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4章 你很有钱677

作品:《1911再造中华

    虽然没有说动李思明加入同盟国,但是达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能让德国获得丰厚利润的项目,莱茵哈特也颇为满意,又跟李思明聊了一阵子便兴冲冲的回去了。

    李思明也困了,送走了这家伙之后又处理了两份文件,然后睡大觉去了。

    第二天,美美的睡了一觉的李思明精神抖擞的召开三巨头会议。仗已经打完了,国家是时候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了,不过该怎么发展,还得大家商量着办。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有了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胸膛来的本钱。”李思明先开口,“有这场辉煌的胜利打底,估计在五年之内都不会有哪个国家敢向我们动刀子了,也就是说,我们赢得了至少五年的和平发展时间。”

    袁世凯笑呵呵的问“拼得这么狠,消灭了这么多俄国鬼子,才赢得五年和平发展的时间吗”

    李思明说“你就知足吧,能赢得五年时间,没有跟俄国没完没了的打下去,已经是老天爷保佑了。”

    孙先生说“这些年列强一直都在对我们步步紧逼,尤其是日本和俄国,都想一口把我们给吞了,各种大动作小动作一直都没有停过,搞得我们气都喘不过来。现在能够一战定乾坤,用十几万名俄国士兵的人头换来几年和平发展时间,已经非常难得了。”他看着李思明,有些感慨。这家伙看起来年纪并不大,可胆子怎么就这么大处理问题的手法怎么这么老练呢看看他,再想想自己那个经常捅篓子的儿子,他顿时就有一种一脚把那个宝贝儿子踢进广州湾喂鱼的冲动。

    “得亏元首你无所畏惧,迎难而上,以莫大的勇气率领举国精兵强将去迎战俄军,我们才有了胜利的希望。”他由衷的说,“换了别人,只怕连赢战的勇气都没有。”

    袁世凯用眼角的余光写了他一眼,感觉他就是在内涵自己。

    李思明笑呵呵的说“主要还是大家团结,万众一心劲往一处使,没有人在背后搞事拖后腿,我们才打赢了这场战争。如果人心不齐,我再怎么强硬也没有用。”

    这下原是铠满意了,又学了孙先生一眼你瞧瞧人家年轻人多会说话

    三巨头回顾了一下这场战争的历程,不免心生感慨。李思明还好,孙先生和袁世凯就有一种在做梦的感觉,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中国居然能如此迅速的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虽然打赢了这场战争获得的收益也仅仅是赖掉应该支付给俄国的庚子赔款,还有夺取了兴凯湖平原,看似收获并不大,然而仅仅看着列强的公使在自己面前突然变得很客气了,他们便觉得这场战争打的值了。

    袁世凯说“这场战争能取得胜利固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元首你浑水摸鱼,把原本被日本占据的南满铁路给抢了过来,只怕已经把日本给得罪死了。”

    孙先生也皱起了眉头“是啊,日本可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把俄国给赶出南满,夺得了南满铁路以及辽东半岛,现在元首你把南满铁路给抢了过来,等于拿走了他们一半的战利品日本人的心眼可是窄得很的,他们肯定咽不下这口恶气,你可得小心他们报复”

    李思明满不在乎的说“想报复好啊,让他们放马过来好了,我就在这里等着他们”

    孙先生眉头皱的更紧“元首你可千万不要大意,日本人的性子可是非常极端的,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要是被他们盯上了,你可就危险了”

    李思明冷笑一声,不说话。他不会告诉孙先生,他下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一本了,一本过来找事,他还不乐意呢。

    不过现在时机还没成熟,日本跟英国的关系仍然很好,而且在海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贸贸然的去挑战日本东亚震主的地位,很可能会被打得一头包,这样的蠢事李思明才不干呢。所以他果断换了话题“现在仗已经打完了,我们是时候想想应该怎么搞发展了。”

    袁世凯和孙先生顿时就打起了精神。

    袁世凯的第一反应就是哭穷“元首,我知道你搞经济很有一套的,你得多关照一下我啊你看我管辖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都穷成啥样了再不发展,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恐怕就要拿泥巴当馒头吃了”

    孙先生激烈的翻着白眼。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这些省份是很穷没错,但也没有穷到袁世凯说的那个地步。比如说河南、河北,它穷完全是因为这个世道实在太乱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现在,战乱几乎就没有停过,发展得起来那才叫见鬼了。现在河南、河北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口多,土匪多,自然灾害多,还有,流民特别多。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四处颠沛流离,经济早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河南河北毕竟是中原地区,再怎么糟糕,过去近两千年打下的基础还在,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政策再倾斜一点,安心发展个几年生产就会得到恢复。穷到要拿泥巴来当馒头吃看不起谁呢再说了,就算河南河北穷到要啃泥巴,湖南、湖北、四川不是还在你的管辖范围之内吗这些地方可是物产丰饶的,你不会调配物资啊

    既然这个死胖子不讲武德,一开口就哭穷,那他也不客气了“元首你可别听他瞎说,他的辖区根本就没有穷到这个地步,倒是我的辖区,那真的是穷得荡气回肠了福建、广西、云南、贵州这些地方老百姓穷得连锄头都买不起”

    袁世凯瞪圆了眼睛“穷到连锄头都买不起,你还能再夸张一点吗”

    孙先生说“一点也不夸张像广西、贵州很多地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住在地窝子里,说家徒四壁那是用来形容有钱人的元首,你可得关照一下我们南方啊”

    袁世凯捂着额头,无奈的叹息。是他输了说到不要脸,睁大眼睛说瞎话的本事,他远远比不上孙先生。

    李思明看着这两个在自己面前比赛的哭穷,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你们都在干嘛哭穷哭给谁看呢你们该不会是以为我很有钱,想打我的主意吧”

    袁世凯和孙先生一个劲的点头。

    李思明说“我没钱我都穷的全世界的抢劫了”

    袁世凯斩钉截铁的说“不,你很有钱”

    孙先生说“简直是富可敌国”

    李思明说“我富可敌国个锤子啊现在我的财政赤字都红的发紫了”

    袁世凯送“你那个医院每年至少能为你换回千万美元的收入”

    孙先生说“你还有很多很多的工厂,每年也能为你创造一两千万美元的收入”

    袁世凯说“你在海外还有好几个油田的份额,光是卖石油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孙先生说“你在海外还有好几个金矿,每年都能开采出不少黄金”

    袁世凯补充“还有铜矿光是卖铜你就能赚很多钱”

    孙先生觉得没有什么遗漏的了,跟袁世凯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的说“拥有这么多资产,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没钱”

    李思明“”

    听这两位这么一说,他也觉得自己很有钱。

    不过很可惜,他赚得多,花得也多,光是铁路、搞水利、化肥、钢铁这些项目就把他赚来的钱给花的七七八八了。以前他只要管好苏北、淮西这两块地盘就可以了,赚来的钱还略有盈余,现在不行了,他可是国家元首,虽说事先就约定整个国家分成三块,他、孙先生和袁世凯三个人每人管一块。各过各的,但他毕竟是国家元首,怎么也得照顾一下这两位治下的辖区。真要是各过各的,只怕不出二十年,整个国家就真的要一分为三了,到那时他可就是千古罪人了。

    所以把自己赚到的钱拿一部分出来分给这两位,让他们拿去发展自己的辖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叫他是国家元首呢

    李思明无奈的说“你们别看我赚得多,其实我花得也多,一年下来根本就攒不下几个钱的,不要对我抱太大的希望。”

    这两位鼻孔朝天,齐齐哼了一声,“我不信”这三个字都写到脸上了。

    李思明话锋一转“当然啦,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但是我还是会调拨一部分的财政拨款给你们发展经济的,谁叫我是这个国家的元首呢”

    这两位这才露出了笑脸,直呼元首万岁。

    李思明说“别拍马屁了,我们还是来商量一下应该怎么搞好发展吧,留给我们的时间可不多了。”

    袁世凯和孙先生都严肃了起来。

    日本跟俄国都是心胸狭小,有仇必报的狠角色,这一仗中国把这两个国家给得罪死了,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跳出来跟中国作对,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抢在他们还没跳出来之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展,去积累国力

    正如李思明所说,时间已经不多了。第675章 农业问题  “先来说说农业问题吧,这个是重中之重。”李思明说,“像中国这种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问题大于天,农民吃饭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家就别想安宁。”

    孙先生和袁世凯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的阅历比李思明丰富的多,对于中国的农业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当然,对于那些走投无路的农民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有多恐怖,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刻。

    “现在我国农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李思明虽然是做足了功课,看都没看手中的材料,凯凯而谈“一个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那些地主通过收租收税谈菠萝百姓富的流油,而真正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泡在地里忙活个不停却连混个温饱都非常困难。从汉朝一直到现在2000多年,无数次朝代更迭都是因为土地兼并而引起的,强大如汉唐也不例外。想要解决农业问题,土地兼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袁世凯说“所以你一上台就疯狂的扫荡地主阶层,将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

    李思明点头“对。我知道他们当中有不少好人,是被冤枉的,但我必须这样做。我要把整个地主阶层都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孙先生皱着眉头说“这样做会不会太激进了点”

    李思明说“我们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不是请客吃饭,流血和牺牲在所难免,习惯就好。”

    袁世凯连连点头。他或许无法理解李思明的理论,但并不妨碍他有样学样去扫荡地主阶层他发现,扫荡地主阶层能搞到的钱远比盘剥平民百姓要多得多,那些地主可就是一头头大肥羊啊,不宰白不宰

    “我一定会以更大力度扫荡地主阶层,直到他们彻底消失为止。”这个胖子信誓旦旦的说。

    李思明说“注意把打击范围局限于真正的地主,那些家里只有十几亩几十亩田的富农就算了。”

    袁世凯说“没问题。”

    所谓的副盟,其实也就是生活勉强达到温饱水平的农民而已,没多少油水的,这点蚊子肉,袁世凯还不感兴趣。

    孙先生一直皱着眉头“你一定要这样做吗就没有温和一点的办法了”

    李思明说“温和一点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如果国库有足够多的钱的话,倒是可以尝试着把土地从地主手中买过来,然后再分给农民,问题是国库里有这么多钱吗”

    孙先生顿时就无话可说了。

    此时的中国,耕地总面积达到20亿亩,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就算这些土地里只有三分之一掌握在地主手里吧,那就是6亿多亩,这得花多少钱才能买过来呀更何况掌握在地主手中的土地,远远不止三分之一,真要掏钱去买,把整个国家卖了都不够

    “第二个问题就是产量太低了。”李思明接着说,“南方还好种植水稻,一亩好歹有个三四百斤的收成,北方就惨了,种植小麦、谷子,每亩有个一百来斤的收成就很不错了,这点粮食根本就不够吃。”

    袁世凯叹气“北方干旱,地力在持续耕种了两千多年之后已经差不多耗尽了,农民再怎么精耕细作也很难获得很好的收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思明说“倒也不是没办法。农作物丰收的因素来来回回无非就水肥、良种、日照这三样。日照这个是没办法,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但水肥和良种我们是有能力干预的。比如说今年江淮地区大量推广使用化肥,小麦亩产量就创了纪录。”

    经过两年预热宣传之后,江淮地区的老百姓都已经知道化肥是个很好用的东西,只要合理施用,产量是会大大提高的,所以从去年开始,黑衣军在江淮地区大力推广化肥,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今年江淮地区施用化肥的小麦达到创纪录的五百万亩,而收成也是创纪录的,除开少数憨逼施用过量,把自家的庄稼给烧死了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获得了丰收,那收成几乎比不用化肥的翻了一倍。

    这恐怖的产量把不少老农民都给吓傻了。

    “兴修水利、推广化肥和农业势在必行,想要获得好收成就得这样干。”李思明说,“我希望你们也在自己的辖区建立一些化肥厂来生产化肥,技术我可以给你们这事必须重视,化肥厂平时可以生产化肥,战时可以生产炸药,非常重要的,马虎不得。”

    一听说化肥厂在战时可以改为生产炸药,孙先生和袁世凯登时就两眼放光。原本他们对化肥也是挺感兴趣的,只是想要办一个大型化肥厂,投入相当惊人,他们望而生畏,但现在听说可以用它来生产炸药

    那必须得搞啊搞几个化肥厂出来,自身实力也会大大增强,何乐而不为

    此时的化肥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英、法、德、俄等国家已经摸索出了工业化生产尿素、磷肥、钾肥等等肥料的技术,只不过都不怎么重视,因为他们的粮食够吃,并没有吃饭方面的压力,对农业增产增收的意愿并不迫切,所以化肥产业发展极为缓慢。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历朝历代,农民的吃饭问题都大过天,清朝也不会例外。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还好,那时候是出了名的地多人少,再加上税收也不高,老百姓吃饱饭是没问题的。但到了乾隆中后期,人口飞速膨胀,粮食产量却没有上去,中国人开始饿肚子了。我们的十全老人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不仅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反倒在大力鼓励生育,老百姓也没什么优生优育的观念,既然官府提倡,就努力生呗结果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整个国家都陷入了饥饿之中。这算是乾隆的弱民手段,老百姓终生都在为吃饭而奔忙,根本就没有心情去想别的,统治起来自然轻松了。结果这一通瞎搞下来,一家伙就把中国的人口干到了四亿,吃饭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李思明几乎是刚刚在苏北站稳脚跟就开始搞化肥工业,因为他很清楚,不管是想让中国人口增速降下来或者让田亩数量大大递增都是不切实际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高亩产量,用原本供养一个人的土地来供养两个甚至三个人。他往化肥工业上砸了这么多钱,现在终于获得了回报,在他的辖区,施用化肥的田亩已经是以百万为单位了。

    袁世凯和孙先生看着都觉得眼馋,认为必须跟进。

    “还有一个就是良种。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用的都是自己留的种子,用了不知道多少代人,那引起种子其实早就退化了,产量自然高不到哪去。”李思明说,“我提议,我们合作成立一所农业大学,专门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让这些人才帮忙培育优良的种子,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

    孙先生点头“这主意不错,我赞成。”

    袁世凯说“我也赞成。”

    成立农业大学的提议就这样通过了,并且雷厉风行的贯彻下去,仅仅一年后,中国每一所农业大学就开学了,这效率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袁世凯说“不过,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业大学想要取得成果,怕是至少要花上十年甚至二十年吧在他们研究出良种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李思明说“还能怎么办看看哪里还有大片尚未开发的肥沃土地,抓紧时间开发呗”

    袁世凯眼睛顿时就亮了“尚未开发的肥沃土地必须是东北啊你们也看到了,东北大平原那真的是沃野战千,那泥土,抓在掌心轻轻的攥就能捏出一手泥油来,这么好的土地不开发,开发哪里”

    孙先生哼了一声“东北好是好,但是太冷了,愿意到那里去定居的人并不多吧再说了,东北平原大多数地区都是沼泽,这种鬼地方怎么耕作”

    东北大平原总面积为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其中超过十万公里是沼泽这片沼泽就是著名的北大荒。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在这里汇聚,硬生生把这片平原灌成了烂泥潭。既然是烂泥潭,自然也就别指望能种活什么庄稼了,养鱼还差不多。新中国是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排干沼泽,把北大荒变成了亿亩良田,没有这长达二十年的艰苦努力,想在北大荒种出什么来做梦吧。

    袁世凯说“东北大平原也不是到处都是沼泽的好吧辽宁和吉林的平原就很适宜耕作对了,还有兴凯湖平原,那里简直是农耕的天堂”

    李思明说“东北确实很适合发展农业,就是人口太少了点。”

    袁世凯说“所以得尽快往东北移民啊移民越多越好”第676章 大移民李思明大手一挥“移民必须移民至少也得往东北移民一千万”

    袁世凯吓了一跳“移民一千万我的老天爷,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一千万人口啊,光是他们吃喝拉撒就得花多少钱了”

    李思明撇嘴“我又没说是在三两年之内把这一千万人丢过去我们完全可以分成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来做嘛,这样一来,一年只需要移民十万就可以了,别告诉我连这个都做不到”

    袁世凯这才松了一口大气。一年移民十万的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实上打从东北开边之后,每年从河北、河南、山东拖家带口地北上去闯关东的老百姓都有二三十万之多,这还是老百姓自发性移民的结果,要是官方再出台一些优惠性政策,移民会更多,一年搞个十万人过去,也不是很吃力的事情嘛

    “我们之所以会丢掉外东北,还被沙俄和日本将整个东北当成战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北的人口实在太少了。”李思明说,“像这么肥沃的土地,一旦形成人口真空,外国人口必然大量涌入,最后彻底丢掉那片地区。我们必须加大移民力度,将东北建设起来,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袁世凯拍着胸口说“包在我身上光是我河南、河北就能移民好几百万了”

    河南河北当然可以移民好几百万,尤其是河南,让黄河折腾得够呛,光是把黄河为患最为严重的地区的人口迁走,就可以得到两三百万移民了。

    李思明说“山东也可以抽出两三百万人口去填充东北。”

    孙先生歪着脑袋想了想,还是放弃了从南方抽调人口去填充东北的念头。东北确实是很肥沃没错,南方人口很多这也没错,但南方有更加理想的移民方向,那就是南洋。想劝说南方人放弃气候温暖、经济颇为发达的南方,跑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去开发东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必浪费这个力气

    李思明和袁世凯当即便兴致勃勃的制订了一个开发东北的框架。他们要集中全力去开发辽河平原和兴凯湖平原,花十年时间把这两块平原变成中国的粮仓。辽河平原是目前整个东北开发程度最高的平原,东北人在这里种植小麦、玉米、高粱,收成颇高,又有大量野生动物和鱼类可以肉食,算得上是移民东北的首选了。至于兴凯湖平原,那是整个黑龙江的精华地带,前面我们说过,占东北平原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三江平原被松华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给灌成了沼泽湿地,难以进行耕作,而兴凯湖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的土地是比较的,又有好几条大河注入兴凯湖,不过是引水灌溉还是排水都非常方便,这样的好地方不开发,开发哪里去

    其实李思明还是有点纠结,纠结着要不要对三江平原下手。那可是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平原哟,继续泡在水里未免也太可惜了一点。黑龙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大粮仓,区区一省的粮食总产量就能排到世界第八位,靠的就是那肥沃的三江平原那可是整整七千多万吨的粮食产量

    但是湿地又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要是把湿地给排干,变成农田,对于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一记重创。大自然可是很记仇的,你做了什么它不管大小都会一笔笔的记下来,待到时机成熟就算总账。比如说中国填河造田,让各大湖泊的面积大大萎缩,极大地削弱了那些湖泊蓄洪、分洪的能力,最终,在1998年,一场千年一遇的洪水席卷了整个中国,连新疆都有洗多地区泡在水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知道是填湖造田所获取的那点收益的多少倍了

    唔貌似中国的人口压力还没有大到必须开发三江平原的地步,算了,先留着它吧,去开发兴凯湖平原吧,那里条件更好,见效也更快

    当然,他敢先放着三江平原不去开发,是因为他手里有几内亚这么一块地盘。这可是他费了不少心思才从德国佬手里搞到的,那里除了拥有非常丰富的铁矿石、铝土等等矿产资源之外,还拥有近亿亩肥沃的可开垦耕地,而且地处热带,降雨充沛,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跟玩似的,放着这样一块殖民地不去开发,跑去跟冷得要命的黑龙江死磕,他才没那么缺心眼。

    “新疆和外蒙的人口也太少了,得移民过去。”李思明说,“外蒙人口不足百万,新疆人口才六七十万,还没有北京的人口多,这么点人口怎么守得住那辽阔的国土移民,必须移民”

    孙先生皱着眉头说“这两个地区都那么贫痟,环境恶劣,只怕很少有人愿意移民过去吧”

    李思明说“贫瘠那只是相对的啦,又不是整个蒙古和整个新疆都是不毛之地外蒙的克鲁伦河流域、色楞格河流域,新疆的伊犁盆地,都是非常肥沃的地方,种植水稻可能有点困难,但是要种植小麦、大麦、小米、大豆、玉米、土豆之类的作物,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袁世凯点头“这话说得没错。过去十几年就有不少人跑到内蒙去垦荒种植小麦和大麦,收成还不错。”

    李思明说“这种垦荒活动就不要再搞了,要搞也只能在那些水资源充沛的地方搞。蒙古草原看上去草木葱郁,很肥沃,其实只有薄薄的一层地皮有点养份,一旦把表面的植被破坏掉,土地很快就会沙化变成沙漠,反而得不偿失。”

    这些袁世凯不大懂,不过他知道李思明说的都是事实,那些被开垦过的土地在几年之内就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沙漠,难以控制了。他点了点头,表示绝对不会支持这种屯垦活动。

    最终,袁世凯和孙先生都被说服了,定下了分十年向外蒙和新疆各自移民一百万的计划。外蒙那边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新疆不仅可以发展畜牧业,种植棉花、小麦也是大有可为,这样的地,没理由放任它继续荒着,必须大力开发

    当然,袁胖子答应得那么爽快,主要还是看中了外蒙古的矿产李思明圈给他的那个大铜矿就在外蒙古的戈壁滩上,那里有三千多万吨铜,一千多吨黄金,还有七千六百吨白银先不说铜和黄金的价值,光是那七千多吨白银就让人眼馋,哪怕仅仅开采出一半,都足够还清庚子赔款了光是这个矿就足够让他袁胖子变成全国最有钱的胖子这关系着他的发财大计,他当然无比积极了。

    南方政府同样参与到了这个庞大的移民计划中。没办法,谁叫南方人多地少呢必须移民一部分啊他们移民的目的地是几内亚,那里有近亿亩肥沃的土地等着开垦呢

    “现在是开发几内亚的绝佳时机”李思明斗志昂扬的说“这个小小的国家拥有大量平坦而肥沃的耕地,雨热同期,日照充足,一年三熟都不成问题,开发得好的话,它将变成中国在海外的大粮仓而当地土著在战争和瘟疫的双重绞杀之下已经所剩无几,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将其消化掉要是再拖个几年十几年,等到列强注意上这片土地,或者当地土著人口恢复过来,再想消化它可就难了”

    黑非洲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人口一直不算多,欧洲殖民者持续四个世纪的杀戮和捕奴运动让黑非洲人口增长基本停滞,这还没完,天花、霍乱之些瘟疫又狠狠地收割了一轮。尤其是霍乱,这种该死的瘟疫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了整整一个世纪,医疗卫生技术落后的非洲自然成了重灾区,霍乱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不知道多少村庄城镇死得一个不剩。截止到一战爆发,整个黑非洲总人口也才九千万,还不到此时中国的四分之一,真是够悲凉的。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刚果、南非、尼日利亚等等这些幅员辽阔、气候相对宜人的地区,像几内亚这种是没几个人的。据法国人的数据,此时几内亚境内连六十万人都没有,跟新疆一个水平。

    简直就是吃下这块地盘的绝佳良机啊,此时不去抢,更待何时

    孙先生点头同意了,尽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几内亚到底在哪里。

    “这么多移民,怕是不好控制吧”孙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人多了,心思也就杂了,各有各的想法,很容易爆发内斗,到时候欧美列强再从中煽风点火,我们岂不是白忙活了”

    李思明捏着下巴,说“说得有道理”

    孙先生说“不是有道理,是很有道理过去一百多年,南洋华人数次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都因为内斗被人轻而易举的摧毁了。如果不能杜绝内斗,我们往外国送去再多的移民也是白给”第677章 连连看   中国人闯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是的,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闯南洋了,而且闯出了不小的名堂,有人甚至当上了国王对,就是郑信。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曼谷,灭掉了大城王朝,这位仁兄在七个月后率领大军展开反攻,把缅甸军队赶出了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十年后,印尼华人罗芳伯和陈兰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这三位算得上是闯荡南洋的华人里最争气的了。

    可惜的是,郑信在当了十三年皇帝后被人暗杀了,留下了“夺我王位者,九世而折”的诅咒,他所开创的的吞武里王朝随着他被杀,匆匆画上了句号。兰芳共和国相对要幸运一些,在印尼土著和荷兰殖民者的联合打压之下坚持了一百多年,最后也宣告灭亡。吞武里王朝的夭折很大程度上是郑信自己作的,他太膨胀了,一味穷兵黜武整得民不聊生,老百姓起来造反,他想不死都难。而兰芳共和国,很大程度上是死于内斗,被荷兰人各个击破,最终亡国。所以说,华人爱内斗的毛病真不是一般的要命,他们都不知道吃了多少亏了,死活都改不掉

    李思明沉吟着说“喜欢内斗啊这倒是个大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

    袁世凯说“这个问题没法解决。人都是自私的,为了活命,为了更好的前程,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国内我们还能压制,但是把他们丢到万里之外的非洲,根本就没法管”

    李思明说“那我们只好搞军屯了。”

    袁世凯和孙先生都愣了一下“军屯什么玩意”

    李思明说“就是对所有的移民实行军事化管理,一个村子是一个连,一个镇是一个营。他们平时为农,战时为兵,一切行动听从国家指挥想要解决内斗问题,只能这样干。”

    袁世凯问“就像西汉时期的屯田兵一样”

    西汉时期,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汉王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疆域一路扩张到西域。为了守住这些刚打下来的土地,汉武帝下令将内地大量百姓迁往边疆。这些被前往边疆的百姓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家家都备着盔甲武器,随时准备上阵厮杀,要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士兵,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是农民,屯田兵就是这么来的。论战斗力,这些屯田兵跟边军相比差了一大截,但他们遍布那漫长的边境线,匈奴人不管从哪打过来都会跟他们撞个正着,来得少了,连这些农兵都打不过来的,多了,这些农兵会千方百计把他们给拖住,等边军精锐骑兵赶到,匈奴人的死期就到了。这些质朴刚健的农兵为汉王朝的国家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没有他们的默默耕耘和浴血奋战,汉王朝不可能如此辉煌。

    这一招也不仅仅是大汉王朝用,此后2000多年,每一个朝代都严重了这一策略每打下一块土地就往那里移民,不惜一切代价在那里站稳脚跟,然后一代代的繁衍,直到将那块土地彻底消化掉。每当边关燃起战火,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

    当地有多少农兵

    把这一套玩到极致的无疑是新中国,新疆建设兵团,都听说过吧新疆建设兵团俨然已经成了新疆的代名词了。有人可能会轻蔑的说“一帮负责修补地球的泥腿子而已所谓的建设兵团有几个师”

    答案是十四个师。

    而且是那种轻重火力一应俱全,甚至还能拉出几个装甲团跟你对拍的那种。

    农垦兵玩到这种地步,也算一种境界了。

    事实证明,新疆建设兵团在发展新疆经济、维持新疆稳定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好的经验,李思明没理由不借鉴的。

    “我打算把东北、蒙古、新疆乃至几内亚的移民全部编成建设兵团,对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李思明说,“我想,实施了军事化管理之后,内斗应该会少很多的”

    袁世凯呆了呆“这得多少人啊”

    李思明说“整个一千几百万都不嫌多。”

    孙先生也觉得建设兵团这一思路不错,这样中国就可以对几内亚的移民实行直接的管理了,行政效率将极大地提高。搞内斗别忘了,你们可是军队哟,在军队里搞内斗那纯粹是骨头痒了,欠收拾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先在蒙古和新疆方向推行建设兵团政策,如果有效,就推广到几内亚去。

    聊到这里,农业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工业问题了。

    提到工业问题孙先生和袁世凯就脑壳疼,都抱怨说那些商人一个个鬼精鬼精的,轻工业来钱快他们就一窝蜂的去搞轻工业,至于更为重要,但回报周期很长的重工业,极少有人问津。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状况是各类纺织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遍地开花,但是诸于冶金、采矿、化工之类的行业,极少有人愿意去做,出台再多的刺激政策都没用。

    李思明说“资本逐利,这是他们的天性,改变不了的。想要发展重工业,靠民间资本是绝对不行的,国家应该直接干预和调控,比如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开采矿产,兴建钢铁厂、化工厂等等。我想,还没几个人的财力能够与国家相比。有了充足的资金,就可以直接从国外进口先进的设备,聘请技术工程师,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效率,又或者是技术,都远远比民间那些作坊式的工作要强得多。”

    孙先生说“但是重工业可是非常花钱的,国家直接搞国营工厂的话,钱从哪里来”

    李思明说“收商税呗直接从那些搞轻工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家伙身上收,用轻工业来哺育重工业。”

    袁世凯说“这样一来,怕是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办厂了。”

    李思明说“掌握好尺度啊,别收过头了,给他们留一成多一点的净利润,同时想办法削减国外同类商品的进口额度,将这些企业保护起来,我想他们肯定乐意的。”

    简单的说就是把那些轻工业工厂当猪养,将它们保护起来,为它们市场,让它们吃得胖嘟嘟的,然后不断从它们身上抽血去供养重工业,这思路

    还真是够损的。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而一个农业国家想完成向工业国家的转型,成本是极其高昂的。欧洲各国有无数殖民地,可以从殖民地掠夺资源;美国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自己奶自己;中国呢既没有殖民地也没有美国那么丰富的资源可以自己奶自己,只能压榨国民了。农民一个个都穷得当当响,压榨他们的话很容易把他们逼到家破人亡,最终酿成足以支援国家根基的大乱,划不来,只能压榨那些商人了。那些商人哭,总强过农民哭吧再说也没有压榨得太过份,不是还给他们留了一成多的利润吗足够啦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想发展工业,还得修铁路。这个孙先生最喜欢了,因为他兼任铁路部长嘛,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兴致勃勃的拿出一张铁路发展规划图,向袁世凯和李思明讲述自己的铁路发展大计

    袁世凯只看了一眼便彻底傻了。

    李思明则是面无表情,看着地图上那千百道纵横交错的路线,只想吐槽

    亲,你这是在玩连连看吗

    确实跟连连看差不多,可爱的孙先生把他认为值得修铁路的地方都给划满了规划线路,就连西部那种地广人稀的地方也是火车站比蚂蚁还密。他实在太能干了,一口气就整出了总里程超过二十万公里的规模来,至于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些地方修建铁路难度有多大,他压根就没考虑过。

    话说,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铁路总里程都没有达到二十万公里

    袁世凯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这这计划不现实吧这么多铁路,得修到什么时候”

    孙先生说“我也没打算在几年内修完,准备分三十年搞定它。”

    李思明只能呵呵了“三十年再加两个三十年都不见得能完成”拿起画图笔在那张地图上画出几条线来“青海、西藏、云南、贵州这些地区暂时就不要想了,我们应该集中全力修这几条线。”

    “第一条是京包铁路,从北京一直铺到包头镇去。这条铁路目前已经修到阳高了,再努力一把,不难修到包头。这条铁路修通之后,内地的移民可以直接搭乘火车前往河套平原屯垦,内蒙的牲畜、皮毛也可以直接通过火车运到内地来同样的,大同盆地的煤也可以用铁路运到北京来,山西那边解决了销路,北京这边获得了大量优质燃料,双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