哥一看大阿哥的表情就能猜出他在想什么,只低声应下,却觉得自己未必会输。

    虽然他年纪小一点,力气也不如大阿哥厉害,但是自己有脑子。

    种田不只是需要力气,也得需要脑子仔细规划才行。

    两兄弟彼此看了一眼,都觉得自己会赢

    康熙看两人斗志昂然的样子就笑着点头道“朕让人专门做了农具,适合你们这年纪用的。从今天开始也行,明儿开始也行。先垦地,然后选种子。”

    种的自然是红薯和土豆,一块地分成两半来种。

    农具送来,打造的比成人的要小一圈。

    大阿哥年长一点,个子高力气大,农具稍微大一点。

    二阿哥的农具小,看着精巧得跟玩具差不多了。

    见状,大阿哥就哼笑一声,二阿哥就差给他一个白眼。

    两人都是不服输的性子,拿着新到手的农具就开始了。

    不过大阿哥是直接干,埋头苦垦。

    二阿哥却在自己的那块地走了一圈,然后用农具画了几条线,按照一条线慢吞吞开始垦地。

    康熙看见后,心里微微点头。

    大阿哥是盲干的性子,有点冲动,却很愿意卖力气,吭哧吭哧干得热火朝天。

    二阿哥明显是三思而后行,琢磨出开垦的方向后才开始动手。

    只是一会儿,二阿哥就干不动在喘气休息。

    大阿哥满身劲,就是垦得歪歪扭扭的,康熙感觉眼疼,却没提醒他。

    等他垦完一圈停下来擦汗,正高兴地咧嘴一笑,发现二阿哥没垦多少,就更高兴了。

    但是大阿哥转头看自己的那块地,一路垦下来,就跟狗啃一样,东一头西一头,都不是直的。

    相比之下,二阿哥虽然慢,但是他直条条垦下来的路线,就要好看得多了。

    大阿哥呆住了,只能硬着头皮用农具在地上画一条线,按照线来垦地,这才不再歪了。

    而且他也慢了许多,知道把地里的杂草拔了,石头扔一边。

    等天色擦黑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干不动了。

    康熙就让他们收拾收拾,明天继续。

    他看两个小阿哥回去后,还吩咐李德全让人送去上等的药膏。

    第一次垦地,两个孩子太兴奋,但是手心嫩,估计早就被农具给磨破或者磨出水泡来。

    果然大阿哥回去后,肚子饿得咕咕叫,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就抓起筷子要吃。

    可是手心一疼,筷子都拿不住,啪叽掉在桌上,他都呆住了。

    低头看着手心磨破了,还渗着血,大阿哥一脸呆滞。

    身边的嬷嬷和宫女赶紧给他擦拭干净,然后上了伤药,用干净布条包住掌心,他才能重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虽然还有点疼,但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大阿哥饿得能吃掉一头牛,这点疼很快就抛诸脑后。

    二阿哥就疼得拿不起筷子,最后用勺子来吃饭。

    他倒没觉得什么,只暗暗琢磨明天要多干一点,不能被大阿哥给比下去。

    章嬷嬷就心疼多了,心里只觉得皇上也太急躁了一点,二阿哥才几岁大,就让他去垦地,这手心好几个水泡,挑了之后还往外冒血。

    她一听二阿哥明天还要去垦地,忍不住道“二阿哥这手心伤成这样,不如跟皇上提一提,等伤好后再垦地”

    二阿哥摇头道“那不行,养几天,我就要落在大哥后头了。而且这点伤算什么,大哥也伤着了,他明天肯定接着垦地。”

    大阿哥能做的,他怎么就不能做了

    章嬷嬷还想劝,二阿哥拦下道“知道嬷嬷心疼我,这也是皇阿玛给我和大哥的历练,哪能区区小伤就停下来而且皇阿玛派人送来的伤药极好,擦完就不疼了。”

    而且他敢打赌,大阿哥明天肯定带着伤继续去垦地,自己要不去就得落后了

    两个小阿哥摩拳擦掌,吃完饭早早就睡下,第二天一早斗志昂然去垦地。

    果然互相看到对方,他们眼里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来。

    惠妃得知大阿哥因为垦地,手受伤了,很是心疼。

    她也只能让人送伤药去阿哥所,除此之外自己也不能去御书房找康熙,阻拦两个小阿哥种田。

    毕竟康熙年轻时候就亲自种田了,每年春耕仪式都直接下田,从来没敷衍过。

    他尚且如此,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去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在田地里摆弄一下,却对田地的事毫无所知

    顾凝宸只觉得康熙真是接地气,对种田之事除了请教老农之外,就是亲自实践,免得被人糊弄了去。

    他也让两个儿子来垦地,明白种地多辛苦,粮食多么不容易得到。

    两个孩子以后才会珍惜粮食,也更明白粮食的不易,就不会随意浪费了。

    顾凝宸在后世的时候曾听几个研究员闲聊,聊的是自家孩子。

    说是学校老师在课堂问孩子,大米从哪里来。

    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说是超市买来的,有说是家里米桶来的,还有说快递送来的,听着真是又尴尬又无奈。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责孩子,毕竟很多一直住在城里。

    人口密度大,别说田地,家里有个地方种菜就不错了。

    而且后世的生活十分便利,能从各个渠道得到粮食,孩子们年纪小没亲眼看过粮食从田地里种出来,也就只能说出这般带着童真又好笑的答案了。

    哪怕如今,很多家里富裕的孩子也是没去过田地,粮食怎么种自然并不清楚。

    康熙作为皇帝能带着孩子一起种田,实在很难得了。

    毕竟种田多辛苦,小阿哥才多大。

    听闻两个小阿哥手心都起水泡还磨破了,擦药后一声不吭,依旧每天早早去垦地。

    前后三四天的功夫,他们两个才算是把自己那一小块地啃了一遍,就可以开始播种了。

    土豆是切块后种下,不过切块后放在水里养出土豆苗之后再种下,那成活率会高很多。

    红薯也是如此,两个小阿哥特地做了功课,所以一边垦地一边养苗。

    等小苗长出来的时候,他们也垦完地,正好种下。

    两个小阿哥又是吭哧吭哧种了好几天,才算是种好了。

    他们再辛苦浇了一遍水,刚开始的耕种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回头两个小阿哥还得时不时过来拔杂草,小心施肥,看看有没虫害,不然还得杀虫。

    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杀虫又用的什么才能杀掉虫子却不会损害苗苗,这些都有讲究。

    两人只能在上课之余,还跑去翰林院找农门的书来看。

    他们晚上得先做白天的功课,接着才能看书,每天都过得极为充实。

    哪怕不怎么喜欢看书的大阿哥,看农书的时候都尤为认真仔细,生怕落下一点,自家田地里的苗苗就得毁了,还要被二阿哥比下去。

    他这认真看书的劲儿传到惠妃耳边,她欣慰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惠妃心想还是皇上有办法,让不爱看书的大阿哥也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顾凝宸听说后也十分好奇问道“皇上是知道大阿哥不爱看书,才让两个小阿哥自个去翰林院借书来读吗”

    康熙笑着道“不是有句话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越是逼着他看书,他越是看不进去,还不如让他主动去借,也就会认真看了。”

    尤其两个孩子年纪相当,有竞争才有动力。

    康熙每次看他自己水田的时候,也会绕到两个小阿哥的田地溜达一圈,看看有什么问题。

    这之后他们是解决了,还是没解决,康熙心里也有数。

    要没解决,后续亩产受损,小阿哥也就明白哪方面还能改进。

    顾凝宸听见后心想,小阿哥要是看收成差了,不会直接哭出来吗

    哪怕小阿哥看着比同龄人要成熟,到底还是几岁的孩子啊

    不过康熙也不是故意欺负儿子,他另外划拉了两块地,也是种下红薯和土豆。

    他这边做过什么,小阿哥要是细心观察,也能跟着做,就能发现问题并很快解决了。

    观察力,动手能力,这些都得从小培养才是。

    顾凝宸总算明白后来九龙夺嫡为何发生,就是因为康熙把儿子们从小就教育得太好了。

    一个个都很优秀,谁都不服谁,不就打起来了吗

    宫里种地如火如荼,皇庄也种了起来,各地亦如此。

    南边天气暖得早一些,也就更早一点时间播种了。

    那边除了加种了红薯,另外还有番麦,也就是玉米。

    番麦在北边种的多,如今南边也开始种了起来。

    土豆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只能暂时在皇庄种着,等种多了,也能慢慢让南边种起来。

    不少海商就看到了商机,知道这边想要土豆,一窝蜂回去找了一圈然后陆续运了不少过来。

    顾凝宸看他们这架势,就快把自家的土豆全弄过来了。

    只是这样土豆的数量增加,哪怕是已经发芽的,没有坏掉就能直接种下,何乐而不为

    康熙也是这么想的,简直多多益善,给的价钱不算低。

    除了欧洲的海商,东南亚不少商人也闻风而动。

    毕竟土豆在当地是真的不值钱,大规模送过来后单价虽然也不会特别高,但积累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再就是如今谁都想在拍卖会上谋个位子,要是他们送来的土豆足够多,让康熙心情不错,多开放几个名额,自己不就能进去拍下宝物了

    康熙解除海禁之后,在沿海的天津、宁波、杭州和广州四个城市开拍卖会。

    拍卖会已经是限制了名额,依旧需要验资。

    越是不让人进去,越是让人想进去了。

    大批海商手里有钱,可是管着拍卖会的户部却不做人,说拍卖会的场地有限,只能验资从高到低进场。

    哪怕只差了一点,可能就被挡在门外,让海商们如何不吐血

    这主意自然是王谈提出来的,物以稀为贵,要是随便就能进拍卖会,就不会让这些人趋之如骛了。

    而且拍卖会明显给自己人的名额多一点,西洋人要少一点。

    拍卖会的理由也让人挑不出毛病来,有什么好东西,当然得先就着自己人。

    甚至有专门给本土大家族、富商等人开的小型拍卖会,让西洋人更是咬手绢,快要气死了。

    偏偏他们还奈何不了,只能加紧打点,在朝廷疏通一番,希望能够增加西洋人进拍卖会的名额了。

    不少大臣收到打点,他们自然听说拖尔弼的举动,愣是让康熙大悦,于是一个个都仿效了起来。

    所以康熙在御书房看折子,发现打开一个是银票,打开另外一本还是夹着银票,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把这事当做玩笑给顾凝宸说了“看来拖尔弼做了榜样,其他人都想跟着他学了起来。”

    虽然不能做第一个人,被康熙夸赞,但是后边跟着也能让康熙稍微记住,只送这点钱算什么,简直赚翻了

    这算盘打得太响亮,顾凝宸都看出这弦外之意,也跟着笑道“这样一来,皇上就是最后的赢家了,赚了个盆满钵满。大臣们又能在皇上面前留下好印象,哪怕是一点点也足够了。”

    她又好奇道“皇上可要增加西洋人在拍卖会的名额不然他们这么一送,总归会打动几个大臣,跑来给皇上谏言”

    一两个就算了,人多了,康熙听着估计就烦了。

    康熙微微一笑道“有人这么努力就为了给朕送钱,朕要一直挡着也不好。只是就这么全给了也不行,名额就不太值钱了。”

    顾凝宸看着他笑,感觉康熙如果是一颗汤圆的话,切开看里面肯定是黑芝麻馅,全是黑的。

    她竖起耳朵,就听康熙继续道“朕打算在每个港口,给西洋人那边只多开一个名额。”

    顾凝宸就疑惑了“皇上,要是验资的时候,那些西洋贵族的身家都差不多,只有一个名额该给谁呢”

    康熙对她眨眨眼道“这是个好问题,那就只能抓阄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