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第 91 章

作品:《社恐靠表情包成了清宫团宠

    九月底, 被康熙委以重任,奉旨栽种御稻的李英贵,带着百斤稻种和几十筐番薯, 随着回京复命的户部官员,一起进京了。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

    长江中下游平原, 距离苏州府城约两百多里地的一个小村中, 李英贵正捧着早熟的稻穗傻笑着。

    不想突然被身后的老爹踹了一脚屁股, “傻乐啥呢问你呢,到底啥时候收割”

    李英贵差点被他老爹踢得一个狗啃泥, 可他一点儿也不恼, 拍拍屁股就站了起来。

    他看了看天气,道“我问了老柱子,说是过两日怕是有雨,等不了了,今天下午就收”

    李老爹看他那副嘴巴咧到耳根的傻样儿,没忍住又踹了一脚过去,“什么老柱子你要叫他柱子叔公”

    “嘿嘿嘿”李英贵这回躲过去了,“那老爹你就赶紧找人准备起来, 好帮忙把这几亩地收了, 儿子去告诉官老爷一声”

    这可是御稻啊

    皇上让种的, 要收成了哪里能不通禀过地方官呢

    因为康熙帝的重视, 此处一直有户部江苏司的主事驻地在此, 一听李英贵说准备要收割了,得往上汇报,立刻让护卫骑马去禀报县太爷。

    主事有些焦急, “李贤弟, 你说过两日恐有雨水”

    李英贵“是啊, 村里经验丰富的老农说的。”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

    “怎的了”

    “这事儿报了县令大人后,还得报给知府大人和江苏司郎中大人,等两位大人都准了方可收割,也不知道会不会耽搁时辰”

    “这么麻烦啊”李英贵心里也是一个咯噔,“不成,我得去求村长找些人手,若是看着要下雨,等不到大人们准许,就一起收了。”

    主事知道事关重大,但比起违抗上面的命令,当然是御稻的收成更加重要了

    “也罢,我也跟你一道儿去。”

    没多久,整个李家村的一百多号主要劳动力就被集结起来,被村长一通光宗耀祖的动员,接着就被分派了任务,分头准备起来了。

    只等着上头的令一下,就开始抢收。

    李英贵“希望这雨别来得不是时候啊,要是再等两日,这收成更好。”

    好在因为御稻的种子不多,所以也才种了三亩半,全村这么多人一起上,一个时辰不到应该就能收完了。

    全村人在焦急中等了一日,直到傍晚,天边黑压压的乌云翻卷起来,也还没等来上头的信儿。

    主事和李英贵对视一眼。

    李英贵问“收吧”

    主事咬咬牙“收”

    他擅作主张,大不了被上官责罚,但要是耽误了御稻的收成,说不定就是掉脑袋的事儿了。

    村长一声令下,所有村民行动起来,连小孩儿都被赶着下田去捡稻穗。

    不到一个时辰,所有的稻子都割好了、收好了,运到李氏祠堂里,开始脱谷。

    看着一筐一筐金黄的稻米,李英贵心脏砰砰砰地跳动着,恨不能马上拿斗来量。

    但看看天井上的天,已经黑得不成样子,只好赶紧招呼村人,把祠堂的天井给用油布盖上,不然没有地方可以晾晒稻谷。

    等天井盖上,所有的稻谷也打好了,雨水哗啦啦地落下来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所有人都忍不住搓了搓手臂,唯李英贵,心头格外热乎。

    他刚才已经量过了,这三亩半的地,平均亩产六石

    天哪,这真的是让人做梦都要笑醒了

    当然了晒干了之后,52ggd应该只剩亩产四到四石半了。

    可是,要知道以前他们村里最好的良田,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就三石,寻常时候都是二石上下。

    而且这些稻种还熟得这样早

    当然,他知道稻种是一方面,产量跟朝廷的大人们带来的农书上,教的肥田、灌溉之法关系更大,他脑子里已经写起了章程。

    在他和老爹开始晾谷子时,县衙的官差这才冒着大雨匆匆赶来,着急忙慌地让他们赶紧冒雨抢收。

    一来就对上了李英贵灿烂的笑脸,“别急啊官爷,收好了,都在这儿呢”

    官差听了他的喜报,亦是大喜,只歇了一会儿,喝了碗姜汤又回去复命了。

    翌日,天气大好。

    一队两百人的官兵,护送着京城来的户部侍郎王鸿绪,到了李家村。

    王鸿绪祖籍也在江南省松江府,一见着李英贵,就亲切地用不太熟练的家乡话同他说话。

    “李贤弟你可是立了大功啊”

    李英贵不知道谦逊为何物,“是吧,嘿嘿那皇上是不是要给我个官做做呀”

    王鸿绪“”

    李老爹察言观色,赶紧给儿子后脑勺来了一下,“胡说八道什么呢脑袋不想要了”

    王鸿绪没有计较,不过也委婉地警告了他这话不能乱说。

    看着这般好的收成,王鸿绪谦逊地请教起了农耕之法,这可打开了李英贵的话匣子,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王鸿绪听了在心中暗暗赞叹,此子条理清晰、脑子灵通,未来大有可为啊

    可惜李英贵并没有识得多少字,两日后,王鸿绪替他写了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李英贵对那指导户部官员写了耕种制肥之法文书之人极为仰慕,愣是缠着王鸿绪,要跟他回京去,求见那位涧中鱼先生师父。

    皇上没有召见,王鸿绪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好在奏疏里,帮李英贵请示圣意。

    不想皇上批下的折子里,竟真的允了,让他带着李英贵上京面圣。

    同时,还让王鸿绪带着江南一代的番薯和账册,一起回京复命。

    这才有了今日这一出。

    李英贵听说了番薯的产量,惊异不已,“这东西我也想种”

    一路上,他跟负责督种这些番薯的官员,交流了一下所种地的水土、气候和产量等,心里又有了些想法,恨不能像主事一般,拿笔记下来,总怕自己会忘记。

    可惜他不识几个大字,只能请别人帮他记下。但若是这样,以后别人拿去出书立说,也不会有他的名字。

    他们在路上走了半个月,方才进了京城。

    一进城,李英贵就被京城的繁华给看花了眼,这大冷的冬日啊,街上却行人如织,个个穿着暖和好看的冬衣,完全不畏冷。

    进城的路上,他还看到好几次官员的仪仗,好家伙,一顶轿子,前呼后拥好几十个官兵,举着仪仗敲着锣,令百姓回避,好不威风

    如果他也能当官

    李英贵原以为,进了京就能面圣,谁知却被告知,皇上和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未回,他被安排在驿馆暂住。

    好消息是,过了两日,涧中鱼先生的师父递了帖子,请他于京城某酒楼会面。

    李英贵受宠若惊,沐浴焚香,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到那酒楼雅间赴约。

    胤祉没有跟去五台山,听说李英贵来了,他思虑一番后,决定去跟对方聊聊。

    顺便还给自己的这个马甲,起了个名迟来客,迟是他前世的名字,当做姓氏来用了。

    他当然不能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了,于是跟李英贵见面,两人中间隔了个屏风。

    李英贵虽然无缘得见真容,但也毕恭毕敬地朝着屏风行礼,“小的见过迟老。”

    听说涧中鱼先生是中年文士,那这位对农学极有学问的迟来客先生,怎么也得是个老头子吧

    胤祉“”

    负责传话的步山憋着笑,“李兄,我家先生想听你说说种稻的心得。”

    “是”李英贵应下,一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因为是自己擅长的,越说就越顺畅。

    他把当初户部官员带给他的耕种文书,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背完,还针对其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见解和疑问,问迟老看法。

    胤祉则以笔作答。

    只是作答的内容拿给李英贵后,他却看不懂,只能让步山代为朗读。

    李英贵认真听完,豁然开朗。随即他又懊恼起来,要是自己识字就好了

    他从未有一刻像此时般渴望能读书识字,这样,就能读懂那些农书,就能把自己多年所得给记下来。

    也许是他的想法太过强烈,竟一不小心把心事脱口而出。

    “你想读书识字,还想著作农书”步山替迟老问。

    李英贵窘了一会儿后,坚定地点头,“让迟老见笑了,小的十分想”

    然后,他就得了一个好字。

    步山笑道“李兄有志向,我家主子自当为你安排”

    李英贵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礼,步山连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丰衣足食,李兄若能于农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

    李英贵听得呆住了,造、造福万民

    他从未想过,自己种种御稻,还能有这么大的功德

    他胸腔里顿时又升起豪情万丈,誓要把这书读好

    不料,迟老却忽然问起他的身世和他对种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后,在村里有无受到阻碍

    说起这个,李英贵话更多了,“当然有啊,以前我们老家,水稻种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里的,我要把家里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种子泡发了,被我爹追着满村子打”

    胤祉听得噗嗤乐了,听他讲了半天从小到大如何因为种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着打的经历。

    等李英贵讲完,便是他的听课时间。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写好的试验田对照之法,给他讲了如何建立对照组,试验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量的差别。

    比如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给水放水时间

    李英贵听得头都大了,他脑子开始不够用了,恨不能当下就开蒙识字,能够全记下来。

    “无妨的,先生说,到时候会给你一位文书先生,可教导你识字,也可帮你做记录。”

    李英贵再次拜谢,他脑子一动,也不管迟老能不能做主,就问,“敢问迟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对照之法试验”

    胤祉点了点头,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过来,这番薯也交由你来试验。”

    李英贵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没多久,就有人来请他搬去晨曦书局。

    迟老不但给他安排了住所,还赏了他银钱冬衣等物,更让书局的书生李元耀教他认字。

    李英贵不敢辜负迟老的信任和嘱托,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

    胤祉回到宫里,翻着番薯的账册,发现虽然南方各地因为水土关系,产量有不少差别,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种之法,产量最少的也有两千斤,多的则超过了三千斤,多达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玛从五台山回来,五百两的赏赐都会觉得太吝啬吧

    乐过之后,他便着写起了以李英贵为主角的种水稻连环画故事梗慨。

    这本连环画的本意当然是引导农人科学种植,却需要把故事主线写得跌宕起伏,所谓寓教于乐嘛。

    因为李英贵的经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气,胤祉的创作有了素材,更是写得飞快。

    写好了种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构思起了关于种番薯救饥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后从五台山回来,胤祉两个故事都以话本的形式给写好了。

    康熙回宫当日,他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带着话本来求见了。

    康熙多日未见胤祉,听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玛,心里别提多熨帖了。

    谁知,胤祉只例行关心了他几句,就问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宫里的时候,种在皇庄上的番薯也收成了,亩产竟也达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几处地区也不遑多让了。

    试吃了烤番薯之后,因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别,北方种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为软糯香甜。

    可惜,这东西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种。

    康熙命人取来王鸿绪呈上的番薯产量账册,正要与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来一张纸,纸上用纵横交错的直线,将西洋数字都隔开了来,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说“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还有些磕巴的声音,给汗阿玛详细地解释表格的用法和妙处。

    康熙按他解释地看去,果然简单明了,汇总更为简易,不由点着他的脑袋说“你这小脑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账册都能用此法,岂不是省了许多查账的麻烦,就是”

    康熙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西洋数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汉文记录,这表格又不好换成大小一致的”

    关于这点,胤祉早就想过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玛,聪慧,定是,有法子、哒”

    然后满脸崇拜地看着康熙,一脸我汗阿玛一定有办法j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涨,本来想要否决这个法子的想法,当即就按了下去。

    开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玛再想想。”想不出也可与朝臣商议,总之,不能负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说完了表格之事,又转回番薯产量的正事儿。

    “汗阿玛试了红薯,果然味道极好,也极有果腹之效,朕想着,是否给它镀镀金它成为御薯”

    镀金这词儿,此前还是胤祉用给他听的,说是带台吉们回京伴读,就叫镀金。

    不料胤祉摇头,“不成。”

    “为何”康熙问。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顿时好气又好笑,“说什么呢”

    如此不雅之词,怎能从皇子嘴里说出来。

    只是他一个时辰前吃了两根番薯,确实此时的五脏庙,已经有咕噜噜响动之势了。

    胤祉一本正经,写穷苦百姓愿意吃,某些自视清高的人必然不愿多吃,还会刻意去贬低它,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汗阿玛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说大清皇帝喜欢吃这种容易放屁的东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时也很无奈,如此高产的食物,竟然因为这个好笑的原因,不能镀金

    胤祉又写且营养不均衡,不能完全作为主食,但若有饥荒,则是好物。

    康熙叹气,“如此,便让各州府推广种植,连同耕种与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无需多种,每年各地百亩之数,至少种上五亩便是。”

    反正产量高,每亩地种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错的储备粮了。

    虽然不能给它镀金,但康熙还是给番薯改了名,成了红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很抗拒番外来的东西,不然番薯也不能传入国内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了。

    这一点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因为名字的原因,而影响好东西推广的。

    康熙笑道“当然,朕派人去寻此物种子时,得来了两个小故事,你要不要听”

    胤祉连连点头“要要要”

    他也写了关于番薯故事的话本,但是没有素材,是自己编的荒年故事,他更想听真实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强烈,便饶有兴趣地给他讲了起来。

    其实番薯从西洋而来,早就在前朝传入了东亚。

    东亚人如获至宝,但却严禁此物传入前朝领地。

    胤祉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为何”

    康熙“如今想来,应当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饱。”

    胤祉更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强大,若不是常有天灾,百姓时常吃不饱,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国打下来了。”

    看胤祉听懂了,康熙继续讲,“百年之前,广东东莞有名叫陈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红薯后觉得不错,听说了产量更为动心,想带回来,却听说当地朝廷严令禁止,只好再想办法”

    那商人过了两年,才用了很多钱买通当地农人,帮他将红薯藏在铜鼓里带回东莞。

    他在家乡族地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产量也极高。

    可惜,当地其他主食作物因为水土好,也长得很好,无需红薯代替作为主粮。是以没能引起官员重视,官方不愿推广,所以只在他本族种植,未能广为种植。

    十几年后,又一福建商人陈振龙,在东亚地区吕宋做生意时发现此物,想带回来,也同样被当地严令禁止。他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绳子涂泥掩护,这才把红薯带回来。

    他同样面临没有推广渠道的难题,几年后福建大旱,种什么都很难有好收成,他让儿子献策给福建巡抚,好在巡抚愿意一试。

    最后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红薯在干旱时产量虽然不如平时,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让福建免于饥荒。

    如此,红薯才在福建推广种植,但也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推广到别的地方。

    康熙讲到这里,还给胤祉出了道题目“你猜,为什么福建的红薯也没有好好推广开来”

    胤祉写我猜,一个是因为百姓不闹饥荒的时候,种别的比较多,一个是因为战争

    康熙笑道“朕本也是这样想的,如今,你又给了朕一个理由。”

    胤祉忍不住噗嗤乐了,父子俩心照不宣。

    说到这里,胤祉就把自己带来的两个话本都给康熙看了。

    康熙看了李英贵的故事,笑道,“不错不错,没想到那李英贵竟是如此顽皮,这父子俩的日子也是蛮有趣的。”

    胤祉“有润色、改编。”

    康熙挑挑眉,“怪不得,朕还从其中看到你我的影子,是也不是”

    胤祉嘿嘿一笑,“是。”

    这个故事里不但有李英贵,还有康熙发现御稻的故事,一开始是双线并行,后面就按照今年的故事润色改编。

    康熙对于自己能出现在故事里,原是有些高兴的,但也不得不说,或许汉人看到这里,还是会产生抵触心理的。

    “不如将朕的部分剔除,也是无碍的。”

    胤祉反而有些不忿不怎能抹去汗阿玛的功绩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