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据说王伦不学好

作品:《我不想上梁山

    此时,花园里,诸人从最初的惊愕中清醒,开始有目的地进行点评。

    自己做不一定做得好,但作为评论家都是才富五车的样子,谈经论典,好不热闹。

    “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是全词的关键。这三句勾勒极妙,其上写现在的句词,经此勾勒,变成了忆旧。”

    “笑扑流萤,把手中的画罗轻扇都触破了,极传神,也只有清真居士做得出。”

    “不然,一个渐字、趁时二字写出了时间推移的过程。”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三句叙眼前所见。既写了季节的变迁,也兼写了心理的消黯,景中寓情,刻画至深,乃是美成先生惯用的手笔。”

    “某最爱末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不但呼应开头,还加强了感伤,读之令人神往”

    王伦到场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也不怪他们如此推崇,实在是此人是个怪才鬼才人才。只精通音律一项,就已经把握了宋词的精髓,因为宋词与其它文学不同,是要唱的。

    不说文学性如何,光是他新创词调达四十余种,对宋词的贡献只次于柳永。

    宋词的“集大成者”、公认的“负一代词名”的词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都是对他的评价。

    名家名作,出手就不凡,所以大伙都是抱着崇敬的心态来拜读的。此时已经有人誉写了数十份,大家都以有幸读到为荣。王伦看时,却是一首过秦楼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间,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嗯,好词啊好词

    其实王伦没觉得有多好,他甚至极讨厌这种伤春悲秋卖弄文采无病呻吟的作品。在他认为,好的词作应该朗朗上口,有意义有名句,像王国维曾用“有篇无句”、“有句无篇”和“有句有篇”来评价词人的标准就很好。

    柳永的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叫好词;

    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叫好词;

    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梦令、点绛唇、一剪梅、声声慢、叫好词。

    其他林林总总像晏殊、秦观、欧阳修、陆游都有名篇名句问世,但要问一下周邦彦的词哪首哪句出名除了文学家之流的吹捧之外,绝大多数国人是不知道的。

    反正在王伦心中,只谈文学性的话,其差辛弃疾远矣。

    而他,则是辛弃疾的卓越衣钵完全继承

    他的态度,迅速地被一干人等看在眼里,毕竟,三皇子刚刚巴巴地找他来“镇场子”是实,现在三皇子正殷切地站在他旁边,等着他评价。

    虽然他嘴里说着“好词”,敷衍的态度却一览无遗。

    数十盏油灯和桌上的蜡烛,把他的身影照得甚是清高,而三皇子桌前熠熠的金光再一次让他的眼神迷离。

    “这样的词,小可勉强也可以做得。”他说。

    话说得够客气了,也给自己施展才华埋了一个好伏笔既没损周邦彦,也没取笑在场诸公我就试试么。

    人群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有人开始问“这位后生是何人”

    王伦看时,却是一个太监打扮的人。

    赵楷是三皇子,认识宫中人也很正常。再说宫中大总管杨戬和三皇子一向交好,莫非此人便是那可是个权势滔天的

    他不认识自己也正常,哥在东京也就在矾楼前出了一次糗,在丽香院出了一次风头,在大街小巷留下馨香的诗文而已,人是没机会给他们认识的。

    这年头又不是后世有电视,随时都能露脸。

    有知道的,便认真地说“此人叫王伦。”

    “王伦倒是个好名字好像谁家的孩儿也是这个名字”

    “禀大官,有前朝文正公王旦弟王勖玄孙,字正道的便是。”有人回答。

    “哦,是了,我记得有人提起过。呜,据说这个王伦也是不学好的”那位太监随意一句话,王伦听在耳里却很不是滋味什么叫“也”这是一杆子都打全了。

    人群见三皇子看重王伦,本来就不爽,但不敢说什么。见这个太监调侃王伦,觉得有趣,都一齐笑起来。

    这时候,黑炭一般的宣赞见大家都笑起来,意属嘲讽,忍不住跳出来说道“此王伦非彼王伦也。说起文正公家王伦,虽然家贫却是好汉一个,京、洛间都闯下极大名声,某对其也是神交已久。”

    王伦见他为“王伦”正名,大生好感,只可惜了谁家的郡主

    “郡马看来极推崇那王伦也是,虽然其现在任侠,却颇有其祖上遗风,未始不能如周处。”旁边一个文官接着宣赞的话说。

    王伦依稀记得,那是叫做子苍的韩驹。

    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使气任侠”,在墨家看来本是褒义,是对打抱不平、扶助弱小、见义勇为之人的赞赏。但是因为墨派主张的“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所谓“侠以武犯禁”,所以在古代,特别是与帝王共治天下的宋时士大夫嘴里,“任侠”这个词可不是好意。

    而周处是改过自新的武人典范,极出名,地球人都知道。虽然他后来做了好事大事留下身后名,但是少年时的污点是洗不掉的。且在以文治武的宋朝,文官都是看不起武官的,哪怕他功劳再大。

    近的就有一例。“面涅将军”狄青,仁宗时著名武将,因在与西夏前线作战有功,累迁到枢密使。但不久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斥,最后出知陈州,在四十九岁时抑郁而终。

    历史的惯性太大,能勒住其脖子的,只有伟人。

    “哦,子苍兄所言,必有来历,愿闻其详。”另一个官员说。王伦对宋朝官员服饰是眼盲,所以不知其身份,但能和郡王、郡马交往的,层次应该不会太低。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训。一日过冬至,祠家庙列百壶于堂前,弟皆击破之,家人惧骇。文正忽自外入,但摄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复为善。终亦不言这王文正公母弟,可不就是那位王伦的曾祖王勖公么。”

    “果然是家学渊源呐”诸人都笑起来,都夸韩驹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连王伦也是佩服的,吊书袋的本领,确实是要花功夫。他自己也是背诵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吗

    不过用来损人取乐,真的好吗

    那韩驹被太监一夸奖,更是得意非凡,接着又感叹了一句“可惜了文正公英明一世,却有这种不肖子孙,九泉之下只怕也难以瞑目”

    太监和两位文官都在笑,王伦却看到宣赞和另一位官员只淡笑了一下,明显是敷衍。尤其是宣赞,不悦的表情立刻诉诸脸上。

    自己和他只是一面之交,能承他出头,不枉了自己的一番尊重下回不在心中笑他长得丑了

    连猪八戒都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哪有男儿丑。自己以貌取人的毛病,得改

    不过这官员也太不知好歹了,明着损那位王伦,却不顾忌自己这个王伦就在面前。这最后一句抒情连一点点的迂回都没有,太欺负人了

    宋代国策以文制武,而且文官一向看不起武官,这就使得武官的身份一直被压得死死的。水浒里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林冲随便被高太尉治得死死的,就很说明问题。

    不过王伦另有想法虽然他自已手无缚鸡之力,将来要混生活还得走文人路线,但是在此时此地,他却本能地对那个叫子苍的文官产生了浓浓的不满之情。人都是要脸的,你拿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家伙开玩笑,那是对哥的极大侮辱

    “这位大人之言,小可不敢苟同。小可只听过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可一概而论。俗话说人各有志,不可强勉。如大人般饱读诗书固然可以安邦定国,但是游侠亦能以匹夫夺志,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便出手,那是何等的恣意畅快”

    那位不知底细的太监自己不敢得罪,但一个文人谁还怕你了且先挟枪弄棒地刺他一刺。

    王伦话刚说完,宣赞就暗喝一声采,连称痛快。当着三皇子的面,他一个武人不好说什么,对那位子苍的身份也有忌惮,且不知说什么好。王伦这样夹枪弄棒的一说,正合心意。

    他高兴了,那位子苍兄就不开心了。当着王爷的面,被一个布衣驳回,而且还是那种直接打脸的,这面子就很下不来了。

    似乎知道他的心思,宣赞立刻见好就收,指着王伦的鼻子笑骂“你这书生不知天高地厚你一席话可是把诸位读书人都骂进去了你这是要考验在场诸公的雅量吗”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