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第一百二十六章

作品:《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孟大儒对自家的未来女婿, 还是比较欣赏与认可的,算起来, 何昌逸与他还有着半师之谊, 毕竟他是上届科举会试的主考官之一。

    所以他对何昌逸的印象本就较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家女儿与对方同在门下省共事近两年,都没有结缘, 两人却因宫中举办的那么一场赏花会而正式相识, 并确定心意。

    由此可见, 何昌逸可以称得上是位十分守礼的君子,而且对方还表明态度,不仅不会要求他们的女儿在成亲后辞官, 还欣赏他们女儿尽忠职守的能力表现。

    这让孟大儒夫妻都安心许多, 唯一让他们有些担忧与顾虑的,就是何昌逸昔日的宗室出身。

    他们并不在意女婿的家境贫富, 只是相较于那有些复杂的背景经历, 家里情况更简单些的, 更让人放心。

    可是女儿自己选定的这个人选,本身能力人品都过关, 他们老两口就算心里存着有那么一点隐忧, 也没表露出半分。

    只在老两口私下的时候, 免不了感叹几声。

    毕竟世事古难全, 会有缺憾实属正常,强求不得。

    不过随着孟家收到传信,礼总尚书何广成将会以何昌逸族堂伯的身份, 带媒人亲自上门求亲, 他们心中的那点顾虑瞬间消失无踪。

    “哎呀呀, 有劳广成尚书亲至寒门,鄙人如何担待得起哪”

    何广成身着便服,朗声笑道拱手道。

    “哈哈,孟先生谦虚了,先生乃是陛下的座上宾,这世上能有什么是先生所担待不起的在下今日是受人所托,替家中晚辈昌逸侄儿,向贵府求娶令爱,还请先生给个薄面,莫将在下给赶出去。”

    孟山长知道何昌逸的父母都不在京中,也不方便来京中的事,以为何广成是受何昌逸的父母所托,帮何昌逸操办亲事。

    而他虽然不曾入朝为官,与何广成没有共事,打过交道,但他对此人也算是早有耳闻,知道他为人处世素来圆滑,是位很擅长领会上意,做事从不违背上意的人。

    所以他在收到何广成派人送来的亲笔书信,约定带媒人上门求亲的好日子时,就知道这桩亲事肯定是宫里默许的,让他彻底放下心中那点不宜宣之于口的顾虑。

    花花轿子人抬人,都非常给对方面子的两人说笑间,带着媒人走入厅内商谈亲事,带来的礼品被抬到旁边的侧厅内。

    何昌逸写给自家母亲的家书还没到达合城,他的亲事就已顺利完成提亲、定亲这两个重要步骤,只差成亲这最后一步。

    顺利得让左书意看着十分羡慕,若是没有动过心,他只会单纯为表哥的亲事顺利感到高兴。

    可是对于一位情窦初开,就遭受打击的失意人而言,高兴的同时,也难免为伤怀自身。

    看着表弟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从过去的那个没心没肺的爽朗少年,变成满怀心事的忧郁少年,何昌逸是心痛而又无奈。

    他过去一直觉得所谓一见钟情,只存在于书中,却没料到,他的表弟竟然用自己真实经历,告诉他什么叫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在对方态度明确,丝毫不留余地的拒绝后,何昌逸很希望自己的表弟能够尽快放下,可以做到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却无法如愿,只能看着表弟变得越来越沉默。

    “书意,你要不要考虑申请调到外地,换个环境,也许”

    换个环境后,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与人,也许就无暇再执着于京中的人与事,说不定还能有机会遇上更适合的人

    左书意知道他表哥的意思,强扯着嘴角露出一抹苦笑。

    “表哥,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我们不是早前曾计划过,要趁在京里时的机会多,先争取升职机会,之后再考虑外放的事你放心吧,我没事,我肯定不会做自暴自弃的事。”

    问题是何昌逸最不放心的,不是他自暴自弃,而是他在感情受挫后,将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变得特别积极主动努力,比自己这个门下省的人还忙,何昌逸很担心他的身体会吃不消。

    “听说京郊的百里桃林正繁花盛开,我们调一下休沐日,一起去郊外散散心吧。”

    左书意知道他表哥想让他放下心结的好意,但他做不到,只能笑着道。

    “有这个时间,表哥该邀表嫂一起出去赏花放松一下,我就不用了,表哥放心,我没事的,我觉得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能过得特别充实,感觉挺好的。”

    忙碌的工作,可以占据他的全部思绪,还能让他的身体变得疲惫,变得能吃能睡,也让他成功摆脱前段时间吃不下睡不着的糟糕状态,让他表哥看着特别担心。

    何昌逸无奈地叹了口气,只得放弃,事关女子的声誉和处境,他与孟青竹再怎么有心也无力。

    三月底,西月国以朝贡的名义申请进入大安,收到对方请求入关的文书,何殊看着嗤之一笑,就将文书丢到一旁。

    正宁帝有些不解地拿过文书,再看了一遍,发现那封以大安文字书写的文书言辞恳切,态度十分诚恳的样子。

    “皇儿是觉得,这西月国此次请求入朝进贡,不是什么好事”

    在正宁帝的印象中,有番外邦入朝献贡,应该是件好事,代表着大安的强盛,吸引外邦小国纷纷主动归附,代表着莫大的荣耀。

    反正在先帝朝时,但有外邦小国来大安朝贡,先帝都十分欢迎,还会派出受宠的皇子代他亲迎,十分礼待。

    身为在先帝面前压根不具有存在感的无名皇子,正宁帝从未得到过这种殊荣,但是每逢宫里举办迎接外帮使臣的宫宴时,他都会被召入宫中出席,当个不起眼的陪客,以示皇上的热情好客。

    他自己登基后,也曾陆续有外邦小国请求朝见,却都被何殊毫不客气地拒绝,次数多了,那些小国也就不再来自讨没趣。

    招待外邦,少不了要展现大国风采与实力,是件非常耗费银钱的事,所以正宁帝对此也不感兴趣,就没在意。

    不过这个西月国有些不同,它是与大安边境接壤的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国家,几十年前曾与大安发生过战争,战败之后归附大安,向大安称臣。

    但在后来,逐渐变得怠慢起来,不仅不再来大安朝贡,连按例该向大安请示的王位继承,都被西月国单方面取消,扔在大安不闻不问的质子死掉后,也没再派遣新质子。

    先帝虽然对此十分恼怒,但因当时的大安国力每况愈下,在周围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只能勉力自保,根本无力向西月国问责。

    “无事献殷勤,不是非奸即盗,便是有所求,不管他们此次想要入朝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必搭理,像这些跟我们离得太近的,将来有一家是一家,我们都不能客气,何必在此时浪费时间与精力应付他们。”

    何殊可没有当冤大头的爱好,只需翻看一下历朝历代的外交记录,就能知道那些小国连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都不如。

    穷亲戚好歹也是亲戚,那些小国只需拿着几样被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特产,夸上大安几句大国风范、盛世太平、令人神往的好话,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热情好客的先帝等人,都十分吃这套,不仅会大力扶贫,回赠给对大量金银宝物,还会将大安的良种与先进技术,都敞开了任由他们学习。

    何殊不是看不起那些小国,只是看不上那些小国将大安当大傻子糊弄的态度。

    就算要交好那些友邦,双方的友情也该建立在诚信互助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扶贫,对于这类看不到诚意的觐见,她选择一律拒绝。

    正宁帝已经看出何殊在草原蛮族那边实施的和平演变归化之策,在理山国那边加派兵力,增加大笔的军费投入,要求当地屯兵与驻军,都要增加各种丛林与陆地、城市的实战演习与训练,明显是打算采取武力统一的阵势。

    朝廷在大安与西月交界的边境,也驻扎的有一支大军,但是在他看来,那支大军更多的只是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

    现在听到何殊这么说,他才意识到,与先帝晚年经常怒骂西月等国背信弃义,却什么都做不了不同,他的太子虽然嘴上什么都不说,可能私下里已经做了些什么。

    “皇儿已经知道西月国请求入朝觐见的目的”

    见自家老爹这么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所在,何殊也就没再隐瞒,轻描淡写地回道。

    “大约能猜到那么一点,儿臣此前已经得到奏报,西月国已经发生内乱,王族嫡支快要被旁支给逼宫夺位,他们在这种时候请求入朝,肯定是为争取大安的支持。”

    以他对太子的了解,正宁帝一脸肯定地问道。

    “皇儿在这其中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爷俩对彼此太过了解的不便之处,她家老爹本没这么精明,反应也不该这么迅速。

    真要讲起来,她在这里面做得可就太多了,毕竟是从早些年发现西月国有入侵大安的打算后,就开始布局。

    能将本该铁板一块的西月国,搅得不仅没精力入侵大安,反而还自顾不暇,当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一件事。

    只是何殊向来不怎么在正宁帝面前提及那些阴私手段,虽说她也是为了自保,为了让自家百姓免遭战乱,才不得不对敌国施些手段。

    “父皇不用在意,儿臣只是做了一些可以牵制住他们的大军,让他们顾不上入侵我们大安的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模式。谢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