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八零章 吏部尚书

作品:《大明1805

    大明1805正文卷第四八零章吏部尚书无论顺天府和应天府两地的贵族和官员以及商人们是否还心存侥幸,朱简炎这个大明皇帝都带着大明朝廷继续留在应天府迎来了安康十三年。

    不过安康十三年的元宵节过后,朝廷恢复运转的第一天,新一年的第一次早朝上,就有人把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六十三岁的现任吏部尚书李宏斌上疏请告老还乡。

    李宏斌这边刚开口说完了话,朝堂上立刻就完全安静了下来。

    老官员请辞的事情,可以私下里直接给皇帝上疏,也可以在朝廷上公开的说。

    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事先私下里跟皇帝通个气。

    特别是尚书级以上的高级官僚。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大臣确实想要退休了,而皇帝也有需要,就会暗示官员再在早朝上公开的请辞一次。

    皇帝会现场批准,并且顺手办点别的事情。

    李宏斌出身丰原国长崎县,是原丰原国王府的左长史。

    丰原国撤藩后,李宏斌就成了丰原布政使司的左参政,品级是从三品。

    李宏斌为人本来就长袖善舞,在丰原国撤藩设省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安抚了丰原国国王和原有的官员,配合后续朝廷安排的布政使完成了改制。

    在那之后的十二年里面,李宏斌每三年一次的考成都拿到了优。

    从丰原布政使左参政一路晋升到了正二品的吏部尚书。

    虽然有了九卿之后,吏部尚书已经不是外朝天官了,但仍然是尚书中的最热门职位。

    李宏斌能够拿到吏部尚书的职务,是有一定的巧合在里面的。

    首先,李宏斌本人确实有能力,还非常的会做人。

    同时,皇帝有意竖立一个藩国出身的官员的标杆。

    消除藩国出身的官员的疑虑,避免本土出身的官员歧视藩国出身的官员。

    让所有人都相信,在皇帝的眼里,藩国出身的大明人也是大明人,与本土人没有区别。

    最后,李宏斌的年龄比较巧合,安康十三年就满六十三岁了。

    而吏部尚书这个职位,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施政实训岗位。

    六十三岁的李宏斌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已经没有机会向上正常晋升为九卿了。

    现在正好可以在皇帝退休前两年退休,把吏部尚书的位置让出来。

    现在李宏斌公开请辞,无论是不是皇帝示意的,只要皇帝同意,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另外任命一个吏部尚书,极大概率会直接让选定的继承人来接任。

    所以皇帝的继承人即将正式揭晓。

    虽然几乎所有的高级官僚都知道,朱简炎的继承人其实早就确定了。

    朱简炎总共有六个儿子,今年完成施政实训的只有三个。

    关键是这三个皇子之间的待遇差距,甚至可以用云泥之别来形容。

    某个人实在是太突出了。

    一个年仅十五岁的时候,还是太上皇当朝的时候,就直接拿到了亲王封号。

    其后还通过停战和谈,拿到了一堆超规格的封赏,成了最富亲王。

    本人还经营着大明航空公司、大食服装商行,这两个超级厂商。

    还拿着大食国这个真的是富得流油的封国的过往。

    另外两个熬到三十多岁,完成了全部的地方施政实训,才刚刚拿到了亲王封号。

    目前还都只能靠亲王的俸禄生活。

    但再明显的猜测终究是猜测,皇帝最终公布正式的消息仍然让所有人都集中了精神。

    朱简炎看了看

    朱简炎基本上没有任何迟疑,就直接拿起笔批了两行字

    “赐吏部尚书李宏斌晋升从一品九卿冢宰,加封为长崎县子,准予告老还乡。”

    朱简炎的秘书再次接过皇帝朱批后的奏疏,现场把朱简炎的命令宣读出去。

    李宏斌再次躬身行礼谢恩。

    然后最为紧张的时刻到了,所有的朝臣都竖起了耳朵,等待验证自己的猜测。

    朱简炎直接现场让秘书拟旨

    “任命皇四子朱靖垣为吏部尚书。”

    没有任何意外,所有的官员心中都松了口气。

    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犯抽了,不指定朱靖垣来当吏部尚书,朝廷上下都安心不了。

    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的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动荡不安。

    如果不让朱靖垣当继承人,目前的大好局势会出现一大堆的重大问题。

    朱靖垣手上掌握的那些资源都会成为下任皇帝的大麻烦。

    但是与此同时,心中的纠结也再次变得强烈起来。

    把宣布继承人的事情都在应天府直接办了,皇帝这是真的不想回顺天府去了。

    现在消息终于确定了,朱靖垣自己心中也暗暗松了口气。

    虽然自己搞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给老爹整了不少麻烦事儿,他老人家都信任自己。

    朱靖垣老老实实的躬身谢恩,接过现场拟好的圣旨,然后把另一个问题挑明了

    “父皇,我们合适返回顺天府啊”

    此言一出,现场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这个问题,普通大臣不好意思问,但朱靖垣却正好合适。

    就算是皇帝不回答,也不会责怪谁。

    朱简炎看了朱靖垣一眼,心向这小子还是那么的直接

    “为什么想要返回顺天府你想顺天府的家了吗”

    朱靖垣立刻说

    “儿臣确实想家,不过更重要的是,顺天府才是国都啊。

    “父皇南巡至此已经一年半了,在应天府已经度过了两个新年了。

    “顺天府的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父皇能够早日北归。”

    朱简炎直接说

    “应天府也是国都,顺天府旧城是北京,应天府城就是南京。

    “过去三百多年里面,朝廷大部分时间都留在顺天府,应天府的百姓同样翘首以盼。

    “从现在开始,在应天府也停留个几百年吧”

    在朱靖垣的配合下,皇帝终于把话挑明了。

    虽然没有所还都应天府,但是朝廷要在应天府停留“几百年”。

    这跟迁都也没有区别了。

    确认这个消息的时候,朝廷上立刻想起了成片的低声议论。

    部分官僚家族出身的官员,现在都基本上认命了。

    应天府也挺好,江南水乡住着确实比顺天舒服,生活娱乐设施更加丰富。

    但是家中有产业的官僚就都比较难以接受了。

    出身南方的官员,其实并不希望朝廷继续留在应天府。

    从远离京师的江南,变成了皇帝的眼皮底下的皇城根,那市面和官场就会变得严苛。

    很多以前能办的事情,以后就可能办不了了。

    本来自己能够影响和掌握的事情,有更多的权力个体来干涉了。

    北方的官员也不希望朝廷彻底还都应天府。

    他们已经习惯了利用中央朝廷的关系来应对各种生活中的事务。

    彻底远离了中央朝廷,不只是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关键是市场规则都要重新洗牌。

    远在江南的自己,对故乡的影响肯定会衰弱。

    不过由于世祖皇帝开创的制度,大明现在的皇帝非常强势,基本都有成祖级别的权威。

    皇帝所要还都,这还不是迁到陌生的地方,而是还于旧都,臣子们很难对抗。

    很多人都开始期待,新任皇帝登基之后,再次还都顺天府。

    当初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迁都顺天府,永乐二十二年就去世了。

    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就想想要把过度迁回到应天府去。

    结果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

    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和爷爷一样喜欢北方,结果就又不想迁回去了。

    还都应天府的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了。现在的皇帝朱简炎还都应天府了,但是继承人朱靖垣似乎更喜欢北方。

    朱靖垣也绝对不是早衰之人,如果想要还都顺天府的话,绝对是有时间办完手续的。

    于是很多人都开始寄希望于朱靖垣了。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还都应天府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朱靖垣的建议。

    否则朱简炎就算是心里考虑过类似的事情,也很难真正决定真的把国都迁过来。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帮人注定要再次失望了。

    不过无论未来他们失望与否,关于皇帝是否还会返回顺天府的事情,现在总算有了官方的阶段性的回应。

    在新皇帝继位之前,这件事情不用再讨论了。

    无论打着什么心思,老老实实的在应天府干几年活儿吧。

    朱靖垣就任吏部尚书,皇帝回答不回归顺天府的问题后,朝廷上反而安稳下来了。

    两件最重大事项确定之后,早朝开始处理日常事务。

    新一年的新规划,即将开始和继续推动的改革,要继续维持的各种工程和事务,各种需要皇帝确认的事情,一一被拿出来讨论。

    新年第一天的早朝时间往往比较长,事情比较多。

    所以一直持续到了中午也没说完。

    不过早朝还是正常结束了,相应官员各自返回衙门干活。

    皇帝要负责自己负责的级别的决策,九卿和各部尚书也需要时间处理自己的事务。

    一天办不完就只能分开办了。

    等到第二天的早朝继续讨论那些没讨论完的的问题。

    朱靖垣下朝之后先去吃饭,下午返回江淮布政司衙门,主持布政使司衙门的开年会议。

    新任江淮布政使司还没到任,朱靖垣要继续担这这个活儿。

    已经辞职的李宏斌,也会继续担着吏部尚书的活儿。

    两天之后,新任江淮布政使到任,朱靖垣开始办理交接任务。

    一直到安康十三年二月十五的时候,朱靖垣终于办完了布政使司衙门的活儿,到吏部衙门去跟李宏斌办吏部尚书的交接工作。

    李宏斌对自己的退休待遇是非常满意的。

    因为年龄问题,本来没资格当上九卿的,但是在临退休的这大半个月,却当上了九卿。

    还如愿的领到了一个子爵的终身爵位。

    已经可以算是荣退了。

    藩属国出身的自己,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绝对可以算是荣退了。

    这一切都是拜大食亲王所赐。

    朱靖垣来到吏部的时候,李宏斌直接带着人在院子外面迎接。

    看到朱靖垣下车,就马上躬身行礼问好。

    朱靖垣连忙快步过去,扶起了非常恭敬的李宏斌

    “冢宰客气了”

    两人见礼之后,李宏斌没有马上带着朱靖垣去办交接,而是把朱靖垣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让朱靖垣在自己的位置坐下,自己坐到了朱靖垣的对面,然后就开始给朱靖垣“讲课”

    “殿下,在正式的交接之前,请赎老臣倚老卖老一下。

    “请您听老臣念叨几句,关于某些吏部尚书这个活儿的本职工作之外,但对您担任这个官职有一定影响的闲杂事务。”

    朱靖垣直接微笑着点头,这很显然就是自己想要知道,也应该知道的事情

    “冢宰请讲,晚生洗耳恭听。”

    李宏斌连忙笑着摆手

    “殿下客气了,老朽绝对不敢有所隐瞒,现在就从吏部尚书这个职务本身说起吧。

    “吏部尚书这个官不好当,特别是正式设了九卿之后。

    “直接关系到九卿和尚书之外所有官员的任免,对尚书甚至九卿的任免也有影响。

    “按照世祖光武皇帝陛下的经验,任何一个人能够直接熟悉和了解的人的数量是有限的。

    “二品的官员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个上限。

    “三品以上的官员,更是已经高出了两个数量级。

    “所以陛下就算是要选拔新的尚书的时候,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听吏部的意见。

    “就算是其他官员有推荐,甚至陛下自己有印象,也会让吏部去查阅相关档案。

    “吏部掌握着天下官僚的档案,在面对陛下咨询的时候的回答,会影响到绝大部分下级甚至同级的官僚的仕途。

    “且不说很少有人能够坐到彻底的大公无私。

    “即便是本人真正做到了,涉及到业务往来以及安排的其他人,也不会相信这个位置上的大臣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只要当事人怀疑自己的安排不公正,就有可能对吏部的人心怀怨恨。

    “已经不是冢宰的礼部尚书更是首当其冲。

    “为了坐稳这个位置,办好吏部的工作,就要有一个规则之外的半公开规则。

    “让绝大部分官场中人,都能够认可和接受的,尽可能公正且容易验证的,一套官场上的选人推举规则。

    “在陛下不亲自出面直接任命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官职都按照这个规则来安排。

    “让相关人员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被选上,为什么不会被选上。

    “吏部主要官员都应该了解并尽可能遵守这个规则。

    “殿下作为皇子,在官场上是可以例外的,可以不在乎官场规矩。

    “只要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在明面上跟担任吏部尚书的皇子有任何的正面抵触。

    “无论殿下有什么想法,无论殿下想要怎么当这个吏部尚书,殿下安排的所有的吏部的公务必定是完全顺畅的

    “无论有什么想法的官吏,都绝对会在这个时候绝对配合皇子干好吏部尚书的活儿。

    “但是”

    李宏斌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仔细观察朱靖垣的反应。

    李宏斌虽然已经是退休的人,前面这些话已经说的足够直白了。

    不过这个“但是”后面的话,会更加的直白甚至僭越

    如果这位殿下能够自行理解,李宏斌自己不用直接说出来的话就更好。

    朱靖垣也非常的配合,颇为严肃的接上了李宏斌的话茬

    “皇子担任吏部尚书的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楚这套朝廷上的人事任免逻辑。

    “以及弄清楚官僚系统内的种种或明或暗的规则。

    “如果皇子不深入下去,单纯的被属下恭维着,在这个岗位上空耗了两年。

    “当官的这两年也许会非常顺利,但是之后却可能会跟朝堂脱节。

    “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即将做出任何重大决定的时候,都无法预料官僚系统的反应了。

    “所以还请冢宰务必不要藏私。”

    朱靖垣能够大概猜测到,这个所谓的选人规则,多半是以论资排辈为主。

    再加上其他的一些附带条件。

    哪些职务可以晋升到哪些职务,相应的人员达到哪些条件才有资格晋升,本人达到那些条件后就进入排队列表了。

    拥有哪些特殊资格可以插队。

    哪些特殊官职需要有哪些特殊的条件等等。

    李宏斌当吏部尚书,其实就涉及到了与之相关的种种规则。

    这都可以算是是神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皇帝的直接任命,是例外中的例外,所有的规则都没有用。

    那么,皇帝还去了解这些规则有用吗

    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一个三品甚至二品官员的任命中,如果吏部以及其他九卿推荐的人选,明显甚至完全不符合这套规则的时候,那皇帝就可以考虑让东厂去调查其中是否有了。

    皇帝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那官僚系统就有失控的风险了。

    吏部是最方便直接接触和了解这些规则的地方。

    所以世祖光武皇帝留下了规矩,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必须到吏部走一圈

    李宏斌听着朱靖垣的回应,就知道这位殿下是心中有数了。

    自己也跟着松了口气,这样跟明白人说话就是省心。

    李宏斌非常开心的向朱靖垣拱手

    “殿下果然聪慧过人,老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