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7章 穿成四福晋的第五百六十七天
作品:《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允祥福晋觉得胤禛是第三次来这儿起脸色才不好的,其实不对,自从允祥病得起不了身之后胤禛见着允祥脸色就没好过。
他看允祥这样就忍不住想,这小子的身子都差成这样了,怎么还一味在他面前逞强,一见着他跟他就问他他怎么又来了,还说自己的身子没看上去那么遭。
这小子的病究竟到哪一步了,除了太医就只有他最清楚,那句没看上去那么遭一听就知道是在说瞎话,可人家说了这话之后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怎么能不气呢?
不过他与其说是在生允祥的气不如说是在生自己的气。
允祥成了今天这样都是因为他,从前给汗阿玛办差他冲在第一个允祥就一定是第二个。
他日夜颠倒允祥跟着,他废寝忘食,允祥也跟着。
他们那时都觉得自己的身体底子好且又不是日日如此就没人在乎这个,现在他们算是知道了,身体底子再好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他登基之后倒是想过别给允祥这么多差事,可这事又不是他想如何就如何的,他能用的人就这么多,能信的人就更少了,有些差事还非得允祥去办不可,他就是想让允祥歇歇都不行。
每次允祥从外地回京他都会准允祥几日假,结果人家在外地有差事,在京城有私事,这下好了,就算准了假,他还是歇不了。
他也不是没有因为这事说过这小子,可他一个做兄长的,又不好说得太多,就只能去跟秀玉说这事,再让秀玉去跟十三弟妹说说看了。
这事跟十三弟妹说还是有用的,至少允祥的私事没有从前那么多了,可也只是私事。
但凡是跟他的差事有关的是,他是一点儿都不肯懈怠的,所以他顶多就是能喘口气,不过那比没日没夜的忙好些不是。
以前要是有人问他会不会因为从前做的决定后悔,他一定会说不会,现在要是再有人这么问他,他就不会这么说了,他会说会。
看允祥这样,他是真有些后悔了,他也想问问允祥自己后不后悔,结果他还没开口,允祥倒是先开口了,这小子跟他回忆起旧事来了。
会来找他回忆旧事的人要么是做错了事要么是喝醉了酒,允祥只在喝醉了酒时这么做过。
这次不一样,他倒宁愿允祥是做错了事或者喝醉了酒呢,可他既没做错事也没喝醉酒,他就是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想跟自己多说说话呢。
他本来就生气,听他说这些就更气了,脸色能好看那才真是怪了。
自己其实打断过他说话,而且是打断过好几次,可他今天也不知是怎么了,谈性格外大,自己怎么打断他都没用,打断了,他就从断了的地方再接上。
看他这样,胤禛突然就生出了一种不好的预感来,趁他不注意去看楚院判,见楚院判没对他摇头,他一直不敢呼出来的那口气才总算是呼出来了。
楚院判虽然没有对他摇头,却也看出了他是有事想问所以他出来的时候也跟着出来了。
他的确是有事要问,他想问问楚院判允祥是不是这几日都是这样,见着人就跟人说话,还一说起来就没个完,他是等走到了允祥听不见的地方才开的口。
楚院判答得比他想的还快,他说允祥现在其实一天里有大半的时候都在睡着,只有小半的时候是醒着的,今天这是第一次一口气说这么多话。
他本来就觉得允祥今天挺反常,听楚院判这么一说就更这么觉得了,虽然没再问楚院判什么心里却打定主意只要一闲下来就往这边来,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明明忙成这样还能来这儿来得这么勤快的缘故了。
太医院的人来报说允祥不好了那天刚好是大朝会而且刚好散朝。
他连朝袍都来不及换,一边往外走一边让人去坤宁宫把这事告诉秀玉。
秀玉说了,允祥要是没事她可以不去那边,可允祥要是真不行了她是一定要跟他一起去那边的,哪怕允祥不想见她她能去见见允祥福晋也是好的。
从前朝会散归散,大臣们还是会和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边走边说话,今天不一样,他们没聚在一起,也没谁说话,他们只知道埋着头走得飞快。
同样走得飞快的还有秀玉不过她不是走过她是坐着凤辇过来的。
她平日里其实不是不爱坐这东西的,就是怕允祥那边真有什么变化而她又赶不及过去从允祥那边回来之后就让管着这事的小太监日日都准备着,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今日不光擡辇的小太监走得快,赶马车的人也把马车赶得飞快,御前侍卫都做上平时根本不会做的差事让路过的百姓们快让开了,可见这马车有多快了。
等秀玉到了地方她不由在心里暗叹道还好那人把马车赶得够快,不然胤禛怕是赶不及见允祥最后一面了。
允祥会见胤禛,这事秀玉有把握,可允祥会不会见她她还真没把握。
允祥那性子,哪怕到了这种时候还是会替人着想,要是她没猜错,允祥福晋在她到这儿之前已经见过允祥了,这会儿应该正在屋外站着。
允祥不是不想多看看她,他是怕她吓着,也不想她看他最后的样子。
允祥应该也不想让自己这个四嫂看见他那副模样,所以她今天能不能见着他还真不一定,不过不管见不见得着她都得来,至少得让他知道他四哥和四嫂都在这儿不是。
她猜得没错,允祥果然只见了他四哥没见她这个四嫂。
用他的话说,他见胤禛是想再和他说说话,他不见自己是因为怕见了自己他就舍不得了,至于他舍不得什么,她不想猜。
她以为这种时候站出来主持大局的会是允祥福晋,结果站出来的居然是弘晓。
她立马就意识到允祥恐怕早就嘱咐过弘晓了,嘱咐他要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他得站出来,就是不知道她那十三弟妹意识到没有。
上次她和胤禛进府之后允祥福晋还知道要出来迎一迎,这次她根本就顾不上这事了,站在那间屋子外头说什么都不走。
她来不来迎这事其实她和胤禛都不会跟她计较,这又不是在宫里,讲那么多虚礼做什么。
不过她这么一直站在这儿也不是个事儿,她在这儿站着,到了最后肯定是会冲进去的,那可就枉费了允祥一片苦心了,那怎么行,所以她最后是被自己这个四嫂拉走的。
不过自己也没把她拉去她平日里待客的地方,而是拉进了离这间屋子最近的一间屋子,万一允祥又改主意了,万一她说什么都还想进去看看,离得近也来得及不是。
她上次来的时候允祥福晋应该是已经哭过了,不过那回她可没在人前哭也就是自己太了解她了,所以才能看出她哭过了。
这次不一样,这次她也不管什么人前人后了,哭得都停不下来了,能不哭出声已经是她极力忍耐的结果了。
她今天是没打算在这儿哭的,至少她没打算在允祥福晋面前哭。
她这十三弟妹哭了,弘晓还能出来主持大局把局面稳住不让这府里乱起来,她要是哭了,谁站出来才能稳住局面呢,胤禛吗?
她这十三弟妹现在心里已经够乱了,她要是跟着哭,那她俩什么都别做了抱头痛哭吧,她这十三弟妹这么哭一场心里是没这么难受了,可哭过之后她心里怕是更乱了。
她总觉得只要她不哭,胤禛不哭,允祥就会觉得他还有人可依靠,说不定还能挺过来,这个想法也许是挺可笑的,可她真是这么想的。
她上次来这儿的时候可没看见老院判,这次不一样,这次她不光见着了老院判,还从她那十三弟妹那儿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老院判现在就住在这府里和府里的府医住在一处。
她这十三弟妹这么一说她就明白了,上次她之所以没见着老院判是因为他还在来的路上,这次见着了,是因为他来了就没能走掉。
胤禛在那间屋子里守着允祥,她和允祥福晋在另一件屋子里也守着他,她和胤禛是散了朝立马就过来了,从那时候一直守到了傍晚,可惜允祥这次没能挺过来。
她后来问过胤禛,允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胤禛说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还好,天还没黑。
听太医院的院判来报允祥没了,允祥福晋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她身边的几个大丫头忙把她弄到了床上,那位太医也没能回那么屋子去,留在这儿了。
秀玉原本的确是想好了不哭的,可真到了这时候她还是哭了,她哭的眼睛也疼头也疼,但她还是想去看看,也许允祥只是晕过去了,也许就连老院判也诊错脉了呢?她想。
等她进了那屋子之后只看见了胤禛一个人在那儿坐着她就知道她猜错了,允祥是真没了,不然胤禛不会把太医们和下人们都赶出去。
这屋子这会儿旁人不敢进,她敢,这么想着,她走到了胤禛身边站着。
她以为胤禛会不让她进来,就算她进来了也会拦着她不去看允祥,可他都没有,他只是说了一句,你来了啊。
就这四个字,把她的眼泪又说下来了,原来不光允祥福晋得有人陪着,胤禛也得有人陪着啊,她想。
看胤禛这架势,他怕是还得在这儿坐一会儿,她别的做不了,陪他坐一会儿说说话还是行的,这么想着她自己去搬了把椅子,把它搬到胤禛旁边放下,然后坐下了。
不过她和胤禛没能在这儿坐多久,她前脚进了这间屋子弘晓后脚就领着他的兄弟姐妹们过来了,是看她和胤禛在里面才没敢进来。
要是允祥福晋没晕过去,这事是该她来向众人宣布的,可她到现在都还没醒那这事要不要公之于众就得看胤禛的意思了。
这事虽然还不是府上的所有人都知道,可该知道的人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们才会都来了这儿,要不是她和胤禛还在那屋子里坐着这屋子里现在已经跪满了人了。
不管胤禛想在这儿待多久,宫门落钥前他肯定是要回宫的,她原本也是打算估摸着时间不够了就提醒他的,现在看来,也不用她提醒了,外头站着的那些人不都是在提醒他该回宫了吗
她和胤禛是在允祥福晋醒过来且已经开始吩咐下人分别该做什么事之后才回的宫。
她看胤禛那架势,恐怕是不会再来这儿了,就只能跟允祥福晋说要是有什么事就让人往坤宁宫传信,她立马就到。
她知道除非真出了什么大事不然她这十三弟妹是不会来求她的,可该说的还得说,至少得让她十三弟妹知道胤禛不是不想来而是不能来不是。
她和胤禛前脚刚走允祥府上的下人应该就会去各处报丧。
允祥走的时候天还没黑,等天黑透了,该知道这事的人就应该都知道了,等天再亮起来全京城的百姓就也都会知道了,那会儿允祥的丧仪应该也已经办起来了。
别看她刚才一直做在胤禛旁边,其实她不敢去看他,更不敢去看他的眼睛,她是上了马车之后才敢去看他的眼睛的。
然后她就发现他的眼睛通红,显然是一直忍着没哭才会如此。
她想说些什么话安慰他,可她自己心里也难受得厉害,实在说不出什么安慰人的话,就只能像刚才一样继续陪他坐着了。
依着胤禛的性子他今晚必然是不会睡的,他会连夜把允祥的谥号定下,这样明日百姓们听见的不光是允祥没了,还有他的谥号。
她其实是想劝他好歹歇歇的,可她自己都睡不着,又怎么去劝他呢,她想了想,到底没开口。
允祥的谥号的确是胤禛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定下的,他的谥号是贤。
胤禛还给允祥赐了匾额以冠于谥前匾额上写的是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大字。
不仅如此,胤禛还将他的名字改了回来,他不需要避上讳还是叫胤祥。
从前不管是给谁挑谥号胤禛都会和群臣商议,这次不一样,胤祥的谥号是胤禛一个人定下的。
他能定下得这么快说明他早就想好了好几个他觉得好的,不过是花了一晚上选了一个他觉得最好的的罢了。
皇上没跟他们商议此事,群臣们原本是想说些什么的,可一看皇上把那位爷的名字都改回来了,他们就什么都不敢说了。
那位爷都是铁帽子王了,名字都改回来了,那他就是这天下跟皇上最亲的兄弟了,都这样了,他们哪里还敢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