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第 43 章

作品:《小知县

    扶江县五个村子, 适龄上学的男女孩子共计一百二十七人。

    现在到官学的,一共六十五人,其中男生四十四人, 女孩子二十一人, 人数相差一倍。

    看似没那样夸张,但里面凌家湖一家, 便占了九人, 除开他们,再去掉乖乖跟县丞县尉家女儿。

    其他四个村子加起来,也不过跟凌家湖人数一样。

    虽说第一年招学生,来了六十多个, 已经是扶江县百姓积极了。

    可跟纪炀的预期差得太多。

    甚至开个一个班就够了,根本不用乙班。

    刘夫子见此,反而安慰道“百姓们不知读书的重要性, 这也可以理解。”

    “在农家,六七岁的孩子都能做事, 十三四已经不能称之孩子, 遇到早婚的, 甚至可以嫁娶。如果不是家境不错,家里不会舍得他们这个劳动力。”

    官学一开,各家都在算。

    如果自家孩子去读书,非但不能帮家里做农事,还要花费一月十文的银钱,以后笔墨纸砚更要费钱。

    反正算下来,上学肯定不划算。

    这样一来,直接有一批人,不管家中是儿子还是女儿, 都不准上学。

    还有一拨人,认为女儿早晚要嫁出去,读书也是儿子读,便只送儿子去学堂。

    反正扒拉来扒拉去,全县适龄学子,只来了一半,其中还是男子居多,也找到缘由。

    其中凌家湖跟上集村距离最远,送来的学生最多。

    也是因为他们各家都有钱,特别是凌家湖,靠着化肥各家都富裕起来,家中琐事虽多,倒也不用一个劲地用孩子。

    这大概就是,越富裕的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原因吧。

    在官学开门之前,纪炀便想过这样的问题,甚至知道,如今扶江县的情况,已经比很多地方好太多。

    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

    其实这里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纪炀在皱眉什么。

    毕竟全县能有一半学生来读书,已经远超平均水平。

    纪炀笑着摇头,对刘夫子道“既然有六十多人,不如合成一个班,以后也算日日能读书。”

    刘夫子也是这样想的,他一个人还是能照顾过来,再说县衙派了个小吏随行,以后就是他的帮手。

    此事定下,纪炀拍拍江乖乖的头道“你要好好读书,若能读个第一就更好了。”

    江乖乖纵然再聪明,也听不出纪炀的言外之意,只是奇怪道“知县大人,您在说什么呀。”

    纪炀蹲下来,笑道“你们想看唱大戏吗”

    唱大戏

    这下其他家小孩也忍不住看过去,方才他们还有些惧怕知县大人,这会不由得好奇。

    他们其中有人也听过戏,但那要跑到常华县才能听。

    唱戏可热闹了。

    台上热闹,台下还有很多零嘴可以吃。

    “想”

    “知县大人,我们想看”

    “他们穿的可好看了。”

    “对对对,特别好玩。”

    纪炀看看他们笑道“既如此,为了庆祝官学开门,咱们扶江县请个戏班子过来。”

    玉县丞

    知县大人

    您要干什么又要花钱啊

    不过这个理由好像很正当,不仅学生们兴奋,家长们也觉得有意思。

    乡下地方没什么玩乐,若有个戏班子过来,他们起早贪黑也是要来看的。

    纪炀对凌县尉低声道“你骑马去潞州城跑一趟,请个好点的戏班过来,会唱花木兰那种。”

    “若唱得好,我还另有赏钱。”

    点名要听花木兰

    凌县尉虽奇怪,但得了令,立刻出发,估计不到十天时间,戏班子就会过来。

    现在二月份,按理说正是闲时,大多戏班都有空的。

    看着班里男女比例,只能说,精神建设也要加强。

    甚至跟现代也不一样。

    现代哄着各家让女孩子们上学,以后女孩子们自有出路,各家能看到“回报”。

    但古代不行,就算学了,家里看不到回报,他们也不会继续供应。

    对他们来说,像是“赔本”买卖。

    既如此,他们也不会投入。

    这说得虽残忍,不过各家刚顾上温饱的时候,就要求他们深明大义,要求他们思想开明,显然不现实。

    其实最直观直白的,那就是挣钱,或者说,挣得更多资源。

    如果证明女子读书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些想法不用多说,百姓自然会有所选择。

    千年前,荆楚一带女子最受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地王侯发展手工业,原本的意思是发展当地经济,好为以后打仗做准备。

    当时男子种田,得到的收益不如女子做手工挣得资源多,连带着便有了女子地位提升的效果。

    宋时,时人爱美食,一位好厨娘月钱上百贯,所以有段时间兴起重女轻男,养儿不如养女的想法。

    这两者读书都比其他时候多些。

    反面例子则是清粤地一带,当时因为人口暴涨,工作机会减少。

    其中原本有女子创造并传承的织布方法,被男子强硬抢走,并定下此织法传男不传女,看似是立规矩,其实是剥夺女子工作机会。

    使其当地女子地位一落千丈,更不用提读书了。

    纪炀看向南边大片荒地,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等纪炀回去之后,分别寄信到汴京,扬州一带,让他的好友们帮忙找找,如今什么香料卖得最好,男子女子用的熏香,都给他寄过来些。

    估计他好友们看到这些信,肯定啧啧道“不愧是你,跑到那种地方,还喜欢享乐。”

    承平国上层贵族都爱香,出门要用香,睡觉要用,上朝时还要用。

    如此广阔的市场,他不横插一脚,实在不是他的性子。

    只是他家这香,从栽种到培育,再到制香,都需女子来做,女子动作轻柔,制出来的香自然要比旁人好些。

    是不是借口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是女子的工作岗位,别人不要来抢。

    纪炀计划到这时候,头有点疼。

    这香料要是真做出来,他不愁销路,只愁自己的名声。

    原本便岌岌可危的名声,香料一出,必然雪上加霜。

    算了,反正也没好到哪去

    他还在乎这个

    在凌县尉去请戏班子的时候,纪炀带着玉县丞等人开始丈量南边的荒地。

    南边大片荒地其实被官道分割成两处,东边建了牛棚跟两个化粪池,虽说这占地都不大,可以后再养些什么东西,还是在这边方便。

    所以纪炀重点去了西边那块荒地。

    荒地再往北是三江村,但是这中间间隔极大,一直都是荒地,既无人居住,也无人耕种。

    至少有上万亩地。

    这里的荒地,跟建牛棚的荒地,都属于官田。

    意思便是官方田产,官方可以雇短工长工耕种,所得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县衙所有。

    但之前的扶江县发月俸都艰难,哪有钱来雇人种地。

    若遇到黑心肠的官员,可以直接奴役当地百姓免费,甚至贴钱耕种,他们倒是能富裕些,只不过吃的都是当地百姓血汗。

    前面那位老大人在这二十五载,虽然不爱管事,只爱游山玩水,也乐得清贫,没干这种丧良心的事。

    不过有可能是此地百姓并不服那样管,真那么做了,说不定还会打上衙门。

    这些都未可知。

    现在知道的是,这些官田,纪炀已经有了打算。

    既然扶江县各处的粮食已经能自给自足,今年情况会更好些。

    那接下来不如种点经济作物。

    比如他已经想好的香料。

    时人都爱香,达官贵族更是喜欢。

    香的种类也十分多变。

    但经久不衰的,必然有花瓣做香料。

    所以他写信回去,要现在时下最流行的香料,既然要卖香,自然要知道现在都流行什么。

    至于售卖

    纪炀没那么担心。

    先不说他在汴京是有铺子的。

    再者以他的名声,别管这名声好不好吧,冲着名头,都不愁销路。

    实在不行,让他好友们从汴京烟花之地里挑个爱写酸诗的风流才子,有他们来写诗扬名,也是不愁卖的。

    营销这东西,他闭着眼都能想出好几个方案。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先把东西种下去再说,事情要一步步地做。

    花卉种类多变,如何养护种植,都是学问。

    在凌县尉终于把戏班子带回来时,纪炀这边的思路大概成了。

    扶江县百姓一边津津有味听着戏班唱花木兰,看着巾帼英雄战场杀敌,唱着谁说女子不如男。

    然后得到另一个消息。

    衙门那边说了,他们要在扶江县遍寻会种花的女子,只要女子,如果能懂点香料最好了。

    他们扶江县还有这种女子

    不能吧

    正好县城唱戏,把大多数百姓都聚集到一起,这事传播得倒也快。

    那边戏还没唱过,就有个妇人牵着孩子走到衙门附近。

    只是看着衙门,迟迟不敢进来。

    还是门口茶摊婶子道“是来询问种花事宜的”

    这婶子手里还拿着纸笔,显然刚会写茶字,旁边还有自己的名字。

    妇人点头,就听婶子道“径直去敲门,里面知县大人他们好说话着呢。”

    见她还是不敢,婶子起身过去,喊道“卫峰捕快,卫蓝捕快,你们可在”

    没多时,还真出来两个捕快,听婶子说明情况,招手让妇人跟孩子过去。

    不过卫峰又道“还请婶子一起进去,玉娘子凌娘子出去办事还没回来,连乖乖都去上课了,您去了帮她壮壮胆气。”

    其实就是避嫌,现在衙门都是男子,妇人虽说牵了个孩子,但难免被人多说。

    如果茶摊婶子跟着,那就无事了。

    “这有什么,走吧。”婶子是个热心快肠的,笑着领妇人跟孩子进去。

    妇人微微松口气,心里也轻松很多。

    纪炀刚回复潞州那边的公文,从潞州起的官道已经开始修缮,所以跟他讲一下,让他同扶江县百姓说,最近走这里可能要绕行一段。

    绕行怕什么,等修好了,这路才通畅呢。

    眼看他们的动作迅速,就知道制肥方子在汴京反响不错。

    所以纪炀这会心情正好。

    这会又有会种花的妇人前来,纪炀肯定仔细询问。

    其实以纪炀如今十八的年纪,不过是个眼前妇人的子侄辈,但这妇人却怕得厉害。

    等聊起来之后,情况才好些。

    “小人平日就爱种些花草,其中兰花跟月季最多。”

    月季大多无香,模样却好。

    兰花的香倒是不错,而且也被文人墨客喜爱,纪炀又问几句,见她颇有些心得,便开门见山“府衙官田想种些花草,需要雇些人手,不知道你可有意”

    “雇人手的时候,按照贡献多少,职位高低,都有月俸,肯定不会亏待。”

    妇人名叫水淑敏,平日只是自己喜爱这个,原以为官府召见,是要给府衙栽种,没想到竟然是雇人

    水淑敏原想满口答应,又想到家中丈夫婆婆,还是道“回知县大人,此事还要跟家中商议之后再说,我也做不了主。”

    按照正常来说,知县应该说一句,这也应当,你回去问问家里人怎么想的,然后再来回话。

    纪炀却道“此事只干系你,看你想不想来罢了。”

    水淑敏一惊,踌躇片刻,最后道“是想来的,还请知县大人稍等两日,家中,家中多半也会同意。”

    “嗯,你告诉他们,如果在官田做事做得好,能挣不少银两。”

    纪炀也不说什么大道理,就把世间最俗的东西讲出来,也最有效果。

    果然,有月俸的事,给水淑敏一些鼓励,等她出门之后,她才发现,他们知县大人似乎有礼的很。

    只是在她母女二人进来的时候看一眼,之后再也不打量,让她不由得安心。

    等送走这一个来县衙的夫人,茶摊婶子留下,低声对纪炀道“知县大人,您若是能把她留在官田做事,务必要留下。”

    “她在家中,可苦得很。”

    纪炀听此便知有内情,开口询问“具体所谓何事。”

    茶摊婶子娓娓道来,讲出水淑敏的身世。

    原来她家距离县城也很近,距离官田也不算远,就是官田北边的三江村。

    自从嫁到村里那户人家,她三年无子,第四年得了个女儿,婆婆苛待,长嫂嘲讽,连丈夫偶尔都对她拳脚相向。

    是个十足的可怜人。

    她娘家来找了几次,也没什么法子,求医问药多年,如今女儿都五岁了,还是没有动静。

    夫家肯定变本加厉,而娘家自觉亏欠一般,只能偷偷补贴女儿,别的什么都不敢讲。

    纪炀刚想张口问,为何不和离,既然疼闺女为何不把女儿领回家。

    话都没问出口,纪炀都觉得问了多余,就算是现代,还有一群迂腐的人不肯离婚。

    何况古代。

    许多古代人,只怕心里都没有这个想法。

    换做汴京,不,换做潞州城,那些读过书的清贫人家也知道有这条路。

    只是扶江县人不知。

    顶多喊两句休妻,但又不舍得,这也并非是不舍得这个人。

    就算知道,也是不敢的,周围人大多不通道理,只知道你做了与旁人不同的事,便指指点点。

    所以水淑敏也无路可走。

    唯有一腔心愿寄托在种花上,平日劳作之余,她没事便种些花草,在三江村也是有名的。

    这事经常被嘲无用,可她就是喜爱。

    估计是这份喜爱,让她有勇气来衙门。

    纪炀叹口气“竟是这样。”

    “婶子,你觉得她夫家会同意吗”

    婶子却道“多半是同意的,有月俸的事,自然会让她出门,只是过程不太好。”

    估计既贬低又斥骂,最后再同意。

    打压人的惯用伎俩了。

    纪炀点头“能同意就行,苦也是一时的。”

    他既然要做这件事,能改变一部分人的处境,又能给当地百姓带来好处,何乐而不为。

    所以肯定会做好,做成。

    如今的困难都会过去,谁也不能阻挡官方花田的开耕种植。

    除了水淑敏之外,还有不少人也找上来。

    其中不乏一些男子,但都被纪炀婉拒了,说他从汴京买来的花苗,柔弱得很,男子粗鲁不好培育,只有女子才能栽种。

    别问,问就是名贵品种,人家当地就是这么种的。

    只是他这身份到底不便,还有有个女子帮忙沟通才行。

    倒不是他名声多金贵,而是流言蜚语大多伤害的是女子。

    纪炀看到她们,便想到自己的奶奶,自然忍不住帮扶。

    纪炀发愁的时候,玉县丞带着玉娘子前来。

    这位玉娘子,纪炀也接触过许多次了,县衙里的饭菜都是她跟凌娘子来做。

    平日包他们两家的吃食就行,也没要什么银钱。

    是个厚道娘子。

    当初玉县丞自己去潞州做事,就是她一人在家,照顾全家老小,既厚道又能干。

    她来毛遂自荐,自然是好的。

    “现在家中两个都去学堂,我平时在家忙完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听说官田种花的事,便想来了。”玉娘子说话也温温柔柔的,实际上做事很麻利,“我还跟玉县丞学了几个字,平常用不成问题。”

    纪炀听此,自然更加满意。

    既是自己人,又会些字,还能干,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那边花木兰的戏还没唱完。

    他们扶江县的官方花田已经招来不少能做事的人。

    现在连领头的都有了,后面的事更是不愁。

    人有了,地有了。

    还不赶紧趁着春时开荒

    而纪炀也整理出科学开荒的方法,只等着大家去实践呢

    等着田地开耕好,再选种什么花,做什么香料,卖什么价格

    估计等第一茬熏香做出来,他们的运河也差不多完工,说不定能赶上运河开通第一批货船,直接送到汴京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