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9. 捐衣 “这说明当真应该给嘉祥再生一个……

作品:《穿成谦妃后我在清宫修文物

    五月初五时, 内廷王公大臣皆得上赐葛纱及画扇,婉襄手中摇动的这一柄扇子,便是端午节时婉襄从一众扇子之中挑出来的。

    上面还有雍正御笔“诘朝端午节, 再命罢称觞。岁月如流迈, 容仪何日忘。安邦思柱石,觅句梦池塘。物候频增感, 情随彩缕长。”

    是端午之前几日,他为怡贤亲王薨逝二周年所作之诗。

    若不是他作了这首诗, 又令人流传出去, 只怕朝野上下都要忘记宫中不庆贺端午节的因由了。

    而端午一过, 天气热起来便格外地快,于雍正这样畏热的人而言也是一日更比一日难熬。

    午后他批阅奏章时身边放了冰山,婉襄也就坐在冰山旁, 一面看书, 一面有一搭没一搭地为他扇着风。

    偶尔同彼此说几句话, “也不是我偏心自己的女儿,嘉祥的确很乖。若是同永瑛、永琏这样的男孩子在一起,嘉祥就很活泼, 同他们追逐打闹。”

    “若是同兰牙迭这样文静的小姑娘在一起, 嘉祥也能很安静, 就只是互相拉拉手,望着对方笑一笑。”

    都说三岁看老,永琏的性子是外向中带着稳重, 兰牙迭则纯然是个害羞的小姑娘。

    分明有一母同胞的哥哥,也有更大些的哥哥,但她似乎不大喜欢同他们在一起,和别的孩子喜欢大孩子完全不同。

    也就是和嘉祥坐在一起能大说大笑, 用着大人们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嘉祥是朕的公主,也是他们的长辈,怎么能让她日日追着这几个臭小子跑来跑去的。”

    婉襄在心中笑斥他,就是一张嘴硬。

    “前几日在四宜堂,几个孩子都在一处玩,四哥分明也很高兴孩子们这样和睦来着。”

    雍正轻嗤了一声,“这说明当真应该给嘉祥再生一个同胞的弟妹。”

    婉襄抬起头看了他一眼,见他分明是处理政务的认真神色,一时间要嗔他,也不知该说什么。

    只重又低下头,唇边的笑意却如何也褪不下去。

    “自去岁冬日开始,济、兖、东三府便几乎都不下雨。如今济南虽然下了雨,然而兖、东两处仍然未得雨泽。”

    “大麦与小麦皆未能畅发,稻谷与豆类亦不得滋生,由此,粮价渐昂。”

    民以食为天,这样说来,济、兖、东三府的百姓便又要受苦了。

    “朕欲免去米船当缴之关税,再将南漕米截留四十万石,以稳定三府粮价。只是截留漕米需要时间,如今已有小民无食,仍需筹划。”

    婉襄便道“府库之中定然是有存粮的,或者民间富贵之家有存蓄者,亦可以以当地官银筹买。先散米或开粥棚赈济,撑过这一段时间也就好了。”

    总不能看着人饿死,或者因此卖女卖儿,流离失所。

    雍正将这一本批复完的奏章放到了一旁,“朕已经下旨让他们这样做了,除此之外还要遴选有才能之人,实心办理此事,这样百姓才能真正得到恩惠。”

    古往今来“慈善”两个字上,往往趴着最多的蛀虫。

    他又想了想,重新翻开了那本奏章。

    “本省官员恐怕不敷使用,朕要在各部学习人员,以及国子监选拔出来的贡生之中选择十几二十人送往东省,以备办理赈济之事。”

    他已经想得很周全了,本来也不用婉襄多说什么。

    婉襄又翻开了一页书,雍正的思维已经跳到了下一件事上。

    “出征巴尔库尔的西安满洲士兵三千名,宁夏士兵一千名,到达前线已有两年,想来冬衣已大多破损,且无修补之处。朕应当为他们考量,加恩添补。”

    “查庄浪现有旧年储存的皮袍褂三千套,皮帽三千顶,再添置各一千之数,便足够了。”

    庄浪之地,清初属陕西省,而后又归甘肃,领固原、静宁二州。

    他短暂停笔,又落笔,“令署督查郎阿、巡抚许容于兰州当地赶制,秋日时送至军营,赏给这些士兵。”

    婉襄的书又一点也看不进去了,“才是夏日里,便忧虑冬日的事了。也是,西北苦寒,若等到秋日再考虑这些事,也就都来不及了。”

    “前几日我带着嘉祥去莲花馆探望富察福晋,她也在翻晒秋冬的衣物。也整理出来好多过于华丽的,是她不想要的,又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理。”

    若只是旧衣,捐给贫苦人家也就罢了。但太过华丽贵重的衣服,随意地送出去,旁人也没法穿,就有些不合适了。

    婉襄忽而想起来,“或者各宫各苑的娘娘们都有些旧衣服需要处理,不若像去岁捐赠钗环一般,让她们将这些衣物捐出来集中处置,不拘多少,也能恩泽百姓。”

    或者添入山东的赈灾银两之中,或者作为西北士兵添衣之花费,总比放在柜中等待虫蛀更好。

    “裕妃不是宁嫔,她虽然多事,但是不好事,她可未必会帮你做这件事。不过,如果你自己想要这样做的话,朕倒是也没什么意见。”

    他说着没什么意见,实则去岁嫔妃捐物之后,中秋节时的赏赐便翻了一番,谁都知道是因为什么,婉襄当然也知道。

    后面的节日没有再加倍赏赐,是孝敬皇后崩逝之故。

    固然是感念嫔妃为百姓思虑之情,但当然,也是为她的人缘和处境考量。

    “我不用裕妃帮忙,也能够做成这件事。只不过,到时肯定需要内务府帮忙,只需要四哥偶尔督促他们一两句就够了。”

    内务府那帮人最是刁钻,不要拖她的工期。

    婉襄已经开始设想起来,“五月不比七、八月,有螃蟹吃,不过吃些水果也不错。至于花么,榴花欲燃,夹竹桃粉白相间,也很美丽。”

    展示衣物不能像展示珠钗一样用玻璃盒子,要用别的法子,也方便她录入信息到系统里。

    还有场地

    婉襄很快决定下来,“仍然选在天然图画吧,这是孝敬皇后娘娘旧时居住之地,娘娘的教诲我始终难忘。”

    去岁时,孝敬皇后也是为她而感到高兴的。

    雍正没有回答,他忙于自己的政事。

    婉襄又看了几页书,觉得实在没意思,正要找些别的事情做,便听雍正开了口,“婉襄,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做这些事呢”

    这个问题

    “因为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人。”

    这是第一目的,但若说只有这个目的,未免也太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她做不了旁人的救命菩萨,她毕竟也不确定她所做的一切是否能帮助到这个朝代的人,她更多的是在帮助她自己。

    “因为我其实很喜欢这些东西,能多看一眼也很满足。但个人所能拥有的总归有限,所以才想组织这样的事,让旁人也能欣赏。”

    “可很多时候你并不在意朕给你的赏赐。”

    “那是因为从时间的广度而言,我是不能永恒地拥有它们的。我总觉得,拥有一刻就好了。”

    雍正没有再追问什么。

    婉襄站起来,半个身子靠在窗户上,看着万字房院子里嘉祥站在小板凳上,看着树荫下鱼缸里的游鱼。

    若去金鱼池的话,怕受了暑热,所以嘉祥已经许久都没有去了。

    雍正特意令人在这里安放了一只青花瓷大缸,养了几尾鱼和睡莲。

    嘉祥踩在凳子上,只能露出一个头,不会有摔进缸中的风险。

    富察福晋忽而领着永璜和永琏走进来,一眼就看见了站在大缸旁边的嘉祥。

    两个男孩子都朝着嘉祥跑过去,“姑姑,姑姑”地叫个不停,亲亲热热地挤在一起。

    获萤不免又担心会有安全风险,连忙走过去调停。

    富察氏立于原地,望着孩子们笑得有些无奈,而此刻令婉襄讶然的,是这生动的美。

    婉襄朝着富察氏招了招手,她很快就发觉了她,从容地朝着她走过来,而后举起了手里的食盒。

    “做了些酸梅汤,还有以甜瓜、果藕、桂圆、莲子等配的冰碗,送来给你和嘉祥消暑。”

    她一说到“冰碗”两个字,永琏和永璜齐齐转过了头,唯有嘉祥慢了一步,不知何时折了一根木樨树枝拿在手中,搅动着青花瓷缸中的水,给她的两个侄儿展示她的厉害。

    末了才回过头来,茫然地望向两位额娘。

    婉襄忍不住笑起来,富察福晋也笑,再回头,才发觉正在万字房中认真批奏章的雍正。

    富察氏马上就收敛了笑意,“原来皇阿玛也在这里,那我得先带着永琏和永璜同皇阿玛请安。”

    “不必着急。”婉襄拉住了她的手。

    “勤政亲贤殿里太热了,所以午后他在这里。此时他正忙于政事,不适合享受着天伦之乐,你先随我去偏殿,我们坐着说说话,待到晚膳时再给他请安也不迟,今日有好菜。”

    富察氏想了想,也就应承下来。

    雍正此时太过认真,连婉襄从房中走了出去也没有发觉。

    嫔妃众人她都有把握,不会比上一次更难,但雍正的嫔妃渐渐凋敝,只有嫔妃捐衣怕是不够。

    她有一件事正好要拜托富察福晋。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