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1章 第二百零一章

作品:《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正宁十六年春, 何殊收到二号船队带回的消息,庆王一行在东南群岛取得决定性胜利,虽然付出的牺牲有些大, 却总算如愿以偿。

    除了这个消息,随船带回的还有庆王等人的礼物, 不仅有大量矿石, 还有成箱的珍贵药材、香料, 以及极品金丝血燕窝等补养品。

    正宁帝看到礼单, 难免有些心虚。

    “瑞王给咱们送礼,还能说是事出有因, 咱们确实帮了他大忙, 收到庆王他们给咱送的礼, 朕这心里怎么有些虚呢”

    说到底,还是她爹这人的道德感太强, 又不爱记人仇怨, 总担心自己会占了别人的便宜, 尤其是庆王等人还是被他们的施手段给撵出海的。

    如今收到这些礼物, 瞬间忘了那些人的可恨之处, 只觉得受之有愧。

    丝毫没有想到,他们虽然的确算计了对方,却是投其所好, 给对方了可以实现理想与追求的机会。

    虽然没像帮瑞王那样,直接派人手帮他们打地盘,却同样给他们了可以活着去海外, 并且在海外生存下来的机会, 帮他们选的那些岛, 除了距离大安远了些, 拿下的难度并不高。

    所以他们收下这些礼物,完全不必有任何的负担,何况人家这次派使者随船队来大安送礼,可不是在表达感谢。

    “礼施于人,必有所图,庆王他们会托人带回来这些礼物,当然是对我们大安有所求。”

    正宁帝好奇地问道,“莫非他们也打算像瑞王那样,邀我们水师驻扎到他们的地盘上,帮他们打海盗”

    何殊点头道,“可能是存有这种打算,要不然,他们完全没必要下这么大的本钱,不过具体情况,还是等到他们派来的使者抵京后再说吧。”

    正宁帝点点头,“虽然这几年来,你一直给水师扩大规模,但是这么一来,这水师的人数依然不够充足啊。”

    安宁岛上长期驻扎着水师第二舰队,与大安这边的水师大营,两年换防一次。

    大安使者前往瑞国,传达出大安这边的结盟意向后,瑞王随即就派出他的第三子亲自来大安朝见,并缔结盟约。

    大安如今已派出一支舰队常驻在幕浮岛外围的群岛上,帮忙守护幕浮岛的安全,不干涉瑞国内政,甚至非必要,不与瑞国人有来往,却成功为瑞王奠定了他在瑞国的绝对统治地位。

    大安水师第三舰队出动,将那些时常侵扰瑞国的海盗剿灭大半后,那些此前还蹦跶得挺厉害的幕浮岛本土势力失去外部助力,现已变得消停不少。

    说到水师人数问题,何殊也感到有些挠头。

    “唉,还是人口数量问题,大安的人口还是太少了些,不过儿臣在去年的秋末之际,让水师在新三省那边的沿海区域招了一大批新兵,现已接受几个月的训练,虽然差了点经验,也能勉强派上用场。”

    随着新三省的那些官员纷纷上书,表达出迫切地希望新三省能够得到朝廷的一视同仁,何殊已在去年秋季时宣布,在新三省正式废除原西月旧规旧法,统一实施大安基本法规制度。

    为表明朝廷对新三省的百姓不存在什么偏见,还让各军都在新三省征了一批兵,最后算下来,数水师招募的人数最多。

    只因水师不仅待遇好,赚外快的机会也多,新三省沿海一带的村镇中,早就流传着与大安水师相关的传说。

    所以听说水师在他们那里征兵,那些符合条件上的年轻人,都是踊跃参与。

    对他们而言,反正都是要在海上讨饭吃,与其过着靠天吃饭,冒着每趟出海都有葬身大海的风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远不如去水

    师。

    “这人手够分就行,一想到我们大安现在的摊子铺得这么大,朕这心里既感到自豪,又忍不住感到有些担忧,毕竟海外的那些都远得够不着,这要是出了点什么变故,我们一时半会儿的都接不到消息。”

    何殊笑着安抚道,“父皇不必担忧,海外的就算出了些什么变故,对我们大安本土的损失也有限,儿臣想的,就是宁愿冒着那些未知的风险,也要为大安筑出一道道最坚固的防线,确保我们大安本土的安全,海外那些,得失心可以看淡些,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大安的统一大业了。”

    只见何殊不知何时已经走到大安舆图前,正抬手指向西南方向的那一片。

    虽然早就知道在何殊的计划中,从没遗漏过那里,但是此刻听出她已生出剑指那一带的想法,正宁帝还是忍不住感到忧心忡忡。

    “皇儿,那边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想要靠武力收复那里,可不那么容易,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得好,若能像谋划西月那样”

    说起谋划西月的事,正宁帝就感到压力有点大,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先帝恨西月反复无情,背弃大安,大安却拿对方无可奈何,只能无能狂怒的场景。

    结果西月现在被他的太子给算计得王族死绝,直接被纳入大安的版图,随着大安的法规制度在新三省彻底落实,原西月已经变得彻底不复存在。

    在正宁帝看来,还是这种兵不血刃式的谋划最省事,遗祸最小,即便说起来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有那么点不大好意思。

    “父皇,理山与西月的情况不同,理山国本就是我大安的属地,是被我们的先人给弄丢的,我们作为后来者,有义务要将其收复,用绝对的武力将之收复,为在平叛之战中的战死在那里的先辈们一雪前耻,也为杀鸡儆猴,用理山王氏九族的人头,警告那些胆敢试图分裂大安领土的人,敢当叛国的罪人,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听出何殊这话中的坚定与决心,正宁帝觉得自己的心都忍不住颤了一下,情绪也莫名有些亢奋。

    “皇儿的信心如此充足”

    何殊点头道,“这是当然,只是目前的时机尚不成熟。”

    她没有说的是,想要以绝对的武力取胜,并不耽误她在暗地里施些手段,为大安制造一个合适的出手时机,毕竟她向来珍惜将士们的生命。

    就算战争的伤亡避无可避,她也会在此之前,全力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尽量减少这种伤亡。

    武器、粮草、药材等战略物资,她甚至早在前两年,就已开始安排人在私下里做准备。

    正宁帝当然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对外透露丝毫的口风。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的这番对话发生不久,合城那边就传来消息,蛮族遭遇到来自草原另一端赤罗大军的袭击,损失惨重,向大安紧急求援。

    接到这个消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再次吵作一团,有人认为草原蛮族已经成为大安的友邦,大安理应赶紧出兵相助。

    有大臣却认为,草原蛮族前两年还曾组建联军,试图袭击大安,可见他们是亡我大安之心永不死,大安理应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反正那赤罗大军来自草原的另一端,距离大安十分遥远,有草原作为天堑,注定给大安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还有大臣认为可任由他们战得两败俱伤后,再出兵将双方都吃下,顺便将草原也彻底纳入大安版图。

    何殊神情平静平静地高坐大殿的上首,双目微垂,让人看不出她的丝毫情绪。

    等到他们的议论告一段落后,何殊才神情凝重地开口道。

    “听到诸卿的建议,孤在经过认真思考过后,决定出兵相助,毕竟我大安乃是仁义之邦,那草原蛮族既是我们的近邻,且是合作关系十分好的友邻,不能让他们寒心。”

    听到何殊的话,建议要出兵的那些大臣赶紧道。

    “殿下高义,想来经此一事后,我大安精锐之师的威名与仁义之名,定能远扬四海。”

    另一部分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臣试图劝阻。

    “殿下请三思啊,大军一旦出动,不仅会出现伤亡,还需耗费大量的钱粮物资,为了那些草原蛮族,实在不值啊。”

    为了能让那些草原蛮族归化,她这些年可没少费劲,让他们在那些赤罗大军的手上吃些苦头,更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何殊并不介意。

    但她既不愿看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到的那赤罗大军的碗里,也不愿看到她盯上已久的草原换上新主人,他们大安从此换个机新邻居,或者说是多个新敌。

    所以何殊在接到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大安必须要出兵,但是这个出兵一定要恰到好处,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丰厚的利益回报。

    将这件事拿出来议论,也是为了彰显她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坚持要出兵援助草原蛮族这个邻居的态度之坚决。

    同时也更凸显出大安朝廷不计前嫌的宽容大底,对邻居的重情重义。

    所以面对这些大臣的劝阻,她耐心地劝解道。

    “诸卿的想法,孤心中明白,也能理解,只是蛮族虽在过去与我们大安存在一些恩怨,但是那些首恶都已受到应有的处罚,如今在蛮族主持大局者,都是对我们大安心怀善意,愿意与大安保持世代友好关系的好邻居,我们一定要对其全力相助。”

    何殊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坚定,就算心中里赞成,众大臣不管心里如何想,都只能听着她当朝连发数道相当于圣旨的太子口谕。

    毕竟现在的一应政令,皆出自太子之手,他们对此早已十分习惯。

    做完那些明面上的安排,退朝之后,何殊才叫来冯立,让他通过特殊渠道,发出一道关系重大,却不为外人所知的手谕。

    “务必要亲自交到木将军手上,他知道该怎么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模式。谢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