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2章 穿成四福晋的第五百七十二天
作品:《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自从证实了老院判说那些话不是为了吓吓他之后他对秀玉那真是可以算得上是百依百顺了。
他知道弘晖的事是她的心结,所以追封了弘晖太子,他以为这样她的心结就算是解了,现在看来,她的心结恐怕不止这一个,她另一个心结恐怕是因他而起的。
她跟他那几位弟妹交往之初他就说过,同她们交往可以,但不能深交,她那时明明答应了,他也以为她这是明白他的意思了,现在看来她那时只是嘴上答应了,心里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
她是他枕边人,她与人结交是真心还是假意旁人看不出他还能看不出吗,她一开始也许还能记住他的话不与她们深交,后来来往渐密,假意也就慢慢成了真心了。
那时他想的是,他和他那几位兄弟交往其实也是有几分真心的,不然谁愿意理他呢,他自己都做不到一点儿真心都不付出,又怎么能要求她一直假意待人呢?
他见苗头不对也提醒过她,他就差把他们之后一定会为了那把椅子撕破脸这句话说出口了,他就不信她听不出来。
那时候她还是说她知道了,还说她有分寸,有分寸,她就是这么有分寸的
他们还没有撕破脸之前她对她们好些就算了,他们都已经撕破脸了,她还是这么放不下她们,他一边觉得自家福晋重情是好事,一边又在想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等她们被圈禁起来了她怕是要难过了。
现在看来她的确挺难过,而且已经难过了好一阵子了,不然这事不会成了她另一个心结。
他知道这事也是她的心结之后她说要做什么他都点头答应了,让她去圆明园是他的意思不假可他也是看出了她也是这么想的才开的口。
她要出去转转,那就去,她要去看十四弟妹和十弟妹,那就去,这不算什么大事,自己当然不会拦她。
她除了这几人还想去看他那位曾经的八弟妹,这事就不能算是小事了,他是一定拦的。
他以为那天他的话说得够明显了,她应该不会再问他这事才对,没想到她不仅问了,看她那架势今天要是这事说不清楚还不打算让他走了,这怎么行。
他想了想,还是问出了早就想问她的那句话,你知道她人在哪儿吗,就要去看她。
他这么一问,她的气势突然就弱了一半,不过这回她可不会再被他一句话就打发了,这都已经雍正九年了,天知道她还有多少时间,她就是要再走远些去转转,就是要去见妙英,这回谁拦她都不好使了!
她的打定主意今天一定要和胤禛把这事说清楚的,所以她回了一句,你不是知道吗。
她以为这下胤禛怕是真要生气了,没想到胤禛只是叫她身边的几个大丫头去收拾行装,说是要她跟他一起回宫去。
她才来这圆明园多久,这就要回宫去,她当然是不愿意的,不过她转念又一想,看他这样今天怕是不会点这个头了,那她还真得回宫去,等回了宫她就是缠着他也得让他把这个头点了。
她说回宫之后要缠着他,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她以前顶多让人每隔十天半月往养心殿送一回吃食,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她每隔三五日就会人然往养心殿送一回吃食。
后来她发现让人送好像没用,就开始亲自去送,她想好了,什么时候胤禛不让她进养心殿了,她什么时候就不送了。
没想到她还真是每回都能进去,而且她送去的东西胤禛每次都会吃。
这下她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这就是故意的,至于那些吃食,她都送来了不吃白不吃不是。
就在她开始思索这食盒还要不要接着送的时候胤禛终于又跟她说起了这件事,她说妙英已经到了奉天①了,要她想见这人就赶快去。
她被胤禛这话说懵了,站在原地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最后憋出了一个啊字。
看她这样,胤禛居然笑了,被他这么一笑,她脸一下就红了,这回还真是羞的,不过和以前的羞不一样。
要去见妙英就得先住到圆明园去。
她之前还奇怪为什么胤禛该见她还是见,东西该吃还是吃,就是每次见了她都冷着一张脸也不怎么说话,现在她明白了。
胤禛这是要让所有人都觉得她和他又吵起来了,这次她吵输了而且他不哄她了,所以她负气离宫,去了圆明园。
既然是负气离宫,那跟离宫养病可就不一样了,不用人侍疾,也不想谁借着请安之名来打扰她,她可以不用急着回圆明园。
这事传出去之后一定会有人想来劝她,小辈是不敢来的,就只有她的那几位妯娌有这个资格了。
这几人之中有这个资格且有这个胆子的只有胤祥福晋,允禄和允礼福晋有这个心没这个胆,所以她们会看胤祥福晋会怎么做,只要她不动,她们也是不敢动的。
有胤禛在,她是不担心她那几位妯娌会出现在圆明园的,所以她收拾好行装安排好一切之后就去找妙英去了。
圆明园里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她时不时就得到外头去转转了,用他们的话来说,万岁爷都没说什么,他们又哪里敢说什么呢,反正皇后娘娘最多出去个十天半月的就又回来了,他们只用等着就是。
秀玉呢,胤禛跟她说妙英已经到了奉天的时候她一时还真没想起来奉天是哪儿,她是在回坤宁宫的路上想起奉天是哪儿的,奉天不就是辽宁吗。
她说想去见见妙英是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转转也是真,现在好了,这事是胤禛点了头的,那不管京中出了什么事他都得替她兜着了,秀玉想。
她很快就发现她身边好像多了好几个不寻常的人,这第一个不寻常的,就是给她赶车的车夫。
她的车夫换了人她一眼就看出来了,她那时以为胤禛是给她换了个练家子车夫,慢慢的她就发现这人恐怕不光是练家子,还是胤禛的暗卫。
再有就是她身边的这位赵嬷嬷了,胤禛说了,齐嬷嬷年岁大了,不宜远行,把齐嬷嬷换成了赵嬷嬷,车夫是暗卫,那这位赵嬷嬷又是什么身份呢?
这人是什么身份她不知道,但她知道这人一定也会功夫,不然怎么能有这么大力气,脚底下又这么稳呢,也就是她没遇上危险,要是真遇上了,这位赵嬷嬷怕是能把她抱起来。
一马车的人,除了她和半夏还有当归,别的都会武,知道的是她是出来散心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雇了镖师,有东西要送呢。
这还是她能看见的,她看不见的暗卫还不知有多少,看胤禛这架势,她这马车里都塞了这么多人暗卫怕是比之前只多不少,她不下马车还好,下了马车之后看谁都像是暗卫。
不过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她的胆子就大了不少,下马车的次数也比之前多了。
她有心想看看景儿,最好还能吃一吃当地有特色的吃食,所以特意吩咐车夫将马车赶得稍微慢一点儿。
景她是看见了,好吃的没吃着多少。
这会儿又不像后世,集市上买吃食的摊子一家接着一家,这会儿卖吃食的摊子是有,可整个集市上的摊子怕是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就这还得看好不好吃,不好吃谁会掏银子呢,她是来尝新鲜的,又不是来当冤大头的。
这种时候身边人多的好处就显出来了,她要买这些东西根本用不着下马车,只用吩咐一句就行,当然了,她想下马车来跟人讨价还价的时候除外。
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可买东西哪有不讨价还价的呢,这样才能让人不觉得她特别不是。
她前几次出来转转的时候的确没戴幕篱,因为她知道她下马车的次数不会太多,这回就不一样了,这回她下马车的次数肯定是比以前多的,所以她是戴了幕篱的。
马车一动起来她其实就觉得不对,车夫是换了不假,可就算换了车夫马车也走不了这么快啊,马车快成这样,就说明胤禛不光给她换了马夫,甚至连马都换了。
再加上她跟车夫说先快马加鞭出了京城,等到了河北地界在慢下来,这马车可不就跑得快了些吗。
她为了到了地方之后能多转转只要出了园子都让车夫让马车赶得挺快,她以为这位新来的车夫就是把马车赶得再快她也不会难受,事实证明她还是高看自己了。
之前那人赶马车,顶多算是有急事,这人不一样,这人要是再把马车赶得快些说她们是在逃命恐怕是有人信的。
这种时候身上有功夫的人和身上没功夫的人的差别就显出来了,马车上这么多人,就她和她那两个大丫头时不时得下马车吐一会儿,吐到后来她还好,她那两个丫头腿都是软的。
她看这样下去不是个事,想着这事又是胤禛点了头的,应该不用那么急,这才让那人把马车赶慢些。
马的确慢下来了,可那也只是跟之前比,要是跟从前那个车夫比起来,这人赶的马车还是要快上不少的。
也不知道是马车真的,慢了不少还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还真没人吐了,当然了,那条路特别不好走,颠簸得实在厉害除外。
这会儿她们这一行人不像是在逃命,顶多算是有急事赶着归家了。
不过这人把马车赶得这么快也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的。
都说艺高人胆大,这人敢这么大胆,艺一定是高的。
至于这艺指的是赶车的手艺还是武艺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反正那些匪盗就算看见了她们的马车再看见这样一位车夫之后都是不太敢出手的,不然指不定谁劫谁呢。
作者有话说:
①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