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农业工程专家和水利工程师(19)

作品:《和龙傲天一起建设祖国[快穿]

    因为爆发了泥石流, 枝阳村的建筑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迁村的工作不得已加快了进度。

    前几个月,枝阳村收到了第一笔补偿款, 村民们暂时分开住在了附近的几个村子里生活,等待着临时安居点的搭建。

    李村长和几户村民住在了远安村,孩子跟着袁奕和知青们学习, 老少爷们也帮着干了不少农活。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村民们就搬进了新家,连同那棵在村子里扎根多年的老槐树,也跟着迁到了新住处。

    迁村并点定在了常江以北的一处新村,枝阳村的村民先搬去, 等其他村的迁村补偿谈好,也会陆陆续续地前往。

    新村和枝阳村的旧址隔了几十公里,还有一条江这一走, 意味着村民将彻底地告别了故土。

    临走那天, 李村长又抹了几把眼泪,非要把村里的拖拉机留给他们。

    村里没什么值钱的物件, 这台拖拉机也算是大家报答他们的一点心意。

    陈老太爷也把自己的拐杖留了下来,希望袁建国能将拐杖埋在枝阳村附近的山头上。

    他将来看不到故土了, 只能让跟了自己多年的拐杖替自己多看看

    日子如同手中的沙子, 越是想要紧紧握住, 越是流得飞快。

    一晃眼,盛夏的酷暑就被满目金黄代替。

    “袁奕李村长送信来了”

    教室外,杨丽的大嗓门震得所有人的小心肝都颤了一下。

    说是寄了信,杨丽却扛着一只鼓鼓囊囊的包袱来到了教室。

    气喘吁吁地将包袱放在桌上,她大咧咧地把塞进袖子里的信抽出来拍在了桌子上,“哎呀, 真是累死我了”

    自从枝阳村的村民搬走后,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寄来一封信。

    李村长的文化水平不高,都是让村里的知青代笔,有时候也会让李小孙写两个字。

    信里写了他们的近况,和孩子们上学的喜事,内容算不多,只有七八行。但每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祝袁奕同志金bang,ti名”

    这是李小孙写的,榜和题他还不会写,就用了拼音代替。

    贾玉秀拿出帕子替她擦着头上的汗,打量着桌子上的包袱,说“这都是啥怎么这么大一包啊”

    “镰刀啊。”

    杨丽拿起一旁袁奕的水杯,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大口。擦了一把嘴,她这才解开了包袱的口,“从明天开始,大家都得帮着收稻子了。”她一边说一边拿起了一把镰刀,对着空气挥舞了几下,“这是我爹他们刚做的镰刀,大家快试试看趁手不”

    忙了一年终于到了秋收的季节。

    全村人都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今年的太阳好得很,有了蓄水池和排水沟的导流,下的好几场大雨也没伤到稻子的秧苗。

    啥也不说了,今年肯定会是个丰收年

    袁奕从中挑了一把出来,生疏地握住手柄,学着杨丽的模样比划了两下。

    “这镰刀咋用啊”

    原主虽然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却是娇生惯养的,再加上自家也没有耕地,所以从来没有干过农活。

    挖个土、搬个砖还行,像这种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她真是两眼一抹黑。

    再瞧一眼旁边的贾玉秀,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她都比自己厉害,对着“空气稻子”一通收割,跃跃欲试的样子比她更像个合格的庄稼人。

    “你没割过稻子啊”贾玉秀诧异道。

    杨丽瞅了她一眼,揶揄道“她从前可是个娇小姐,哪会干活啊”

    说起从前那个刁蛮人性的袁奕,就仿佛在提上辈子发生的事儿一样。

    这小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地加起来,大家就只记得袁奕的冰雪聪明、沉稳镇定,完全忘了她之前有多么地令人讨厌。

    就连杨丽自己也没想到,竟然会有一天会和自己讨厌了十几年的人成为好姐妹。

    袁奕搜索着原主的记忆,看到了之前村民在田里忙碌的背影弯腰、动手、下刀动作一气呵成毫无停顿。

    “不是很难,我多练练应该就会了。”袁奕淡淡地说道。

    程功心里有点不放心她,“要不我们先教教你这样明天大家干活的时候也不会手足无措。”

    “是啊是啊,我镰刀用得最好了。”

    “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咱们可以先去田里干起来,也好减轻点明天的工作量。”

    一说教袁奕干活,知青们一个比一个积极。

    袁奕虽然年龄不大,懂得却不少,学习的速度也比大家要快。所以平日里,碰到难题时一般都是大家去请教袁奕,。

    难得袁奕也有请教自己的时候,一定得抓紧才是。

    大家平时都是拿着笔杆子专心学习,眨眼的功夫,一个个全都变成了“收稻小达人”。

    想着不能耽误大家干活的进度,袁奕也就点头答应了他们的一片好心“那咱们走吧先教教我怎么用这镰刀。”

    成熟的水稻散发着淡淡的谷香,一阵风吹过,来回摇晃的稻穗发出了“沙沙”的声响。

    放眼望去,十几亩的田地一片金黄,田里插有好几个稻草人,用来恐吓偷吃稻穗的麻雀。

    除了要把水稻割下来外,还要晾晒、剥皮,加起来有好几道工序,最后再把处理好的水稻装进麻袋里拉到城里的收粮处卖掉,村民们就能拿到一年的收入了。

    南方的秋持续的时间很短,所以必须要抓紧每分每秒。

    要是收稻的技术不熟练,肯定是会拖慢大家的速度。

    “唰唰唰”

    稻田里,几个身影正低头忙碌。

    明晃晃的刀子来回扫过稻杆,平整的截面像是机器收割出来的一样。

    毕竟是城里来的,程功和贾玉秀的动作很标准,但还是略显生疏,比起一旁的杨丽那可是差远了。

    说到底是庄稼人,镰刀拿在手里就是要比笔杆子舒服。

    杨丽游刃有余地挥舞着手里的镰刀,分分钟就在身旁堆出了一个小谷丘。

    不过,要说快,他们都是弟弟。

    “唰唰唰”

    刚才还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用镰刀,这才十几分钟的功夫,她就一个人独自收光了一分地的稻子。

    左手抓住一把稻杆,右手用镰刀一割,本不是什么有难度的工作,可到了袁奕手里

    这么说吧,袁奕收稻的架势,比战场上厮杀的将军差不到哪去,而那些水稻就是她面前不堪一击的小兵。

    “这,这也太快了吧”

    “所以我就教了一遍,她就学会了”

    看着袁奕在稻田里冲锋的背影,大家都愣住了。

    好吧,天才果然与常人不同,学习的速度快,干活的速度更快

    忙活了许久,袁奕终于走到了稻田的尽头,回头看看自己收的那一列水稻,满意地舒了一口气“看来也不是很难,好了,我学会了”

    叮

    恭喜拯救者,成功解锁“农活高手”技能树。

    未来使用并升级此项技能,将会获得额外爱国积分奖励

    果然,热爱劳动不会有错,有付出总会有回报

    回头从地上捡起几穗的水稻,就算隔着壳她也能闻到里面果实的香气。

    袁奕想尝一尝这水稻的味道,轻轻一捏,稻壳竟然一下子就瘪了下去。

    袁奕

    她又拿起另外一穗,还没去捏,光是拿在手里掂量,这重量都比刚才那一穗轻了不少。

    将稻穗放在手掌心用力一抽,和刚才那一穗一样,剥落下来的稻壳大多都是空的

    怎么会这样袁奕对脑海里的系统问道。

    系统不急不缓地解释道水稻空壳是经常发生的,不用大惊小怪。

    水稻的生长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期间会有各种因素影响到水稻的生长,水稻空壳、不灌浆都是正常发生的事。

    袁奕抬头望着这一片稻田,尽管听了系统的解释,可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这些水稻可是关系到全村人的生计,千万不能出一丁点的岔子

    经过大伙儿的共同努力,短短两天时间就将所有的水稻收割完毕。

    因为有些稻谷返青,又铺在了田里放了一天后,这才和其他的稻谷一起晾晒。

    给水稻脱粒是最麻烦的。

    在阳光下暴晒几天,水稻的果实变得坚硬,要用连枷和石磙,才能让稻壳与大米分离开。

    前者是靠人为的敲打,后者则是依赖工具。1

    为了节省时间,村民将晒好的水稻分成了两部分,双管齐下,不过两天的功夫就将所有的水稻都处理干净。

    拿去城里还钱时要把脱粒过的水稻装袋称量。

    看着知青们将村里的称搬了出来,袁奕撞了撞老爹的手臂,小声地问“爹,你觉得咱们村的水稻能有多少斤”

    “起码得八千斤吧。”袁建国胸有成竹道。

    远安村一共有十八亩地,其中十二亩都种了水稻。

    八千斤,平均下来一亩地差不多能产六百多斤。

    这样说来,那可真是大丰收了啊

    他之所以敢夸下这样的海口,自然少不了他平时在耕地里挥洒的汗水。

    田园亲和者的天赋能够让他感知到植物的需求,缺少微量元素就施点农家肥,土壤结块就松土,甚至浇水的量都按照最科学的比例。

    这几个月,他可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都放在稻田里了,光看稻谷成熟时的状态,就知道产量肯定低不了

    一旁的杨远山跟着点头,“真要有八千斤,那咱们村肯定能过个好年啊明年的生计也不用愁了”

    看着村民们将脱壳的水稻装进麻袋,每个都标上“五十市斤”的签,杨远山的脸色越来越差,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了。

    八千斤

    怎么感觉这份量,五千斤都有点悬啊。毕竟也是收了几十年的粮食,粮食的重量有多少,看一眼差不多就能知道个大概。

    这些稻米就算是带上壳一起称,也绝对没有八千斤。

    称重的过程又耗费了一天的时间。

    最后,看到本子上的数字时,袁建国差点气得背过气去。

    “三千八”指着那一串数字,袁建国的声音都变了,“你们确定没有称错连四千斤都不到吗”

    三千八百六十四斤。

    算下来,一亩地差不多就只有三百多斤的产量

    这已经不能用减产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绝产啊

    忙碌了这么几个月,怎么最后只有这么点收成每亩三百斤,距离袁建国的心理预期未免差的也太多了。

    不过这个结果,对杨远山而言,倒是达到了他的心理预期。

    “可以了,去年才三千斤,能多八百多斤已经很不错了。”

    失望是有的,毕竟刚才袁建国那么信誓旦旦。

    没有八千斤那么多,但起码超过了去年的产量,话说回来,也算是不小的进步啊。

    袁建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三千八百六十四这个数字怎么能支撑村里的人活下去

    称重现场围聚了几十号人,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每个人都高兴地欢呼雀跃。

    “这么多斤啊那咱们今年过年能吃顿猪肉饺子了”

    “可不嘛多亏了咱们村长,要不咱们明年还得领补助金呢。”

    “要是每年都有这么多的粮食就好咯”

    听着大家的感慨,袁建国始终阴沉着脸,怎么都笑不出声。

    他之前算过一笔账,村子里的人生活一年的开支至少需要五百块,而收获的稻谷除了自己留下的口粮外还要上缴五百斤。

    这样算下来,就只剩下一千多斤。

    按照九分钱一斤的价格收给城里,整个村子就只有九十块的收入

    剩下的钱呢难道还要靠上面发放的补助吗

    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远安村难免会遭受涝灾,每年粮食的产量都很低,每年都需要领取乡里发放的补助才能过下去。

    袁建国本以为闺女修建了蓄水池,再加上自己了解植物的天赋,能够帮助村民脱贫。

    不说大富大贵,起码能自给自足不用再领取乡里的补助款。

    怎么也没想到,几个月以来的努力,竟然还是杯水车薪。

    “咋会这么少啊我看人家的地一亩就能种五百多斤,咱们的地差哪了”袁建国疑惑道。

    杨远山慢条斯理地回了一句“种子不一样。”

    杨远山低着头,一边盘算着今年要留下来的水稻,一边跟他解释着其中的关窍。

    “好的种子能种出来好水稻,别说五百斤了,我上次听说还有地方能种出来七百斤呢。”把圆珠笔的笔尖收回去,他无奈地看了他一眼,“好的种子咱买不起,其实这种子也行,一年能出个三四千斤的,大家都知足了。”

    水稻的种类不同,产出的大米种类也就不一样。

    常江以南多是籼稻,按照播种的时间又分为早中晚稻。

    虽然是同一种水稻,但是种子的价钱有所差别。

    远安村属于贫穷村,从十年前就开始领取乡里发放的补助,就连水稻的种子钱和菜种钱都是上面批的。

    优质的水稻品种价格高,村民们自然是买不起,只能买最容易种植的品种。

    听杨远山这么一说,袁奕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稻谷看着颗颗饱满,却还是有不少空壳,说不定这就是这种水稻的基因缺陷。

    劣质的品种种不出高产的水稻,自然就卖不上好价钱,没有多余的钱,也就不能买高品质的水稻于是,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听说燕家庄去年买了点好的种子,”杨远山压低了声音,像是说着什么不能见光的秘密,“不止是稻子,菜种啥的也都挺贵的,听说还是刚研究出来的好种子。”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多方面下手提高生产率,其中就包括新品种的研发。

    当然,研发也是需要成本的,为了摊平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新品种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自然要比同类高出许多。

    这么看来,还是燕家庄的村长有先见之明,知道要跳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袁建国皱了下眉“他们哪来的钱”

    杨远山“集资的,听说为了凑钱买种子,还有不少人去城里卖血呢。”

    说起这事,杨远山不仅打了个寒颤。

    燕家庄耕地不多,人口却不少,论贫穷程度,肯定是要在远安村前面的。

    不过,为了能让地里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村里所有人,他们只能狠下血本。

    若是好的种子能实现高产,那村民未来的吃喝就完全不用愁了

    “既然他们买了好的种子,那咱们也买点啊。”

    在一旁帮忙的赵翠花看似是在干活,其实杨远山和袁建国的对话都被她听到了。

    “要我说,还是别冒这个险了,万一产量更少了呢”男知青接上了她的话。

    贾玉秀思索了片刻,不太赞同男知青的想法,“但如果产量真的很高,那村子以后的粮食就不用愁了啊。”

    “哪来的种子钱呢”

    “我可不卖血,太不安全了。”

    刚才大家还在为了今年多产的几百斤粮食高兴,听说有好的品种能种出更多粮食后,画风忽然一变,顿时觉得自家的粮食不香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越说音调越高,差点吵了起来。

    “够了”

    袁建国大喊一声,立刻就震住了哄闹的局面。

    身为村长,他有义务为村民谋取更好的生活,可想到村子能用的钱确实不多

    “这样,明天我和老杨借着去看蓄水池的由头去趟燕家庄,看看是怎么个情况。要是产量真的高,那咱们就想办法买点。”

    “不为别的,总得顾着咱们自己的吃喝不是总不能领一辈子的补助吧。”

    听了袁建国的话,大家纷纷点头。

    若是换了种子真能提高粮食产量,那大家就不用再过苦日子了

    “咱这算不算送礼啊”

    杨远山来回看着被塞进手里的红包,心有不安地问道。

    袁建国走在前面,手里捧着一坛酒,漫不经心道“这算啥送礼就是要点种子罢了,又不是做啥坏事。”

    扭头瞧了眼跟在后面的袁奕,又说“况且,我闺女还帮着他们造了蓄水池,要几颗种子也不算过分吧。”

    那坛酒是原主袁建国几年前埋的,一共有好几坛,只等着自己那天娶个漂亮媳妇挖出来喝。

    这辈子娶媳妇是没戏了,与其放着浪费,还不如拿出来做个顺水人情。

    一次性买大把的种子太冒险,买少了种子站还不卖,于是袁奕就提议可以找燕家庄的村长买上十几粒,种一种试试看。

    红包里也就塞了五块钱,不算多,不过再加上这一坛好酒,村长多少也能从指缝里露出点种子给自己。

    走到燕家庄外,他们并没有看到称重粮食的场面,也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干活的热闹,不仅如此,袁建国似乎还从空气中嗅到了一丝的气息。

    村路上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见到,直到他们走到村里储存粮食的粮仓门口,才看到乌泱泱的一群人。

    “咋办啊没有稻子,明年咱们吃啥”

    “我早就说了,别买种子别买种子,非不听现在好了,一年白忙活了”

    “这也怪不到种子头上啊还不是虫子给害的”

    “哎呀,都这个节骨眼了,还有啥可吵的都少说一句吧”

    袁建国走近时才闻出来的味道是从粮仓里散发出来的。

    看到袁建国和袁奕他们来了,燕家庄的村长只是勉强地提了提唇角,拿起一旁的水杯想要喝两口水缓缓,就连手指都在微微发抖,“你们咋来了”

    杨远山回道“这过了也有几个月了,来看看你们的蓄水池用得咋样,需不需要再修修啥的。”

    村长叹了口气,手掌无力地拍在了膝盖上,“池子没事,粮食倒出事了。”

    袁建国“咋回事”

    村民们不忍地看向了半满的粮仓,“粮食遭了虫了。”

    燕家庄的地虽然不多,每年也能有差不多两千斤的粮食。

    本想着今年换了好种子,能多产点粮食去换钱,谁成想,多的粮食没长出来,反倒还比不上去年的产量。

    空荡荡的粮仓只装了三分之一,别说两千斤了,能有一千斤村民就谢天谢地了。

    好好的粮食怎么会遭虫呢

    袁建国走上前,抓了一把脱过壳的稻谷。

    品种不一样,种出来的稻子果然是又大又饱满

    凑到鼻前嗅了嗅,除了的味道外,还有一股细微的虫腥味。

    “都怪你”男人责怪道,“你扎草人至于去山上找木头吗这虫,都是外面带回来的。”

    今年粮食减产,心情本来就不好,被他这么一责怪,另一个男人心头的火瞬间冒起了几丈高。

    “凭啥怪我啊田里有虫子不正常咋能怪到我头上”

    袁建国放下了手里的那一把稻谷,替男人出头道“这事儿不能怪他,你们村的粮食减产,跟虫子的关系不大。”

    要是因为虫灾,稻谷中就不会有的味道,而且肯定大部分的稻谷都会留有虫子咬过的痕迹。

    虫子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会不会是水的原因

    收集的雨水因为缺乏矿物质,才会让粮食减产

    袁奕暗暗使用了驭水者的天赋,感知着周围田地的水分,过分纯净的气息让她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我觉得”

    “能带我去田里看看吗我应该能找出来原因。”

    袁奕刚要开口,就被袁建国打断了要说的话。

    对上老爹目光的那一刻,袁奕心领神会地收了声现在说什么都是猜测,要想知道原因还是要去地里看看情况再说。

    老爹有田园亲和者的天赋,自然要比自己更容易知道其中的关窍。

    收稻过去了好几天,地里的稻杆已变得枯黄,几只麻雀在田里蹦蹦跳跳,搜集着地上零星的谷粒。

    “都是一样的地,不会有啥问题吧”村长试探地问道。

    袁建国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气中不掺杂丝毫杂质,弯下腰捡起一块地里的土坷垃,轻轻一捏就碎成了粉末。

    南方的土壤多为砖红色的,比不上东北的黑土地肥沃,却也能滋养植物茁壮生长。

    再看看手里的这一把土,里面的微量元素微乎其微,肥力比远安村的土壤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袁建国起身又去另一边的田里看看,这下,总算是把所有的疑惑都解开了。

    “你们村种了两种稻子吧”袁建国问道。

    村长点点头,“是啊,前年剩了点种子,就一起种了。”停顿了片刻,村长反问道,“咋回事难不成是两种稻子不能一块种”

    袁建国将手掌张开,露出了掌心的那一捧黄土“跟稻子没关系,是土的问题。”

    “不可能”

    村民立刻跳了出来反驳他道“在地我们种了几十年了也没啥事,咋会是土的问题”

    “几十年前你用种了新水稻吗”袁建国反问道。

    水稻能长得又大又饱满,除了品种的问题外,外在的条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阳光和水源自然没什么可担心的,有虫子也不是大事,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了土壤上。

    “土的肥力不够,喂不饱这些稻子。”

    过去的几十年里村民都种着品质一般的水稻,这些水稻产量本就不高,对土壤的要求也就不高。

    但今年用了新的高产品种,对土壤的要求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就像是养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十岁的孩子吃一碗米饭就能饱,但是二十岁的孩子就要吃两碗米饭。

    这时候要还给一碗米饭,那孩子只会营养不良。

    “我们也施肥了啊。”

    袁建国“施的啥肥”

    男人有些疑惑“猪奋、牛奋,不就只有这些肥吗”

    袁建国这才反应过来,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化肥,农村种地大多还是简易的农家肥。

    农家肥自然是好的,但缺点就是不能针对性地给庄稼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所以,就算是每天都施肥,水稻能够吸收的营养还是有限。

    土地里的营养不够、农家肥也没办法完全补充,再加上虫患的影响,产量自然提不上去。

    看看地里的土就能知道种着原来稻子的土颜色明显更深,而那些种了新水稻的地,已经被稻杆“掏空”了身体。

    听了袁建国的一番话,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那是不是把营养补充好了,水稻就能长得好”

    这句话说起来轻巧,可仔细一品,仍旧是一件棘手的问题。

    补充营养水稻毕竟不是孩子,又该怎么给它补充营养

    这下,不用袁建国开口,村民心里也有了数穷泥潭子里,是不能妄想养出金龙鱼的

    回村后,一连好几天袁建国都提不起精神来。

    就算是新水稻再高产,肥力不够也是白搭,再加上难以防范的虫害

    袁建国想用自己的能力帮着村民脱贫,可真是一腔热血没处洒,想了好几天,也找不出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下一个”

    粮食站外,各个村子的人都开着拖拉机,排队等着缴粮食换钱。

    袁建国扫视着其他村子拉来的粮食,有些村子比燕家庄的收成还要差,相比之下,远安村的产量还是算比较高的了。

    可他并没有为远安村的高产而高兴,反而眉头缩得更紧了。

    各个村子都过得这么艰难,他怎么高兴得起来

    杨远山和其他村的村民闲聊时,袁奕听了一耳朵,无非还是那几种原因

    虫子怎么都消灭不干净。

    虫患。

    稻苗长不高,叶子发黄发蔫施肥也不中事。

    缺乏微量元素。

    稻穗结得又大又好,就是有好多的空壳。

    品种不好。

    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靠庄稼吃饭的农民,得不到解决,地里的产量就没办法提上去。

    袁奕他们中午就来排队了,一直到下午六点还没轮到他们。

    入了秋,气温降得很快,中午那会还热得发汗。这不,太阳刚下山没多久,一阵风吹过来,大家伙儿就赶忙竖起了领子。

    前面还有好几个村的人,看样子,还要再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轮到自己。

    “这么冷的天,你说你在家学习多好”杨远山一边说一边递给袁奕几张报纸。

    那是他刚才从地上捡来的,出门穿得少,往衣服里塞几张报纸晚上能暖和点。

    其他正在排队的村民也是这样做的。

    袁奕分出两张塞到老爹的手里,“我爹这几天心情不好,老是晃神,我得跟着他。”

    “啊”

    正在神游的袁建国这才回过神来,将那几张报纸摊开,简单折了两下后塞进了衣服里,疲累地叹了口气“粮食产得太少,村民富不起来,我这心里愁啊”

    杨远山不会安慰人,只能再次念叨着那句话,“没啥愁的。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你们有出息了,就能带着村民们富起来。”

    “考完大学,然后呢怎么才算是有出息”袁建国反问道。

    杨远山

    他被袁建国的话给噎住了,他连小学都才刚毕业,哪知道大学毕业后要干什么

    提起考大学,袁建国又叹了口气,脑袋里的迷茫又多了几重。

    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考大学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全新的,所以在众多道路之中挑选一个最合适的,也是需要慎重考量的事。

    袁建国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祖国的发展献一份力。

    可他除了穿越者的身份外,还是远安村的村长,心里对村民的牵绊也是无法回避的。

    他希望祖国越来越好,同样的,也希望村民的日子能够越来越好。

    袁建国想的出神,游离的目光一直在袁奕身上那份人民日报的字迹上飘游。

    忽然之间,他涣散的眼神重新聚焦到了报纸上的一行标题

    著名农业科学家陆必清将任职青华大学农学系教授

    陆必清这个名字袁建国太熟悉了,哪怕不在这个世界,陆必清这三个字也是国民心中响当当的存在。

    陆必清研究出了不少高产的农作物,玉米、高粱和小麦,近两年开始研究水稻,估计用不了多久也能提高水稻的亩产,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

    他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投身于教育行业,直到十年前一次意外所得,才开始专注地研究粮食。

    这次去学校任教,也是希望自己这些年的知识结晶能够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沿着他走过的路,将自己所得到的知识传承下去。

    突然将袁奕身上的报纸抽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上黑白的人物照片,袁建国的眼中散发出了光芒。

    若是能够跟着陆必清先生学习,或许就能攻克水稻产量的问题。提高水稻的产量,不仅是对远安村的村民,对全国的农民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几分钟前袁建国还像是只瘪了气的皮球,这么一会功夫,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

    “你咋了没事吧”杨远山问道。

    袁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我要考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了”

    他不求自己能够青出于蓝,只希望能够与陆老一起,为建设祖国最重要的农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